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孩说脏话、骂人,“学坏”难道也是一种成长?

 昭德心理官方 2021-07-06

“我烦死了,今天早上!”今天坐我隔壁的运营同事我吐槽

我顺口问怎么回事,她说“你知道嘛?我今天在地铁上不小心蹭到了一个小孩子,他竟然对我说脏话!”

原来同事上班时,不小心碰到了一个小学生,旁边是他妈妈,本来是小事,同事也没在意,结果那个小孩直接开骂“md”声音不大,就我同事能听到。他妈妈在身边也没听到,更不用说来制止了。我这个运营小姑娘情绪糟糕的一天,就从被小孩子的脏话骂开始的。


为什么小孩子能这么熊?难道父母真的不管么?

我们形容素质低的老人会说,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俗语说:“三岁定八十,七岁看终身”,人的性格定型在儿童三岁至七岁间,所以,今天想给大家聊一聊,为什么有的小孩会不分场合用脏话骂人?

童言真的无忌么?

记得在2019年,贾静雯女儿曾经在网上用脏话吐槽称“XX明天就要开学了”,引来部分网友怀疑她账号被盗。随后她再次回怼网友“我私人生活爱骂脏话就骂不行吗?”


而当时梧桐妹才13岁,在国内读初中,面对很多网友的批评,她还继续回怼。当时网友分为两批,一批是觉得小孩子,童言无忌,而且人都有情绪的时候,另一批觉得小时候就没学好,长大后人品肯定不好。


我们注意到,梧桐妹说“我私人生活爱骂脏话不行吗?”说明,可能是她生活中习惯的表达,就是用脏字表达情绪。

小孩子脾气不好时说脏话,已经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了,不论是明星的儿女,还是我同事遇到的小孩,重灾区是网络环境,之前有网友打游戏时发现,暑假时期遇到的学生党,是最喜欢在游戏里骂脏话的一批用户。

经常看到“nm,zz,mmp”这样的字满天飞。

我更愿意相信,15岁之前的孩子本质的都不坏,但,为什么他们会喜欢用难听的话去攻击人呢?

而作为父母,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学会礼貌,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语言攻击的背后,是家庭权力


从哲学的角度看,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语言也可以看成是物质。

俗话说,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语言能实现的,不仅仅是表达想法,传递信息,在不同的关系下,语言还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权力。

“话语即权力”是法国哲学家、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贡献给世界的一个最为有力的哲学命题之一。

让我们看回亲子关系。在婴儿时期,孩子要依靠父母的抚养,会听从父母的话语,有时甚至父母一句吭声,也体会到爸妈背后的情绪,孩子会做出对应的行为改变。

所以父母在家里的语言,会成为我们说话的第一参考对象。


丈夫对妻子的话语表达中,会无形地表现出权力高低。老公疲惫地回家,看到老婆没有做饭,这时又累又饿的老公可能说了句难听的话,结果妻子起来给老公做饭了。这个过程,会被看在眼里的孩子习得。

在儿童3-4岁期间,已经能够基本驾驭语言表达,他们会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现力量的语言就是狠话、难听话和脏话。

当孩子知道“说脏话”就能得到被满足时,就会习惯了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需求。



攻击本能


在发展心理学中,有一个专业名词来形容暴力行为——“攻击”。它是指对另外一个人有目的的侮辱或伤害。

无论是小样本的观察研究、父母报告,还是大样本的自我报告都显示,婴儿期就会出现身体攻击,在会说话后,就会出现言语攻击。

根据学者研究显示,超过70%的儿童在17个月时就表现出了身体攻击,其中14%的儿童在17个月到30个月之间表现出较高的攻击行为水平,且存在增长的趋势。12个月的婴儿会对同伴的激惹做出反抗和攻击性报复。


关于学前儿童攻击发展的一致结论是:2到4岁之间身体攻击在减少,言语攻击增多。

言语攻击是人的本能之一,不一定是表达对人的讨厌,还有情绪宣泄,例如在感到不满后,通过语言攻击来表达愤怒,甚至有些时候,和他人关系亲近,也会用直接的攻击性表达,来拉近和人亲近的距离。

