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元263年,他从君王做回了平常人

 旧时斜阳 2021-07-06

  

  我与朋友说,这个月准备写点刘禅的文字,朋友听了一笑,说:“三国里能写的人不少吧,为何要挑一个最没用的刘禅来写,这人除了给我们留下了乐不思蜀的笑话外,还有什么值得可写的?你还是换别人吧?”

  听到这儿,不免有些唏嘘,因为被扣上了昏君的帽子,连带着刘禅的人生都变得无话可说,这其实是后人的一种偏见,这个从出生就赋予传奇的男子,当真一点写的也没有么?很显然不是的?

 比起刘禅这个大名,他的小名更为世人熟知——阿斗。

 这个名字得来与他妈有关,据说有一天甘夫人晚上做了一个梦,梦里她张开了嘴巴硬生生把天上的北斗星给吞了下来,第二天一早甘夫人去了一趟荆州的妇保医院,主治医生只是看了一眼甘夫人的脉搏就大喊:“好事,好事,夫人您这是怀孕了”。甘夫人便用阿斗做了刘禅的小名,只不过后人看到这个词,第一时间想到了的不是刘禅而是“扶不起的阿斗”算是间接的给刘禅的小名做了普及工作。

 从这点看,他的人生会很不错。

 如果你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他65年的漫长生命里,前面17的人生几乎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凄苦。

 公元207年,他1岁,还不知道叫妈妈,一直对他老爹不放心的曹操攻来了,他老爹一看自己打不过,带着百姓就跑了,这样一个负责人的男人偏偏就把自己的妻儿给忘记了,曹操的大军压境之时,幸亏赵云赶来了过来才把他从乱军中救了回去,本来一脸委屈的他还想听他爹安慰几声,好歹也是从乱军中走了一遭的人,而且还是一个只有1岁的孩子,没想到,老爹看都不看他一眼直接将他摔向了地板,摔就摔,偏偏还来了一句:'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他一口老血差点没喷出来,总算他年轻,承受能力强才勉强忍住了。

后来有人说,这是他爹内部公关御人术的一次表演,其精彩处是:既收买了赵云誓死随主之心,又教育和感化了当时在场的所有文武随从,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话是不错,可有几个人想想他当时的感受。

好日子似乎看着到头了,他老爹再如何做公关,那也是一方霸主,作为霸主的继承人,他的日子应该过的还不错,但这一切只是表象,仅一年他妈甘夫人就离他而去了,他还来得及从悲伤中走出来,他的老爹为了所谓的匡扶汉室大业,迎娶了孙权的妹妹孙尚香,这是一位有名的侠女,仗着自己是孙权的妹妹刁蛮跋扈,她从吴国带来的官兵故此大多不遵守法度,常常弄得老爹都十分难堪,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做一个好后妈。

他整个童年在这样一个侠女的影响下,没有心理疾病已经算是万幸了,偏偏这样的一点温暖老天爷都不想给他。

5岁那年,老爹刘备和舅舅的关系破裂,他立即成了后妈手里的肉票,准备带回孙权集团作为要挟老爹的筹码,亏得是赵云和张飞赶到,硬生生地将他从孙夫人手中抢了回来。

 那赵云还算是个温柔的人,可张飞就比较粗鲁了,5岁的他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这么一把被张飞从孙夫人的怀里猛拽了出来,那滋味可想而知了,疼得他差点没哇哇大哭。

可即便是这样,他老爹也没上前说一句安慰的话,倒是张飞得到了不少的奖赏,感情自己这个儿子可有可无一般。那滋味是个什么样子,不用说大伙都明白。

7岁,他老爹经过多年的打拼,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事业——益州,为了取得益州方面的信任,他老爹再一次走了联姻的老路,于是他又多了一个后妈吴夫人。

相比第一后妈孙夫人,吴夫人相对是温柔的,算是给了他一个相对温暖的环境,这样的好日子一直到16岁那年就结束了,他清楚的记得那天,他正在课堂上写作文,题目是我的爸爸,泡好的毛笔正被他提起来,就要落笔的时候,老师一脸悲伤的冲了进来,在他诧异的眼神中,老师走到了他的跟前,压低着声音对他说:“你爸驾崩了!”

