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遵宪

 若水70 2021-07-07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客家人。清代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光绪二年(1876年)举人,利驻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百日维新”失败后,由于英国、日本等国出面对清政府施加压力,力保黄遵宪顽固派不得不有所顾忌,只好释放了他,黄遵宪并没有遭到杀害,成为维新派领导人中少数幸存者之一。黄遵宪工诗,能以旧风格融铸新理想,成为维新派提倡 “ 诗界革命 ” 的一面旗帜,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的主要作品有《人境庐诗草》、《人境庐集外诗辑》、《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

冯将军歌

冯将军,英名天下闻。

将军少小能杀贼,一出旌旗云变色。

江南十载战功高,黄褂色映花翎飘。

中原荡清更无事,每日摩挲腰下刀。

何物岛夷横割地,更索黄金要岁币

北门管钥赖将军,虎节重臣亲拜疏。

将军剑光方出匣,将军谤书忽盈箧。

将军卤莽不好谋,小敌虽勇大敌怯。

将军气涌高于山,看我长驱出玉关。

平生蓄养敢死士,不斩楼兰今不还。

手执蛇矛长丈八,谈笑欲吸匈奴血。

左右横排断后刀,有进无退退则杀。

奋梃大呼从如云,同拼一死随将军。

将军报国期死君,我辈忍孤将军恩!

将军威严若天神,将军有令敢不遵负将军者诛及身。

将军一叱人马惊,从而往者五千人。

五千人马排墙进,绵绵延延相击应。

轰雷巨炮欲发声,既戟交胸刀在颈。

敌军披靡鼓声死,万头窜窜纷如蚁。

十荡十决无当前,一日横驰三百里。

吁嗟乎!马江一败军心慑,龙州拓地贼氛压。

闪闪龙旗天上翻,道咸以来无此捷。

得如将军十数人,制梃能挞虎狼秦;

能兴灭国柔强邻,呜呼安得如将军 

王若水点评:

此诗作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诗中热情地歌颂了冯子材将军在中法战争中取得镇南关(今友谊关谅山大捷的不朽勋绩,希望能多出一些像冯将军这样的人物,英勇抗击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以拯救民族的危亡。

冯将军冯子材(1818年-1903年),字南干,号萃亭。钦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人。行伍出身,累官至提督。1885年3月,已解职归乡的老将冯子材奉命率军抗击法国侵略军,取得了镇南关谅山大捷。

中法战争又作清法战争,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引起的一次战争。陆战战场在越南北部及中国西南地区海战战场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战争初期法海陆两军虽于多数战役占上风,但均无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战略性大胜:法国远东舰队虽于海战赢得全胜,并一度攻占基隆,却无法达成拿下台湾岛战略目的;而清军虽于初期陆海皆遭惨败,导致由恭亲王奕䜣领班的军机处被全面撤换,但后期台湾及杭州湾防卫成功,且有冯子材统率各部于镇南关之役给法国陆军带来较重伤亡,导致费里政权垮台。李鸿章等人主张“乘胜即收”,把镇南关谅山大捷当作寻求妥协的绝好机会,建议清政府立即与法国缔结和约。1885年4月4日,金登干和法国外交部政务司司长毕乐在巴黎匆促签订停战协定——《巴黎协定书》。之后,清政府明令批准李福天津《简明条约》,并下令北越驻军分期撤退回国;法国解除对台湾和北海的封锁。中法战争至此停止,慈禧太后颁发了停战诏令。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与巴德诺在《中法新约》(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上签字画押之后,清朝承认越南为法国的殖民地,中法战争宣告结束。世人因此约丧权辱国,且签订于清军作战获胜之时,故称中法战争的结果为“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然而一些学者认为:综合陆、海两线实际,乘胜即收是一项有利有理有节的决定。军机处发寄两广总督张之洞的电旨中说:“现桂(军)甫复谅(山),法即据澎(湖),冯(子材)、王(德榜)若不乘胜即收,不惟全局败坏,且孤军深入,战事亦无把握;纵再有进步,越地终非我有;而全台隶我版图,援断饷绝,一失难复,彼时和战两难,更将何以为计?”这些出自实情的话语,说明清廷及时把握战机、以战促和,顾及全局的隐衷。法国虽经这场战争实现了它把越南变成“保护国”的目的,但并未获得清政府的战争赔款、割地抵押。这场战争使号称“世界第二”的法国的国际声誉一落千丈,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誉却得到提高。这是一场双方均有得失的战争:中国没有失败,法国也没有胜利。受此战的影响,清廷于台湾设省,以刘铭传为巡抚大力推展现代化防务及新政,并积极筹建北洋水师。

