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林黛玉眼光太差,如果不撵此人,荣国府没有那么容易衰落!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 声能两歌手两牍,两鉴风月两生花!以诗传史石上墨,谁识画眉昭风流? 女儿未嫁将未降,末世忠义明闺阁!先时名号通灵玉,来时姓氏原是秦。 源为二玉演二宝,慷慨隽逸作姽婳,荣源宁演隐甄氏,《胠箧》《南华》续《庄子》! ——《石头记》序 《红楼梦》故事里,贾府是国公府,依照大家族的规矩,伺候过祖宗的下人,比年轻的主子还要体面。而作为年轻主子的乳母、干娘,各房中嬷嬷的身份更是高贵。 《红楼梦》故事里,李嬷嬷作为贾宝玉的乳母,就好比他的半个妈,具备教导宝二爷的资格,连贾母和王夫人这样的长辈,也得给她几分薄面,王熙凤等少奶奶们,更是不敢轻易得罪她。 《红楼梦》故事里,贾琏和王熙凤在琏二爷的乳母面前,还少不了孝敬的姿态,然而,贾宝玉却非常不待见他的这个乳母,甚至于为了袭人等丫环,为了枫露茶的事情,要回贾母,撵他乳母。
袭人等丫环见了,自然是要拦的,若让贾宝玉把自己的乳母撵出去,这可就坏了大家族的规矩,乳母的身份不比丫环,不可能说撵就撵,所以,后来,李嬷嬷依然健在,枫露茶的事情,却并没有消停,茜雪竟然因此被撵了出去。 后来,林黛玉大白天犯困,贾宝玉在潇湘馆说“耗子精”,宝钗撞来,讽刺宝玉不知“绿蜡”之典,却听见李嬷嬷在怡红院讽刺袭人、麝月妆狐媚子。
《红楼梦》故事里,李嬷嬷一面骂人,一面竟然哭起来,林黛玉和薛宝钗过来劝解,结果李嬷嬷又委屈巴巴地旧事重提。
看官听说,茜雪作为贴身伺候贾宝玉的大丫环,竟然就这么被撵出去了,实在是匪夷所思。茜雪显然是无辜的,而枫露茶之事似乎当时已经消停了,到底是谁做主把茜雪撵出去的呢? 要知道,枫露茶便是“风露清愁”,亦是“千红一窟”,茜雪在书中的重要性,远不是寻常读者能够想象的。“狱神庙”亦不是寻常文章,显然是写荣国府的末世,贾宝玉的家破人亡。 那么,李嬷嬷到底是谁?茜雪到底又是谁呢?表面上来看,枫露茶事件,茜雪代替李嬷嬷被撵出去了,事实上,李嬷嬷和茜雪几乎是不可分割的一体! 姜子说过,《红楼梦》是以诗传史之作,贾宝玉代表传国玉玺,林黛玉是崇祯,而这两个玉儿都不待见的李嬷嬷,象征着崇祯哥哥天启的乳母客氏及魏忠贤。 《红楼梦》故事里,被贾宝玉撵走的茜雪,便是被崇祯罢免的魏忠贤。世人再想不到的史笔。魏忠贤下台,明朝加速灭亡,致有“狱神庙”之祸,是写崇祯死前之悔。 世人都知崇祯识人不明,观《红楼梦》李嬷嬷怒骂袭人一段故事,可知世人亦难识人!李嬷嬷代表阉党,袭人代表东林党。崇祯上台之后,魏忠贤被罢免,当时的情形,确实人人都是东林党拿下马来的。
《红楼梦》故事里,李嬷嬷老病发了,排揎宝玉的人,怒骂袭人作耗,林黛玉等人,包括读者,都觉得花袭人冤枉,李嬷嬷难缠,错怪了袭人,然而,事实呢?
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都觉得花袭人是软柿子,晴雯却说,李嬷嬷骂的就是袭人,后文中,贾宝玉出事,连同林黛玉和花袭人都说,李嬷嬷是经验过的,说话可信。可知李嬷嬷并不是无缘无故乱发火的人。 《红楼梦》故事里,贾宝玉怔了,袭人喊来李嬷嬷,结果,李嬷嬷看了半日,摸了脉门,掐了两下嘴唇人中上边,便搂着贾宝玉放声大哭起来,把袭人吓坏了。
关于这一段故事,姜子也早已经解读过,并非李嬷嬷大惊小怪,作者确实是借此事暗示崇祯亡国,朱由检去世。崇祯之死,作者用了无数的笔墨去还原,书中到处都是隐射崇祯之死的桥段,毕竟,怀金悼玉的主题便是崇祯之死、朱明之亡。而李嬷嬷确实不希望宝玉出事,魏忠贤操心一辈子,也确实不愿意明朝亡国。 《红楼梦》故事里,薛家代表满清,贾宝玉在薛姨妈家里喝酒,李嬷嬷便上来道:“姨太太,酒倒罢了。”后来,说话时,宝玉已是三杯过去。李嬷嬷又上来拦阻。李嬷嬷劝说,做错了吗?请看脂批如何说!
脂批明示读者,李嬷嬷爱极颦儿、疼煞颦儿,然而,林黛玉却是如何针锋相对的呢?
按照荣国府大家族的规矩,林黛玉虽然是客居,是个姑娘家,这样欺负贾宝玉的乳母,已经是不妥了,然而,李嬷嬷对于林黛玉的那种宠溺,真的是当得起“恪谨忠贞”四个字!
《红楼梦》故事里,负责接送贾宝玉上学的李贵,便是李嬷嬷的儿子,李嬷嬷一家,对于荣国府来说,是忠仆。贾芸东北角种松树,负责带人的也是李嬷嬷,隐射魏忠贤出钱出力抵御满清。 可见,李嬷嬷虽然有许多私心,但是,在大忠大义面前,其实是不含糊的,换句话说,魏忠贤虽然包庇他的那些干儿子,也做了一些坏事,但是,真正不知大义的反而是东林党人。 而林黛玉和贾宝玉,也就是崇祯,聪明过头,却没有大智慧,识人不明,浮于表面,眼里揉不得沙子,打压阉党,扶持东林党,最终反而导致手中无一人可计大事,荣国府也就是崇祯朝因此日渐衰败。古人云,做大事者不拘小节,谁料想,满朝文武,竟不如秦淮女子,以及这一个“男不男、女不女”的魏忠贤! 《红楼梦》故事里,作者以茜雪被撵之事,写李嬷嬷被撵,是写二玉识人不明,眼光过于狭隘,本末倒置。纵然有尾生之信、伯夷叔齐之高洁志向,若不能办实事,力挽狂澜,又有何用?人无完人,盯着别人的小毛病不放,是不对的。 “狱神庙”并非是指贾府中人受审,贾宝玉被关押,而是作者史笔之下,另一种形式的“葫芦案”,不过是写崇祯亡国。所谓的贾芸和小红探监,也不过是写“甄宝玉送玉”,南明建立。“狱神庙”是写宝玉悔悟前情,实为错撵茜雪之叹,对应文臣武将那一段笑骂文章!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