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醒真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古朝鲜医书《医方类聚》
2021-07-06 | 阅:  转:  |  分享 
  
古朝鲜医书《医方类聚》该书由朝鲜世宗李祹二十五年(1443年)下令开始编纂,历时3年完成。朝鲜世祖李瑈五年(1460)对原书加以全面校正,朝
鲜成宗李娎八年(1477)全书宣告校毕,方初次刊印。《御修医方类聚》这一巨著是中朝医方之集大成者,是为"医籍之冠、方术之大观"。全
书为266卷,存世262卷,共27.000页。它汇辑了152部中国唐、宋、元、明初的著名医书及1部朝鲜本国医书《御医撮要》,共计1
53部。其中包括医方50.000余首。本书总论以下,按病因、病位、疾病种类等分为五脏、诸风、诸寒、诸暑、诸湿、伤寒、眼、齿、咽喉、
口舌、耳、鼻、头面、毛发、身体、四肢、血病、诸气、诸疝、诸痹、心腹痛及膏药、诸香、救急、养性等92门,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
数百种疾病,分类明细,便于检索,为中国明朝以前医方的集大成著作;且包括大量古代佚书,辑入内容皆据原文未加改动,为后世辑佚提供了丰富
史料。该书初版仅30部,流传至今仅存一部,成为稀世之宝,现收藏于日本皇家图书馆--宫内厅书陵部。这是1592~1598年间,日本将
领加藤清正随同丰臣秀吉攻打朝鲜将此书作为战利品掠回日本的。1852年,在江户幕府医官喜多村直宽主持下,《御修医方类聚》得以重刻,对
所缺篇目多有补充,历经10年于1861年完成,是为"文久元年本"。该书价值此书在中医药学、临床实用、医史文献、版本收藏等方面都有难
以估量的价值。它包括大量古代佚书,辑入内容皆据原文未加改动,为后世辑佚提供了丰富资料,尤其是它保存了中国历史上已经失传的医书30余
种。原刊365卷。朝鲜金礼蒙等撰于1443年。初刊于1465年。原书已佚,1861年日本用活字排印了266卷本。本书分类整理了约1
50余种中、朝各代医书。卷1~3,医学总论;卷4~12,脏诸论;卷13~63,风寒暑湿及伤寒的证治;卷64~82,眼、齿、咽喉、口
舌、耳、鼻、头面疾患证治;卷83~168,为身形、脏腑、内科杂病证治及中恶、解毒、虫兽伤等;卷169~205,为皮肤、外科诸病及急
救、养生等;卷206~238,为妇产诸病证治;卷239~266,为小儿诸病证治。全书分类较细,资料丰富,并且大多辑录原文,保存了不
少中国明朝以前失传医书,是一部大型的医学类书,有较高的学术文献和临床参考价值。现存1861年日人铅印本,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排
印本。《医方类聚》所引中国古代医籍研究论文作者:?李倩?硕士?????导师:?梁永宣?副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专业??
研究方向:?中日韩医学交流摘要《医方类聚》是由当时朝鲜王朝的统治者监督御修的,此书从1443年开始编修,经过朝鲜成宗、世祖、世宗三
代国王和众多朝鲜医家的共同努力,直到1477年才正式修讫刊行。《医方类聚》卷帙浩繁,内容广博,全书共950万字,收方5万余首,是历
代中医聚方著作之最,在朝鲜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被称为朝鲜四大医著之一。《医方类聚》是中朝古代医学交流的产物,因为它虽成书于朝鲜,
但内容却几乎全部来自于中国古代医籍。在古代中国与朝鲜密切而频繁的医学交流过程中,朝鲜吸收并保存了大量的中国医学典籍,众多的朝鲜医家
和医官对当时朝鲜存有的这些医籍进行了仔细的甄选,以此来进行《医方类聚》的辑录编撰。他们最终选用了152种中国医药典籍和1种高丽医方
著作来进行辑录引用,而且是只字不改的原文辑引,所以这部950万字的巨著,是古代中国和朝鲜医学交流的结晶《医方类聚》内容丰富,影响巨
大,值得研究的领域甚广。本文主要针对它所引用的152种中国医籍进行探讨,运用文献学、目录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对这152种医籍的资料进
行详细查阅和统计研究,围绕《医方类聚》所引中国古代医籍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阐释。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医方类聚》中引书
情况的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从朝代归属来看《医方类聚》引用了战国至秦代医籍2种,汉代3种,晋代3种,隋代2种,唐代13种,宋代49种
,金代17种,元代31种,明代15种,著作年代不详的16种,宋元两代的医籍是引书的主体组成部分;从学科分类来看,《医方类聚》引用了
《内、难经》专著7种,基础理论类4种,《伤寒、金匮》类13种,诊法类6种,《本草》类3种,方类49种,临证综合类11种,内科类2种
,外科类7种,妇科类6种,儿科类7种,五官科类3种,针灸类10种,养生神使类1l种,医论医案类3种,还有因亡佚等原因无法确切分类的
书籍6种,方书是《医方类聚》引用最多的医籍种类。从引用次数来看,《医方类聚》引用次数200次以上的书籍有2种,150-199次的有
3种,100-149次的有12种,5099次的有25种,50次以下的有78种,引用次数不明的有31种,引用次数位居前列者皆是历代著
名医学典籍,它们的引用内容占据《医方类聚》文字的大部分比例。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宋元著名方书为《医方类聚》主要引用医学著作。第二部分
为《医方类聚》中引用的中国医籍的亡佚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医方类聚》中保存有《澹轩方》、《备预百要方》、《神巧万全方》、《施图端效
方》、千金月令》、《医林方》、《吴氏集验方》、《新效方》、《烟霞圣效方》、《保童秘要》、《王氏集验方》等35部亡佚书籍的内容,这也
直接体现了《医方类聚》的巨大文献价。第二部分为《医方类聚》中引用的中国医籍的笔误研究。在对《医方类聚》中引书情况进行研究的同时,发
现了一些其他问题。结果表明,《医方类聚》对其引书的记载有不正确之处:《医方类聚》引书中所列《针经》即为《灵枢》一书;引书目录中遗录
了《伤寒发微论》、《伤寒医鉴》及《伤寒心要》三本书名;有《素问》、《灵枢》、《伤寒论》、《脉经》、《直指脉诀》、《针经指南》、《医
经溯洄集》、《十四经发挥》等31本没有正式引用的书籍被列入了《医方类聚》引书书目。本文第三部分对此进行了研究阐述。前言《医方类聚》
作为朝鲜编撰的一部医学典籍,在朝鲜医学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它收录了中国从秦汉到元明时代的152种医学典籍和1部朝鲜医著的内容,
列方丰富,卷帙浩繁。《医方类聚》流传至今,因为版卷巨大,一般人很难传阅,所以在国内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又因为历史和其他原因,在韩
国也没有成为研究的热点,对于《医方类聚》一书,尚有很广阔的研究空目前对于《医方类聚》辑录引用的152种中国古代医学典籍,只有一般性
的书名记载,至今没有特定研究资料的产生,这些医学古籍属于什么方面的著作?《医方类聚》引用中国典籍中哪个朝代的医书最多?何种医书引用
内容较多,何种较少?通过研究这些问题,能分析出朝鲜医官撰著《医方类聚》时,选择中国医籍的倾向性,也可从中了解当时哪些中国医籍在朝鲜
半岛流行普及并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医方类聚》对于引用中国古代医籍的记载,和其正文所辑录引用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出入,此问题也
有探讨研究的必要。中国历代医籍在流传的过程都要经受亡佚散失的考验,《医方类聚》中所引用的152种医书中也有亡佚书籍,多少书、什么书
已经亡佚,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它可直接体现原书的重要文献价值。因此,本文选择从《医方类聚》所引中国古籍的研究角度进行分析探讨。本文运
用目录学、文献学的方法,详尽查找每一本被引用医籍的相关资料,将它们整理归类,并用统计学方法查找书籍被引用的次数及内容,最后对资料进
行条分缕析,总结出研究成果。在研究原书内容之前,有必要简介《医方类聚》的成书及版本流传过程。《医方类聚》一书卷帙浩繁,从编撰到刊行
共历时34年,此书不仅问世相当艰难,而且成书一百多年后,原版《医方类聚》便辗转流传,几经舛难,幸运的是,《医方类聚》没有在流传的过
程中亡佚散失,而且传承至今,有了几种新版本的发扬光大。根据朝鲜《世亲实录》第110卷的记载,世宗二十五年(1443年)开始,命集贤
殿副理校金礼蒙、著作郎柳诚源、司直闵普和等,汇集诸方分门类聚为一书。后又命集贤殿直提学金汶、辛硕祖,副校理李芮,承文院校理金守温,
聚医官全循义、崔闺、金有知等编辑之。令安平大君瑢、都承旨李思哲、右副承旨李师纯、佥知中枢院事卢仲礼监之,历三岁而成,凡365卷,賜
名曰《医方类聚》。由此可知,原书是根据李朝世宗之命,由文官医官共同合作汇集古今医书而成。《医方类聚》编撰完成后,一直未能刊印,原因
有多方面,最主要的恐怕是由于其“卷帙浩繁”。直至世祖五年(1460年)由左承旨李克堪提议,才开始加以校正付梓。历时17年后,终于在
成宗八年(1477年)五月,宜告原书校完,并马上付以刊印。从1443年初编此书,到1477年最终校正刊行,历时34年。该书首次活字
印刷为朝鲜乙亥活字所印,仅有30部。此时刻成的《医方类聚》载为266卷264册,每卷页数达几百页,数量相当可观。原书分为92门,每
门先论后方,按照方书的编撰年代载方,对所引原文不加任何改订,依原样加入。在原书的引用诸书中,作者具体地列出了所有书名,共有152种
中国古籍和1种朝鲜医书。①1592年至1598年,日本封建主丰臣秀吉发动了侵咯朝鲜的战争,朝鲜称此为壬辰之乱。在此期间,大量朝鲜医
书及朝鲜版中国医学典籍被日本侵略者掠夺并带回日本,《医方类聚》也未能幸免,由日将加藤正清作为战利品携回日本,后藏于仙台医工藤平助家
中,之后工藤平助又将此书寄存于多纪元简家的跻寿馆。跻寿馆是江户幕府时代唯一的私立医学校,后来进行改制后,成为官立江户医学馆,它由多
纪家族历代相继,从事医书讲习、考试、施药等多项事业,特别是在医书校勘方面做出了诸多成就,名载日本史册,藏于多纪家的《医方类聚》原刊
本随着德川幕府的倒台,离开了多纪家族,移藏至大学东校典籍局,后入宫立浅草书库,继藏上野帝国博物馆,最后珍藏于宫内省图书寮,即现今的
宫内厅书陵部。据三木荣《朝鲜医书志》所载,现存为252册(缺12册)。②《医方类聚》藏于多纪家族的江户医学馆时,一个改变《医方类聚
》传承命运的人出现了,此人就是喜多村直宽。喜多村直宽(1804-1876)是日本考证学泰斗,在日本文政天保年间以博通医学而著称。他
在1821年进入江户医学馆,后来任医学馆教谕。在江户医学馆,他触阅到了《医方类聚》这一著作,认识到原书的诸多重要价值,于是便开始萌
发了复刻原刊本的愿望。经过艰难的资金筹集,从1852年开始,喜多村直宽开始着手《医方类聚》的复刻工作,为了弥补多纪家所藏《医方类聚
》中的欠缺内容,他特地邀请了多纪元坚的弟子、考证学家涉江抽裔加盟此事,通过细致的考证工作,他们将原书所缺部分做了一定程度的辑佚补充
,即将原缺的第1、116、120、148、149、180、207卷补充完成。此项复刻工作前后花费十年的时间。在1861年复刻告讫时
,原书仅缺第154、155、156、209、220卷,共有262卷,这就是著名的文久元年(1861年)本《医方类聚》。该版本初刻部
数已无从考据,但现藏此版本的图书机构有:日本国立公文馆内阁文库、东京大学医学图书馆、京都大学图书馆、武田杏雨书屋、横滨市立大学医学
情报中心高田文库、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浙江中医药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韩国延世大学图书馆,还有台湾等。日
本明治九年(1876年),日朝缔结修好条约,同时两国间的医事交流有所加强,日本外务大臣宫本小一出使朝鲜,喜多村直宽便将自己作为江户
幕府医官时期所刻的《医方类聚》及其它著作托付宫本小一,要求其将此书转赠与朝鲜。此举得行,文久元年本《医方类聚》遂以此种形式回归故土
,后来此本先奉藏于朝鲜王室典医局,因战乱纷扰恐其散佚,遂赐之于朝鲜医家洪宅柱,以赖保存。后来洪氏于1945年,其书也转售与延世大学
图书馆③。1965年,汉城东洋医科大学(现庆煕大学校医科大学)校长李钟奎博土,发重刊之宏愿,组建委员会,征集4.893人,以延世大
学文久元年本为蓝本,费时半年,再刻《医方类聚》。出版当年,李钟奎校长去台湾,赠李焕之先生此版《医方类聚》一部,李焕之先生为使国人分
享这一医籍宝藏,于1979年全文缩小影印出版,全书十册,另有索引一册,目前北京的国家图书馆藏有此版,并将其中的朝鲜文索引翻译改印为
中文。1982年,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湖州中医院以文久元年本为蓝本,点校出版了《医方类聚》一书,因点校者主观因素,原书一至四册的部分
内容被删节,同时依据后世的医书通行本该改正了原《医方类聚》所引用的中国医书内容,使该书文献参考价值遽减。2002年,中国文化研究会
依据日本文久元年本为底本,并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拍回了朝鲜原本的两万多张照片,出版了《医方类聚》合校本。此本为了保存原书的风貌及历史
文献价值,对于底本与参校本存在的文字错误和脱漏,未做改动,而是单独列表加以说明。综上所述,可知《医方类聚》目前共有六种版本:一是1
477年刊行的朝鲜原本,世上仅存一部,现藏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二是1861年(日本)问世的文久元年本,此版分藏日本、韩国、中国大陆
及台湾各地;三是1965年韩国庆熙大学依据文久元年本重刻版,韩国和台湾藏有此版;四是1979年(台湾)根据韩国庆熙大学文久元年本重
刻版影印而成的版本,台湾和中国国家图书馆都藏有此版;五是1982年,(大陆)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湖州中医院以文久元年本为底本出版的《
医方类聚》点校本;六是2002年,(大陆)中国文化研究会依据文久元年本和朝鲜活字原本(日本仅存一部)编撰的合校版,此书由九州出版社
出版。上述六种版本的《医方类聚》,第一种版本即朝鲜活字原版在日本,无法触阅;第二种版本即文久元年本版本稀少,研阅不便;第三、四种版