诗前八句写冯子材老将军天下闻名的战史:冯将军曾经参加清廷对太平天国的战争,有战功,官至广西提督,赏赐黄马褂。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中原安定,他先后三次进入越南,带兵讨伐叛乱(当时大清王朝是越南的宗主国)。

自“何物岛夷横割地”至“不斩楼兰今不还。”十二句写晚清时期中法战争的局势,以及张之洞请冯子材复出领兵抗击法国侵略者的前后经过。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侵略越南,将越南变为其殖民地,进而觊觎中国西南的利益。1883年12月悍然发动中法战争。初期,清军在越南北部战场失利,恭亲王奕䜣领班的军机处被全面撤换,1884年法国索要两亿五千万法郎(约合白银三千八百万两)的巨额赔偿军费,并在与清政府谈判的同时将战火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法国海军攻击台湾基隆和福建福州。1885年虎节重臣两广总督张之洞到钦州请出当时已经年逾古稀解甲归田的冯子材将军,认为老将军有北门管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有“杞子自郑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 后以北门管钥喻镇守军事要地。)之才。可是当时清廷主战派与主和派意见分歧,老将军才刚出山,诽谤他的言语就四起。主和派李鸿章坚决反对张之洞和兵部尚书钦差大臣彭玉麟再次启用冯子材,说冯子材“四不能战”: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不能战腹中无墨,胸无韬略,不能战兵械简陋,杀伤力弱,不能战萃军狼兵,战法过时,不能战。老将军愤然回答说:“人老节坚,久经沙场,能战;胸存正义,腹有远谋,能战;赤胆忠心,保土安民,能战;众志成城,牛犊驱虎,能战。”老将军愿意以自己训练的骁勇,镇守边关,平定国患。

自“手执蛇矛长丈八”至“负将军者诛及身。”十一句写了冯老将军指挥的将士军纪严明,士气高昂。老将军带着自己的儿子,抬着棺材,从老家钦州赶赴战场镇南关,不惧生死,报国报君。开战前,藤牌军队长向冯子材表示:愿意率队冲锋在前,而后继以大军;如有怕死后退者,“当刎颈以谢”。 

将军一叱人马惊,从而往者五千人。五千人马排墙进,绵绵延延相击应。轰雷巨炮欲发声,既戟交胸刀在颈。敌军披靡鼓声死,万头窜窜纷如蚁。十荡十决无当前,一日横驰三百里。”这十句诗真是荡气回肠,仿若中华又现强汉盛唐。1885年冯子材老将军率军镇南关隘口抢筑了一条横跨东西两岭高七尺、长三里、底宽一丈的长墙,墙外深掘堑壕,筑成了较完整的防御阵地。3月23日,盘踞谅山的法军倾巢出动,扑向镇南关,24日越墙进犯,冯子材率士卒冲出墙外,激励将士猛烈搏斗,终将法军击退,遏阻了法军对中国边境的窥伺。清军乘胜追击,连破文渊、谅山,将法军逐至郎甲以南,重伤东部法军统帅尼格里。法军陷入困境。镇南关大捷使清军在中法战争中转败为胜。法军战败的消息传至巴黎后,法国议会以306对149票否决军费追加案,总理儒尔·费里引咎辞职。