那会儿他还不知道驾崩这个词的意思,还以为是那里发生了地震呢?等他急急忙忙跑回家,看着诸葛亮领着一帮骨干站在外面等候他的到来,他们个个脸上带着无比的悲伤,恨不得死去的那个人是我而不是他的爹。

那一刻,他才知道老爹为了给二叔关羽和张飞报仇,亲自率领大军对吴国发动了夷陵之战,由于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最终遭到了埋伏,数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老爹因为气不过一口气没吐出来,就在白帝城驾崩了。

而他作为蜀汉集团的太子爷,毫无疑问要继承家族企业,尽管他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做,但他老爹临死时告诉了他一切,他的才华怎么比也比不过诸葛亮,所以想要保住家族企业,就得一切听诸葛亮的。

对于诸葛亮老师,他是佩服的,这个人27岁出山就洞悉了一切的老师,给当时还只是一个流寇的老爹指明了方向,那份《隆中对》堪称历史上最牛的战略报告,他老爹就是按照这个战略做的才拥有了蜀汉集团。

这样的人不拉拢,不信任那才是傻子,为此,他遵从了老爹的遗言,把诸葛亮当父亲一样对待,将这个比自己没大多少的人喊“相父”。

此后的日子,基本上没他什么事,作为蜀汉的一把手,他只是象征性的出现在公司的办公室的里,集团内部的一切大小事都听诸葛亮老师的安排,还别说,效果还不错,夷陵之战的失败,让他爹辛辛苦苦打造的蜀汉集团受到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而隔年他老爹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诸葛亮老师靠着一手抓政务一手抓军事,先是让我忘记了仇恨再一次和孙权结盟,其次,对国内一些蠢蠢欲动的老江湖给予打击,只用了五年时间,原本千疮百孔的蜀汉集团竟奇迹般的恢复了生机,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还有多余的钱去开拓海外市场。

这么说吧,这段时间,他只是一个22岁的青年,做的事情其实不多,按照诸葛亮老师的意思来说,只有一件事“亲贤臣,远小人”。尽管这话有些不好听,但他也知道,壮大和稳固蜀汉集团靠的还是诸葛亮老师,所以他照做了。

世人对他的评价不高,其实是错怪了他,作为蜀汉真正意义上的皇帝,他岂能不知蜀汉有一大半的人才出自诸葛亮老师门下,光是《出师表》里提到的蒋琬、马谡、马忠、郭攸之、董允那个不是诸葛亮老师提拔的,但相信一个人就要信任到底,所以他对于诸葛亮老师所有的请求都一口答应。

世人都说他毫无底线的信任就是不想作为,这话又错了,他如果不想作为,大可不必理会诸葛亮老师和李严的争斗,自古管理天下的皇帝,那个希望自己的臣子一家独大呢,有增长就有人打消耗,可他却没那么做。

当年,他爹临终之时,托孤于诸葛亮老师和李严。然而,好久不长,李严就与诸葛亮老师闹掰了,主要原因他是很清楚的,李严这个人才华是有的,但为人在品格上就不如诸葛亮老师了,成为托孤大臣后,李严迅速蜕变,从精明强干变得拖泥带水,并且欲望也迅速地膨胀。他先是怂恿诸葛亮老师进爵称王,以便自己也趁机加官进爵,但被诸葛亮老师加以驳斥,两人因为理念不同不相为谋,按说事情到了这儿也就算了,闹归闹,可不能影响公事不是。

三国里,就蜀汉集团最弱,老爹刚走,最见不得的就是内部出现乱子,堡垒从来都是从内部开始被攻破的,可惜聪明如李严竟不懂得这个道理,说起来还不如他这个初中还没毕业的青年。他清楚的记得,那年,诸葛亮老师好不容易将国内兵力提高到可以对抗曹魏的地步,诸葛亮老师亲自率领兵马开启四次北伐模式,李严负责督运粮草,上邽之战大破司马懿,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在此关键时刻,李严掉链子了,粮食跟不上,为了逃避责任,还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传话给诸葛亮老师,让他撤军,诸葛亮老师得到信后还以为是他的意思,当即就退兵了,你说退兵就退兵吧,权当这次吸取了教训,下次卷土重来就是了,可这李严偏偏想着作死,见诸葛亮老师撤军了,竟大言不惭的说:"军粮充裕,怎么又退军呢!"用意在于解脱自己督办粮草不力的责任,显出诸葛亮延老师误战机的错误。

 回到了成都,李严在他面前,还却装作一脸懵逼地军队伪装撤退,其实是用来引诱敌人好与其决战"。诸葛亮老师只好李严前后文书拿出来对证,李严自相矛盾,被他一撸到底,废李严为民,流放梓潼郡。

从这件事上来看,没有他的支持,诸葛亮老师又怎么能做到独揽军务呢,他就是明白了一点,才断绝了诸葛亮老师的一切阻碍,让他安心开拓市场,壮大蜀汉的基业。

这么看,他傻么?一点都不傻。

他再一次出现是在诸葛亮老师死后,这个时候蜀汉已经疲惫不堪,曾经让人骄傲的英雄死的死,老的老,国家的人口一直就没看见涨过,国内JDP他都不敢看,当时有新闻记者写了这样一句话“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这个报道是十分写实的,这样一个病恹恹的局面,我就算想改变也是有心无力了。

就这样的局面,他还是费心费力的保持了蜀国29年的平安,可以说一点都不容易。

世人都说他傻,那只是表象,真正的他一点都不傻,只是他的表现没有老爹刘备和诸葛亮那么突出而已,这两位都是世间少有的英雄人物,试问超越他们的世间又有几个人呢?