本不如文久元年本权威详实;第五种版本删改原文,研究价值及文献可靠性衰减。而第六种版本的《医方类聚》,以文久元年本为底本,合校以朝鲜
活字原本,集中了两版的文献优势,较好地展现了《医方类聚》的原貌,而且导师梁永宜教授有此《医方类聚》全套书籍,能保证本人拥有丰富的时
间和便利的条件对其进行翻阅研究。所以,本论文针对《医方类聚》开展的研究,主要依据九州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日本聚珍本与朝鲜活字原本
的合校版,文中所引书中内容及卷页注解,都出自此版本。为研究方便起见,下文中统称此为最新版《医方类聚》。《医方类聚》产生于朝鲜李朝时
代,是经朝鲜成宗、世祖、世宗三代国王及众多朝鲜医家历时多年前赴后继而克成之伟业,与其成书之时的辉煌相比,后人对它的研究利用却是甚为
微少。对于这样一本由中国古代医籍汇聚而成的方书巨著,中国国内及中医学散播地韩国、日本的研究成果均较为稀少。目前,对于《医方类聚》的
研究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笔者搜查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年以来的文章,发现很少有针对《医方类聚》特定研究的论文,目前仅发现
三篇:1.盛增秀④对《医方类聚》的编撰者及原书编撰情况做了介绍;2.刘时觉⑤等指出《医方类聚》中所载的《王氏易简方》并非《续易简方
脉论》,亦非王硕《易简方》,而是元代江西豫章徐若虚的《易简归一》;3.王米渠⑥等搜列了《医方类聚》妇人门中对于双生子的记载描述,对
比其所记双生子形成机理,结合遗传学、现代医学对双生子进行分析研究,为双生子证候研究提供了思路与依据。另外梁永宜⑦也曾撰文,对《医方
类聚》的成书背景及版本发展流传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李经纬⑧在《中外医学交流史》一书中简略地概述了《医方类聚》的成书及背景情况。
《中国医籍大辞典》等医学目录工具书也记载了《医方类聚》此书,但只作浅略介绍,没有突破性的研究内容。国外对《医方类聚》的研究主要是在
韩国和日本进行。汉城大学教授金信根⑨将《医方类聚》朝鲜原版的序言、凡例及所引中国古籍名目加以收录,并总结了书中各病证门类的多少,从
中发现《医方类聚》中小儿门疾病内容最多,妇人和伤寒次之;韩国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申舜植对《医方类聚》进行了较多研究,包括中、日、韩版
本比较以及刊行及《医方类聚》的作者考查等;韩国韩医师协会也对医方类聚》的作者进行了研究;韩国烹饪协会根据《医方类聚》所载进行过饮食
研究,并根据其记载知识开发了消除压力和失眠的韩方药枕。日本三木荣⑩对《医方类聚》所进行的研究,是关于编撰者的记述及基本内容介绍,《
朝鲜医书志》书中录撰了聚珍本《医方类聚》的序言,相对以前有更进一步论述。真柳诚对朝鲜活字原本的《医方类聚》?进行过研究,配以彩图论
述其编撰过程,及此原本收藏日本的来龙去脉,并对喜多村直宽校勒刊行的《医方类聚》版给予配图介绍?,包括《医方类聚》的复刊过程、刊后书
版样式及其流传。综上所述,中国、韩国和日本都对《医方类聚》做出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主要针对其成书背景、编撰作者、版本流传等方面进行,
其他内容很少涉及,给《医方类聚》留下了很大的研究领域。因此,本论文将对《医方类聚》引用书籍的朝代归属、学科分类、引用次数等进行统计
,从而分析原书对医籍的选择倾向性;同时对其书进行亡佚考查,统计出亡佚医籍的数量及种类,由此体现《医方类聚》的巨大文献价值;还发现了
《医方类聚》记载引书方面的一些错误,也对此展开研究阐述。上述研究,可以填补目前国内外对《医方类聚》某些研究内容的空白。在体现原书收
藏中医文献价值的同时,可提高人们对朝鲜医学名著《医方类聚》的重新认识和评价,补充和完善中国医学文献研究,为中朝医学交流史研究提供借
鉴和参考。------------------------------------------------------------
-------------------------------------------------------①梁永宜,《医方类聚
》考辨.医方类聚(第一卷),北京:九州出版杜.2002.17-19.②三木荣,朝鲜医书志.日本:大阪学术图书刊行会.1973.39
-41.③梁永宜,《医方类聚》考辨.医方类聚(第一卷),北京:九州出版杜2002.19-21.④盛增秀.从点校《医方类聚》说起,上
海中医药杂志.1984第6期:18.⑤刘时觉?陈克平.《续易简方脉论》和《王氏易简方》续考,中华医史杂志2005第30卷第4期:1
97-199.⑥王米渠?李敏学..《医方类聚》对双生子的记载及其现代分析,中医文献杂志200第1期:1213.⑦梁永宜.《医方类聚
》考辩,医方类聚(第一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17-30.⑧李经纬.中外医学交流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233
-235.⑨金信根.韩医药书考,韩国:汉城大学校出版郎1989.95-103.⑩三木荣.朝鲜医书志,日本.大阪学术图书刊行会,19
73.39-40?真柳诚.现存唯一无二の[医方类聚].初版「漢方の临床],1992.39卷10号:1248-1250.?真柳城?喜
多村直宽たよる[医方类聚]之復刊,「漢方の临床],1992.39卷12号:1488-1490.第一章《医方类聚》引书情况研究《医方
类聚》卷帙浩繁,洋洒950万字,录陈5万余首方剂,可以说历代聚方之书,以此为最,然而以九百万字之巨,何以成之?中朝两国古代医学交流
密切而频繁,由于古代中国文化及医学在当时世界上具有的先进性,中国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医学典籍、输送医药人才,是这种交流的主体。朝鲜
及其他周边国家都吸收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并传播保留了丰富的中国医籍,这也是《医方类聚》得以在朝鲜成书的前提。根据《医方类聚》撰著者所记
,此书全部内容是辑引自153种中国及朝鲜医著。朝鲜活字原本及日本文久元年版《医方类聚》,皆于凡例之后,详列所引153种医籍名称。这
153种古籍当中,除了《御医撮要》一书为朝鲜国人所撰著外,其它皆为中国历代医家著作。《御医撮要》一书为朝鲜医学家崔宗峻奉敕编撰,成
书于古代高丽高宗十三年(1226),此书现已亡佚,不存原本。中国与日本医学目录书皆罕见其名,目前唯见《韩医药书考》简述此书赅要,并
录有《新集御医操要方》序文:“夫有生之所重者,身与命而已矣。虽死生寿夭皆关乎天,若因节宣失适为疾羔所寇,而无良方妙药而理之,则其间
岂无横失其命者耶?是古圣贤所以著《本草》、《千金》、《素问》、《圣惠》诸方,以营救万生之命者也。然部秩繁浩难于省阅,其若寝疾弥留,
势可淹延时日,则谒医可也,搜诸书求其方亦可也。至于暴得重病,仓皇危急,则又何暇谒医搜书之是为也,不若采箐撮要以为备急之具也。国朝有
茶房所集药方一部,文略效神,可济万命,以岁久脱漏几于废失矣。今枢密相公崔讳宗峻见而惜之,思欲幕印以广其传。以此闻于上,上遂欣然额可
,公于是分为二卷,又添附诸方之最要者,使人缮写,名之曰《御医撮要》。”?依此序言,笔者再查考《医方类聚》所引《御医撮要》之文,见其
论方多为《千金方》、《素问》、《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原论原方。由是可知,由古代朝鲜医家所编撰的《御医撮要》一书,内容大都来自
于《神农本草经》《千金方》、《素问》、《太平圣惠方》等中国古代医籍,为上述诸书精粹之方汇聚也。此书虽成于朝鲜,却尽载中国医书内容,
是中朝两国古代医学交流的产物。《御医撮要》一书由朝鲜医家所撰,为突出本文的研究主题及特色,所以本文对《医方类聚》所引医学典籍的研究
,不包括该书,只针对余下的152种中国医籍。-------------------------------------------
----------------------------------------?金信根:韩医药书考.韩国:汉城大学校出版部,19
89.8-9.1.1所引医箭朝代归属《医方类聚》凡例后引书目录列有《灵枢》和《针经》两书的名称,笔者研究考证,认为此处所记《针经》
,即为《灵枢》一书,因此实际所研究的中医古籍为151种。对于《灵枢》和《针经》在《医方类聚》中重录问题的研究,详见第三章。传入朝鲜
并被引录入《医方类聚》的这151本古籍,属于什么年代的医学著作?笔者查阅了《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国医籍考》、《宋以前医籍考
》、《中国医籍大辞典》、《中国医籍通考》、《中医人物词典》、《中医人名词典》等中医文献工具书,确认了每一本书的成书年代。现以《医方
类聚》引用书名为准,以朝代为序,总结排列如下:战国至秦2种:《素问》、《灵枢》;汉代3种:《难经》、《金匮方》、《伤寒论》;晋代3
种:《葛氏肘后方》、《王叔和脉诀》、《王氏脉经》;隋代2种:《巢氏病源》、《龙树菩萨眼论》;唐代13种:《千金方》、《千金月令》、
《福寿论》、《海上仙方》、《五脏六腑图》、《食医心鉴》、《千金翼方》、《四时纂要》、《产宝》、《理伤续断方》、《五脏论》、《遗篇》
、《玉函经》;宋代49种:《圣惠方》、《三因方》、《仁斋直指方》、《大全本草》、《严氏济生方》、《和剂局方》、《朱氏集验方》、《是
斋医方》、《运气》、《项碎录》、《圣济总录》、《神巧万全方》、《衡药院方》、《管见大全良方》、《吴氏集验方》、《寿亲养老书》、《急
救仙方》、《子午流注》、《明堂灸经》、《修真秘诀》、《王岳产书》、《直指小儿方》、《小儿药证直诀》、《黎居士简易方》、《严氏济生续
方》、《妇人大全良方》、《事林广记》、《易简方》、《卫生十全方》、《断病提纲》、《简奇方》、《小儿药证》、《无求子活人书》、《外科
精要》、《胎产救急方》、《伤寒百问歌》、《简要济众方》、《伤寒活人书》、《王氏易简方》、《伤寒类书》、《通真子伤寒括要》、《伤寒百
证歌》、《小儿痘疹方》、《川玉集》、《南阳活人书》、《铜人经》、《资生经》、《黎居士决脉精要》、《直指脉诀》;金代17种:《东垣试
效方》、《十形三疗》、《宜明论》、《治病百法》、《保童秘要》、《治法杂论》、《兰室秘藏》、《儒门事亲》、《三法六门》、《杂记九门》
、《神效名方》、《伤寒论注解》、《伤寒明理论》、《伤寒直格》、《东垣内外伤辩》、《脾胃论》、《素问玄机原病式》;元代31种:《永类
钤方》、《得效方》、《医方大成》、《漕寮方》、《经验良方》、《卫生宝鉴》、《澹轩方》、《金匮钩玄》、《医林方》、《经验秘方》、《山
居四要》、《南北经验方》、《烟霞圣效方》、《瑙竹堂方》、《王氏集验方》、《拔粹方》、《居家必用》、《修月鲁般经》、《省翁活幼口议》
、《外科精义》、《医方集成》、《金丹大成》、《延寿书》、《伤寒指掌图》、《难经本义》、《李晞范脉诀》、《汤液本草》、《针经指南》、
《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十四经发挥》;明代15种:《卫生易简方》、《玉机微义》、《寿域神方》、《袖珍方》、《臞仙活人心》、《
神隐》、《疮科通玄论》、《仙传济阴方》、《徐氏胎产方》、《追痨方》、《秘传外科方》、《外科集验方》、《眼科龙木总论》、《医经溯沺集
》、《医经小学》。以上可确认朝代归属的医籍共135种。还有因为亡佚或撰者不明等原因、著作年代不详的医籍16种:《备预百要方》、《施
图端效方》、《新效方》、《助道方》、《必用全书》、《运化玄枢》、《必用之书》、《宝丹要诀》、《小儿疮疹方》、《疮科精义》、《劝善书
》、《针灸经》、《玉龙謌》、《纂图脉诀》、《针灸广爱书括》、《小学医经》。综合上述统计结果,《医方类聚》引用中国战国至秦代古籍2种
,汉代3种,晋代3种,隋代2种,唐代13种,宋代49种,金代17种,元代31种,明代15种,著作年代不详者16种据此统计结果,制作
图表如下:附数量表如下:朝代战国至秦汉晋隋唐宋金元明不详合计医籍数量[种]2332134917311516151由上可知,《医方类
聚》引用的中国古代医籍,朝代跨度非常大,远有战国秦汉的医籍,近有从明朝刚刚传入朝鲜的医书。比较后发现,原书引用唐代以前医籍较少,仅
有《灵枢》、《素问》、《难经》、《伤寒论》、《金匮方》,《葛氏肘后方》、《王叔和脉诀》、《王氏脉经》、《巢氏病源论》、《龙树菩萨眼
论》等10部。唐代以后医籍是主要引用部分,其中又以宋元为最,一共引用两代医书80种,占全部引用书籍的一半还多。1.2所引医籍分类研
究发现,《医方类聚》引著的151种中国古籍中,有3种非医学典籍分别为《居家必用》、《四时纂要》和《事林广记》。此三书皆非医书,历代
医学书目俱无记载,却均见载于《四库全书总目》。如《四库全书总目》第129卷子部杂家类载云:“《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十卷(内府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载历代名贤格训及居家日用事宣,以十千分集,体例颇为简洁,辛集中有大德五年吴郡徐元瑞吏学指南序,圣朝字俱跳行,又永乐
大典屡引用之,其为元人书无疑。”?------------------------------------------------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87,111
3.《居家必用》又名《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是由元代无名氏所编撰的一部家庭日用手册式的古代类书,全书内容丰富多彩,育儿敬老、冠婚丧祭
与摄生疗病等内容都加罗列。《四时纂要》是由唐代.韩鄂所撰写的一部农书,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及技术的诸多内容,还有一些有关农业生产和生活
的医药卫生知识。《事林广记》是由宋代.陈元靓等人编撰的一部日用百科全书型的古代民间类书,包含较多的市井状态和生活顾问内容,还涉及了
一些生活中的医药卫生知识。此三书皆有较大影响,在中国古代广为流传,同时也传入了朝鲜。朝鲜医官在引录中国医籍时,择选了三书中的一些医
药内容,录入到《医方类聚》中。据笔者统计,《事林广记》被引37处,《居家必用》被引34处,《四时寡要》被引11处。除去这三部非医学
典籍,本文所研究的《医方类聚》引用中医古籍,实为148种。这些中医古籍或论基础,或言临床,或专内外,或偏妇儿,各有侧重。因此对它们
的分类研究非常必要,可从中探讨《医方类聚》撰著时对中国古医籍的选择倾向。笔者根据这些古籍的内容,将其按照《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的
