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原因导致青少年频繁自杀?自杀只是事件的结果。有自杀倾向的人在自杀前会发出语言、行为或情绪变化等信号,但是发出信号不代表一定会自杀,自杀还需要一个契机,也就是触发事件。回到我们身边一个个真实而血淋淋的案例,导致青少年自杀的触发事件是什么呢? 总之,和以上统计数据的主要原因不谋而合——孩子学业引起的各种压力是第一外界诱因。可是,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扰和压力,纠结和迷茫,忧伤和无助,为什么青少年时期是自杀的高峰期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青少年阶段正是自我认同的混乱时期。I 指主体我,被自觉意识的我;Me 指客体我,被他人看见的我。当 Me 占优势时,就是自我扩大,表现为虚荣心强,自满、自我陶醉,喜欢炫耀、哗众取宠、突出自己、奇装异服等;当 I 占优势时,就是自我萎缩,表现为无志气、自卑,主观上不努力克服缺点,反而找借口不做事情,强调条件不具备,自怯自怜等。如果这一时期 I 和 Me 都强,人的内心就会忽左忽右、摇摆不定,甚至体验到某种撕裂感。另一方面,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冲突,不得不依赖父母。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社会,更偏爱外向的孩子,所以,内向型性格的孩子,更容易出现问题。还记得6月的一个晚上,安徽省13岁男生朱玉(化名)在洗澡间用跳绳上吊自杀身亡,家人表示在事发前孩子神情比较低落,沉默寡言。据华商报对朱玉父亲的采访,孩子平时性格比较内向、好面子,不太喜欢说话。表达是一种情绪的释放,未表达的情绪也不会凭空消失,它会被埋在心底,呈现出待激活的状态,在未来因为某一些事情可能被激发,也可能永远的埋在心底!曾经咨询过一个孩子,别人的一次皱眉、一个眼神、一声叹息,都能引起他强烈的情绪变化。每当学校需要交各种费用时,每当他想买自己渴望看的书、想用的文具时,开口跟父母要每一分钱,对他来说都特别难受,因为需要接收来自妈妈的羞辱和指责:“天天跟我要钱,学习还那么差,你好意思吗?”妈妈的唠叨让他度日如年。孩子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越来越敏感、自卑,曾一度想过自杀。“你应该开心起来”、“你要勇敢走出来”、“没有过不去的坎”……以空洞讲道理的方式来劝阻有自杀倾向的人,就好像站在岸上看一个正溺水的人,告诉他不可以放弃,告诉他怎么游泳,告诉他人生很美好,效果是什么呢?这些常见的劝阻方式不仅没有效果,反而有可能会把有自杀倾向的人推向更深的深渊。这个时候尽可能让对方表达,以同理心来对待他们所说的事情和内心感受,切身站在他们的立场,提供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有自杀倾向的人基本上都有无力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面对当下。作为朋友或家人,首先允许他们趴一会儿、懒一会儿,因为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能量已经支撑不起来沉重的躯体,给予他们耐心、陪伴和信心。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让他们渐渐获得力量感。重点是,不是简单地用言语来肯定他们的优点和潜力,而是切实地帮助他们能看到自己身上大大小小的优点和潜力。心理学家强调,文化习惯把外向的人想象为乐观、开朗、热情、自信、进取,把内向者联想为保守、压抑、退缩、不安、胆怯、不合群。很多人陷入社交的烦恼,害怕人际关系,胆怯、退缩,自认为是内向的。其实,他正好缺少内在的精神指向,内心根本就没有快乐,期待通过被别人喜欢、认同来获得快乐,这样的人恰好是外向的,也恰好缺乏内向的心理能力。人的一生两种个性力量是同时存在的,内向的个性能力是获得外向个性能力的前提。只有发展好内向的力量,让心灵成为快乐的源泉,外向的个性才能慢慢有根基,既沉静得下来,也能放得开去。以家庭或者两三个朋友为单位,陪同有自杀倾向的家人或者朋友去接受心理咨询。以团体的形式接受心理咨询,既可以减少有自杀倾向者的不安感,也可以让一同参与的人发现相处模式中的误区,更好地构建一个友爱互助的关系。3. 谈及自己感觉没有希望,或者没有活下去的理由;4. 谈及自己感觉被困住,或是感受到无法忍受的痛苦;7. 表现得很焦虑或坐立难安;甚至表现出与平时不同的莽撞;自杀是结果,在社会、心理、文化及其他因素相互作用下产生,很难简单地归结为某一种单一的原因,更难给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方法论。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谈“死”色变,对死亡的恐惧和好奇,让大众对自杀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解。自杀的本质是厌世和绝望,所有表面看起来的自杀都是“他杀”。青少年本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请给予他们多一些理解与爱护,耐心与包容。也许,你的某一次举动就会改变孩子的一生。[1] 世界卫生组织.各种年龄的青少年和成人自杀死亡.2018,04,16/2018,11,15. [2]《人格心理学导论》.B·R·赫根汉.[美].何瑾、冯增俊 译.海南人民出版社[3]周玲 李莎莎.浅析自杀的原因及如何应对有自杀倾向的家人或者朋友[J].心理月刊,2019 年,14(12):13-15.[4] 韩国统计厅.2016年死亡原因统计[M].2017.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