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间需要距离,俗话说距离产生美,不只是说说而已。 我观察过很多不同相处模式下的距离。有的人喜欢一起做事,但倾向于要有自己较为独立的生活;有的人很多事情都喜欢自己做,但需要一些满含默契、互相给予的,可能是生活上的小温暖。 这两种有着差别,是每个人的习惯不同所致。但本质上来讲我们都需要同伴,因为人是群居动物。 有这样的前提,我们再来思考这个问题。那么最好的答案就是,需要距离,但距离得合适。 与人的距离,不仅是考虑别人,也是要考虑自己,这是一段关系中的两极,是都应该涉及到的。那么,首先我们要知道自己是谁,我们自己应该有什么样的边界(定自己的基调),其次我们应该知道怎样识人(做自己的判断)。 寻找自己的边界,实则就是尽力地更加了解自己。知道我们追求的是什么,才知道自己不在意的是什么。做了选择,那么就不再惧怕天平两端会不平衡。每次都将这个作为大前提,则我们对自己的路线会更加地清晰。但当然,寻找自己本就是较难的任务,且将其能一直放在脑海里、一直按之操作的,更是不易,是需要训练的。 识人,这应该是我们一直在做的。我现在是大学,回想一下自己的高中,我识人的首要标准就是成绩、人品的好坏。成绩好人品佳,那是最好的情况;成绩好人品差些,那在学习上有什么问题,还是可以资源利用一下;人品好成绩差的呢,正常来讲,是我在周围的人群中交流最少的。一是当时的大标准是以学习为重,二是也确实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找些都关心的话题。当然了人不可能就这几种,这样的分类,只是体现了我在高中时期突出的识人标准。 可到了大学,我发现,标准变得太多了,可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很多曾经被压制的,现在都可以展现出来,很多之前不被重视的,现在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关注。而我们也开始更加发现和精简这些标准,比如情感的标准、人品的标准、能力的标准、欠不欠人情的标准等等。仔细体会,我们能发现很多一直存在,却没被明确的概念。 我们知道了距离,也有了距离的标准,就要选择距离。 可能我们都是一脚深一脚浅,但请不要让脑海中任何一个念头凭空地溜走,请给它一个停靠的港湾,也给自己一个思考的路线。一直思考,持续改变,很重要。 完工撒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