分类方法进行了归纳,结论如下:内难经专著7种:《素问》、《灵枢》、《遗篇》、《难经》、《难经本义》《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
基础理论专著4种:《巢氏病源》、《运气》、《五脏六腑图》、《五脏论》。伤寒金匮类专著13种:《金匮方》、《无求子活人书》、《伤寒论
注解》、《伤寒百问歌》、《伤寒活人书》、《伤寒类书》、《伤寒明理论》、《伤寒直格》、《通真子伤寒括要》、《伤寒百证歌》、《伤寒指掌
图》、《南阳活人书》、《伤寒论》。诊法类专著6种:《王叔和脉诀》、《王氏脉经》、《玉函经》、《黎居士决脉精要》、《直指脉诀》、《李
晞范脉诀》。本草专著3种:《大全本草》、《食医心鉴》、《汤液本草》。方书49种:《圣惠方》、《千金方》、《永类钤方》、《得效方》、
《三因方》、《仁斋直指方》、《卫生易简方》、《医方大成》、《葛氏肘后方》《严氏济生方》、《溏寮方》、《寿域神方》、《经验良方》、《
和剂局方》、《朱氏集验方》、《是斋医方》、《琐碎录》、《圣济总录》、《澹轩方》、《备预百要方》、《神巧万全方》、《施图端效方》、《
东垣试效方》、《千金月令》、《袖珍方》、《医林方》、《御药院方》、《管见大全良方》、《验秘方》、《海上仙方》、《神效名方》、《吴氏
集验方》、《拔粹方》、《急救仙方》、《南北经验方)《新效方》、《烟霞圣效方》、《黎居士简易方》、《严氏济生续方》、《瑞竹堂方》、《
王氏集验方》、《易简方》、《卫生十全方》、《千金翼方》、《膿仙活人心》、《医方集成》、《简奇方》、《简要济众方》、《王氏易简方》。
临证综合类专著I1种:《玉机微义》、《卫生宝鉴》、《金匮钩玄》、《十形三疗》、《治病百法》、《治法杂论》、《兰室秘藏》、《儒门事亲
》、《三法六门》、《杂记九门》、《医经小学》。内科专著2种:《东垣内外伤辩》、《牌胃论》。外科专著7种:《外科精义》、《疮科通玄论
》、《外科精要》、《秘传外科方》、《外科集验方》、《理伤续断方》、《疮科糟义》。妇科专著6种:《妇人大全良方》、《仙传济阴方》、《
王岳产书》、《产宝》、《徐氏胎产方》、《胎产救急方》。儿科专著7种:《直指小儿方》、《小儿药证直诀》、《保童秘要》、《省翁活幼口议
》、《小儿药证》、《小儿痘疹方》、《小儿疮疹方》。五官科专著3种:《龙树菩萨眼论》、《眼科龙木总论》、《川玉集》。针灸专著10种:
《明堂灸经》、《针灸经》、《子午流注》、《铜人经》、《资生经》、《玉龙謂》、《针经指南》、《十四经发挥》、《纂图脉诀》、《针灸广爱
书括》。养生神仙类专著11种:《山居四要》、《寿亲养老书》、《延寿书》、《修真秘诀》、《助道方》、《福寿论》、《劝辔书》、《金丹大
成》、《神隐》、《宝丹要诀》、《追痨方》。医论医案类3种:《医经溯洄集》、《格致余论》、《局方发捧》。还有因为亡佚等原因无法确切分
类的书籍6种:《必用全书》、《修月鲁般经》、《运化玄枢》、《断病提纲》、《必用之书》、《小学医经》。根据上述内容,制作图表如下:由
此可见,《医方类聚》搜罗丰详,引用了诸多类别的中国古代医籍。其中所引用的中医著作以方书为最,共49种,其次是伤寒金匮类,此外还选用
了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针灸科等各种临床专科著作,这体现出朝鲜医家对临床治疗医籍极端重视。同时原书还辑引了部分内难、脉诊等医学
基础专著内容,体现出对临床与理论结合的重视。另外选用了神仙养生类等道家著作,甚至还辑引了非医学典籍中的一些医药内容,说明《医方类聚
》对医籍的搜罗是十分广泛的。1.3医籍引用次数研究在研究《医方类聚》所引典籍朝代及分类的基础上,有必要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其引用每种典
籍的次数进行统计分析,因为引用次数可以体现其所引内容的多少,从而区分《医方类聚》对每种医籍的引用重视程度。1.3.1引用次数统计依
据《医方类聚》辑录了151种中国历代典籍,它从总论以下,按病因、病位、疾病种类等分为五脏、诸风、诸寒、诸暑、诸湿、伤寒、眼、齿、咽
喉、口舌、耳、鼻、头面、毛发、身体、四肢、血病、诸气、诸疝、诸痹、心腹痛及妇人、小儿、养性等92门,各门之下又再细分病证,分别辑录
医论及方药。因此,每一本被引录的中医典籍,其内容都是因不同的疾病证候门类而先后分开引用的以《拔萃方》为例,此书又名《济生拔萃》,元
代.杜思敬辑而成,刊行于1308年。《医方类聚》全书共先后引用此书101次,如第3卷总论三下引数篇医论,有《百病在气在血》论日:“
夫百病昼则增剧,遇夜安静,是阳病有余,乃气病而血不病也。?百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乃血病而气不病也。?昼则发热,夜则安
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昼则安然,夜则发热烦燥,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昼则发热烦燥,夜亦发热烦燥,是重阳无阴也,当亟
泻其阳,峻补其阴。?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夜则恶寒,昼亦恶寒,是重阴无阳也,当亟泻其阴,峻补其阳。?夜则安静,昼
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夫五藏有邪,各有身热,其各异以手扪摸有三法:?以轻手扪之则热重,按之则不热,是热在皮毛血脉也;?重按之至
筋骨之分,则热蒸手极甚,轻手则不热,是邪在筋骨之间也;?轻手扪之不热,重加力以按之不热,不轻不重按之而热,是在筋骨之上,皮毛血脉之
下,乃热在肌肉也。此为三法以【三黄丸】通治之,细分之为五等。”?在所分各疾病门证下,也引有《拨萃方》医论,如第25卷诸寒门下,录《
诸脉按之无力所生病证》论:“六脉中之下,得弦细而涩,按之无力,腹中时痛,心胃控睾阴阴而痛;或大便泻泄,鼻不闻香臭,清浊涕不止,目中
泣出,喘咳痰嗽,唾出白沫,腰沉沉苦痛,项背胸皆时作痛,目中流火,口鼻恶寒,时头痛目眩,苦振寒不止;或嗽或吐,或呕或哕则发躁,蒸蒸而
热,如坐甑中,必得去衣居寒处;或饮寒水则便过,其振寒复至气短促,胸中满闷而痛,必有膈咽不通欲绝之状;甚则目瞪,声闻于外而泪涕涎痰大
作,方过其发躁须臾而已,振寒复至;或面白而不泽者,脱血也;悲愁不乐,情惨惨意悲悲,健忘或善嚏间出,此风热大损寒水,燥金之复也。如六
脉细弦而涩,按之空虚,此大寒证亦伤精气,以辛甘温热滑润之剂,大泻西方北方则愈,”?更多的引用形式是先引医论,再附方药,如第157卷
积热门,先附《拔萃方?热论》:“有表而热者谓之表热,无表而热者谓之里热,有暴热者,病在心肺。有积热者,病在肾肝。治暴热者,宜局方中
【雄黄解毒丸】,积热者,宜局方中【妙香丸】。暴热心肺上喘者,谓之高喘,【木香金铃子散】主之。上焦热而烦者,【大黄散】主之。脏腑秘者
,【牛黄散】主之。有上焦热而无他证者,【桔梗汤】主之。有病久憔悴发热盗汗,谓之五脏齐损,此热劳骨蒸病也。瘦弱虚烦肠辭下血皆蒸劳也,
宜养血益阴,热能自退,此谓不治而治也,【钱氏地黄丸】主之。”?继录治疗方药:“【木香金铃散】:大黄半两,金铃子三钱,木香三钱,轻粉
少许,朴硝二钱,右为末,柳白皮调下,食后服三钱或四钱,以利为度,喘止则已;【大黄散】治上焦虚烦燥热不能睡卧:栀子仁、大黄、蔚金各半
两、干草二钱,为末,每服三四钱,水煎,食后微利则已;【牛黄散】治上焦热,脏腑秘结:大黄一两、白牵牛头末五钱,右为细末,有厥冷用酒调
下三钱,无厥冷而手足烦者蜜汤调下。”原书中也有不引医论而直接引用方药者,如第252卷小儿门十四之诸虫兽伤下,录:“【蝉花散】治夏月
犬伤及诸般损伤,蛆虫极盛臭恶不可近者:蛇蜕皮(一两用爨[cuàn]烧存性,研为末)、蝉壳半两,青黛半两,华细辛二钱半,右为细末,每
服三分,酒调下;【雄黄消毒膏】治蝎蜥不可忍:雄黄、蛇信各半两,巴豆三钱,右为细末,黄蜡半两溶开,入药搅匀为定子,如枣子大,用时将定
子签于灯焰上灸,开滴于蜥着处,其痛立止。”?除《拔萃方》之外,其他医籍的引用情况也是如此,它对每种文献典籍的引用,俱是先后分开,有
时引其论,有时引其方,有时论方俱引,通过内容排列格式可以看出,朝鲜医官在辑撰过程中,首先确定《医方类聚》中的病证门类,再根据病证门
类而辑录排列各种医籍内容。而又因为每部典籍的内容不同,因此在编撰者的眼中价值有异,故此151种典箱被引内容与次数也有极大差别---
-------------------------------------------------------------?中国文
化研究会.医方类聚(第?2?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247-250.?中国文化研究会.医方类聚(第10卷).北京:九州出
版社,2002.179-280.?中国文化研究会.医方类聚(第60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21.?中国文化研究会.医方类
聚(第93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246.1.3.2引用次数统计《医方类聚》对于中国医籍的具体辑引,是全书按病类先分92
门,每门之下再分细证,然后在每证之后,辑引属于此证的所有医籍内容。每证辑引的所有医籍内容,都由其被引书名分隔开来,各书内容间隔鲜明
,不为混淆。原书在目录中清楚地记载了每门每证下每种古籍的被引用情况。只要对其目录进行分析研究,就可以统计出每种古籍被引用的次数。最
新版《医方类聚》共100卷,全书有三种目录,第1卷为总目,第99卷至第100卷为详目,同时正文中每门之下又皆列引书及方论目录。总目
只按照卷页顺序记载在每一门证下出现的古籍名称,而详目则还记载每一种古籍所引用的论名及方名。笔者以此版《医方类聚》为依据,翻查目录并
结合核对正文内容,统计出此151种典籍的被引用次数,现以多寡为序排列如下《圣惠方》231次;《千金方》218次;《巢氏病源》183
次;《永类铃方》159次;《得效方》155次;《三因方》139次;《卫生易简方》130次;《医方大成》122次;《葛氏肘后方》11
5次;《大全本草》113次;《严氏济生方》112次;《玉机微义》110次;《澹寮方》109次;《寿域神方》104次;《拔粹方》10
1次;《经验良方》100次;《和剂局方》99次;《卫生宝鉴》99次;《朱氏集验方》93次;《是斋医方》91次;《项碎录》89次;《
圣济总录》85次;《澹轩方》83次;《备预百要方》78次;《神巧万全方》76次;《施图端效方》70次;《金匮钩玄》69次;《东垣试
效方》65次;《千金月令》64次;《袖珍方》64次;《医林方》64次;《十形三疗》63次;《宣明论》63次;《御药院方》62次;《
管见大全良方》61次;《经验秘方》58次;《治病百法》56次;《山居四要》55次;《海上仙方》52次;《神效名方》51次;《吴氏集
验方》50次;《寿亲养老书》49次;《急救仙方》49次;《直指小儿方》48次;《小儿药证直诀》46次;《南北经验方》46次;《新效
方》46次;《金匮方》45次;《烟霞圣效方》44次;《黎居士简易方》42次;《严氏济生续方》42次;《妇人大全良方》42次;《瑞竹
堂方》41次;《助道方》37次;《保童秘要》37次;《必用全书》37次;《事林广记》37次;《王氏集验方》35次;《修月鲁般经》3
3次;《易简方》30次;《卫生十全方》29次;《省翁活幼口议》28次;《食医心鉴》24次;《治法杂论》24次;《外科精义》24次;
《兰室秘藏》23次;《千金翼方》21次;《臞仙活人心》17次;《断病提纲》15次;《简奇方》15次;《小儿药证》14次;《必用之书
》14次;《疮科通玄论》12次;《仙传济阴方》12次;《四时纂要》11次;《王岳产书》11次;《产宝》10次;《无求子活人书》10
次;《外科精要》10次;《徐氏胎产方》10次;《杂记九门》9次;《秘传外科方》9次;《外科集验方》8次;《胎产救急方》7次;《延寿
书》7次;《伤寒论注解》6次;《龙树菩萨眼论》5次;《伤寒百问歌》5次;《理伤续断方》5次;《五脏六腑图》4次;《简要济众方》4次
;《修真秘诀》4次;《伤寒活人书》4次;《王氏易简方》4次;《伤寒类书》4次;《神隐》次;《伤寒明理论》3次;《伤寒直格》3次;《
东垣内外伤辩》3次;《脾胃论》3次;《宝丹要诀》2次;《通真子伤寒括要》2次;《伤寒百证歌》2次;《伤寒指掌图》2次;《小儿痘疹方
》2次;《川玉集》2次;《小儿疮疹方》2次;《五脏论》1次;《福寿论》1次;《南阳活人书》1次;《疮科精义》1次;《劝善书》1次;
《金丹大成》1次。以上是《医方类聚》正文中出现过书籍的引用次数统计结果,可以发现每种医籍的引用次数均不相同。最多者如《圣惠方》达2
31次,最少者如《南阳活人书》、《金丹大成》等仅1次。这些医籍引用次数的多少,直接体现了《医方类聚》撰著者对不同医籍的重视程度之差
别。笔者发现,以上可统计的医籍共有120种,另外31种则仅列入《医方类聚》凡例后引书书目,引用内容在正文中并没有出现。此问题详细论
述见于第三章。1.4《医方类聚》引用中国医籍的倾向性根据以上研究,清楚地得出了《医方类聚》所引用的151种中国古籍的朝代、分类及引
用次数。引用次数达40次以上者共54种,被引用的次数合计为4.632次,占所有典籍引用次数的85%,也就是说《医方类聚》所辑录的内
容绝大部分都出自这54种医学文献。现将其以引用次数为序,统计分析如下:由上表可以非常清楚得看到,其中方书类别最多,有40种;其次为
临证综合类,有5种。从年代所属来看,宋代医书最多,有21种,元代有15种。综合来看宋元方书合计有28种,引用次数2.354次,占上
述54种医籍引用次数的一半,此统计结果清楚表明,《医方类聚》引用最多的医籍,是宋元两代的方书。同时分析发现,引用次数居于前列的书,
俱为中国历代声名极显、流传最广的医家典箱,如:《圣惠方》、《千金方》、《巢氏病源》、《永类钤方》《世医得效方》、《三因方》、《仁斋
直指方》、《卫生易简方》、《医方大成》《葛氏肘后方》、《大全本草》、《严氏济生方》、《和剂局方》、《是斋医方》、《圣济总录》等等。
引用最多的《圣惠方》,即为《太平圣惠方》,由北宋.王怀隐等奉宋太宗诏命编纂。此书共100卷,根据疾病证候划分为1.670门,共载方
剂16.834首,内容丰富,条理清楚,体现了比较完整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体系,是由宋政府刊行的一部大型方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北宋初期
以前医学发展的水。?《千金方》,又名《千金要方》,由唐代“药王”孙思邈编著,此书共30卷,总计233门,含方论5.300余首,创分
证列方的编写体例。书中系统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遍涉临床各科及针灸、食疗、药物、预防、卫生保健等。该书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
的医学巨著,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巢氏病源》又名《诸病源候论》,为隋.巢元方等撰成,全书50卷,分67类疾病
