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岁男性患者,因无意中发现脐部突出一包块而就诊,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超声检查如下。图 4 脐轮处见 2.1cm×1.8cm×1.0cm 不均质回声区,通过 0.6cm 缺损处与腹腔相通,增减腹压有移动性脐疝是指腹腔内容物由脐部先天性或后天形成的薄弱区突出的腹外疝。脐部缺少脂肪组织,使腹壁最外层的皮肤、筋膜与腹膜直接连在一起,成为全部腹壁最薄弱的部位,腹腔内容物容易从此部位突出形成脐疝。婴幼儿脐疝多为先天性,是新生儿和婴幼儿时期常见的疾病之一。在胎儿阶段,脐带从腹壁穿过,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区因此成为腹壁一先天性薄弱处;在婴儿期,两侧腹肌未完全在中线合拢,留有缺损,当腹压增高时,如频繁哭闹、咳嗽、腹泻等,便会导致腹腔内容物连同腹膜、腹壁皮肤一起由脐部逐渐向外膨出,形成脐疝。成人脐疝的形成多与促使脐环处组织变弱的诱因有关。诱因包括妊娠、慢性咳嗽、腹腔积液等。婴幼儿脐疝较常见,多属于易复性疝,嵌顿少见。当腹压增高时,脐部可见有包块膨出,家长常在为其洗澡、换衣时无意中发现。包块多呈半球形,当婴幼儿安静或者家长用手按压时,包块缩小或回纳入腹腔,伴有肠鸣音。成人脐疝多见于中年肥胖经产妇女。主要症状是查体时发现脐部有半球形包块,可回纳,伴有消化不良、腹部不适或隐痛等症状,部分患者也可无任何症状,多因无意中发现脐部有包块来就诊。疝环通常较小,周围瘢痕组织较坚韧,成人脐疝较易发生嵌顿和绞窄。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超声检查即可诊断。脐疝的超声表现较为简单。婴幼儿脐疝大多数可在一岁以内自愈。因此在 2 岁前,除非嵌顿,可观察等待。采用非手术疗法促使自愈。如满 2 周岁,脐疝直径超过 1.5 厘米而未自愈者,宜手术治疗。成人脐疝因无自愈可能,因此宜尽早手术治疗,若不手术,后期有嵌顿风险,当发生脐疝嵌顿时需紧急手术。早期,脐疝的手术方式为单纯缝合修补,复发率较高,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目前脐疝手术发展到补片修补阶段,此种术式又可分为两种,通过开放或者腹腔镜植入补片进行修补。开放人工合成补片脐疝修补是应用广泛、效果良好的治疗手段,但有创伤较大、术后疼痛等缺点。如今腹腔镜技术已广泛用于各种疝的治疗,有着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目前脐疝的腹腔镜修补多是腹腔内补片修补术 ( 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IPOM) ,该术式相较于其他术式简单,腹腔内压力分散到整张补片上,符合人体生物工程力学。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具有防粘连作用的合成复合补片,在此不赘述。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 18 例脐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患者,该 18 例患者体表均可触及包块, 16 例伴脐区及下腹部疼痛不适, 2 例无不适,体检偶然发现;7 例伴脐孔部溢液及异味, 5 例伴脓性分泌物, 1 例伴出血。结果显示,该 18 例病例,囊性病变 10 例,实性病变 6 例,脐疝 2 例。病变形态不规则 16 例,形态规则 2 例;14 例边界不清, 4 例边界清楚;15 例深部与膀胱关系密切或相连;内部血流丰富 3 例,RI 0.75 , 3 例周边及内部少许血流, 12 例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其中 10 例囊性病变中包括脐尿管瘘并感染 5 例、脐尿管囊肿并感染 2 例、脐尿管瘘道 2 例、脐尿管憩室 1 例;6 例实性病变中包括脐尿管平滑肌瘤 1 例、脐尿管腺癌 1 例、脐部转移瘤 3 例、脐部炎性肉芽肿 1 例。因此,脐部病变时,我们除了想到脐疝,还要注意与其他病变进行鉴别。[1]王豫平,林家东,卢志娟,李建锋,林鸣琴,万颖,林馥纯.脐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超声表现[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20,18(4):408-410.[2] 李光兴,申英末.腹腔镜下生物补片修补成人脐疝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21,15(1):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