长诗的最后九句,先是慨叹中法战争战争前期的失败:东南沿海战场,1884年8月23日,法国以先期驶入福州马江以内的优势兵舰向中国船舰猛烈攻击,中国水师仓卒应战,战舰十一艘或沉或伤,官兵殉难者近八百人。法舰又炮轰马尾船厂(福州船政局),将其击毁,并连日对马尾至海口间的岸防设施大肆破坏后驶出闽江口西南陆地战场,1885年2月,法军进攻谅山,广西巡抚潘鼎新不战而退。这些战事的失利使得法国侵略者兵骄气傲,清朝投降派心惊胆战。进而对照出老将军出兵西南战场,震慑法国侵略军,并且取得镇南关—凉山大捷。大清的国旗——龙旗高高飘扬,这场胜利也是自鸦片战争以来,道光、咸丰年间一系列对外战争中绝无仅有的大捷。诗人真心希望多多出现冯子材将军这样的人才,振兴国家,痛击列强,柔服邻邦。

王蘧常《国耻诗话》: “ 冯子材谅山大捷,法人溃不成军,西人自入中国以来,未有如此次之受巨创者,亦可以稍雪国耻。按察有《冯将军歌》纪其事,其辞云云。刻画将军,虎虎如生。连叠十六将军字,盖效史公《魏公子无忌列传》。 ”

流求歌

白头老臣倚墙哭,颓髻斜簪衣惨绿。

自嗟流荡作波臣,细诉兴亡溯天蹴。

天孙传世到舜天,海上蜿蜒一脉延。

弹丸虽号蕞尔国,问鼎犹传七百年。

大明天子云端里,自天草诏飞黄纸。

印绶遥从赤土颁,衣冠幸不珠崖弃。

使星如月照九州,王号中山国小球。

英簜双持龙虎节,绣衣直指凤麟洲

从此苞茅勤入贡,艳说扶桑茧如瓮。

酋豪入学还请经,天王赐袭仍归赗。

尔时国势正称强,日本犹封异姓王

只戴上枝归一日,更无尺诏问东皇。

黑面小猴投袂起,谓是区区应余畀。

数典横征贡百牢,兼弱忽然加一矢。

鲸鲵横肆气吞舟,早见降幡出石头。

大夫拔舍君含璧,昨日蛮王今楚囚。

畏首畏尾身有几,笼鸟惟求宽一死。

但乞头颅万里归,妄将口血群臣誓。

归来割地献商於,索米仍输岁岁租。

归化虽编归汉里,畏威终奉吓蛮书。

一国从兹臣二主,两姑未觉难为妇。

称臣称侄日为兄,依汉依天使如父。

一旦维新时事异,二百余藩齐改制。

覆巢岂有完卵心,顾器略存投鼠忌。

公堂才锡藩臣宴,锋车竟走降王传

刚闻守约比交邻,忽尔废藩夷九县。

吁嗟君长槛车去,举族北辕谁控诉?

鬼界明知不若人,虎性而今化为鼠。

御沟一带水溶溶,流出花枝胡蝶红。

尚有丹书珠殿挂,空将金印紫泥封。

迎恩亭下蕉荫覆,相逢野老吞声哭

旌麾莫睹汉官仪,簪缨未改秦衣服。

东川西川吊杜鹃,稠父宋父泣鸜鹆

兴灭曾无翼九宗,赐姓空存殷七族。

几人脱险作逋逃?几次流离呼伯叔?

北辰太远天不闻,东海虽枯国难复。

毡裘大长来调处,空言无施究何补?