,1.739种病证。书中对每类疾病都分列各种病证,必先明确病证概念,再论述其病因病机和证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病因证侯学专著,在
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21]《永类钤方》,由元代李天池、李仲南兄弟先后集撰,共22卷。本书是元代著名医书
之一,收集医论、治法、方剂甚广,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22]《世医得效方》为元代危亦林所撰,全书共19卷,论述临床各科
,骨科论治尤精,其所著治法及方剂对骨伤科学有很大贡献。全书共载医方3.300首,保存了许多濒于失传的古代验方,此书议论详明,证治精
审,是元代重要的方书。[23]《三因方》又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撰。全书18卷,分180门,共载方剂1.050余首,论
方结合颇切实用,对临床治疗富有参考价值,而且是为探讨中医病因学说的重要文献。《四库全书提要》评曰:“理致简賅,非他家鄙俚冗杂之比。
[24]从上述诸书可以看出,这些引用次数较多的医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为中国历代的著名医籍,对医学理论及临床治疗都有贡献,产生
了重要影响并流传甚广。而《医方类聚》所辑引的这些在中国医药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医籍,其中又多为大型方书,如《仁斋直指方》、《卫生易简
方》、《医方大成》、《葛氏肘后方》、《大全本草》、《严氏济生方》、《和剂局方》《是斋医方》、《圣济总录》等,它们收方广博,均为著名
中医方书典籍。如上所见,《医方类聚》编撰者在辑引中国古籍时,主要选择的是在中国医药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著名医籍。在这些著名医籍中,
宋元两代的著名方书又是编撰者的首选对象,它们是《医方类聚》引用医书的主体组成部。对于宋元著名方书的选择倾向性,为何会出现在《医方类
聚》的编撰过程中?笔者推测有以下原因:古代朝鲜医学,本来就是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主体思想而发展的,因此朝鲜医学的发展,与中国医学的交
流发展密切相关。高丽(918-1392)时代后期,宋元医学传入朝鮮半岛,许多医书广为传播,如《太平圣惠方》成为整个高丽时期的主要参
考医方书,宋元医学思想成为了此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医学基本理论[25].李氏朝鲜(1392-1910)建国之初,崇儒抑佛,提倡宋代理学
思想。古代医学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其医学在本国医学理论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前提下,仍然承袭着高丽时期的医学理论,即宋元医学理论
。《医方类聚》一书,是由朝鲜世宗(1397-1450)赐令开始编修的。世宗非常重视朝鲜医学的发展,有着“书册须赖中国而备”的思想[
26],因此当时朝鲜广收中国医籍。除了以前传入的医籍,也同时积极吸收着中国明朝的医学新著。故推测当时朝鲜己经通过各种途径收藏了丰富
的中国医籍,对于这些大量流入的中医药书籍,朝鲜还按其所需进行了相当多的翻印刊行[27],因此在选书编撰《医方类聚》时,编撰者自然会
挑选其中的精良著作来进行辑录。也自然会采选《圣惠方》、《千金方》、《巢氏病源》、《永类铃方》、《世医得效方》、《三因方》、《仁斋直
指方》、《卫生易简方》、《医方大成》、《葛氏肘后方》、《大全本草》、《严氏济生方》、《和剂局方》《是斋医方》、《圣济总录》等著名中
医典籍,而由于宋元医学理论在其时朝鲜的主导地位[28],其著名医书也顺理成章地被最大量地选择了。小结:朝鲜医官在撰著《医方类聚》时
,遍选了当时朝鲜拥有的中国历代医书,对其内容进行甄选辑录。在此过程当中,宋元两代的著名医学方书,是他们的主要选择对象。也就是说,朝
鲜历史上四大医著之一的《医方类聚》,其主要内容都来自于宋元著名方书,这是由当时朝鲜统治者对于中国医籍的重视和宋元医学理论在朝鲜占有
统治地位而共同决定的-------------------------------------------------------
--------[19]裘沛然等,中国医籍大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95[20]裘沛然等,中国医籍大辞典,上
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83.[21]碳沛然等,中国医籍大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3.[22]裘沛
然等,中国医籍大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94.[23]裘沛然等,中国医籍大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
02,395.[24]裘沛然等,中国医籍大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90.[25]王孝莹编译。韩医学的历史与现状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量,1995第17巷第3期[26]李经纬,中外医学交流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228.[27]李经
纬,中外医学交流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232.[28]此为本人推测,非他人观点。第二章《医方类聚》中所引医籍亡佚考查
中医古籍浩如烟海,世代相传之中,却也常常因为兵燹战乱、收藏不善、自然灾害、传播不便等多种原因造成亡佚。这种现象历见每朝每代,有很多
当时存世的中医古籍,在流传的过程中亡佚散失。在《医方类聚》引用的医学典籍中,也必然存在这种情况。因此,对《医方类聚》所引用的151
种中国医学典籍的存亡考证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此项研究,希望能确定其亡佚书籍的数量及种类,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医方类聚》在保存亡佚
书籍方面的重要学术价值。2.1亡佚书籍数量考本人选定了《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国医籍考》、《宋以前医籍考》《北京图书馆古籍善
本书目·子部》等比较权威的医学工具书进行研究查阅对《医方类聚》所引151种典籍进行存亡查证,同时查阅了《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
书目录》、《宫内厅书陵部医书目录》、《韩医药书考》、《朝鲜医书志》等部分海外(日本、韩国)医学目录书,并通过现代网络手段考查了台湾
图书馆的医书存目情况,对《医方类聚》所引医籍的存佚情况加以综合分析。研究确定,目前公认存世的《医方类聚》引用古籍,除去与《灵枢》重
录的《针经》外,共有109种,前述的几种权威性医书目录工具书皆有所载。因本节重点考查亡佚医籍,在此不赞附其名除了明确存世的109种
引用书籍外,还有有42部引用医籍因载录有异或不详,需要细致加以查考,书名如下:《寿域神方》、《经验良方》、《澹轩方》《备预百要方》
、《神巧万全方》、《施图端效方》、《千金月令》、《医林方》、《经验秘方》、《吴氏集验方》、《新效方》、《烟霞圣效方》、《黎居士简易
方》、《必用全书》、《助道方》、《保童秘要》、《王氏集验方》、《运化玄枢》、《修月鲁般经》、《卫生十全方》、《断病提纲》、《简奇方
》、《必用之书》、《疮科通玄论》、《产宝》、《王岳产书》、《胎产救急方》、《简要济众方》、《川玉集》、《小儿疮疹方》、《宝丹要诀》
、《通真子伤寒括要》、《五脏论》、《疮科精义》、《小学医经》、《小儿药证》、《子午流注》、《玉龙謌》、《李晞范脉诀》、《针灸广爱书
括》《黎居士决脉精要》、《纂图脉诀》。对这42种医籍的存亡情况,笔者进行了详细研究。2.1.1《川玉集》《川玉集》一书,《全国中医
图书联合目录》和其它医书目录皆记载为亡佚,或未载此书名,如《中国医籍考》载:“《亡名氏川玉集》,《艺文略》作穿玉,崇文总目一卷,佚
。”[29]可见此书国内不存,惟独《宋以前医籍考》载日本存有辑本:“《跻寿馆医籍备考》载有《川玉集》,一卷四册,宋亡名氏,《医方类
聚》采辑本。”《跻寿馆医籍备考》由日本高岛久也、罔田元矩合撰,刊于1877年。本书将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医学校“跻寿馆”(后称江户医
学馆)收藏的1390部中国古医书,分为二十余类,部次甲乙、条别异同、敷陈大义、介绍版本,是一部有关医书的目录学著作。此书所载的中国
医籍,现在大部分藏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还有三万册重要医籍藏于宫内厅书陵部,另有一些流入民间及传回中国,还有一些毁于火灾
。[31]由此可见,《川玉集》原书不仅国内不藏,亦失传于海外,惟有十九世纪的日本官办医学校“跻寿馆”,藏有由日本医家从《医方类聚》
一书中摹录出来的辑佚本《川玉集》2.1.2《小儿药证》《小儿药证》一书,国内同样不存,《中国医籍考》:“《刘氏景裕小儿药证》《崇文
总目》,一卷,佚。按:是书久佚,弟坚从《医方类聚》各证门所辑录出,裒为一卷。”[32]可见《小儿药证》一书,也不仅亡佚于国内,日本
也未流传有原书,丹波元坚将《医方类聚》所引《小儿药证》每处方论药文,皆加以择抄,然后整理辑录成一卷,成一册《小儿药证》辑录本《宋以
前医籍考》也云:“《跻寿馆医藉备考》载有《小儿药证》,一卷一册,宋刘景裕撰,《医方类聚》采辑本”[33]以丹波家族同“跻寿馆”之密
切关系,当是丹波元坚辑录出《小儿药证》亡文一卷后,跻寿馆又收藏之。又《中国医籍通考》云:“《小儿药证》,丹波元胤《医籍考》称,是书
久佚,弟坚从《医方类聚》各证门所辑录出,裒为一卷。按:刘氏原书早佚。日人丹波元坚之辑佚本亦未传入我国,然于《医方类聚》中亦可略睹其
书之面目。”[34]可见《小儿药证》一书,海内海外皆不存其原书,惟有日本藏有《医方类聚》辑佚本一卷,而且至今未传入我国。-----
----------------------------------------------------------[29].丹波
元胤。中国医籍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1983,561[30].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446[3
1].真柳诚,王铁策。日本内阁文库收藏的中国散佚古医籍.中华医史杂志,1998,第28卷第2期:65-67.[32].丹波元胤。中
国医籍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1983,991[33].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366[34].?
严世芸。中国医籍通考.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1994,40562.1.3《卫生十全方》《卫生十全方》,此书国内不存,但《中国医籍大
辞典》记载原书虽佚,却有《永乐大典》辑佚本三卷传世。[35]《中国医籍考》则载:“《卫生十全方》,《宋志》十三卷,佚。《四库全书提
要》曰:‘《卫生十全方》三卷,《奇疾方》一卷,宋夏德撰,德字子益,其里贯始末未详。是书有唐仲友原序,云友人夏子益裒其师傅之方,经常
简易用辄得效者为十卷,并取旧所家藏他方,掇其佳者,为二卷,附以自着《奇疾方》一卷,共十三卷。则此书非一人之所著,观其治腰肾疼方,即
唐郑相国方,其明证也。今从《永乐大典》录出,辑为上中下三卷。虽与原书卷数十不逮其三四,然诸证方药论说亦已略具其中’”[36]《宋以
前医籍考》则谓辑本有二:一是前所言《永乐大典》辑佚本,北京北海图书馆(既今之中国国家图书馆)有藏;二为《医方类聚》采辑本,日本跻寿
馆有癥,为一卷一册。[37]可见《卫生十全方》此书原书确亡于海内外,但现今中国存其《永乐大典》辑佚本三卷,日本存《医方类聚》辑侯本
一卷2.1.4《千金月令》《千金月令》,此书皆谓不存,如《中国医籍通考》云:“《千金月令》,孙思邀撰,《新唐志》三卷,佚。”[38
]惟独《宋以前医籍考》载日本存有辑本:“《丛书书目聚编》记:玉函山房所辑佚书《千金月令》一卷,唐孙思邀撰《跻寿馆医籍备考》记:《千
金月令》二卷一册,《医方类聚》采辑本。”[39]可见,《千金月令》国内不存,日本却存有其《医方类聚》之采辑本。2.1.5《五脏论》
《五脏论》一书,以《五脏论》一书为名者,有数种,国内皆载亡佚不存,但《中国医籍考》云:“《耆婆五脏论》,《祟文总目》载一卷,存。陈
自明《妇人良方》曰:‘《五脏论》,有称耆婆者,今推其说之理,类皆浅鄙不经,妄托其名于三藏者,语涉怪诞。’按《医方类聚》所载《五脏论
》,篇首生育说,与陈氏妇人良方所引同。其药名之部,及五常之体,其文理殆类《雷公炮制论序》,体制古朴,似非唐以后之书也。且有黄帝为医
王,蓍婆童子,妙述千端。又裹四大五常,假合成身等语。则所谓托名于耆婆三藏者,而《祟文总目》所载是也。弟茞庭从《医方类聚》中录出,别
为一卷.”[40]可见丹波元胤认为《医方类聚》所引《五脏论》,即是《崇文总目》载之《耆婆五脏论》,而非其它《五脏论》命名之书,多纪
茝庭将之从《医方类聚》籍录而出。而《宋以前医籍考》载此书不仅跻寿馆存《医方类聚》辑佚本,又云:“《观海堂书目》记有《耆婆五脏论》一
本一卷之钞本。”[41]观海堂为清代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杨守敬所立藏书之所,但观海堂既藏《耆婆五脏论》一书之钞本,为何现今中国大陆图
书馆皆不记此书?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观海堂藏之此书又亡佚不见,未能入藏于后世藏书机构;二是此书藏于个人,不曝其事;三是此钞本在建国之
前随走台湾,现藏于台湾藏书机构,但笔者通过网络的台湾国家图书馆藏书目录查询系统,却查不到此书存证,或许为国家图书馆之外的藏书机构所
藏。以上所考,笔者认为《医方类聚》所引《五脏论》一书,有《医方类聚》辑佚本存于日本,而一卷一册之钞本,存亡难鉴,尚需细考。2.1.
