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增城派潭车洞村,最后的水碓

 东江 2021-07-06

小溪边的碓房

北宋年间,苏东坡贬谪惠州时,曾写过一首《游博罗香积寺》的诗。在诗引中他写道:“寺去县七里,三山犬牙,夹道皆美田,麦禾甚茂。寺下溪水可作碓磨,若筑塘百步闸而落之,可转两轮举四杵也。以属县令林抃,使督成之。”大意是说:苏东坡来到距离博罗县城七里路远的香积寺,看到寺下面的溪水很急,可以利用水流作动力造碓磨,于是嘱咐在场的博罗县令林抃去完成这件有利于百姓的好事。

仅存的水碓就藏在这座废弃的老礼堂后面

时隔将近一千年之后,在博罗、乃至在惠州,这种利用水力作为动力的碓磨,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只有那种使用人力的碓和磨,在我小时候还曾经看过。没想到的是,与博罗相邻的增城一个山村里,这种以水流为动力的碓,现在还存在着。不过,现在还在使用着的,只剩下一部了。

从上面山涧引流下来的水渠

不久前在网上得知在增城还有这种水碓,于是找了个机会前往一探。保存水碓的是位于增城北部派潭镇一个叫做车洞村的客家山村,尽管去之前做过功课,在网上看过相关介绍,知道这水碓是在车洞村,但来到车洞村,要找到硕果仅存的水碓,还是颇费了一番周折。因为这水碓并不显眼,而且没有指路牌,因此问了几个当地人,走了不少冤枉路,才终于找到。好在车洞村山清水秀,多走的路就当作欣赏风景可也。

水渠的水通过一条水槽冲击水车

这种水碓,在当地和相关报道中,都叫做“水车”,但我觉得还是应该叫水碓更好。一来,水车一般指的是将水输送到高处的一种用具,而这种水碓尽管也有类似于水车的大轮子,但它主要的功能并不是输送水,而是舂粉;二来,水车这个叫法会有歧义,另外普通的水车现在很多地方还在使用,不够珍贵,而这种水碓现在却很少见了。因此,我这里还是使用水碓这个叫法。

水车中间连着粗大的横梁

这部水碓设在车洞村祥山合作社的一条山涧旁,一座简易的砖瓦房作为碓房,碓房旁边架着一部巨大的水车,水车的中间连着一根长长的横梁,横梁上嵌着六块突出的木楔。碓房的上面修有一条从上面山涧引水下来的水渠,水渠里的水通过一根水槽冲到水车上,带动水车转动,水车中间横梁的木楔就不断地碰撞碓房里的碓。随着水流冲击带动木碓的一起一落,这样不用人力就可以把在下面石槽里的东西舂个粉碎了。

横梁上的木楔不断转动,碰击碓房里的木碓

这里的水碓,舂的并不是常见的米粉或面粉,而是将山上砍下来的一种树叶,舂成粉末,用作线香的材料。根据介绍,车洞村的这一条山涧里,高峰时曾经遍布50多部这样的水碓,每天通过派潭码头运出去的香粉有10多吨。但后来受到新型制香工艺的冲击,用水车舂碓树叶制作线香粉的传统产业日渐没落,到如今车洞村仍在使用的水碓就只剩下一部了。

这种树叶被舂成粉末

对于这个即将消失的传统工艺,当地有关部门也在努力挽救。比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开发特色旅游等。我们看到,在车洞村村口,立了一块刻着“水车之乡”的石头,在山涧边,修复了几座废弃的碓房。不过,看上去效果并不理想。那几座修复的碓房并没有使用,而且基本上处于没有管理的状态,只是几座“死”的碓房,唯一“活”的水碓就是上面提到的那部。另外,对于水碓的指引、说明十分欠缺,外人去到那里很难找得到。因此,我认为要真正挽救这种传统工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被舂碎的香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