只有琉球恤难民,年年上疏劳疆臣。

李都蔚点评:

  这首诗黄遵宪所写的长篇咏史诗,收录于《人境庐诗草》第三卷。“流求”即“琉球”,是位于东海上的一个群岛国家,世代接受中国明、清王朝册封,并进行朝贡,是中国的属国。但是琉球国自17世纪以后,虽然表面上仍隶属于中国的朝贡册封体制之中,实际上却处于日本萨摩藩的控制之下。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逐渐吞并琉球。琉球君臣对日本的侵略进行抵制,并向宗主国清朝求救但清政府并不十分重视日本先下手为强,于1879年宣布完成“琉球处分”,正式将琉球国废为冲绳县,划入日本版图。黄遵宪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了这首长诗。

光绪三年(1877年),驻日参赞黄遵宪随大清驻日公使何如璋由上海乘轮船启程,一行30余人,最后在神户登陆,开始了在日本的外交活动。1877年12月,黄遵宪途经神户,奉琉球国王密令的琉球大臣马兼才潜入其舟中,控诉日本对琉球的侵略,请求上国大清做主。此事给黄遵宪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黄遵宪接触琉球问题之始。他抵任以后,继续与马兼才等人频繁接触,并向他们提出诸如向与琉球缔约的美、法、荷三国求援等重要建议。同时黄遵宪本人也直接介入琉球问题,竭尽全力为琉球讨回公道,辅佐何如璋公使与日本政府交涉,又向清廷提出对日强硬的政策。可是,由于清政府的不作为和日本雷厉风行的琉球处分手段,最终还是难以避免琉球亡国、君王被掳的厄运。黄遵宪作为中国最早的“知日家”,在《流求歌》中不仅准确地叙述了琉球历史,还熟悉日琉关系史,把握了17世纪以后琉球国的中日“两属”状态,克服对琉球认识的局限性、采取客观态度看待中日琉关系。

诗起八句借一名向中国控诉求援的琉球“白头老臣”(原型应是马兼才)之口,娓娓道来琉球国盛衰兴亡的历史。琉球国创世传说中有天帝子长男为天孙氏,是琉球国最早的国君,天孙氏的王统传承二十五世, 历时一万七千八百零七年, 被一个叫利勇的权臣篡夺,尊敦起兵讨伐,成功之后成为首代中山王,称舜天王,海上的小国,也有七百年的历史了。

自“大明天子云端里”至“天王赐袭仍归赗”写琉球国与中国的关系:琉球国在1372年,即明洪武五年,与中国建立正式关系。这一年正月明朱元璋派遣杨载出使琉球,琉球国王察度以“中山王察度”名义归附于明。同年,察度遣其弟泰朝出使中国,来华入贡。不久开始对华派遣留学生,接受中华文化。自此,琉球国与中国开始了长达五百余年的“进贡”和“册封”的和平与互利的宗主关系。

自“尔时国势正称强”至“依汉依天使如父”写琉球国与古代日本的关系:十五世纪中山王尚巴志征服北山南山,形成统一的琉球王国,当时商贸发达,国力鼎盛。1609年,萨摩藩以劲兵三千入其国,掳其王,迁其宗器,大掠而去(《明史》)。当时琉球王侍从写的《喜安日记》记载:“有如家家日记,代代文书,七珍万宝,尽失无遗!”萨摩藩将琉球王尚宁等百余人俘至鹿儿岛,达三年五个月,逼迫尚宁王屈辱地承认向其进贡”,同时还强行割占琉球北部五岛。琉球国自17世纪以后,虽然表面上仍隶属于中国的朝贡册封体制之中,实际上却处于日本萨摩藩的控制之下

自“一旦维新时事异”至“年年上疏劳疆臣”写琉球国在日本明治维新后终被日本武力吞并的现状: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着手切断琉球国与中国的关系,吞并琉球,日本历史上把这一过程称为“琉球处分”(始于1872年,终于1879年)。琉球君臣对日本的侵略进行抵制,并向宗主国清朝求救,但清政府并不十分重视,日本也先下手为强,于1879年宣布完成“琉球处分”,正式将琉球国废,划入日本版图。最终在1879年派兵占领琉球国首都首里,并扣押琉球国王父子于日本东京,不许其归返琉球。改琉球国为日本的冲绳县,使具千年历史的琉球国沦亡。