6《玉龙歌》《玉龙歌》一书,医学目录书皆不载或谓不存,如《中国医籍考》云:“《杨氏阙名玉龙歌》,《读书敏求记》一卷,未见。钱曾曰:
玉龙一百二十穴,有穴行针,恐时人有差别,故作此歌,以为卫生之宝焉。”[42]《中国医籍通考》则谓:“存,现有版本见杨继洲《针灸大成
》。”[43]《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图书目录》谓:“存,见杨继洲《针灸大成》及何霜梅《新针灸手册》。”[44]《针灸大成》卷三,确有《
玉龙歌》之歌赋:“扁鹊授我玉龙歌,玉龙一试绝沉疴,玉龙之歌真罕得,流传千载无差讹,我今歌此玉龙诀,玉龙一百二十穴,看者行针殊妙绝,
但恐时人自差别。补泻分明指下施,金针一刺显明医,伛者立伸偻者起,从此名杨天下知……”[45]“此歌赋中间加有杨氏的注解。可见《玉龙
歌》原书虽不存,但在它书中存其文意,是谓书虽亡而其文未亡。2.1.7《寿域神方》《寿域神方》一书,唯有《中国医籍考》载存:“《寿域
神方》,崇被元年,青阳阁重刻,作《延寿神方》,《明志》四卷,存,”[46]其他目录书皆载亡佚或不载其名,《中国医籍考》之谓存,本不
知从何而考,且未记载其所存之版本及地方,本孤证难立,幸得笔者得阅《内阁文库藏书目录·医书类》[47]一书,其书记藏有《延寿神方》一
书四卷,为祟祯元年青阳阁重刻本。可见此书虽亡于中国,却存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2.1.8《经验秘方》、《经验良方》《经验秘方
》与《经验良方》两书,乃元人所著,国内皆谓不存,但《中国医籍考》同《中国医籍通考》皆云此二书曾被日本医家丹波元坚从《医方类聚》中加
以录出,各辑成一本,因此有辑佚本藏于日本。[48]2.1,9《胎产救急方》《胎产救急方》,此书皆谓不存,惟独《中国医籍考》载:“《
李氏辰拱胎产救急方》一卷,存,”[49]并录作者李辰拱之自序。但未明言其所存版本及藏地,幸有《内阁文库藏书目录·医书类》记其存于日
本内阁文库,可见此书国内虽不见,但存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50]2.1.10《神巧万全方》《神巧万全方》,此书国内不存,《
中国医籍考》载有:“《刘氏元宾神巧万全方》,旧讹作刘元宝,宋史十二卷,存。按:是书辑在于《医方类聚》中,弟坚尝为录出,跋曰:右宋刘
元宾子仪撰,其方药采之圣惠者,十居七八,多可施用,其论说亦原本古人,间加己见,至如其举伤寒各治,辨中风诸证,最为赅备,颇有发明。奈
何世久失传,元明诸家,罕征引者,今检《医方类聚》中所载,按条掇拾,虽未复旧观,然大要略具矣。仍谨依类排纂,详家订正,从宋史原目,厘
为十二卷云。”[51]而《宋以前医籍考》亦载其存世,所存皆为《医方类聚》采辑本:“《跻寿馆医籍备考》:《神巧万全方》十二卷,六册,
宋刘元宾撰,《医方类聚》采医方类聚》所引中国古代医幡研究辑本。《崇兰馆书目》:《神巧万全方》十二卷,宋,刘元宾,十册,《医方类聚》
采辑本。”[52]可见《神巧万全方》此国内亡佚之书,在日本尚存《医方类聚》辑佚本。------------------------
---------------------------------------46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
83,71547内阁文库编。内图文库藏书目录.医书类,1956,22648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6
7349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97350内阁文库编.内阁文库藏书目录·医书类,1956,20951
丹波元凰,中国医籍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5712.1.11《施图端效方》《施图端效方》,国内皆载为亡佚,《中国医籍考
》载:“《施图端效方》三卷,存。《文渊阁书目》曰,《端效方》一部,一册阙。按:是书亦是《医方类聚》采辑本,弟坚缮录成编。”可见此书
日本当存其辑佚本。[53]2.1.12《保童秘要》《保童秘要》,此书他书谓亡,《中国医籍考》与《宋以前医籍考》则谓存,不过亦属《医
方类聚》采辑本。2.1.13《通真子伤寒括要》《通真子伤寒括要》,此书国内亡佚,《中国医籍考》载:“《伤寒括要》二卷,存。《艺文略
》曰:《伤寒括要诗》一卷,通真子撰。陈振孙曰:通真子自言,尝为《伤寒括要》六十篇,其书未之见。按:刘元宾自号通真子,是书以仲景旧论
,裁为诗括,又以剩义为注,注中有所发明,朱氏《活人书》,多袭其语,诗凡一百一十二篇,每篇七言四句,末附药方三十九道,收在于朝鲜国人
所编《医方类聚》中,较之其所自言,数实倍之。先子曰:意子仪始作六十篇,后又补之者,郑渔仲唯见其初集,故称一卷。弟坚从《医方类聚》中
录出,厘为二卷,今仍着录于此。”[54]《宋以前医籍考》载:“《跻寿馆医藉备考》:《伤寒括要诗》,三卷一册宋刘元宾撰,《医方类聚》
采辑本。”[55]可见此书虽亡于国内,但托丹波元坚之功,得以从《医方类聚》之中辑复而出,存于日本。2.1.14《烟霞圣效方》《烟霞
圣效方》,此书国内不见,丹波元胤《中国医藉考》亦谓不存,并按文:“此书《医方类聚》各证门所援,味其方论,似成于元人,仍著于此。”[
56]独《宋以前医籍考》载存有辑佚本:“《跻寿馆医籍备考》记曰:《烟霞圣效方》,二卷二册,《医方类聚》采辑本,”[57]因此《烟霞
圣效方》原书虽亡,但日本藏有辑佚本。57?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12212.1.15《简要济众方
》《简要济众方》一书,丹波元胤《医籍考》云:“弟坚曰:是书,陈、晁二氏并不着录,惟唐慎微、刘完素书引之,而朝鮮国《医方类聚》载藏府
一类,其方出《圣惠》者,仅意苡散、酸枣仁丸、硇砂丸三方,馀皆彼书所无,不知何故也。平胃散一方,世为出《局方》,不知其本于是书。自馀
诸方,亦多可资用者矣。”[58]《宋以前医籍考》载存:“《跻寿馆医籍备考》:《简要济众方》,一卷一册,宋周应等撰,《医方类聚》采辑
本。《宾素堂藏书目》:《简要济众方》,一卷一册,周应等撰,《医方类聚》采辑本。《观海堂书目》:《简要济众方》,一本一卷,日本抄本。
”[59]但既《观海堂书目》云有此书存有一抄本,却又不见今世之存证,是否仍存、存于何处,尚需细考,但有《医方类聚》采辑本存于日本。
2.1.16《黎居士简易方》《黎居士简易方》,他书皆谓不存,而《宋以前医籍考》有载:“《内阁文库图书馆二部汉书目录》记《简易方论》
,第二卷,元版,一册。《经籍访古志》卷八记:《黎居士简易方》十一卷,钞本,跻寿馆藏,宋黎民寿景仁撰。按此本盖依元版抄写者,跻寿馆有
元版零本,系崇兰馆旧藏。”[60]可见此书虽然亡于国内,但存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图文库,现存有元刊本和手抄本两种。2.1.17《黎
居士决脉精要》《黎居士决脉精要》,此书国内不见,《中国医籍考》载:“《黎氏民寿决脉精要》一卷,存。”[61]《宋以前医籍考》载:“
《经籍访古志》卷七医家类脉书,《决脉精要》,钞王月轩手书本,聿修堂藏,一卷一册,更有《内阁文库图书馆二部汉书目录》、《帝室和汉图书
目录》、《聿修堂藏书目录》皆载其书存有一卷一册之手抄本,”[62]由是可知,《黎居士决脉精要》一书,日本内阁文库存其手抄本一卷一册
,还有台湾故宫博物馆存其日本抄本。[63]--------------------------------------------
-------------------58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56960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114561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0962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19263中国中医研究院编,日本现存中国散逸古医籍阶段报告书(第一报),1998,92.2.1.1
8《纂图脉诀》《纂图脉诀》一书,根据笔者前面研究的结果,《医方类聚》仅于凡例中将《纂图脉诀》书名列于引书目录中,而总目与细目中俱无
被引条例,且正文也难考其被引之文。所以仅以此书名寻究,国内皆无其载。然据《朝鲜医书志》[64]所载,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有《纂图方论
脉诀集成》一书,此书为从中国传入朝鲜再版之作,存四卷二册,后有朝鲜医家许浚校定评注此书。《医方类聚》所记《纂图脉诀》,肯定属于从中
国传入朝鲜之作,而且朝鲜医官在引书中经常简略记称书名,因此,笔者推测《医方类聚》书目中所列《纂图脉诀》,就是现今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收
藏的《纂图方论脉诀集成》一书,《纂图脉诀》是其别名亦即简称。据此书名而查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及续编》载其存:“《纂图方论
脉诀集成》四卷,元刊本。不著撰人,无序跋。末卷后有牌子:‘至正己丑庐陵竹坪书堂刊行’按:《脉诀》一书,旧题王叔和作,出于伪托,与叔
和《脉经》实多抵牾,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其鄙浅之言,然最行于世,久有定评,是书杂采通真子、洁古、云岐子、希范、池大明、成无已、杜
光庭诸家之说,以为之注,方药亦在其中。名为《纂图》,实无一图,元代坊估刻书,辙加纂图集成等标目,当时俗尚如是。”[65]除此,他书
皆不载其名或谓此书不存,由是可考,清代《纂图脉诀》此书当存,不知何故现代不存其名,或许亡佚,或许随藏台湾,或许散落私家。而日本现今
犹存此书。--------------------------------------------------------在这4
2部医书中,除了上述诸书外,以笔者目前使用的工具书和运用查证手段,各大目录书籍都明确记载为“佚”,或者未存此书,或者根本查不到此书
,则可以认为是亡佚的书籍,一共是23种,书目如下:《澹轩方》、《备预百要方》、《医林方》、《吴氏集验方》、《新效方》、《必用全书》
、《助道方》《王氏集验方》、《运化玄枢》、《修月鲁般经》、《断病提纲》、《简奇方》、《必用之书》、《疮科通玄论》、《产宝》、《王岳
产书》、《小儿疮疹方》、《宝丹要诀》《疮科精义》、《小学医经》、《子午流注》、《李晞范脉诀》、《针灸广爱书括》。因为这些书在各种国
内外医学工具书中,都载为亡佚或未载其名,因此笔者认为它们是已经亡佚的书籍。综合上述研究考证,笔者整理出《医方类聚》所引中国古籍亡佚
结果。--------------------------------------------------------------
-64三木荣,朝鲜医书志,日本:大阪学术图书刊行会,1973,86-88.65宫内厅书陵部,言内厅书陵部和汉图书分类目录。内部复印
参考本,1951,1486.66李经纬编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及续编.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188.在《医方类聚》
所引中国古代医籍中,原书已经亡佚者共35种,书目如下:《经验良方》、《滄轩方》、《备预百要方》、《神巧万全方》、《施图端效方》《千
金月令》、《医林方》、《经验秘方》、《吴氏集验方》、《新效方》、《烟霞圣效方》、《必用全书》、《助道方》、《保童秘要》、《王氏集验
方》、《运化玄枢》、《修月鲁般经》、《卫生十全方》、《断病提纲》、《简奇方》、《必用之书》、《疮科通玄论》、《产宝》、《王岳产书》
、《川玉集》、《小儿疮疹方》、《宝丹要诀》《通真子伤寒括要》、《疮科精义》、《小学医经》、《小儿药证》、《子午流注》《玉龙謌》、《
李晞范脉诀》、《针灸广愛书括》。书籍存亡情况不明,尚需进一步考证者有2种:《五脏论》、《简要济众方》。在35种亡佚书籍中,日本书目
中载有从《医方类聚》中辑录而出的辑佚版书籍则有13种,它们是:《川玉集》、《小儿药证》、《卫生十全方》、《千金月令》、《五脏论》、
《经验秘方》、《经验良方》、《神巧万全方》、《烟葭圣效方》、《施图端效方》、《保童秘要》、《通真子伤寒括要》、《简要济众方》。这些
亡书的辑佚本,均为《中国医籍考》和《宋以前医籍考》中所载,现在大部分藏于日本内阁文库或宫内厅书陵部。[67]其中《卫生十全方》一书
,中国国家图书馆还存有其《永乐大典》辑佚本三卷。-----------------------------------------
----------------------67.真柳诚、王铁策,日本内阁文库收藏的中国散佚古医籍,中华医史杂志1998第28卷第
2期:65-67.2.2从亡佚书籍看《医方类聚》的文献价值由以上论述可知,《医方类聚》辑录的中国医学古籍中,至少有35种已经亡佚,
也就是说《医方类聚》至少保存了中国35种亡佚古籍的部分文字内结。结合前述对医学书籍引用次数的统计,现将此35种亡佚书籍在《医方类聚
》中被引用情况列表如下:除了《小学医经》、《小儿药证》、《子午流注》、《玉龙鼯》、《李范脉诀》、《针灸广爱书括》6部亡佚书籍在《医
方类聚》中的引用之处及次数无法查考外,其他29部亡佚书籍都能在《医方类聚》中找到它们的被引文字内容。如果要查阅或探询这些亡佚书籍的
内容,那么只要翻阅《医方类聚》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现以亡佚书中被引用次数位居第二的《澹轩方》为例,来分析《医方类聚》对亡佚古籍的具
体引用情况。《医方类聚》全书共引用《澹轩方》83次,被引具体门证分列如下:第22卷?诸风门?十第26卷?诸暑门?二第57卷?伤寒门
?三第68卷?眼门?五第72卷?齿门?二第72卷?咽喉门?二第77卷?舌门?二第78卷?耳门?二第79卷?鼻门?二第81卷?头面门
?三第83卷?四肢门?一第85卷?血病门?二第89卷?诸气门?四第91卷?诸疝门?三第93卷?心腹痛门?二第95卷?腰脚门?二第9
8卷?脚气门?三第106卷?膈噎门?二第108卷?霍乱门?二第118卷?咳嗽门?五第121卷?声音门第123卷?诸疟门?三第125
卷?消渴门?二第128卷?水肿门?三第129卷?水肿门四之食治第130卷?胀满门?一第132卷?黄疸门?二第133卷?诸淋门?二第
134卷?赤白浊门?二第135卷?大小便门?二第139卷?诸痢门?四第150八卷?惊悸门第150九卷?健忘门第150九卷?诸汗门第
161卷?中恶门?二第163卷?解毒门?三第164卷?酒病门?一第165卷?虫毒门第166卷?诸虫门第166卷?辟虫门第167卷?
