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开发夹缝中的龙津骆氏宗祠

 东江 2021-07-06

夏天日长,晚上要到7点多才天黑。下午下班后离天黑还早,于是一个人出来骑车,一路晃荡。第一次骑车走刚建好两年多的隆生大桥,过了桥,就到了龙津的地头。龙津这地方,属惠城区水口街道管辖,但它紧邻桥东街道的东平,是惠州城的近郊。以前,惠州城里人吃的青菜,主要就是东平和龙津人种的。随着交通的便利,这一带如今已是开发的热土。

在新开通的江东一号路,一个小路口有一块指示牌写着骆屋老村,于是沿着小路骑了进去。来到这里时,已经开始天黑了,好在还有路灯。因为白天下过雨,小路还有些泥泞。骆屋村我以前是来过的,知道村里有一座老祠堂——骆氏宗祠。不过现在周围的环境跟以前比,已经千差万别了。

骆氏宗祠目前依然无恙,而且看得出近年修缮过,比原来整洁多了,难得的是修缮能做到修旧如旧,保留了古建筑的原有风貌。这应该为骆屋村点个赞!龙津骆屋村骆氏宗祠,据称有约500年历史,为村中最古老建筑。骆氏宗祠为广府风格,前后二进,大门上方镶嵌“骆氏宗祠”古石匾,大门外两侧设有高于地面的鼓台。大门两边贴着对联“五花灿锦,四杰流芳”,下联的“四杰”好理解,指的是初唐四杰中的骆宾王;而上联的“五花”就不知是什么典故了,在网上也没搜到恰当的答案。如果有了解相关历史的骆氏族人看到这篇文章,还请留言告知。

更难得的是骆氏宗祠大门外面的两根石柱上,还刻着一副对联:“宾王文墨千年盛,渭水源流一派长”。上联同样指的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下联则是指出骆氏的源流出自渭水(陕西、甘肃一带)。祠堂石柱上刻对联,在广府一带很常见,但在惠州比较少见。这是龙津骆氏宗祠的珍贵之处。

借着路灯,我找了一遍,并没有发现祠堂前立有文物保护单位或不可移动文物的牌匾。回来后查看我收集的并不完整的惠州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资料,果然还是没有看到龙津骆氏宗祠的大名。这就不由让人有点担心了。因为这一片是开发的热土,这座没有护身符的骆氏宗祠,在大开发中将何去何从?相比之下,与它相距不远的上东平梁氏大屋和翟氏宗祠,起码名列惠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相对安全了。骆氏宗祠,却命运未卜。

我不是骆屋村人,这里好像有点多管闲事了。但是,文物古迹是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所有公民都有权去保护它、爱护它。所以,我希望龙津骆氏宗祠尽快进入文物保护单位之列,我还会继续关注它,关注它在大开发的夹缝中,何去何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