作为当事人的黄遵宪在日本任职四年,漫游各地,参加各种集会,结交各方面的人士,与许多日本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积极倡导中日睦邻友好,曾被日本历史学界称为中国最有风度、最有教养的外交家。曾诗赠日本友人表达了希望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繁荣富强的愿望。但对日本政府吞并琉球、侵略朝鲜的行径,他则加以抵制,据理力争。他的诗作在日本人士中广受欢迎,日人赞他为裁云缝月之高手。他又以日本历史、政治、景物、风俗等为题材,作《日本杂事诗》200余首,开拓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新境界。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驻日大臣何如璋给总理衙门和北洋大臣的重要文件共10余万字,分析了日本国情,陈述了我国应采取的对策,指出:琉球如亡,不出数年,闽海先受其祸。这些预见都被后来的事实所证明这些文件绝大部分都是由黄遵宪草拟的但清政府却没有采纳黄遵宪在外交政策方面的意见,终使琉球成为日本侵略政策下的牺牲品。黄遵宪对这一结果感慨万千,《流求歌》这首诗,用典甚多,笔调悲壮,抒发了对琉球亡国的慨叹,寄寓了对沦为亡国奴的琉球人的同情,表达了对清政府无能为力的无奈以及对日本蛮横行径的谴责。

附:琉球群岛与琉球国

 

  琉球群岛位于中国东海的东部外围,自日本南部的九州岛(及其附属岛屿)往西南延伸约1,100公里到台湾东北,是中国东海与菲律宾海的分界线。琉球群岛从北到南,包括大隅诸岛、吐噶喇列岛、奄美诸岛、大岛诸岛、冲绳诸岛、大东诸岛和先岛诸岛,共有60余个有名称有人居住的岛屿和400多个无名小岛。其中两个最大的岛屿是冲绳岛(1,204平方公里)和奄美大岛(712平方公里)。这些较大的岛屿原先都是火山岛,且有山地而较小的岛屿则大都为珊瑚岛,地势相对比较平坦。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每年都有台风侵袭。农业主要作物为甘薯和稻米,甘蔗和菠萝是两大特产,猪、牛亦多近海渔业发达,金枪鱼的捕捞日益重要传统工业有漆器和陶器制作旅游业盛。琉球岛上设有国际大学和琉球大学

  历史上琉球国,琉球国疆域北起奄美大岛,东到喜界岛,南止波照间岛,西界与那国岛琉球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作为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琉球王国的都城为首里,在今日本冲绳县那霸市。历代琉球国王及王族居住和处理政务的首里城和其它琉球文化遗迹在2000年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明朝时曾封琉球岛统治者为琉球王。1609年遭日本侵略,1693年,萨摩藩逼迫割让北部的奄美群岛给予日本,从此日本展开了逐步吞并琉球国的计划。1879年3月30日被日本灭亡,琉球国被并入日本版图,同年设冲绳县。