虫伤门?二第168卷?兽伤门?二第168卷?瘾疹门第169卷?疥癬门?二第169卷?诸臭门第175卷?痈疽门?六第178卷?疔疮门
第179卷?丹毒门第180卷?瘰疬门?二第181卷?诸痿门第183卷?痔漏门?二第185卷?金疮门?二第187卷?折伤门?二第19
0卷?诸疮门?三第193卷?膏药门?一第194卷?膏药门?二第194卷?漆疮门第196卷?杂病门?二第212卷?妇人门七通治三第2
15卷?妇人门十之痨瘵第218卷?妇人门十三心痛病二第225卷?妇人门二十妊娠五第229卷?妇人门二十四产难第236卷?妇人门三十
一产后七第241卷?小儿门三之舌唇第241卷?小儿门四头面二第243卷?小儿门五齿第243卷?小儿门五行迟语迟第243卷?小儿门五
难乳第245卷?小儿门七疟第250卷?小儿门十二大小便第251卷?小儿门十三诸鞠二第252卷?小儿门十四颗疝阴肿第255卷?小儿门
十七诸疳三第259卷?小儿门二十一惊痛五第264卷?小儿门二十六疹痘二第266卷?小儿门二十八误吞物可见《澹轩方》被广泛辑引于《医
方类聚》全书各处,在妇人、小儿等诸多疾病门证下,皆可见到《澹轩方》的医药方论。如第57卷伤寒门三十一之下,录《漕轩方》论:?[68
]“感冒:触著风寒意不佳,生姜捣汁莫留滓,一杯热酒和调服,五积香苏未足夸。乍觉风寒感冒初,橘皮苍术及姜苏,四般合和砂锅煮,连沃三杯
病已除。入疫家:雄黄细末水调浓,蘸笔深涂鼻窍中,或然指来时搐鼻,自然清净上元宫,”第81卷头面门三之下,录《澹轩方》针对各类头面疾
病治疗方法:“头痛:头痛滋味最难禁,硝石硫黄(二两)抵百金,细末水元如指大,蜡茶嚼下是空心,小可头痛小可方,茯苓半夏及生姜,三般等
分水煎服,才发之时亦可挡。??偏正头痛:偏正头痛未易攻,炒香附子半川芎,二钱细末茶调下,当发之时乃见功。(《卫生易简方》治偏正头痛
,用川芎二两、香附子炒四两共为末,以茶调服,得腊茶清尤好,)偏正头痛小捷方,细辛为末等硫黄,口中含水先教满,左右随疼搐鼻中。??干
洗头:白芷甘松并滑石,苓香等分更风流,细辛糝发徐徐蓖,此药名为干洗头。??面上肺风:肺风七个草乌尖,著大风油入麝研,患处擦姜方擦药
,日三二次自能痊。敷数以酒磨鹿角尖,服以官局黄芪元,一日三敷亦三服,肺风赤面能莹然。??风刺粉刺:粉刺须知有妙方,雄硫细末和蛇床,
真酥调了临眠敷,只著三面面己光,??雀斑:雄鸡三日煮椭米,次与硫黄和清水,收粪研入磨风膏,雀斑临卧擦最美。滕川粉治雀儿斑,清水调涂
临卧间,早起还须浆水洗,只须五次见光颜。”?[69]第212卷妇人门七之通治三,录《澹轩方》之论述:“产前后血渴:产前渴用蒲黄,浓
煎茅根作点汤,设若渴生新产后,茅汤一味亦良方。??产前后痢:产痢莫过薄切生,姜同白面炒令黄,末来热米汤调下,产后产前俱不妨。??转
胞:转胞之疾孕中来,只取棕桐烧作灰,等分更加葵子末,米汤调饮亦能回。??服童便法:乌梅生姜及甘草,三般打碎浸童便,热汤烫过令温服,
不比寻常著火煎.”?[70]第218卷妇人门十三之心痛病二下,录《澹轩方》治疗方法:“心腹痛:布裹盐如一弹丸,烧红酒服便心宽,不然
炒豆热投酒,急服当时病亦安.??血气痛:妇人腹痛实难当,等分乌梅并白姜,存性烧灰为细末,米汤温酒服之良。[71]---------
------------------------------------------------------68中国文化研究金.医
方类聚(第22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247.69中国文化研究金.医方类聚(第32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82.7
0中国文化研究金.医方类聚(第79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209.71中国文化研究金.医方类聚(第81卷)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2.220.通过对《医方类聚》全书的查阅,可以发现其引用的《澹轩方》内容大部分都是如上所录的七言歌诀形式。由此推论,《澹轩
方》这一亡佚古籍,是一部主要以七言歌诀形式来论述各种疾病的医学书籍,且论述精当,内容丰富,对各类疾病都有医理论述和方药列释。《澹轩
方》亡佚不存,甚至现今很多医学工具书不载其名,本来难以窥之历史原貌,而因《医方类聚》对它大篇幅的辑录引用,使得此书不至湮没,现今仍
然可以了解它的著作内容及医论内涵。由此可见,《医方类聚》在保存亡佚医籍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按照当时朝鲜编撰者的记述,引用中国医学
典籍编著《医方类聚》时是照搬这些医籍原文只字未改的,《医方类聚》只是将每一种古籍的相关方论进行了辑选,然后按照疾病门证来排列陈录,
是一种原封不动的引用。《医方类聚》的引用方法是完全照搬古籍原文,且大多数古籍的引用次数很多、篇幅很长,因此仅从引用了多部亡佚医籍此
点来看,就已经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而且通过对《医方类聚》的查找辑录,还可以将每一部亡佚古籍在《医方类聚》中出现的文字内容收录
整理,还此亡佚书籍的历史原貌。如上文谈到的《澹轩方》一书,《医方类聚》引其论其方共83处,据笔者粗略估算,共计有两万余字,若能将散
录于《医方类聚》此83处的两万字加以辑录整理,《澹轩方》这本已亡佚的中医古籍即使不能以其基本原貌再现于世,至少也可以让我们得窥其文
的一部分了。如此有历史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辑佚亡佚古籍工作,完全可以通过《医方类聚》来完成,而且从它所保存亡佚医籍数量及内容的丰富程度
来看,成果也是非常可观的。如前所述,日本医家丹波元坚等人,就曾利用《医方类聚》对诸多亡佚古籍的原文引用,将《川玉集》等13种亡佚古
籍辑佚而出,使亡书得以再传于世,使其所载之方药得以再此造福于世人,这皆是缘于《医方类聚》完整而真实地保存古籍文字之功。综上所述,《
医方类聚》具有极其现实而重要的价值,它辑录了中国古代医籍,具备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而这其中30多种亡供书籍的保存,则更具有不可估量
的文献价值。小结:《医方类聚》中引书中所列的中国古代医籍中,有35种属于已经亡佚的医籍,还有3部医书亡佚情况不明。《医方类聚》中存
有如此多中国古代亡佚医籍内容,最大程度地体现了这一朝鮮医著的重要文献价值,这也是历史对于中国一直向周边国家无私传播先进文化的回赠。
第三章《医方类聚》引用医籍存在问题研究在对《医方类聚》引用医籍的研究过程中,除了分析总结了前两章的研究内容,笔者还发现了《医方类聚
》记载引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引书中所载《针经》即为《灵枢》、引书中漏录3种医籍名称、未引其书却在引书书目中记载其书名等。下面分为
三个部分来进行研究讨论3.1《灵枢》、《针经》重录之考《医方类聚》凡例后列有所有引用古籍的名称,同时指出古籍的排列是以朝代先后为序
的,因此可以看到成书最早的《素问》排在第一位,《灵枢》列于第二而《针经》列在第六位,可以推测此《针经》成书朝代当为汉晋等较早朝代。
经笔者查考,发现历史上以《针经》作为书名的医籍,《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国医籍大辞典》等皆不载或记为亡佚,而《中国医籍考》载
有四部《针经》,有三部《针经》皆载为亡佚,仅其中一部亡名氏所撰《针经》记载为存:“《亡名氏针经》,《读书敏求记》、《四库全书提要》
作《铜人针灸经》,一卷,存,”[72]据序言可知,《四库全书提要》所言之《铜人针灸经》,很明显是为宋代王惟一所撰《新铸铜人输穴针灸
图经》,而非《医方类聚》所言《针经》。而这些亡佚《针经》中,年代最早者,是南北朝时程天祚所撰《针经》《中医人名辞典》载:“程天祚,
南北朝梁代人,生平里居未详。著有《针经》六卷、《灸经》五卷,二书隋代时即亡。”[73]那么,依据《医方类聚》著录引书以年代先后为序
这一点来看,在亡佚《针经》之中,程氏《针经》似乎最有可能是《医方类聚》所记《针经》。但是,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那就是《灵枢》一书
又别称为《针经》,因原书主要记述的是针刺内容,所以《灵枢》在古代又名为《针经》。在东汉、六朝、隋、唐之际,此书常以《九卷》、《九墟
》、《九灵》、《针经》、《灵枢》等不同名称和传本流传于世,又以《灵枢》与《针经》二名最盛,此书传入古代朝鲜半岛之时可能也有这两种书
籍名称。甚至在入宋以后,宋代向高丽广征国内已亡佚之书时,高丽回献《灵枢》,即称其为《黄帝针经》。[74]既然流入古代朝鲜的《灵枢》
被称为《针经》,那是否可能因朝鲜医官判断失误,将异名而同文的《针经》、《灵枢》误作两书,分列于引书之列呢?根据《医方类聚》目录中会
详细标记引用诸书的做法,笔者详细翻查了九州出版社出版的文久元年、朝鲜活字原本合校影印本《医方类聚》,查看了第1卷总目第99卷、10
0卷详目及其正文目录,都没有发现目录中有引用《针经》的记载,说明在《医方类聚》正文中,是没有对《针经》一书进行正式引用的。那《针经
》的内容是否会散见于《医方类聚》其他被引诸书文字当中?笔者果然在以其他书为章段辑录的正文中发现了《针经》一书的引用痕迹,不过,这些
标以“《针经》曰《针经》云”的文字,却是以《针经》为别名的《灵枢》的内容。如《医方类聚》第28卷伤寒门二之下,《伤寒论注解》一文中
出现了多次《针经》内容:《针经》曰:“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针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
开阖者也。”《针经》云:“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针经》云:“饮而液渗于络,合和于血,是水入于经,其血乃
成也。”……?这些《针经》所言文字,皆是《灵枢》中《五癃津液别》、《本脏篇》《血络论》等篇之内容。《医方类聚》书中其他出现《针经》
所言内容,也都属于《灵枢》。鉴于历史上其他以《针经》为名的医籍皆载为亡佚,内容无法考证,且《医方类聚》中没有《针经》一书的大篇幅引
用文字,而书中散见《针经》文字,都属于《灵枢》的内容,因此笔者判断《医方类聚》所记《针经》一书,即当为《灵枢》而非后世其他以《针经
》为书名的医籍。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医方类聚》撰写医官在凡例之后的引用书目中,既录《灵枢》,又添《针经》,未辨其别名重复之疏。日本
学者真柳诚[75]对古代高丽的《针经》做过专门研究,认为古代朝鲜所言《针经》即为中国的《灵枢》。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医方类聚》凡例
后引书名录中所载《针经》一书,即为《灵枢》。?75友部和弘、小曾尸洋、真柳诚,《灵枢》の古版——《針经》の刊行事实,日本東洋医学杂
志,1990,第40卷4号,293.3.2引其书而未录其书名3.2.1问题之发现笔者查阅《医方类聚》目录及正文,发现有下述情况出现
:引用其书医论医方内容,却未在《医方类聚》凡例后引书书目中标注书名,这样的书籍共3本,即《伤寒发微论》、《伤寒医鉴》及《伤寒心要》
。笔者研究了《医方类聚》对这三部医书的辑录情况,发现这三种医书都只被引用了一次,但文字篇幅较长。3.2.1.1《伤寒发微论》《伤寒
发微论》被录于《医方类聚》第3卷伤寒门八之下,一共14篇医论:《论伤寒七十二征候》、《论桂枝汤用赤白芍药不同》、《论伤寒慎用圆字药
》、《论桂枝麻黄青龙用药》、《论两感伤寒》、《论伤寒以真气为主》、《论治伤寒须依次第》、《论仲景缓迟沉三脉》、《论表里虚实》、《论
桂枝肉桂》、《论滑脉》、《论用大黄药》、《论阴不得有汗》、《论林亿疑白虎有差互》、《论弦动阴阳二脉不同》、《论中风伤寒脉》、《论表
证未罢未可下》、《论中暑脉不同》《论伤寒须早治》、《论发热恶寒》、《论风温证》、《论温疟证》。所录医论内容,皆是对《伤寒论》的研究
心得体会,如《论表里虚实》云:“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字,则仲最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何以言之,有表实,有表虚,有
里实,有里虚,有表里俱实,有表里俱虚,予于表里虚实歌中尝论其事矣。仲景麻黄汤类为表实而设也,桂枝汤类为表虚而设也,里实则承气之类,
里虚则四逆、理中之类也,表里俱实,所调阳盛阴虚下之则愈也,表里俱虚,所谓阳虚阴盛汗之则愈者也。尝读《魏志·华佗传》:‘有府吏倪寻李
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此所谓能明表里虚实者也。”[76
]据笔者统计,《医方类聚》录《伤寒发微论》共6500字。-------------------------------------
--------------------------[《伤寒发微论》,伤寒著作。又名《张仲景注解伤寒发微论》。二卷。宋·许叔微撰。
许氏深研仲景学说,历述伤寒七十二证证治,阐解某些伤寒证候的用药法,并扼要地辨析了伤寒、中风、风温、温疟等病的脉证,不乏个人新见,常
给人以启发。现存元、明、清几种刻本及《十万卷楼丛书》本。]3.2.1.2《伤寒医鉴》《伤寒医鉴》被引于第38卷伤寒门十二,首录其序
:“夫道有遭世而兴事,有遇时而显,此古今常理,出于自然者也,且谓儒书衰灭以后,邪说蜂起,以淆乱六经之道,红紫乱朱,无以折衷,孝武皇
帝举用俊茂,罢黜百家之非,而六经之道始明,自汉而降,注述繁芜,医书尤甚,况医乃人之司命,所系尤重,殆非小智所能及也……虽得痉愈,尚
不免于畏恶病势,药力小而致死者,亦不知杯水救车薪之火为非,只指为用凉药之过,此二者无他,存于世人是非不分,而恶寒好热也。”[77]
序后,接着引有17篇医论:《论脉证》、《论六经传变》、《论汗下》《论阳厥极深》、《论燥湿发黄》、《论不得眠》、《论呕吐》、《论湿热
下利》、《论霍乱》、《论好用寒药》、《伤寒论双解散》、《论发汗》、《论攻里》、《论攻里发表》、《寻衣撮空何脏所主》、《伤寒只传足经
不传手经论》、《亢则害承乃制》。《伤寒医鉴》在《医方类聚》中被引用一序十七论,根据笔者统计,共有7800余字。----------
-----------------------------------------------------76中国文化研究会,医方
类聚(第14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102.77中国文化研究会,医方类聚(第15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264
.[《伤寒医鉴》,伤寒著作。一卷。金·马宗素撰。此书为继承发扬刘河间火热论之力作,所论多是热证,用药力主寒凉。自医鉴、脉证、六经传
受至小儿疮疹共12条,每条先引《南阳活人书》,继引刘完素之说予以辨证,末以《素问》引文加强作者的看法。后人将此书编入《河间六书》中
。现存乾隆三年得一堂刻本及《河间六书》本。]3.2.1.3《伤寒心要》《伤寒心要》被引于《医方类聚》第56卷伤寒门三十。首先是一篇
《伤寒心要论》:“夫伤寒者,前三日在表法当汗(一),可用双解散连进数服,必愈,若不解者病已传变,后三日在里,法当下,殊不知下之太早
则表乘虚入里,遂成结胸虚痞懊,斑疹发黄之证,轻者必危,危者必死。但当以平和之药宣散其表,和解其里,病势或有汗而未愈,或无汗而愈,当
用(二)小柴胡凉膈天水三药合而服之,病若半在表半在里,法亦当和解(三)小柴胡凉膈主之,若里热微则当微下(四)大柴胡合解毒汤主之,热
势未退,又以大柴胡合三一承气下之,两除表里之热,病至七八日里证已甚,表热渐微,脉虽浮数,则三一承气合解毒下之,其病胸膈满闷,或喘或
呕,阳脉紧甚者(七)可用瓜蒌散涌之.吐下三法之后别无异证者(八)凉膈散调之,病热已去徽热者(九)益元散服之,无令再病,此伤寒治法之
大要也……”[78]接着录载论中双解散、小柴胡凉膈天水、小柴胡凉膈等30个复方方药,最后引《伤寒心要余论》一篇:“五脏六腑应五运六
气,凡病微则当其本,化甚则兼其鬼贼之化,亢则害,承乃制,微则是其本经本脏之本化,造化之化也。病甚则如金衰不能制木,木则生火,木火者
皆阳也,故风火多兼,化则风热相搏,贼其金也……”[79]根据笔者统计,《医方类聚》共录《伤寒心要》3900佘字.综上所述,可见这三
种医籍内容都出现在《医方类聚》中,但其书名却没有列入凡例后的引书书目中,韩国汉城大学金信根教授所著的《韩医药书考》[80],最新版
