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事非经过不知难 ——读陈墨的《成长之难——一个少年的心灵史》

 古磨盘州人 2021-07-07

当我拿到陈墨先生新近出版的《成长之难——一个少年的心灵史》,还没有翻读内容,就感觉这本书特别的厚重,这种厚重在未读之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

我也出过几本书,对书的厚薄重量有一种感官上的对应关系。习惯性地翻看一下内容,并查看了字数,56万余字压在不到500页的书里,字的排版非常细密,就这一瞬间,我对读者就高看了一眼,只有认真的人,才会出版这么密实的作品。翻开书本,随便看了几行,我知道感觉是对的,这确实是一本非常厚重的书。

陈墨先生是我望江县的老乡,他是在京的乡贤中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一辈子从事电影艺术研究,学著等身,出版(含再版和重印)的书籍多达百本。这本书是陈墨先生年初出版的,以他的身份,还如此精细地写一本书,可见陈墨先生做学问之深,写作品之细。仅凭这个印象,我就有认真读完这本书的冲动。

《成长之难——一个少年的心灵史》是我读过的比较新奇的一本书,说它新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记录形式的新奇,这是一部口述历史书籍,口述历史是什么学问,需要使用哪些技术,我到现在还不是很清楚;二是记录对象的新奇:这本书应该算是一本人物传记,人物传记选择的对象大多是功成名就的人物,而本书的主人公“小石”竟然是化名;三是文字结构的新奇:每一小段都由两个部分构成:正文和采访人札记。正文部分是作者与被采访者的对话,或者辅之以对话者父亲的日记,以原生态的形式记录主人公的成长过程,这部分要求真实可信,对话语言出现很多方言、口语,甚至无法通读的句子。采访者札记是陈墨先生的分析、推导和论证的内容,通过札记分析正文对话的真实性、逻辑性和可信度,因为文字精准、推导严密,频繁引用国外关于心理学研究和经典的精神分析成果。

《成长之难——一个少年的心灵史》写的是一个青年人成长的历程。主人公小石生于江西南昌市,父亲是报社的编辑,母亲是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在南昌当地,小石的家庭应该算是比较幸福美满且受人羡慕的,可因为小石的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遭遇,这个家庭多次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小石幼年体弱、多病,童年时期表现为腼腆、害羞,读初中后开始出现暴戾的性格,多次跟母亲动手打架,甚至差点杀死母亲。为了望子成龙,初中时,父母多次托人给他转校,可就在中考前一个月,小石彻底地成了一个病人,至于具体的病因,书里好像没有给出比较清晰的答案,只是记录了小石的行为表现,他狂躁、易怒,行为怪异,为此,他不得不中断学校的学习。

好在小石有一个不离不弃的父亲,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他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他以无微不至的爱为小石在黑暗中寻找光,在末路处充当小石的向导,跟他一起寻找未来。

上天给你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经过四年的在家学习,父亲为小石四处寻求资源,在小石最困难的时候,他人生中的贵人一个接着一个出现,包括陈墨先生,在大家的帮助下,小石通过三次艺考,充分发挥自己爱看电影、爱读书、爱写影评的特长,被北师大珠海分校录取,虽然大学期间也还有一些曲折,可这都属于大震后的余震,大灾后的余殃。

目前,小石已经成家,妻子是一名博士。按照陈墨先生的定义,小石从一名只懂得本我与超我的“二维人”,变成了将自我、本我与超我融为一体的“三维人”。换言之,小石已经完全融入社会,他以自己的改变和适应,给“成长之难”这个命题做了一个完美的注释。

“成长之难”根据主客体的不同,可以做不同的解读。对于成长者本人,他经历的难处几乎难以言喻,一个病秧子,一个差学生,一个不正常的人等等,他在成长的过程中被定为为各种不好的身份,这样的人生真的太难了。对于父母而言,有这样一个不正常的孩子,那是家庭的灾难,家庭因为孩子多次处于崩溃的边缘,母亲好多次差点被孩子打死,在一个熟人社会里,这样的家庭不知道要遭受多少人的非议,不知道要经历多少双白眼和轻视,好在,办法总比困难多,经过一家人的相濡以沫,这个家庭完成了很好的自我救赎。