  12世纪,琉球群岛出现南山、中山、北山三国,分别在琉球群岛的南部、中部和北部。据1650年成书的该国用汉语自撰的第一部国史《中山世鉴》称:盖我朝开辟,天神阿摩美久筑之。当初,未(有)琉球之名。数万年后,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访求异俗,始至此国地界。万涛间远而望之,蟠旋蜿延,若虬浮水中,故因以名琉虬也。《隋书》中即有《琉求传》元史》又写作琉求到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杨载携带诏书出使琉球,诏书中称其为琉球。从此乃成为正式名称。琉球国的国名是中国取的。据《殊域周咨录》载,该诏书说:朕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惟尔琉球,在中国东南,远据海外,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这份诏书一种和平外交方式与琉球交流,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首先领诏,并立刻派遣王弟泰期,与杨载一同来中国,奉表称臣。由是,琉球始通中国,以开人文维新之基。(见1725年琉球国用汉语自撰的第二部正史《中山世谱》)琉球王国一直使用中国的年号,奉行中国正朔直至清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强行废琉置县为止琉球王国的官方文书、外交条约、正史等,都是用汉文写的。继中山王后,琉球山南王承察度和山北王怕尼芝,也相继于翌年向中国皇帝称臣入贡。琉球成为中国的属国。据琉球国史及各种史料记载,自洪武十六年(1383年)起,历代琉球王都向中国皇帝请求册封,正式确定君臣关系。1416年,中山王尚巴志征服北山。1429年,中山王尚巴志征服南山,形成统一的琉球王国(第一尚氏王朝),每一代国王都需要由明王朝政府册封任命。明王朝不干预琉球王国内部事务。1470年,第一尚氏王朝灭亡,尚丹建立第二尚氏王朝。国王依然由中央政府册封。1400年-1550年,琉球王国的黄金时代,高度发达的商业,与内陆、朝鲜、东南亚和日本进行贸易。琉球作为中原王朝的属国关系延续了整整五个世纪,即使是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发生日本萨摩藩(今鹿儿岛县)岛津氏入侵琉球,琉球国在受到萨摩制约的情况下,也始终未变。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更赐闽人三十六姓入琉。这批中国移民主要是向琉球传授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琉球王国也曾主动请求赐人,如1606年,尚宁王受册封时,便请赐明人归化。与此同时,琉球王还经常选派子弟到中国留学。清朝入主中原后,1654年,琉球王遣使臣到清朝请求册封。清顺治帝封尚质王为琉球王,琉球成为清王朝的藩属,中琉册封关系继续保持,贸易和文化交流还更为扩大了。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邻近琉球王国的鹿儿岛萨摩藩藩主岛津家久派遣桦山久高率领三千士兵侵略琉球,将之划入岛津家版图。以劲兵三千入其国,掳其王,迁其宗器,大掠而去(《明史》)。当时琉球王侍从写的《喜安日记》记载:有如家家日记,代代文书,七珍万宝,尽失无遗!军将琉球王尚宁等百余人俘至鹿儿岛,达三年五个月,逼迫尚宁王屈辱地承认向其进贡。同时还强行割占琉球北部五岛。从此,琉球国虽然仍尊中国(大明、大清)为宗主国,但实际已经为日本萨摩藩控制。1866年,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继位。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原来萨摩对琉球的侵略掠夺,还只是日本西南某个岛藩的强盗行为现在,日本则要进行整个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扩张了。明治初年的征韩论中,就提到了要侵占琉球。明治五年(1872年),日本借琉球使者到访日本之际,突然强制册封琉球国王为藩王,并列入所谓华族日本公然单方面宣布琉球王国属于日本的内藩,琉球群岛是日本的领土,破坏了自1372年起中国为琉球王国的宗主国地位,正式侵占琉球并拖延与中国谈判琉球问题这是维新政府强行改变日琉关系的第一步。而这些行径,当时都是暗中进行,对中国隐瞒的。从此,琉球便成为了所谓日清两属。而后,日本政府不断施加政治、军事压力,进一步胁迫琉球断绝与中国的宗属关系,但每次均遭拒绝。1875年琉球王尚泰答复日方的信中,便说不能忘却中国累世之厚恩,失却信义。还提到所谓两属之事,以往对中国隐匿,恳请对中国说明,采取明确处置,并表示愿对两国奉公,永久勤勉。但日本还是不肯罢休1875年,日军武力占领琉球群岛,禁止琉球进贡中国和受大清册封,废除中国年号,改为日本明治年号。球国在不断向日本请愿要求保持中琉关系、不变琉球国体政体的同时,还向西方各国公使发出外交求援信。日本恼羞成怒,不顾国际公法,不顾琉球国臣民的意愿,加快吞并琉球。1879年3月,日本向琉球秘密派出军警人员,采取突然行动,在首里城向琉球王代理今归仁王子命令交出政权。4月4日,日本悍然宣布废琉置县,即将琉球国改为冲绳县。随即大肆抢掠中琉往来的文书、文物和宝印,以及琉球国的政府档案,企图销毁和隐匿历史见证强迫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流放到东京并开始实行同化和殖民政策。这时,琉球王国仍拼死反抗,发出血泪抗议,并曾秘密派官员赴天津谒见李鸿章,请求中国尽逐日兵出境。清政府也据理与日本力争过,但终究未能派兵援助琉球。这当然也是与清朝政府腐败、实力衰落有关的。当时,琉球国陈情通事林世功还在北京壮烈自杀,以死抗议日本侵略,以死请求中国出兵。然而“自为一国的琉球还是生生被日本灭绝了社稷!1879年,清朝政府与日本政府就琉球问题开始谈判,清廷方面提出把琉球群岛分成三部分: 挨近日本方向的庵美大岛作为日本领土而琉球本岛及其附近岛屿作为一个独立的琉球王国存在而在南部的先岛群岛则作为中国的领土日本方面建议把琉球划分成2部分琉球本岛及其北方岛屿作为是日本的领土,而南部的先岛群岛则作为中国的领土中方未同意。1880年9月,迫于日本的压力,按日本的二分法草签分界条约,包括宫古、石垣、八重山群岛在内的先岛群岛属于中国。但清庭拒不签此约,这就意味着中国不仅拥有南琉球的主权,而且仍然拥有琉球北部的主权此后,日本干脆装聋作哑,即不再提归还先岛群岛,也不再提条约签署一事,在琉球国灭亡之后,继续拖延此领土纠纷至今。1882年,竹添真一郎在天津作为领事就职后,与清政府恢复谈判琉球问题,但是没有达成协定。琉球问题一直拖延至甲午战争。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作为战败国割让台湾、辽东,在琉球群岛问题就更没有发言权。从此我国对琉球群岛也拥有部分领土的主权这一事实开始被人遗忘。1898年,日本强迫琉球人服兵役。1901年,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去世。