《医方类聚》[81],皆记载其引用书籍为153种,引书目录中皆不见此三书,而它们的引书目录均来自于朝鲜活字原版的记载,可见朝鲜活字
原版《医方类聚》在凡例后引书书目中所陈列的153种古籍中,未包含《伤寒发微论》、《伤寒医鉴》及《伤寒心要》三书。也即是说,正因为《
医方类聚》朝鲜撰者的记录失误,才使后世人们认为《医方类聚》只辑录了如其所载的153种古籍而没有发现原书还辑引了《伤寒发微论》伤寒医
鉴》及《伤寒心要》三部医籍的内容。因此,笔者认为《医方类聚》实引书目并非为153种,而应将《伤寒发微论》、《伤寒医鉴》及《伤寒心要
》也加入其中。78中国文化研究会,医方类聚(第22卷),北京:九州出版杜,2002.185-188.79中国文化研究会,医方类聚(
第22卷),北京:九州出版杜,2002.196-199.80金信根,韩医药书考.韩国:汉城大学校出版部1989.94-95.81中
国文化研究会,医方类聚(第1卷),北京:九州出版杜2002.254-260.[《伤寒心要》,伤寒著作。一卷。金·镏洪编(亦有题作金
·刘完素著)。本书以伤寒为名,实际以温热病为主,其理论依据及所用方药,大体上属于刘完素一派,后人将此书附刊于《河间六书》之后。现存
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3.2.2出现问题原因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辑引原书内容,却不像其他医籍一样,录其书名于引书之列?难道
是此三书已经亡佚,所以当时撰者不察?笔者发现这三部书俱为古代医家对于《伤寒论》研究之撰论,均流传后世,非亡佚古籍,俱见载于后世医家
所撰医籍目录工具书中。《中国医籍通考》载有:“《伤寒发微论》(又名《张仲景注解伤寒发微论》),二卷,宋代许叔微撰,存,陆心源重雕元
刻《伤寒百证歌》、《发微论》序曰:《新编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五卷、《发微论》二卷,题曰白沙许叔微知可述。现有版本:见《十万卷楼丛
书》、《丛书集成》及《许叔微伤寒论着三种》。”[82]《中国医籍考》载:“《马氏宗素伤寒医鉴》一卷,存,汪琥曰:平阳马宗素撰,书只
一卷,首论脉证六经传受、汗下等法,终以小儿疮疹,共十一条。每条之中,皆引《活人书》于前,继则引守真氏之语,以辩其非,末又正以《素问
》之文,其旨大都以伤寒为热病,无所谓寒证者,是深合《素问·热论》中之义也。《四库全书提要》曰:《伤寒医鉴》一卷,元马宗素撰。宗素始
末未详。是书载《河间六书》中,皆采刘完素之说以驳朱肱《南阳活人书》,故每条之论皆先朱后刘,大旨皆以热病为伤寒,而喜寒滨,忌温热。然
《活人书》往往用麻桂于夏月发泄之,所以贻祸。若冬月真正伤寒,则非此不足以散阴邪,岂可专主于凉泄?未免矫枉过直,各执一偏之见矣。”[
83]《中国医籍考》载:“《镏氏洪伤寒心要》一卷,存。汪琥曰:《伤寒心要》,都梁镏洪编,书只一卷,其论伤寒,大率以热病为主,其用方
药,第一,则双解散,第二,则用小柴胡凉膈天水合服,第三,凉膈合小柴胡,第四,大柴胡合黄连解毒汤,第五,大柴胡合三乙承气汤。共三十方
,借复方也,卷末,则新增病后四方及心要余论,此得河间之一偏,其用药混淆,不足法也。《四库全书提要》曰:《伤寒心要》一卷,旧本题都梁
镏洪编,洪始末未详,大旨演刘完素之说,所列方凡十八,又有病后四方,与常德《伤寒心镜》,皆后人裒辑,附入《河间六书》之末者,然掇拾残
剩,无所发明。按:镏洪号瑞泉野叟,其始末未详,亦似为金人,仍附于此。”[84]可见此三书俱存于世,为历代所传载,《医方类聚》引其文
而不录其书名,非是因原书亡佚而致不察。那么应该有其他因素导致这个问题的出现。笔者试图通过对此三书内容及其引用情况的研究,来分析探讨
其成因。-------------------------------------------------------------
--82严世芸,中国医籍通考,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杜1994.269.83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410.84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411.3.2.2.1《伤寒发微论》首先分析《伤寒发微论》的引用情
况,此书录于《医方类聚》第34卷伤寒门八之下,紧随于《伤寒百证歌》之后。而《伤寒百证歌》亦同为宋代许叔微撰写,此二书同许叔微另撰写
之《伤寒九十论》,都对《伤寒论》研究有较大影响,被后人并称为“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伤寒百证歌》中许叔微将《伤寒论》所论证候等编
为一百证,每证皆用七言歌诀来阐述,后以小字记张仲景所论,文中时时引《素问》、《灵枢》、《千金方》等有关论述进行阐述与注释。《伤寒发
微论》则是许氏研究《伤寒论》的心得体会,意在发微探奥,共著14篇医论,其行文体例与《伤寒百证歌》七言歌诀之形式迥异,朝鲜鮮医官编撰
《医方类聚》引录其文时将两书误认为一书的可能性很小。且《医方类聚》第34卷著录完《伤寒百证歌》最后第100证之文后,即先列《伤寒发
微论》书名,再随录其正文,显然朝鲜医官将《伤寒发微论》同《伤寒百证歌》两书区别开来了。这说明《伤寒发微论》书名未出现在《医方类聚》
引书之列,很明显属于疏忽失误,推测是刻撰之人忘记将书名放入引书之列了。但此失误是当时撰写《医方类聚》的朝鲜医官所造成,还是后来刻版
《医方类聚》者之遗误,目前无可考3.2.2.2《伤寒医鉴》再来分析《伤寒医鉴》,此书录在《医方类聚》第38卷伤寒门十二之下,紧随《
医方类聚》所引刘完素《伤寒直格》文字后,此书名漏录,笔者认为原因大抵有二。第一,是朝鲜医官将《伤寒医鉴》和《伤寒直格》两书误为一书
,以为《伤寒医鉴》是《伤寒直格》的一部分。《伤寒直格》是刘完素所著,他在书中反对朱肱《南阳活人书》中将阴阳阐释为寒热的观点。《伤寒
医鉴》的作者为马宗素,其学私淑刘完素(一说为其门生)。《伤寒医鉴》中所论伤寒脉证、六经传变、汗下、阳厥极深、燥湿发黄、不得眠、呕吐
、湿热下利等十七篇,每篇都先引《南阳活人书》,继用刘完素之说以辨其非,后援《素问》之论以为论证,同刘氏《伤寒直格》论理完全相符。如
《医方类聚》第38卷引《伤寒医鉴》之《论脉证》:“《活人书》:阴毒脉疾,七至八至以上,疾不可数者,正是阴毒已深也,六脉沉细而疾,尺
部断小,寸口脉或大,若误服凉药则渴转急。有此之证者,便急服辛热之药,一日或二日便安。若阴毒渐深,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腹痛转甚,或咽喉
不利,心下胀满结硬,燥渴虚汗不止,六脉但沉细而疾,一息七至以来。有此证者,速于气海、开元二穴灸二三百壮,以手足和暖为效,仍兼服正阳
散。守真云:然既脉疾至七至八以上,疾不可数者,正是阳热极甚之脉也,世俗妄传阴毒诸证以《素问》验之,皆阳热亢极之证,但热蓄于内,在里
极深,身表似其阴寒者也,及夫经云亢则害承乃制也,谓五行之道,实甚则过,极则反似克其己者也,是谓兼化,如万物热极而反出水液,以火炼金
,热极而反化为水,是以火极而似水也。《素问·脉要精微论》: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心烦,大则病进(注:日致急则热故烦心也)。又《六
节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大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病已上为格阳(注:云谓人迎脉大于寸口一倍余盛,同法。又云俱盛谓大于
平常之脉四倍也)。四倍以上为开格之脉,人蠃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85]可见由马宗素所撰之《伤寒医鉴》,同刘完素渊源极深,
以致又名《刘河间伤寒医鉴》,后世明代吴勉学将马氏《伤寒医鉴》合同刘完素所撰《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
保命集》、《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类编成一本医学丛书,名以《刘河间医学六书》(此书刊行于1601年)。由上可见,马氏所撰
一卷《伤寒医鉴》,传入朝鲜时,可能就附于刘氏《伤寒直格》之末,辗转流传之中,隐没独立书名。朝鲜医官遂以为《伤寒医鉴》是《伤寒直格》
的一部分,在编写《医方类聚》引书书目时,就只记《伤寒直格》,而不书《伤寒医鉴》之名。第二,大抵与《伤寒发微论》书名漏录原因相同,是
朝鲜医官的失误,而后人不察,延误至今不辨此琉。3.2.2.1《伤寒心要》《伤寒心要》不入引书之列,笔者也认为有两个原因。其一,朝鲜
医官将《伤寒心要》误作《伤寒直格》的一部分。《伤寒心要》卷,金代馏洪撰,其立论之旨意,与马宗素《伤寒医鉴》相同,也是推演刘完素之论
说,镏氏宗刘完素之学说,故此书又名《河间伤寒心要》,被后世吴勉学附于《刘河间医学六书》之末,此书录在《医方类聚》第56卷伤寒门三十
下,也是紧随录于刘完素《伤寒直格》后因为镏洪所撰《伤寒心要》篇幅简短,所述伤寒病证以温热为主,与刘氏《伤寒直格》论理相同,推测它在
传入朝鲜过程中或传入之后,有可能让人误认为原属刘氏《伤寒直格》之余论,混二书为一书,故《医方类聚》不书其名其二,推测可能是朝鲜医官
遗忘而漏录其书名。由此看来,无论何种原因,《伤寒发徽论》、《伤寒医鉴》和《伤寒心要》三书书名未出现于《医方类聚》引书书目中,均属失
误。笔者认为,今后在说明《医方类聚》引用书籍之时,不应该再漏述《伤寒发微论》、《伤寒医鉴》和《伤寒心要》三书书名。--------
------------------------------------------------------85中国文化研究会,医
方类聚(第15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264.3.3未引其书而载其书名在第一章对各种医籍的引用次数的统计研究中,笔者发现有
31种列入《医方类聚》凡例后引书书目的书籍,正文中并没有出现被引用的文字。这31部书是:《素问》、《灵枢》、《运气》、《遗篇》、《
明堂灸经》、《针灸经》、《难经》、《难经本义》、《伤寒论》、《王叔和脉诀》、《王氏脉经》、《铜人经》、《资生经》、《玉函经》、《黎
居士决脉精要》、《直指脉诀》、《李晞范脉诀》、《素问玄机原病式》、《汤液本草》、《子午流注》、《针经指南》、《玉龙謌》、《眼科龙木
总论》、《医经溯洄集》、《格致余论》、《局方发撢》、《十四经发挥》、《纂图脉诀》、《针灸广爱书括》、《医经小学》、《小学医经》。如
前所述,《医方类聚》的编撰体例,是先将疾病分为92门,在此基础上细分病证,并在每一病证后,辑引所有分属此证的古藉方药论说。这些每证
之后的所有内容文字,是由不同的被引用医籍内容排列而成的,中间有引用书名间隔不同的医籍文字,因此每一古籍的每次引用都可以清楚地反映于
目录中。《医方类聚》的第1卷总目和第99卷、100卷详目,以及正文中每门目录,都没有这31部医籍书名,笔者翻查《医方类聚》正文,发
现目录中列有引用书名者,必于相应卷页下录有书名,再辑录其文。这31部书名既没有出现在《医方类聚》的总目详目中及正文目录中,也没有像
被明确辑引的那120种医藉一样,在正文中留有书名及内容文字。说明这种仅在凡例后引书书目中列有书名,而不见书中有正式引文的情况,并不
是由目录不准确造成的.既然《素问》、《灵枢》等31种书藉,在正文中并没有像其他120种中国医籍一样被正式引用,那为什么作为《医方类
聚》编撰者的朝鲜医官,却要在凡例后列其书名,郑重说明《医方类聚》引用了其书内容,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的出现呢?笔者发现这31种古
籍中有《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王氏脉经》等书,它们皆为中国医学理论奠基之作,是中医学理法方药及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的基本著作,可以说后世的每一本医学典籍,都是根据上述诸书的理论基础而撰写的,没有了它们,后世古籍就成了无本之木。后世的诸多医学古籍
,必然要直接引用其书原文,或者间接引用其文其理,基本都引用阐述过这些典籍的内容。诚然如是,那《医方类聚》正式引用过的120种医书的
撰写成书,也必然离不开《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王氏脉经》等基础理论专著,对它们的原文或医理有过引用或阐释。撰《医
方类聚》,事实上不可能弃《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王氏脉经》等书不引,而且,前文所述的120种医书中也肯定含有它
们的内容。由此而来,虽然《医方类聚》没有直接辑引《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王氏脉经》等书的整章整节内容,但这些基
础理论专著的文字内容必然会通过那120种医书对它们的引用而斑驳散现于《医方类聚》各卷各页、各门各证。《医方类聚》正文中,果然有很多
这样的情况,那120种被正式引用的医籍中,有许多都含有《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王氏脉经》等典籍内容,有的原文直
接引用,有的述说其书义理,现摘取其例说明如下《素问》一书的内容在《严氏济生方》、《玉机微义》、《管见大全良方》等书中都能见到。《医
方类聚》中第94卷腰脚门一下,引有《严氏济生方》内容如下:“《腰痛论》《素问》云:‘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审如是说,
则知腰近于肾……”[86]第130卷胀满门下,引有《玉机微义》内容如下:“《论鼓胀属湿热》: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气……”[87]第143卷诸虚门一之下,引
有《管见大全良方》内容如下:“《戒服丹说》:……《经》云:‘脾恶湿,肾恶燥。’是也,夫肾经所喜之药,非滋润之药则不能补之,如羊肉、
人参、肉苁蓉、地黄、鹿茸、鹿角胶、门冬、饴糖、黄芪、牛乳、山药等……。”[88]第206卷妇人门一之调经类别下,引有《玉机微义》内
容如下:“《论经闭不行》:《素问·阴阳别论》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为息贲者,死不治。’……”[8
9]《灵枢》的内容在《东垣试效方》、《玉机微义》等书中都能见到。《医方类聚》中第64卷眼门一之下,引有《东垣试效方》内容如下:“《
诸脉者皆属于目论》:《阴阳应象论》云:“诸脉者,皆属于目,目得血而能视。’《灵枢·大惑论》则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
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
,后出于项中。’……”[90]第92卷心腹痛门一之下,引有《玉机微义》内容如下:“《诸经叙心痛所因》:……《灵枢》云:‘足太阴之
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胃病者,腹胀,胃睆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
…’”[91]第130卷胀满门下,引有《玉机微义》内容如下:“《诸经叙胀所因》:《灵枢》曰:‘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廓胸
胁,胀皮肤,故命曰胀。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交,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92]《难经》一书的内容在《伤寒论注解》
中反复出现《医方类聚》第28卷伤寒门二之下,引有《伤寒论注解》内容如下:“《平脉法》:……《难经》曰:‘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
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93]第28卷伤寒门二之下,又引有《伤寒论注解》内容如下:“《伤寒例》:……《
难经》曰:“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也。’……”[94]《伤寒论》其文内容在《伤寒论注解》、《千金方》等书中被多次引用。《医方