例如在幼儿园,一些小孩子会说攻击性话语,譬如给老师起花名,其他小孩为了表示出我们是一个群体的, 所以也会一起说,甚至这些话语就成为了孩子群体的共同语言。


引起注意:我很特别


小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反向形成”,还可能源于被关注需求的缺失,也就是缺什么,就表达什么。未成年的小孩,有很多渴望被关注的需求,当我们普通表达关注的方式都不奏效时,就可能会故意表达难听的话,在父母、老师面前,来获得关注。

这时父母或老师会责备“这么难听的话,你是哪里学的”、“赶紧给我闭嘴,再说就打你了”。面对成年人的禁止,孩子往往会更加起劲。

因为越关注越强化,父母对孩子说脏话的行为越加管束,令孩子感觉到被关心、被关注,潜意识里甚至有种战胜了父母的感觉,所以,非但无法约束孩子的行为,甚至会令青春期的孩子更加强化这一行为。



说话带刺真的不好吗?不一定


张燕伟曾经有过一份《关于学生说脏话现象的调查及分析》,校园中的语言世界并不是真空和纯净的。脏话虽粗俗难登大雅之堂,但不可否认,它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在接受调查的109名学生中,有93人说过脏话,占85%。而原因,有73人作为攻击侮辱;有58人作为口头禅;有20人作为标榜个性,感觉比较酷;还有20人作为开玩笑,加深友情。值得关注的是,有13人,是作为心理上的自我安慰,类似一种精神胜利法。(出自2012年,《关于学生说脏话现象的调查及分析》)

出于自卑心理的保护,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可能会用攻击性词语,来进行自我保护,但毕竟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如果不想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脏话连篇,一开口就得罪人,我们还是要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孩子正确表达情绪。

给予权力,而不是放任表达。

1、家庭关系里正确的权力示范

孩子学习说脏话,不仅是学习语言本身,还体会到了语言心理里带来的力量感。当妻子在家里喜欢对丈夫恶言相向时,孩子会体会到“只有这句话”才会让对方难受,才能宣泄自己的愤怒,又或者是有趣。

所以,作为父母不要只盯着让孩子改变,而是改变孩子生活的语言环境。孩子就像家庭关系的一面镜子,会映射出父母关系的好坏,如果总用粗俗的话解决问题,那么孩子也会学会粗俗,如果父母能冷静下来后再去讨论,那么孩子也会学会冷静,才会意识到说难听的话对方会感觉难受。

2、减少对脏话的强化

想要孩子少说脏话,那么就应该减少对孩子脏话后的强化。

很多父母在听到小孩玩耍时的“粗言秽语”,会马上加以制止,或者也用严厉的语气马上苛责孩子。如果孩子身边刚好有同龄人,会有一种“你看,我敢在大人面前这样说”的优越感。

我们不满足孩子的这种正面反馈,就会让他们的“关注即强化”的回路逐渐减弱。但并不是坐视不理,而是在回家后,找一个时间,平静但严肃地给小孩说:“你今天下午说的这句话,妈妈很不喜欢,妈妈会觉得你不尊重人,希望你下次能换一句话来表达生气。”

如果是孩子直接对父母的冲突,父母要先遏制住怒火,平静地说:“你这句话我很不喜欢,但我知道你现在是很生气的,你先冷静下换一句话再和我说,我想你能做好的。”

当孩子发现自己无法通过某句话来达到权力目的时,会逐渐减少这条路径的依赖。

3、创造新名词替换

情绪表达是人的本能。说脏话不仅仅是表达攻击,也是一种对自卑心理的保护,所以是无法杜绝的,但我们可以把难听的名词替换掉。

例如,当孩子说“你的xx”的时候,我们可以建议孩子用其他名词替换,例如是一个可爱的词,或拟声词,孩子都非常富有创造力,可以用可爱的“BUBU”或“包包”等词来替代粗俗语言的表达。

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合理地表达情绪,例如:在哪些场合,面对哪些人,是绝对不允许说脏话的,如果真的冲动说出了,而对方很生气,该如何道歉,缓和情绪等等。


孩子说脏话,不一定是表达出对他人的敌对,而是对父母错误行为的复制模仿。父母要避免过度反应,而是应该合理引导,帮助孩子了解他人感受。

米兰·昆德拉曾说过:“人有一种天生的、难以遏制的欲望,那就在理解之前就评判。”过度批判,必然会带来伤害。所以,带领孩子合理的表达语言,是亲子教育中重要一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