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男和家富在一场舞会中偶遇,彼此心生好感,相互吸引,一见钟情。 若男的爸爸是一位律师,家境富裕,俨然温室里的花一朵; 家富出身草根,少了严苛的家教和规则的束缚。 家富的无拘无束令若男这个“乖乖女”羡慕已久,两人放肆地吃喝玩乐,相处得很开心。 在若男生日当天,他们去郊外露营,两个人在朦胧的醉意中发生了关系。 两个月后,若男意外怀孕了,他们想把孩子打掉,但是在香港正规医院堕胎违法,只能去小诊所; 看着令人恐怖而冰冷的工具,若男恐惧的逃跑了。 双方父母得知此事后,家富的妈妈晕了过去,他的爸爸则气得想拿刀砍儿子; 若男的爸爸也怒不可遏,暴打女儿,命令她堕胎去美国留学。 两人并没有屈从于现实和父母,而是选择了私奔。 面对现实的残酷真相,还有生活的鸡零狗碎,两人的日子与他们唯美的想象相去甚远; 生活的重担和感情的矛盾压得两人喘不过气来,家富想起父母的疼爱,忍不住哭了起来…… 这是十几年前香港的一部电影,引发了很多人关于教育、法律以及亲子心理的思考。 孩子早恋,是父母养育的伤? 前段,知乎上有一个很火的问答:如何看待14岁女孩与男友开房被父亲发现后被打骨折? 我总结了一下网友们的意见,大致分为三类: 一部分人认为孩子该打; “现在不打,难道以后让别人打吗?” “打可以,但是别在大庭广众之下打。在场的人越多,孩子越不听话。”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 “你以为是在惩罚孩子,事实上,是在伤害孩子!” “与其说是因为孩子犯错而被惩罚,不如说父母是在孩子身上宣泄自己的控制感而宣泄失控后的情绪。” 还有,少数客观者们试图还原事情的真相,而且有理有据。 “14岁女孩,早恋,开房,被生父打到骨折…… 当听到这些词,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女孩是不是身处冷漠、暴力、缺乏关爱的家庭关系?孩子为什么叛逆,还不是父母没尽到自己的责任?” 可他们发现,这对当事人父母养育孩子反而是尽心尽力: 发现问题之后,他们跟女儿苦口婆心地讲道理; 眼瞅着制止无用,便给女儿限定了两条底线——不允许发生性行为;学习必须是第一位。 结果是什么呢? 女儿跟他们讲自由、人权,谴责父母太世俗、太落伍; 偷偷与男友约会,撒谎之后被拆穿还理直气壮; 成绩一落千丈; 最后,就是大家眼前看到的“开房被打”事件。 父母的管教方式无效, 原因有三点。 对于已经发生的悲剧,厘清谁对谁错已经失去了任何意义。 当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遇到问题,很大一部分父母要么保持沉默,要么打骂教育,要么在焦虑的情绪之下疯狂给孩子灌输各种道理; 那么,为什么这几种方式都很难收获良性的效果呢? 1.缺乏良好的沟通氛围; 是什么阻碍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良性沟通,让彼此无法感受到爱的流动呢?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强调,大人们的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合理的愿望,却在无意识当中倾向于忽视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 比如,父母认为,作为孩子: 如果不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就不是好孩子; 如果在学习上不能拿一个好名次,就不是好学生; 如果不循规蹈矩、不按照父母的期待成长,就是不懂事的、不对的;等等。 在如此观念引导下的沟通方式,会渐渐蒙蔽对人对己的爱意。 沟通从来都是双向的,当一段关系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或者一方高高在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另一方处于绝对的劣势时,就无法正常而平等的交流。 2.惩罚做得不当,效果适得其反; 前段时间,一则视频在网上被疯传:广东河源的一位父亲,在大街上暴打自己的女儿,女孩多次打倒在地,惨叫痛哭;原因是处于青春期的女儿彻夜未归。 孩子夜里不回家,作为父母,百爪挠心的焦急、担心、忧虑和恐惧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父母狠狠打骂他们一顿,除了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能起到什么教育的效果呢? 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不想回家、害怕面对父母,将彼此的距离越拉越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惩罚如果做对了,它产生的教育力量是非常有冲击力的; 但是,如果方式、方法不当,对孩子的负面心理影响也是长远的。 漫画家朱德庸先生在《绝对小孩》中说,欠缺管教的孩子的家庭,是动物园;过分管教的孩子的家庭,是马戏团。 无论是动物园还是马戏团,都不是适合孩子成长的最佳环境。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因为他们有犯错的权利,父母应该做的是带着孩子从过失的痛苦中走出来,不要盯着孩子的过失不放,应该去赞赏孩子尝试活动的努力和勇气。 3.父母情绪越不稳定,管教孩子越无效。 心理学家塞思·波拉克曾做过一个实验,研究人员邀请来一群孩子,通过调查之后,把他们分为两个组: A组孩子来自父母脾气暴躁、经常对孩子发火,甚至经常虐待孩子的家庭; B组来自一般和谐的家庭,也就是父母不会动不动就朝孩子发脾气。 接着,研究者让孩子们观看以下四张图: 结果发现,A组孩子在看到第一张或者第二张图片的时候,就能够感受到画面当中的人在生气;而B组孩子大多数看到第三张图才能够发现画面中的人在生气。 这个结果说明什么问题呢? 冲孩子发脾气频率高的家庭,孩子会发展出一套精确的“测怒雷达”;也就是说,在良好情绪陪伴下长大的孩子,他们看待事物会相对客观一些;反之,从小被负面情绪围绕的孩子,他们会变得更加敏感,甚至神经质。 著名心理学家约翰·高特曼也曾强调,父母的情绪积极正向,孩子才更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情绪;同时,孩子对于挫折的忍受度更高,社交能力以及学业成绩都会朝正面的趋势发展。 孩子早恋, 父母如何正确引导? 心理专家陈默提到,中国的孩子已经变了,可是,父母却还停在原地,没有跟上步伐。 那么,面对孩子早恋这个问题,父母如何正确教育呢? 曾经讲过李玫瑾老师与女儿的一次真实场景互动: 那时她的女儿上初中,母女俩一起去逛街,刚走到第一家店,女儿就看上了一件衣服。 李玫瑾跟孩子说,除了这件衣服,是否可以到其他商店再看一看呢? 在不断的挑选过程中,她发现女儿总会有更中意的选择。 她借此机会跟孩子说,找对象就跟挑衣服一样的道理,中学时期就好比第一家店,如果这一时期就早恋,很有可能会错过未来更优秀的男生。 女儿恍然大悟,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相信很多父母都会有类似的感受:越是反对孩子做什么事情,越会激发起他们内心叛逆的一面。 所以,只有把前期铺垫工作做好,然后把人生的选择权交由到孩子自己手中,再辅以正确的引导方式,相信他们能够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具体怎么做呢? 1.平时多跟孩子沟通相关的话题,可以给孩子讲讲自己青春时期的故事; 2.培养孩子长远眼光的同时,教会他们做人做世需要脚踏实地、立足当下; 3.不需要视其为洪水猛兽,可以将其看成是不同人生阶段的宝贵经历,前提是教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正确表达爱与接受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