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3岁啃老十年,理直气壮怪父母?!

 昭德心理官方 2021-07-06

——“一件事你也没干成,老在家里待着,你行动了吗?”


——“你就强调结果,不管我对与错,从来不问我的想法。”

央视《心理访谈》于2017年播出一期节目,叫做《啃老十年的背后》,近期又被很多网友讨论。

视频里的母女互不相让地争吵,母亲批评女儿不争气,什么事也不做,什么也做不成。女儿责怪父母不理解、不肯定,没有给自己鼓励和支持,导致自己没有信心。

这个在家啃老的33岁女孩,理直气壮地细数父母的过错。

可是,33岁不工作,在家啃老心安理得,真的只能怪父母吗?

啃老巨婴的背后,是缺位的家庭教育;

“你能做好什么?你什么也做不好。”

很多人在童年的时候都面临着这样的否定。

有些父母或许就像范成金的父母一样,一辈子生活在贫瘠的山村里,住着老房屋,文化程度不高,把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却不知道该怎么夸奖。

还有一些父母,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给自己设定了“严格”的人设,以优越的自负感、极高的标准和坚硬的心来面对孩子,从冰冷的指教和无情的数落中显示自己作为家长的主张、权威与控制,即便内心对孩子的行为或者成绩有了肯定,也不会轻易表露出来。

每一个孩子在出生的那一刻,就是一个自由独立的个体,但这些年幼的个体在成长过程当中,深受父母行为的影响,在自我形成独立意识之前,父母认为的对错、优劣,就是他们心中的对错和优劣。

就如片中的范成金,为了生下她,父亲丢了工作,并把人生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母亲是一个性格倔强的强势女人,对于女儿的所有行为都以“打击”为主,在她心里,孩子吃饱穿暖、学习好,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就行。

他们将自己的人生希望注入了范成金的人生,范成金从出生开始,就背负着父亲的梦想,他们或许拼尽全力将两个女儿抚养长大,但独独缺了最重要的“教养”一环。

这是很多人的常态不是吗?原生家庭或许满足了很多人的吃穿,但父母将我们带到世上,只教了我们如何生;至于要如何活,是需要我们独自在人生的旅程中不断翻山越岭、趟水过河,慢慢总结和锤炼的。

“巨婴”是在心安理得地拒绝长大;

范成金对很多年前没有开成的超市耿耿于怀,她认为自己对于周围环境、整体形势的判断很精准,如果当初父母同意在家附近开一间超市,那现在所有的生活肯定会不一样。

范成金的父母一辈子固守成规,哪懂得什么局势,什么前景,只是有亲戚告诉他们,如果本身有本钱,那亲戚可以帮衬着把超市开起来,但当时的情况是家里没有本钱,范成金也没有工作来作为保障。

此事只能作罢,却成了梗在范成金和父母之间无法释怀的心结,每次有争执或矛盾,就会被提起,反反复复,无休无止。

范成金为何如此理直气壮?打工时无法与陌生人正常交流,开超市缺资金,喜欢画画无人支持,这些所有阻碍她出门工作的原因,根源真的是父母吗?最主要的,或许还是她内心那个拒绝成长的自己。

很多人从范成金的故事中讨论到“巨婴”。“巨婴”指的是心理滞留在婴儿阶段的成年人。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道德约束,一旦出现超乎自己预期的情况,就会失控。

而片中的范成金并不是个例。心安理得地拒绝长大,是所有“巨婴”式思想的儿女的通病,他们不愿意离开父母的庇护和照顾,理直气壮地享受着父母给予的一切,有多少人拒绝自我反思,将自己套进创伤的笼子,一味地责怪父母、抱怨环境,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只是怪他们不给我机会”。

但其实,成长是每一个人的自修课。

成长,本来就只能是自修课;

心理访谈的最后,范成金进行了一些心理体验,并让一旁的姐姐和母亲一起参与。而整个过程中,范成金关注的重点,一直都是母亲,她渴望得到母亲的肯定和回应,渴望能在整个过程中证明父母真的错了。

范成金用自学来的心理学知识不断地抨击母亲,将所有问题都推到父母身上,却从来没有问过自己:“我有没有错?”

毕淑敏说,“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的。”

成长意味着不断重塑自我认知、打破固有的思维习惯,从而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有伤痛、撕裂,存在着被拒绝、被批评、被否定,固然是令人抵触的,但如果一点点克服,一点点打破,那获得的就是越来越充满力量的自己。

当你发现自己的内心还处于婴儿的状态,处理很多事情时,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当作“弱势群体”,并且去无限地责怪对方,请不要一味地谴责自己,也不要一味地责怪家庭。

无法选择家庭与成长环境,但我们可以选择的是,要永远躲藏在幼时的那个自我当中,还是寻找全新的自我。

1.正视自己,并且找到根源

每个人生来都不是完美的,我们需要走出那种自视过高或者逃避现实的心理现状,认真地、客观地看一看当下的自己。

你需要的是“一面镜子”,你需要找到一个可以信赖的人,或许是最亲近的朋友,也或许是专业的心理医生,来告诉你,你的问题在哪里。

2.承认过去,走出孤岛


成长是不可逆的。或许你与严厉苛刻的母亲相处了十多年,或许你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让你忽略了什么是承担、什么是责任,但当我们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接受的是过去已经无法改变。

向亲近的人表达自己的情绪吧,请注意,是表达而不是发泄,此刻是什么事让你的内心感觉不舒服,表达出来,并且试着与身边的人、周围的世界建立良好的连接,学习多角度地思考。

3.将目光放在自己身上


自我关怀是心理学家Kristin Neff(2003年)在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背景下提出的关于自我的新概念,包括摆脱孤立化的想法;学会像安慰别人一样安慰自己;体察自己当前的情绪。

用心地感受世界吧,这个世界不是以你为中心,但你是你自我世界的中心。

当我们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感受自己的内心状况,与自己对话,我们就渐渐地在摸索中找到了自我,并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找到让内心丰厚起来的方法和路径。

心理学者、畅销书作家李雪在《有限责任家庭》当中写道:“我们每个人降生的时候都是鲜活的,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会把自己浇筑在铁皮衣里,封固起来。”

生命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都拥有着鲜活的自我,只是需要勇气和力量去找到它、浇灌它,如嫩芽在土壤、阳光和水的呵护中茁壮成长一般,内心的自我,也需要坚韧的力量来支撑着它生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