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发愿文》,纸本墨迹,书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纵32.9厘米,横679.5厘米,行楷,69行330字。现藏台湾林柏寿兰千山馆。  黄庭坚书写《发愿文》时正值壮年(40岁),已然现其长枪大㦸的书法特征,字逾五六厘米,煌煌长卷六米有余,气势雄健,蔚然可观。明项元汴曾记载:“余晚生多幸,平生获观涪翁真迹巨卷不下数种,如正书《发愿文》,精妙入神”。 黄庭坚是著名的佛教居士,《发愿文》是他为戒淫、戒饮酒、戒食肉,清心向佛而所发的誓愿。
 元丰七年(1084)三月,黄庭坚从老家修水出发,赴德州德平镇监任,三月经扬州到达泗州(今江苏泗阳),于僧伽塔前作此文并发誓。《山谷外集诗注》卷十四《别蒋颖叔》注云:“山谷移监德平镇,过泗州僧伽塔,作《发愿文》,时元丰七年三月也。”又《山谷题跋》卷九有自跋《书〈发愿文〉后》云:“余深为云岩惜失此人。因书此《发愿文》赠之。绍圣元年(1094)五月己酉,山谷老人书。”(云岩寺在今修水县城)。由此可知黄庭坚平生曾不止一次书写此文。 《发愿文》是黄庭坚学佛的一个里程碑。黄庭坚接触佛教很早,他的祖母刘氏信佛。吕本中《东莱吕微师友杂志》云:“范元实尝谓黄鲁直禅学于祖母仙源君。”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鲁直少喜学佛。”从《发愿文》的内容来看,他之发愿是希望成就佛果普度众生,标志着他正式成为一名佛教徒。黄庭坚《发愿文》分为三个部分,从开始至“不得解脱”,是对菩萨的赞叹和的作的忏悔;从“今者对对佛发大誓愿”至“一切众生,为杀生故,应受苦报,我皆代受。”是发愿的内容;“恭惟十身洞彻”之后,则是祈佛加被,回向众生。黄庭坚《发愿文》包含有赞颂、忏悔、发愿、祈求加护,功德回向,内容完备,发心恳切,境界很高,成为经典范文,被《缁门警训》等书籍收入,与《永嘉真觉禅师发愿文》、《天台圆法师发愿文》并行于世。 从文献来看,此后十五年间,他基本上严格遵守了所发之愿,戒酒、蔬食,洁身自好。苏辙在给他的信中称:“比闻鲁直吏事之余,独居而蔬食,陶然有得”,并且盛赞他“目不求色,口不求味,此其中所有过人远矣”(《栾城集》)。他的好友张耒的诗也印证了黄庭坚发愿前后的差别:“黄子少年时,风流胜春柳,中年一钵饭,万事寒木配,室有僧对谈,房无妾侍帚。”(《赠无咎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为韵》)在晚年被贬戎州后,为了避除瘴气的侵害,他才开了酒戒。任渊在《谢何十三送蟹》题下注:“山谷出峡后,以病故,颇开荤酒之戒。”
 二、佛禅思想对黄庭坚艺术的影响及《发愿文》的书法特色黄庭坚自小接触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黄龙派就发源于他的家乡江西修水县境内的黄龙山。 黄庭坚在《洪州分宁县云岩禅院经藏记》写道:“江西多古尊宿道场,居洪州境内者以百数。而洪州境内禅席居分宁者以十数。……分宁县中惟云岩禅院供十方僧,山谷自为童儿时数之。”对他人生成长影响最大的舅舅李公择虽是儒士,却也耽味禅悦。在他交游的朋友中也有很多佛教中人,“喜与禅僧语”,故黄庭坚在接受儒家文化的同时,也接受了大量的佛教禅宗文化,并对他的文学和书法艺术产生很深的影响。自《发愿文》始,终其一生,黄庭坚将自我形象定位为“在家僧”,标榜为“似僧有发,在俗无尘”,在贬谪黔南时,也自言“作不除须发,无能老比丘。”
黄庭坚书《华严疏》卷局部 在诗文理论创作实践中,黄庭坚喜借佛语禅句说喻。如著名的“点石成金”、“脱胎换骨”诗歌创作理论就是借用释道用语。诗歌如《题吉州承天院清涼轩》:“菩萨清涼月,游于毕竟空。我观诸境尽,心与古人同。僧发侵眉白,桃花映竹红。傥来寻祖意,展手似家风。”,《题墨轩和遵老》:“平生三业净,在俗亦超然。佛事一㿻饭,横眠不学禅。松风佳客共,茶梦小僧圆。漫续山家颂,非诗莫浪传。”均借用大量的佛家用语。
黄庭坚晚年书《寒山子庞居士诗卷》局部
在书法理论和创作中也有大量的佛禅痕迹。在存世的墨迹中,除《发愿文》外,还有《华严疏》等。在书法理论方面也有如“用笔不知擒纵,故字中无笔耳。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等譬喻。在评杨凝式、李建中、王著的书法时说:“杨少师如散僧入圣,李西台如法师参禅,王著如小僧缚律,恐来者不能易此论也。”《发愿文》属黄庭坚中年书法,整幅书法笔势开张,神完气足,但与其晚年书法相比,间架时有紧松,显得不够老成;用笔时有不到处,笔势的轻重搭配也与元祐末、绍圣初的精严、稳健有很大的距离。由此也可以看出黄庭坚书法发展的脉络和书风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