  1945年,二次大战后期,美国进攻琉球本岛。3月,54.5万美军攻打坚守冲绳岛的日军,这是二战中最后一次大型战役,持续了3个月,共有20万人丧生,包括约1.2万名美军官兵、9.4万名日军和9.4万名冲绳平民。在此次战役中遇难的冲绳平民,多数人是被日军屠杀或强迫自杀,而不是死于美军的炮火之下。日本兵强迫琉球人跳崖自杀,或干脆被打死以减少山洞中缺少食物的压力,又或因为说琉球人被认为是间谍惨遭杀害。战争使琉球人口减少四分之一

  二战期间,1943年11月在开罗会议上,中美交涉琉球问题,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同意琉球由国际托管,由中美共同管理。1945年日本投战败降,无条件接收《开罗宣言》和《波斯坦公告》,波茨坦公告》第八条: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琉球群岛为美军占领,1947年4月,联合国《关于前日本委任统治岛屿的协定》,把琉球群岛和钓鱼岛这两块主权未定之地交给美国托管。1945-1972年,美国占领时期,美国在琉球实行异化政策。1970年,美日签定《美日旧金山和约》,把琉球群岛连同钓鱼岛的施政权转给日本,这是非法。1972年5月15日,日本重新恢复对琉球群岛的行使行政管理权(中国、俄罗斯均不承认)。冷战结束后,美国不支持琉球复国运动。驻日美军基地约70%以上集中在琉球。

  冲绳虽为日本国的一部分,冲绳人却难称真正的日本人。不认同日本的冲绳人,在被掠夺的状态中,承担着日本的战争责任。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作为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唯一发生过本土战役的区域,冲绳在战争后期就已被丢卒保车目前据不完全统计,琉球群岛现居住人口大概有120万,其中超过110万是日本人,琉球原住民不到10万。现在有琉球复国运动相关组织存在,声明琉球的独立性和复国的必要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