《成长之难——一个少年的心灵史》共分五章72段,第一章奇幻的人之初,第二章恐怖的幼儿园,第三章懵懂的小学时光,第四章辗转的中学历程,第五章辍学生考大学。五章对应主人公的五个人生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比如幼儿阶段,主人公能回忆起自己吃奶的情景,这几乎是“反人类”的记忆,可主人公说出来是那么的真切,加上父母可以印证的回忆,一切变得那么的不同寻常,我不知道这是作者的伏笔,还是主人公生理上的征兆。从幼儿园开始,由于主人公胆怯、怕人的性格,使他逐渐地与正常人发生偏差,以至于幼儿园对他来说是恐怖的,后来都有杀死幼儿园老师的想法。进入小学之后,由于上课习惯性走神和反应迟钝,导致学习成绩时好时坏,便出现了“不正常”的征兆。其间有好多次机缘,比如拿了90分的试卷,原本是想得到奶奶表扬的,结果被奶奶发现试卷上的字不好,希望的火星无情地被浇灭。上初中之后,由于大脑经常“断电”,学习成绩基本得不到保证,父母给他转了两次学,结果是,他彻底厌学了,以至于“不惜”以生病为代价跟学习抗衡,最终,他“赢”了,彻底地离开了中学阶段的教育。在休学期间,他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病人。仔细分析主人公的病因,从最初出现苗头,到最后爆发,根本原因还是本我与超我的差距过大,大多远远超出主人公及其家人能承受的范围。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他逐渐地摸索到一个治病的“良方”,那就是通过与理想的不同接近,以消除超过与本我的差距,最终找回自我。不一样的人,成长的路径不同,他因为喜欢电影,而开启了自己的阅读之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知识,而且找到了治病和救人的良方,在他走出阴霾的时候,也是成就了自我的时候;在战胜病魔的同时,也是超越了自我。

《成长之难——一个少年的心灵史》是一部很好读,且容易读进去的书。我可以给这部书很多定义,可面对治学与创作都十分严谨的陈墨老师,任何名不符实、哗众取宠的说法,都难以配得上本书的厚重,有鉴于此,我还是给这本书做一个简略的总结。

这是一部极有画面感的文字纪录片。陈墨先生一辈子致力于电影事业,本书的核心内容都是以对话形式呈现的,由于话题设计和场景设计极富画面感,读文章的时候,仿佛一幅幅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具象且生动,主人公的一笑一怒、一动一静、一举手一投足,都极具现场感。读书的时候,仿佛我们坐在一部时光机前面,重温主人公的生长和生活。

这是一个时代的真实记录和活档案。即使抹掉书里所有的时间点,通过主人公叙事以及经历的生活方式,都可以直接还原到那个年代。三十年前,对于我们经历过的人都已经成为模糊的记忆,通过读这本书,仿佛又回到那个特殊的时代,历史通过非常具体的事件和场景,又一幕幕地回到了当下。我已经忘记刚读大学的女儿的成长经历,通过读这本书,我开始了女儿成长过程的映射,女儿在我们脑子里的概念越来越清晰,那快要淡忘的记忆又恢复过来了。假如您是60年代生人,通读这本书,主人公的命运以及他父母当时的经历,也许能帮助你捡起那段珍贵的回忆。我不知道陈墨老师是否察觉到本书的档案和史料价值,应该是有的,因为他一直在做资料研究。

这是一部非常励志的教科书。记得很多年前,有个女人写过一本“好妈妈胜过xxx”的书籍,这本书据说销量非常火爆。假如陈墨先生也媚俗地给本书命名为“好爸爸胜过好医生”,或者其他能吸引眼球的名字,本书一定能畅销。在一个功利的时代,在一个眼球经济盛行的时代,很多人买书是不读书的,作者需要的是别人买书,至于看不看,似乎不是作者和出版社关心的事。可陈墨先生选择了低调和深沉,这是我十分敬佩陈墨先生的地方,他保持了我家乡人务实、严谨、勤勉、深邃的品质,这是我愿意向广大读者,尤其是喜欢通过读书来教育子女的父母,这是跟孩子一起成长的一本好教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经验也许不值得不完全符合你的要求,但是别人的教训,一定值得你提前预防。

两千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有教无类”,孩子是什么样的,我们无法选择。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别人教育孩子的实践中获得对自己教育工作的启示,这是本书真正的价值所在,这也是我希望大家有机会寻找《成长之难——一个少年的心灵史》的原因。

祝愿《成长之难——一个少年的心灵史》会走进更多的家庭,有更多的人从小石的经验和经历中得到启示和帮助。衷心祝愿小石的道路越走越宽,生活越来越美好!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