当年诸葛亮刚走,蜀国就发生了魏延造反事件,这件事对蜀国的影响有多大,不用多说都看得明白,作为皇帝的他亲自过问了这件事,作为局中人,他先咨询了董允、蒋琬,可这件事太过复杂,况且事情已经发生,再去追责,只会将事情弄得不可收拾,对蜀国是半点好处也没有,这个时候他做出的决定是遵照了诸葛亮老师的遗嘱,以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蜀国完成了权力交接,度过了诸葛亮死后的危机,这种利用缝隙找平衡,也不是人人都能做的。

再说说他其他方面的表现,面对敌人夏侯霸来投降,他的表现堪称大度,说了一大堆漂亮的话,从而稳住了对方的人心,为蜀国效力。

及(夏侯)霸入蜀,禅与相见,释之曰:卿父自遇害于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指其儿子以示之曰:此夏侯氏之甥也。厚加爵宠。————《魏略》

在比如在人心方面,他就比姜维看得明白多了,姜维曾经当着他的面让他杀了小人黄皓,他直接告诉了姜维,这个黄皓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人,这样的人,杀一个是杀不完的,唯一解决的法宝便是让对方左右不了自己就可以了。

可惜,这个道理姜维没能看明白,最终酿成了蜀国的再一次权利的内讧,大大削弱了蜀国的中间力量。这些都是他的高光表现,只可惜,世人的目光却没有看到这些,他们更在意的是他给历史留下的那句成语“乐不思蜀”。

公元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为了保全自己和蜀国的百姓性命,面对蜂拥而来的敌人,他选择了投降,可以说这是他一生的污点,也是他一生的耻辱。

 蜀国不管是国土面积还是可利用的面积都是三国里最少的,人才就更不用说了,诸葛亮死后,除了一个姜维能拿得出手,基本上没什么人可用,反过来看魏国,人家兵多将广,粮食面积更是三国里最大的,骑兵独步天下很多年了。

   再看吴国,人家实力是差了那么点意思,可好歹也是经历了三代的努力,早早就完成了原始的积累,经济基础三国里数一数二,水军方面从来都不怕谁,就是曹操都搞不定,反过来看蜀国,老爹驾崩时,蜀国精兵强将死了一半,好不容被诸葛亮老师拉回了正轨,可这位老师太过执意光复汉室江山,搞什么六出祁山,弄得是人也没了,粮也没了,一点军费还需要百姓卖绸缎筹集,这样的局面,就算是他老爹再活过来也搞不定更不用说他了。

 就是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才不听刘谌请求背城一战的建议,也不听 南中监军霍弋也带兵前来守卫成都的主张,执意听从谯周的建议,向邓艾军投降。

 那一天他远离了成都去了从未去过的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一天司马昭有意看看他的内心世界,特意设宴款待了他,嘱咐演奏蜀中乐曲,并以歌舞助兴时,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唯独他一点眼泪都没流,司马昭不免好奇的问:“你现在想念蜀地么?”

 他摇了摇头说:“这个地放很快乐,我一点儿都不想念蜀地!”

这就是乐不思蜀的由来,后人就是因为他的这番表现,彻底将他钉在了昏君的柱子上再也没放下来,其实这事儿还有下半段,当时有个郤正闻此言,趁上厕所时对他说:陛下,下次司马昭如若再问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视著宫殿的上方,接着闭上眼睛一阵子,最后张开双眼,很认真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

 他笑了笑一口答应。

 酒至半酣,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赶忙把郤正教他的学了一遍。司马昭听了,即回以: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大感惊奇道:你怎么知道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马昭见如此老实忠恳,从此再也不怀疑他。世人因为这件事对他嘲笑了上千年,但只有他知道,自己不这样做,第一个死的就是他。

 他读书不多,但有一点道理还是明白的,好死不如赖活着,他是帝王不假,可做帝王的同时,他也是一个普通人,如果命运有得选,他宁愿选择做一个普通人,至少那样活得更安稳一些。

就是这次表演,他获得了司马昭的充分信任,安安稳稳的在洛阳活到了65岁,此时离晋统一中国已经过了七年,而另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孙皓日子就没那么舒坦了,这小子是挣扎过,可结果如何,还不是效仿了他的道路,可见天下一统是大势所趋,自己只不过提前顺应了潮流而已。

 为了他到底是昏庸还是聪明绝顶,世人都争论不休,就是历史也给出了多方解读,但真实的他是个什么样子,再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自己了,他并非如后世所说愚蠢透顶,付不起的阿斗,也绝非大智若愚、韬光养晦的主,他只不过是在乱世之中被消磨了才情后苟且求活的庸人罢了,那些赋予他身上的脏水,不过是一点笑谈而已,不信也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