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朋友描述的言语和状态是冰冷的,可作为旁人,还是有被他父母的“狗粮”齁到。 他说,从他自己的角度来说,这简直就是灾难。为什么呢?别的孩子被爸爸打,会有妈妈护着;被妈妈打,会有爸爸护着;实在不行,好歹还有爷爷奶奶护身。这让我想到前段时间,jasper看妈妈应采儿亲爸爸陈小春的表情上了热搜;应采儿当着孩子的面,轻吻了一下老公陈小春,这时儿子jasper转了个头,翻了个大大的白眼。网友们表示:这表情简直不要太真实了好吗!这白眼都快翻上天了;还有人说,孩子生活在这种家庭里,简直太幸运、太幸福了。实验人员找来了1万名孩子,目的是测试孩子的诚实情况。测试结果发现,那些家庭成长环境差、父母感情不好的孩子,作弊的概率较高,也就是说诚实度低;想想其实并不难理解,当父母感情不好,家庭气氛处于高度紧张时,孩子的内心一定是充满焦虑的;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容易趋向于做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比如作弊、撒谎,自控力差。事实上,在有爱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对未来的影响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 婚姻心理专家约翰.戈特曼说,当父母的感情很好,彼此互动愉快,他们美好的生活场景,能够给孩子带来心安。应采儿和陈小春给孩子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他的原生家庭充满爱的氛围。因为在家庭里,他得到了充分的爱和关注,所以,他的内心会很自信,认为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也会认为生活是美好的、世界是美好的,并且相信自己值得拥有美好的人、事、物。有些父母比较强势、以自我感觉为中心,而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当孩子表达自己的内心需求时,很多父母习惯性强势地否定孩子。比如,当孩子想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有些父母担心孩子被欺负,恨不能在他们身上牵根绳子拽着;还比如,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依然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偷看他们的手机、日记本……为了配合父母的权威感,孩子会让自己变得比较弱小,比较依赖父母;当孩子离不开父母的照顾,才更能显示父母的成就感和存在感。当孩子渐渐长大,有些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善于表达作为个体的心理感受和诉求;等他们已成年,就会习惯用回避的方式和自己的另一半沟通和相处。然而,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都会比较自信、乐观。他们能够从小耳濡目染到父母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方式是有效沟通和交流;家人之间经常表达爱,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学会沟通,在未来的感情里也会更容易表达爱,表达喜、怒、哀、乐。有的家庭里父母总是吵架,孩子感觉到这个家不幸福,经常害怕这个家散了;等孩子长大后,对婚姻会不信任,遇到矛盾时也会用情绪化的方式去应对,总和另一半吵架。有的人从不表达对另一半的爱。这样的婚姻里,尽管你心里可能很爱另一半,但伴侣感受不到你的爱,因为你从不把爱说出来。主要是在你的原生家庭中,父母也没有经常表达爱,所以你并不知道原来夫妻还可以把爱说出来。我们再回到开头讲述的故事,为什么感情好的父母对于那位朋友来说却是灾难呢?“生命是一条河流,它由上游自身和谐,中游婚姻和谐,下游的亲子和谐组成。”所以说,世界上最好的家,就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爸爸妈妈爱孩子,孩子爱爸爸妈妈。所有的前提是什么?作为上游的自身,需要达到相对和谐的状态。父母自身相对和谐,婚姻相对美满,亲子关系达成某种默契,这才是顺应生命河流自然流淌的方式。其次,父母感情好,不等于“恋爱脑”,也不等于没有边界、没有原则。“恋爱脑”的父母,会觉得整个世界只属于他们两个人,彼此相互依靠、借力,而孩子就是多余的;没有边界感的父母,会认为一切的错,都是孩子的错,孩子成为父母的出气筒,或者情绪垃圾桶。(2)做事情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小小的虚荣心,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3)不依附于他人,明白做真实的自己比获得他人的认同感更重要。根据传统理念,很多父母会认为,在孩子面前就应该像个大人的样子。于是,整个家庭的氛围就变得严肃而拘谨,家庭的话题也变得单一而无趣。还有的父母担心,在孩子面前拥抱、亲吻,他们会不会早熟?相比父母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的心虚样子,这些自然流露爱的行为,才会更有利于孩子的心身发展。小孩子的思维简单而纯粹,不要把大人复杂的思维和世界投射到孩子身上。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但不等于毫无顾忌、为所欲为;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儿童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之前,如果看见父母房事,会认为那是一种带有暴力和虐待的行为,会对他们性心理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父母把握好度才是关键。心理学家诺费奥曾说,父母感情状态好,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父母间的相处模式,是孩子最初接触和了解爱情与婚姻的入口。在火爆全球的动画片《小猪佩奇》中,我们是不是经常看到猪爸爸和猪妈妈在小猪身边表现恩爱呢?总之,父母感情好、“秀恩爱”,可以让孩子更加直观地察觉爱、了解爱、感受爱、表达爱,用充满爱的眼睛和心态去看待与拥抱属于自己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