类聚》第28卷伤寒门二之下,引有《伤寒论注解》内容如下:“《伤寒例》:……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
烦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
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则荣卫不行,府藏不通,则死矣……”[95]第28卷伤寒门二之下,引有《千金方》内容如下:“《伤寒例
》:…仲景曰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
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然则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若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
不知不识。病者殒殁,自谓其分,至今冤魂塞于冥路,天死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宁不伤楚乎!”[96]《脉经》一书内容在《伤寒论注解》、《
玉机微义》等书中可以见到。《医方类聚》第28卷伤寒门二之下,引有《伤寒论注解》内容如下:“《辨脉法》:……《脉经》曰:‘病有黄色起
者,其病方愈,病以脉为主;若目黄大烦,脉不和者,邪胜也,进,目黄大烦而脉和者,为正气已和,故云欲解。’”[97]第28卷伤寒门二之
下,引有《伤寒论注解》内容如下:“《平脉法》:………《脉经》曰:‘冷气在胃中,故令脉不通。’(12.56)……《脉经》曰:‘阳生于
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不能下应于尺也,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不能上应于寸也。’”[98]第206卷妇人门
一之调经类别下,引有《玉机微义》内容如下:“《脉法》:《脉经》曰:“尺脉滑,血气实,妇人经脉不利……少阴脉弱而微,微则少血,少阴脉
滑而数者,阴中则生疮……寸口脉浮而弱,浮则为虚,弱则为无血……脉来至状琴弦,苦少腹痛,女子经月不利,孔窍生疮……肝脉沉,主月水不利
,腰腹痛尺脉来而断绝者,月水不利……’”[99]如上所见,《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脉经》等理论基础专著的内容,
都被其他医籍多次引用,而《医方类聚》对其他一百多种医籍的辑录,自然也会包含有这些理论专著的内容,造成了这些典籍的间接辑录引用。虽然
《素问》、枢》、《难经》、《伤寒论》、《脉经》并没有像其他120种医书一样,被截取原文章段加以正式辑录,但撰著《医方类聚》的朝鲜医
官仍然将这些书陈于引书书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医方类聚》的撰著确实离不开这些医学理论典籍。但是,这31部医学典籍中,除了《素问》
、《灵枢》等经典著作外,还有《黎居士决脉精要》、《直指脉诀》、《李晞范脉诀》、《素问玄机原病式》、《针经指南》、《玉龙謌》、《眼科
龙木总论》、《医经溯洄集》、《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十四经发挥》、《纂图脉诀》、《针灸广爱书括》、《医经小学》、《小学医经》
等不属于中医学基础理论典籍之书。它们都不是《素问》、《灵枢》那般的必引之书,那么《医方类聚》正文中既然没有它们的确切辑引内容,为何
也被朝鲜医官录于引书之列?笔者曾详细查阅《医方类聚》原文,难以发现这些书像《素问》、《灵枢》那般内容散见于其他引书文字中。是因为这
些书的文字确实散见于其他引用书籍,而间接辑录于《医方类聚》,所以将它们列入引用书籍名录?还是其他原因,将其列于《医方类聚》引书之中
?或者是朝鲜医官在撰著引书时的失误,而将这些并没有真正引用的医籍列在了《医方类聚》凡例后引书之列?笔者未能探究明晰,存疑于此,希望
以后的研究者可以做进一步的相关研究小结:朝鲜医官在《医方类聚》凡例之后,记录了编撰此书所引用的中国古代医籍,笔者发现,这些引书的记
录有不正确之处:其一、所记《针经》,其实就是《灵枢》一书;其二、《医方类聚》还引用了《伤寒发微论》、《伤寒医鉴》及《伤寒心要》三本
中国医籍内容,却没有在引书书目中记其名;其三、引书中列有31部医书却并没有在《医方类聚》中被正式引用,其中原因还有待研究-----
---------------------------------------------------------结论《医方类聚》
一书是由当时朝鲜王朝的统治者监督御修的,从1443年开始编撰,直到1477年才修讫刊行,历时三朝34年,在朝鲜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
响。这部950万字的巨著,所有内容来自于152种中国医药典籍和1种高丽医方著作是中朝两国古代医学交流的结晶。中朝两国古代医学交流密
切而频繁,在这种交流中,朝鲜吸收并保存了大量的中国医学典籍。因此,在《医方类聚》的编撰过程中,众多的朝鲜医家和医官对当时朝鲜存有的
大量中国医籍进行了仔细的甄选,以此来进行辑录编撰,《医方类聚》成书后,编撰者在凡例后列载了撰著时所甄选引用的中国医籍,共有152种
。对这些引书朝代归属的研究表明:《医方类聚》引用了战国至秦代医籍2种,汉代3种,晋代3种,隋代2种,唐代13种,宋代49种,金代1
7种,元代31种,明代15种,著作年代不详的16种。可以发现宋金元三代的医籍是引书的主体组成部分。引书分类研究表明:《医方类聚》引
用了内难经专著7种,基础理论类4种,伤寒金匮类13种,诊法类6种,本草类3种,方书类49种,临证综合类11种内科类2种,外科类7种
,妇科类6种,儿科类7种,五官科类3种,针灸类10种,养生神类11种,医论医案类3种,还有因亡佚等原因无法确切分类的书籍6种。方书
是《医方类聚》引用最多的内容。医籍引用次数研究表明:《医方类聚》引用次数200次以上的书有2种,150——199次的有3种,100
——149次的有12种,50——99次的有25种,50次以下的有78种,引用次数不明的有31种,引用次数在40次以上者皆是历代著名
医学典籍,其中又以宋元两代的著名方书为主。对于《医方类聚》中引书亡佚情况的研究认为:有35种医籍目前己经亡佚,2种引书的亡佚情况还
有待考查。而其中18部亡佚书的引用次数在30次以上,这是《医方类聚》文献价值的最大体现点。对《医方类聚》引书的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了
一些问题。研究发现:朝鲜医官在《医方类聚》凡例后引书列所录载的《针经》一书,实为《灵枢》;《医方类聚》还辑录引用了《伤寒发微论》、《伤寒医鉴》及《伤寒心要》的内容,却没有在引书之列记载其名;引书中出现的31部医书,在《医方类聚》中并无正式引用的文字内容。故笔者认为《医方类聚》在对引用医籍的记载上有上述不正确的地方,应该加以改正。本文研究认为:在《医方类聚》编撰过程中,宋元两代的著名方书是编撰者的主要选择引用对象,它们是《医方类聚》的主要内容组成部分;《医方类聚》至少保存了35种目前中国已经亡佚的古代医籍,这体现了《医方类聚》所具有的重要文献价值;《医方类聚》对于引书名称的记载,有如下不妥之处:《灵枢》、《针经》两书因为异名而重录,有3种书引其文而不载其书名,有31部书载其书名而不录《医方类聚》所引中国古代医其文,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查考。--------------------------------------------------------------86中国文化研究会,医方类聚(第37卷),北京:九州出饭社2002.61.87中国文化研究会,医方类聚(第50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259.88中国文化研究会,医方类聚(第55卷),北京:九州出饭社2002.272.89中国文化研究会,医方类聚(第78卷),北京:九州出饭社2002.46.90中国文化研究会,医方类聚(第25卷),北京:九州出饭社2002.179.91中国文化研究会,医方类聚(第37卷),北京:九州出饭社2002.92.92中国文化研究会,医方类聚(第50卷),北京:九州出饭社2002.254.93中国文化研究会,医方类聚(第12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57.94中国文化研究会,医方类聚(第12卷),北京:九州出饭社2002.84.95中国文化研究会,医方类聚(第12卷),北京:九州出饭社2002.76.96中国文化研究会,医方类聚(第12卷),北京:九州出饭社2002.137.97中国文化研究会,医方类聚(第12卷),北京:九州出饭社2002.51.98中国文化研究会,医方类聚(第12卷),北京:九州出饭社2002.59.99中国文化研究会,医方类聚(第78卷),北京:九州出饭社2002.49.---------------------------------------------------------------参考书目[1]鲁军.《医方类聚》序.九州出版杜,2002[2]梁永宜.《医方类聚》考辩.九州出版社,2002[3]三木荣.朝鮮医书志.日本.大阪学术图书刊行会,1973[4]李经纬.中外医学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5]金信根.韩医药书考.韩国.汉城大学校出版部,1989[6]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7]李云.中医人名辞典.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8]彭斐章.中外图书交流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9]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87[10]中国文化研究会.医方类聚.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1]裘沛然等.中国医籍大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严世芸.中国医籍通考.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杜1994[13]刘时觉.末元明清医籍年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15]杨继洲.针灸大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6]李经纬编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及续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7]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编.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北京.中医古藉出版社,1991.[18]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子部.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7.[19]吉林省中医管理局、长春中医学院编.吉林省中医古籍联合目录.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20]职廷广.陈宝贵.天津市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北京.中医古糖出版杜1996.[21]河南中医学院图书馆编.河南中医学院图书馆馆减目录.1986.[22]上海中医学院图书馆编.上海中学院中医图书目录1980.[23]四川省、重庆市图书馆鳊辑.四川重庆中医书刊联合目录1959[24]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编.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馆藏图书目录1982.[25]江西中医学院图书馆编.江西中医学院中医药古馆藏目录1986[26]浙江中医学院图书馆编.浙江中医学院图书馆中医古籍书目1987.[27]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编.馆藏中医线装书.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28]金礼蒙等编.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湖州中医院点校.医方类聚.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9]内阁文库编.内阁文库汉籍分类目录.东京.内阁文库,1956[30]中国中医硏究院编.日本现存中国散逸古医籍阶段报告表(第一报).1998.[31]中国中医研究院编.日本现存中国散逸古医籍阶段报告表(第二报).2000.[32]南京中医学院图书馆编.南京中医学院图书馆馆藏中医书目.1992.[33]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4]静嘉堂文库国书分类目录.(内部复印参考本)1929.[35]宫内厅书陵部和汉图书分类目录.(内部复印参考本)1951.致谢乌飞兔走,转逝三秋,毕业论文成卷付梓之时,已然走到了又一次告别的开始。只字只句累积而成的论文,代表这三年来自己学业的点滴成长,它包含着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环绕周身那些帮助与启发过自己的人。良师之益,随行一生。首先要深深感谢的,是我的导师梁永宜教授。梁老师为人真诫睿敏,热情爽直,治学态度严谨而思维活跃,是一个平易近人而又令人尊敬的好老师。三年来,梁老师诲而不倦地指导着我的学业,谆谆之教换来我学习上每一步的成长;同时关心我的日常生活,并向我传授着“谦、诚、良、信”的为人立世之则。如此良师,近取而得益,远观则明启,三载从学,受益良远。衷心地谢谢您,梁老师!向严季澜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严老师曾对我多加指导和照顾,而且他身心俱静、潜修学问的精神让我深刻领悟了专心之于研究的意义。感谢钱超尘、张其成等医学人文系的专业课老师,你们的倾心教授,培育了我的文献研究功底,让我得以自信地进入文献研究领域。感谢参与我开题报告的鲁兆麟、朱建平、王立、周立群、廖育群老师,你们给予的宝贵意见,让我更好地把握了论文方向及研究方法。感谢中医科学院的郑金生老师,他曾给予我很多学习与研究上的指导与帮助。感谢教研室的林毅、甄雪燕老师给予我的帮助和鼓励。春风化雨,沐尽桃李新颜,感谢诸位老师的培育之情及关爱之心。明日振翮,必怀高远之志而扑清风于万里,以酬相哺雏鹰之浓恩!还要感谢许许多多因为共同的求学目标而走到一起挥洒青春的人,同密美谊,伴我三载,共勉之乐尽消案牍之劳。感谢室友吕华、王忠、吴宇峰,三年来我们昼夜相伴,求索于歧黄之途,慷慨以同志之道,风雨声同闻,家国事纵论,在互友互师中一起学习与成长,谢谢你们对我的鼓励与帮助!感谢赵晖、张婷、王炎、谭源生等老同学,在共同求学的道路上给予的支持勉励!感谢沈会、梁蕾、敖丽娜在论文开题时对我的大力帮助。慼谢薛友轸、任洁、郑贤月,谢谢你们在查阅韩文资料时给我的许多帮助。感谢好友孛立甲、刘霁、李博、刘亚明、王大伟、张宁、郭明章、周琦、周登芳等人,和你们的相处,让学习与生活都更加快乐。青春如快马扬鞭,匆匆倒退的景色迷人而绚烂,瞬间的消逝能给成长中的我们带思考与启迪,很幸运能与你们一起结伴度过这段畅情适意的成长时光,再次感谢你们,我的同窗好友!还要感谢我远在千里之外的女友张琳,她遥远的鼓励与支持,有若夜来素手添香,驱之疲情,使我读书写作有悬梁刺股之效。父母恩,山海深,不必鸣谢而铭心。二〇〇六年五月............2019.11.26..........延边万方醒真整理.............
献花(0)
+1
(本文系醒真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