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圆雕圣手,薄意巨擘——寿山石雕一代大师郭懋介

 自华居 2021-07-06

在寿山石雕刻界,有一位很特别的大师,他的人生和艺术经历极为传奇。

他出身东门派,却“出圆雕、入薄意”,不仅是圆雕圣手,亦为薄意巨擘……

他的从艺道路可谓“奇特”。曾放下雕刀近40年,直至晚年才重操旧业,此后一路高歌挺进,在海内外赢得了斐然声名……

他的身份多重,早年跟古董、字画打交道,从事过篆刻,也做过公务员,回归“石雕”后,他拥有了另一重受人尊崇、敬仰的身份——一代寿山石雕刻艺术大师……

此人为谁?

他便是被誉为当代寿山石雕刻艺术标杆式人物——石卿,郭懋介。

图片

郭懋介 田黄石 农耕图摆件

福建东南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01

在跌宕的人生中汲取艺术能量

郭懋介十三岁学艺,跟随东门派林友竹学习石雕,后被古董店收入麾下,接触到大量的古籍典藏和金石字画,得到了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深入滋养和熏陶。

20世纪40年代由于日军侵略,福州两度沦陷,他从战火纷飞的福州逃难到局势偏安的南平,期间与著名金石、书画家高拜石、沈觐寿、潘主兰、郑乃珖等人结识,这个难得的机缘,使其有幸与当时闽地最优秀的艺术家们交流往来,有他们的悉心指点,再加上自身的聪慧悟性,郭懋介在书法、篆刻之道上愈加精进。

图片

郭懋介 荔枝洞石 笑佛钮方章

福建东南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图片

郭懋介 田黃石 长寿仙翁套件

福建东南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对于郭懋介来说,早期动荡的生活,带给了他三样东西:生活的沉淀、开阔的眼界和强健的精神,并在艺术道路上,赋予了他源源不绝的创作动力和文化滋养。

现在人们提到郭懋介,往往会说他“大器晚成”,郭懋介在石雕界大获声名,确实是他晚年退休之后的事情。前半生流离失所的生活,让他的雕艺之路暂时中断,久违了四十余年,再度拿起刻刀,恐怕他自己也无法想到,会自此成为石雕界的一代传奇。

图片

郭懋介作 田黄石桃源洞天薄意摆件

福建东南2014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图片

郭懋介 田黄冻石 山居即景薄意日字章

福建东南2017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郭懋介重拾刀刻时,虽已届花甲之年,但精力依然旺盛,甚至可以说展现出了“爆发式”的惊人创造力,在石雕创作中,许多人往往独擅一道,而他却兼擅圆雕、薄意,且佳作、经典频出,十分地难能可贵。

郭懋介的艺术成就是全方位的,他师出东门派,圆雕功力足享业界盛誉;而他在薄意技法中,开创出独具特色的石卿风格,并通过多年的创作实践和积淀,完成了田黄薄意“借色法”的理论建构,其刀笔之用,出神入化,意趣天成,达到了少有人能够企及的高度。

02

融合儒释道,接通雅与俗

“圆雕”是东门派的惯有技法,在东门派鼻祖林谦培,以及林元珠、周宝庭、林寿煁等人的努力下,圆雕技法在清末、民国时期就已展现出多样化且高度成熟的特征,在题材及技法表现上,已经达到相当完备的境地。

图片

 郭懋介 荔枝洞石 刘海戏蟾方章

福建东南2017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图片

郭懋介作儒释道人物套件

福建东南2013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刻圆雕者,多注重学习前人作品的造型语言,但摹其形,未必能得其神,由于缺乏文化内涵、创作观念,部分艺人的作品流于低劣、粗糙,丢失了圆雕的内在精神和审美特性,呈现出一种程式化、刻板化的倾向。

