分享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顾城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第二届校友会上的发言

 文火0 2021-07-06

【本文是顾城先生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第二届校友会上的发言稿】

各位老师、前辈、同学:

大家好!   

多年的职业习惯使我已经习惯了脱稿说话,但今天这么重要的日子里,我要是在各位老前辈面前依旧“不打草稿”的现场“即兴发挥”,恐怕真的是太过托大,所以,我还是写了2页纸,向各位汇报一下。

    不记得从哪里看到过这样的话:不是每朵鲜花都能代表爱情,但是玫瑰做到了;不是每棵树都能耐得住干渴,但是白杨做到了;不是每个人都追求上进、成就梦想并与众不同,但是在座的每一位——你们做到了!所以,我觉得,应该把刚刚的掌声送给我们自己——今天在现场的每一个人!

    这个世界没有陌生的人,只有还没有来得及认识的朋友。真诚的友谊都是来自不断地自我介绍。现在,请允许我自我介绍一下,大家好,我是顾城。在这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世界上,有些人和我们擦肩而过,成为路人;有些停下来再转身离去,成为无缘的人;还有一些在不经意间给我们留下光荣或者是伤痕的人;但有些却成为陪伴我们一生的人,今天在座的各位,大家就是将成为陪伴我们彼此一生的人!此时此刻,我想说点心中的感悟。

    有这样一个问题始终缠绕在我的心头:毕业后再来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昨天下午,我在隔壁——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给他们的一些研究生和MBA讲课的时候,也有一些学员问过我类似的问题。

    是啊,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每个人都崇尚有意义的生活,如果感觉不到意义,行动起来必然会缺乏动力。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读书是一种需求:每当看到同事们纷纷为工作建言献策而我却默不作声的时候;每当看到朋友在一起谈天论地我却插不上话的时候;每当看到别人豁达开朗而我却小肚鸡肠的时候,每当别人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而我却只能喷出一句“哎呦我去好多鸟啊!” 在这些时候,我发现自己真的需要读书。通过读书增加自己的才能、通过读书开阔自己的视野、通过读书提高自身的修养,通过读书摆脱无知所带来的烦恼;通过读书,在这个薄情的世界温情的活着。

    读书也是一种享受:知识带来的享受就是有这样一种魅力,他能带你进入一个令人陶醉的世界,当你为一本好书而着迷的时候,你会发现作者笔下的文字像一个个有力度的音符敲打着你的心田,带着你的灵魂进入一个神奇的旅程,可以上天入地,也可以穿古越今。

    读书更是一种追求:读书可以让人在现实中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让自己在花繁柳密中拨得开,在风狂雨急时站得住。我想这是每个人都渴望达到的人生境界,追求生命的定力、灵魂的安顿和心灵的纯净,以远离孤独与困惑。

    之所以谈读书的意义,是因为自己也曾遗忘过它的重要。“工作了,社交应酬是难免的,工作很累,娱乐放松也是应该的,要融入社会就应该这个样子。”这是自己经常给自己找的借口,但借口就是借口!应酬结束,凌晨一两点才回去,躺在床上眼望天花板,感受到的只是一阵阵空虚……

    如果把生活比作是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不读书只能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读书则是即将上市的股票。与全日制研究生不同,在职研究生全部来自工作岗位。一直到今天,大家有的仍然是一介文人,清贫淡泊;有的已经是厅局级干部,功成名就;有的发了财声色犬马,也有的生活并不如意,默默无闻。但是听说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时,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让我一定要来,代表他们,代表在职研究生们,向自己昔日的师长和校友们说点什么。

    我始终认为:学历从来都不是最最重要的,但是通过读书和学习,增加思想的深度和拓展思维的广度才是最重要的!

    是的,大家一样,我们都曾在国际关系学院就读,读过同一门课程、向同一位老师求教,每个人的背影都曾被人大的阳光定格在校园的绿墙上。但那是几年前的事了。在这个光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三年就堪称一代人,多年过去真的已经有了一些时代感!所以,那个时候我们称为理想的,今天或许已被笑称其为空想;那时的我们流行书生论政,今天的大家要面对的则是删帖封账号;那时的我们经常张嘴是民主、闭嘴是自由,而今天的大家记住的是“吃鸡”“王者荣耀”和“刷抖音”。

     我的一位同学,在读书的时候我们经常就某些政治话题慷慨激昂,他曾经告诉过我,他学习国际关系的原因绝非升职加薪,而是因为心中的信仰。他告诉我,小时候生活在四川的大山里,那里贫穷又无助,青年人眼里和老年人一样,看不到光。他就要通过读书而改变自己眼中的光!是的,那是一个拥有信仰的男生,代表着一大批拥有信仰的人!2年前,他突然消失,音信皆无。就在几天前,我得知了确切消息,他因执行秘密任务已经牺牲在了某地。

    我今天说这件事绝不是要给大家讲述一个悲哀的故事,而是想告诉大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着远比他们前代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也一定会站在更高的起点。

    站在这样高的起点,由人大国际关系学院出发,我们不缺优秀学者的庇荫,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有着中国最出色的专家教授团队,我们在其身上学到了大量知识,更是通过老师们的推荐和讲解,我们从阿诺德·沃尔弗斯身上知道了《纷争与协作》;从小约瑟夫·奈身上理解了“全球冲突与合作”;也从肯尼斯·沃尔兹身上懂得了理论只能通过分离、提取、归并和理想化来简化后再建立!在这些制高的出发点上,我不需要提醒大家,未来将如何;也不需要提醒大家,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我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大家,社会是如何的残酷与现实,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终将以一生生活于其中。

    也许有人会笑,你不愧是人民日报出身啊,看人民日报社论看多了吧,唱这么高的调子干嘛?是的,作为一名曾经的记者,我曾写下遗书后进入余震不断的汶川地震现场救人、写稿;作为一名曾经的中央机关干部,我也曾在工作之中不断找寻政府管控与群众生态的平衡。而我要说的是,在读书学习之后,那些感悟和想法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我们心中。

    我始终认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更需要的不是人大读书人的适应,而是一代又一代人大读书人的坚守。

    在人大读书之后,我们带走的不应该仅仅是一张文凭,而更应该是心中的人大精神!具备了人大精神,才是真正的人民大学毕业生!

    不管将来的我们身处何处,无论未来的我们人在何方,更不论将来的我们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都能常常扪心自问,作为人大国关人,我们的心中是否还存有浩然之气?精神的魅力,充实的人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否还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共鸣!?

今天的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却缺少有信仰的人。也正因此,人大国际关系学院给我们的教育,才格外珍贵。从母校的各位师长教诲出发,我所得到的最大启示是:当许多人都倒在时代的车轮之下,而那些幸免的人不仅仅是因为坚强,更是因为读书而带来的信仰而不再挣扎!

谢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顾城

某大型生物技术集团董事长助理兼公共事务副总裁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硕士

主任记者、北京某高校客座教授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

曾在中央媒体任职十余年,多次参与国际、国内大型新闻报道活动,包括党的十八大新闻报道、多次全国两会专访、中央领导人出访、APEC会议、世界杯等。先后采访包括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等国外政要、民主党派领导人、国家部委领导、省级领导、解放军将领、我国驻外大使、外国驻华大使、领域内权威专家、社会名人、专家学者等500多人次。

后调任某中直机关工作,历任副处长、处长。

近年辞去公职下海经商。

多次在高校、企事业单位、中央部委、媒体及省市党政机关进行舆情引导与政府事务、危机公关应对与媒体应对等方向授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