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名:Catopsilia pomona (Fabricius, 1775)迁粉蝶,又名果神蝶、无纹淡黄蝶、银纹淡黄蝶、淡黄蝶、浅纹淡黄粉蝶、银纹淡黄粉蝶、铁刀木粉蝶,为粉蝶科迁粉蝶属下的一个种,个头中等,分布在亚洲和澳大利亚部分地区。 迁粉蝶展翅约60至77毫米;有明显雌雄二型性与季节型,无纹型较为常见。雄蝶前、后翅表底色为淡黄色,翅基至亚基线部位有黄色鳞片前翅端及外缘有黑色纹。前翅外观为三角形后翅卵圆形,外缘至肛角部位略呈方形。
▲雌性

▲雄性
 「无纹型」(form crocale)多见于高温期(雨季),其雄蝶翅背面底色白色,基半部鹅黄色。前翅翅顶至外缘有黑褐色细边。后翅中室前有一泥灰色性标。翅腹面除前翅后侧白色外呈鹅黄色。前翅后缘基部有一丛白色长毛。「无纹型」雌蝶翅背面底色白或淡黄色,翅缘黑褐色斑纹较雄蝶发达,后翅外缘多一黑褐色带。翅腹面除前翅后侧白色外呈黄色。
▲「无纹型」雄性 
▲「无纹型」雌性 「银纹型」(form pomona)多见于低温期(干季),其雄蝶翅腹面有褐色、红褐色小纹,中室外端有银白色小斑。「银纹型」翅背面底色黄色,翅腹面橙色,有红褐色斑点,后翅中室外端也有银白色小斑。雌蝶无性斑及前翅后缘长毛。
▲「银纹型」雄性 
▲「银纹型」雌性 外观上可以看「无纹型」的触角为黑色,「银纹型」触角为粉红色或红色。
 这种区别与生长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相关。在台湾,迁粉蝶成虫的外型可分为高温期“无纹型”与低温期“银纹型”,过去认为是两种物种,分别有“无纹淡黄蝶”、“银纹淡黄蝶”之俗名;1970年代经日本学者验证,此二种实为同一物种之高、低温型态。

 蝴蝶的卵产在不同种类的植物叶子的背面和边缘。每颗卵是白色的,瓶状,有垂直的棱纹。卵在3-4天内孵化。



 新孵化的毛虫大约0.5厘米长,是黄绿色的。幼虫的头为圆形,绿色,唇基边缘为棕色,覆盖着小的黑色的结节,并不掩盖头部颜色。肛瓣是圆的,但是尽头看起来是方的,覆盖着小的成行的黑色结节,不过只有沿气门线的一行是清楚的。


 蛹结在离地面很近的地方。它的整个身体是明亮的叶绿色。一条连续的黄色从喙部到头部,头部以鼻状结束。嵴椎在末端明显分叉,并且在背面和末端有一些发亮非常粗壮的黑色悬钩。鼻子的背面有一个黑色的皱纹尖端,止于头部,鼻子的顶端是圆柱形的;眼睛周围没有黑线,有一条深绿蓝色的背线,在胸部是黄色的,以及胸前的黄线。体长34毫米;鼻长3毫米;第7节的宽度为9毫米;翅膀曲线(第6节)先端的高度为10毫米;胸部顶端的高度为8毫米。


 栖息在有其寄主植物生长或栽种的场所。一年多代,全年可见,在冬季气温较低的地区则以蛹态越冬。成蝶飞行快速敏捷,好访花,雄蝶有聚集湿地吸水的习性。幼虫取食豆科之铁刀木、阿勃勒、翼柄决明等植物。台湾南部美浓「黄蝶翠谷」即因过去大量种植铁刀木而使本种经常大量发生,形成奇观。











 迁粉蝶将卵成小批量产在很多植物的叶子上。这些植物包括决明属、紫矿、阿勃勒、羊蹄甲属、紫檀、翅荚决明、田菁属等。



 分布于亚洲、柬埔寨和澳大利亚部分地区;在台湾地区分布于台湾本岛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地,以及离岛龟山岛、澎湖、小琉球,兰屿也有发现记录。金门地区亦有发现。
 Catopsilia pomona, the common emigrant or lemon emigrant, is a medium-sized pierid butterfly found in Asia, Cambodia and parts of Australia. The species gets its name from its habit of migration. Some early authors considered them as two distinct species Catopsilia crocale and Catopsilia pomona.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我们无知的像个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