郭懋介在圆雕创作中尤其强调“依石造型”,他从圆雕僵化模式里解脱出来,承袭传统又屡出新意,在技法和造型上,兼顾艺术化夸张和细节性写实,富有深厚的古意和韵味。

图片

郭懋介 都成坑石 梅妻鹤子摆件

福建东南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图片

郭懋介作 田黄石皆大欢喜摆件

福建东南2013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石卿圆雕作品,以“儒释道”题材居多,儒家系列有东坡赏砚、梅妻鹤子、老者摆件、苏武牧羊等文人意味浓厚的作品,道家有刘海戏蟾、钟馗捉鬼、济公等经典形象,释家有皆大欢喜、笑狮罗汉、布袋和尚等耳熟能详之作。

图片

郭懋介作 善伯洞石《笑狮罗汉像》

福建东南2012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图片

郭懋介 善伯洞石 罗汉摆件

福建东南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在佛教题材中,石卿尤倾心于“罗汉”,并刻过数量众多、造型不一的罗汉形象。

其中,睡罗汉是他特别钟爱的造型。这类罗汉造型有别于传统佛像题材的庄严肃穆,显得更富人情味、更具人性化,也给了他更多个性化的表达空间。

如他的一件罗汉雕刻作品,取材自绘画《二祖调心图》,展现了禅师与猛虎安宁祥和的相处。二祖调心,本为佛经里的一则典故,心魔犹如猛虎,“调心”即是扫灭俗虑妄念、驯服内心猛虎的过程,此作既表达了佛教中的众生平等观,亦彰显了禅师超然自适的修行境界。

图片

郭懋介 芙蓉石 苏武牧羊摆件

福建东南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石卿作品中,“夸张化”手法的运用,也是一大亮点。

在创作中,他通过概括夸张、抽象变形,完成形象塑造、个性表达,增添了作品的趣味性。

图片

郭懋介 都成坑石 钟馗摆件

福建东南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在《钟馗》一作中,这种夸张的处理就把钟馗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件作品中,钟馗这个人物形象,不只在神情上怒目而视,还有身体姿态上,包括后背、头、手、躯干,都被赋予了一定的变形。而通过钟馗和小鬼形体比例的对比——在钟馗威严刚直的形象之下,小鬼身形瘦弱、矮小,神情惊恐、挣扎,这些丰富细节的呈现,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

尤为难得的是,石卿的作品不仅融合了“儒、道、释”,也接通了“雅”与“俗”,不仅有高雅艺术的修养和品位,也充满了传统民俗的生活气息,让人回味无穷。

03

一个文人的自我写照

有一则逸事,说石卿好酒,晚年却因身体状况不能喝酒,实在馋了,便专为自己刻了一印——“瓮有酿,则可矣”,表露出的性情之语,让人莞尔。

图片

郭懋介 都成坑石、高山石 人物套件

福建东南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这并非孤例,在石卿的创作中,从来不乏“自我写照式”的情感表达。比如我们经常看到他的一些带有“自娱”意味的作品:

在创作的当下,内心感到充足、自得、愉悦,挥石而刻“今朝又有鱼”,边款落“石卿刀戏”,意为:刀且戏之,随意而就,一派“真率之气”、“赤子之心”从中洋溢而出。

另一件“天天有鱼”,老翁自如地叼着烟斗,面容露出惬意的神情,充满浓厚的生活趣味。而作品中的可爱老翁,岂非他个人生活状态的一种传神写照?亦可看出他晚年的创作,真正达到了一种自如、自由的境界。

图片

郭懋介 旗降石 山水浮雕套件

福建东南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图片

郭懋介 旗降石 独钓摆件

福建东南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石卿亦是一位遵循内心自由、向往自然的人。

早年间,在生活动荡的战乱年代,他也有过非常丰富的田园生活经历,回归城市社会后,那些远去的山水逐渐成为理想世界里的“桃源”,而他将这种内心的向往更多地诠释与演绎于薄意作品之中。

图片

郭懋介 掘性石 松下问童子薄意摆件

福建东南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图片

郭懋介 水洞高山石 清白传家薄意方章

福建东南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图片

石卿一生最看重“清白传家”,在个人的立身、立业、立世上,“清白”二字是他毕生坚守和致力传承的品格和风骨。

石卿所秉之志,不禁让人想及孔子所说的:“绘事后素”,不论在人生历程中,还是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也许只有始终保持着“一清二白”的质地,才能有绚烂到极致的发挥,也才能像石卿一样:不负佳石,不负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