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阳修

 若水70 2021-07-07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北宋真宗景德四年六月二十一日-1072年9月22日北宋神宗熙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六十六岁在家中逝世,获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他提倡古文,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并注重奖掖后进,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诗学韩愈、李白,古体高秀,近体妍雅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六一词传世代表作品:《醉翁亭记踏莎行·候馆梅残》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生查子·去年元夜时》《画眉鸟》等。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王若水点评:

“元夕”就是“元夜”,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夜。中国古代有宵禁的规定,但是正月十五前后是一年中解除宵禁的几天,自唐朝起有观灯闹夜的民间风俗北宋时从十四到十六三天,开宵禁,游灯街花市,通宵歌舞,盛况空前,这时也是年轻人蜜约幽会,谈情说爱的好机会。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载:“正月十五日元宵,……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由此可见当时元宵节的繁华景象。此词用“去年元夜”与“今年元夜”两幅元夜图景,展现相同节日里的不同情思,将不同时空的场景贯穿起来,写出一位女子悲戚的爱情故事言语浅近,情调哀婉

上阕追忆的“去年元夜时”女主人公与情郎同逛灯市的欢乐情景。一直留存于记忆中的去年元宵夜的美景盛况历久弥新,夜晚的通明,将繁华的街市照耀得如白昼般明亮。一轮满满的月儿悄悄爬上柳梢枝头,女郎和情人相约这温馨的初夜,互诉衷情,甜蜜幸福。

  下阕现实的“今年元夜时”伊人孤独一人面对旧日圆月火树银花凄清情景。到了今年的元夕夜晚,圆月仍然高挂夜空,街市依然灯明如昼,但是情郎已然不在,甜蜜幸福的时光已然不再,伊人心里只有无限相思之苦,珠泪涟涟,浸湿青春。曾经的心上人,曾经的海誓山盟早已消散,唯有相思,化成断肠清泪。伴多少辛酸无奈,多少苦痛伤悲

吟读此词,不由人联想起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二者艺术构思相近,词却较诗更语言的回环错综之美,也更具民歌风味。上阕写温馨幸福的过去,下阕写冷酷凄婉的现在,不同的意象以造成强烈的对比。情人的去留,使女主人公感情上由欢愉转入忧伤,越是面对同样的场景,越激发出大起大落的内心变化。词形象生动,语言通俗,重叠对应,回旋咏叹,物是人非、不堪伤感体验尽情抒发

关于此词的作者有一定争论,或说为宋朝才女朱淑真所写。明代出版的朱淑真《断肠集》收有《生查子·元夕》词,并且朱淑真还有一首《元夜》诗与这首词的意思相近,封建士大夫更以词作中女性的爱情追求污蔑朱淑真“失节”(可见中国的“文字狱”不仅仅囿于政治)。我认为此词确是欧阳修所作,在欧阳修的同乡南宋罗沁编订的《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和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年)曾慥所辑的《乐府雅词》中,均有此词,编辑年代远久于明代出版的朱淑真《断肠集》,尤其南宋曾慥的《乐府雅词》曾慥编辑时欧阳修词中当时流传的某些艳词,看成是“当时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今悉删除”(《自序》)而此词存留南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由周必大校刊的《欧阳文忠公集》也收录此作,均可以证实这首词为欧阳修所填只是词作写男女约会,朴实生动,毫不拘谨与他的诗文相比,判若出于两人之手。其实欧阳修这类所谓“艳词产生是客观的和必然的。当时士大夫们流行着享乐生活和狎妓饮酒之类风习,在北宋婉约派占主流的词作发展史中,欧词自然也不例外于当时描摹“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宛转之度”的大环境。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李都蔚点评:

    这首词以生动的形象 、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是闺怨词中传诵千古的名作。

  此词首句“深深深”三字,其用叠字之工,致使全词的景写得深,情写得深,由此而生深远之意境。词人首先对女主人公的居处作了精心的描绘。“杨柳堆烟 ”,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的景象 。一个“ 堆 ”字,则杨柳之密,雾气之浓,宛如一幅水墨画呈现在读者眼前。随着这一丛丛杨柳过去,词人又把镜头摇向庭院,摇向帘幕。一句“无重数”,令人感到这座庭院的幽深无比。至此,作者用一句“玉勒雕鞍游冶处”,把镜头引向她丈夫那里;然后折过笔来写道:“楼高不见章台路”。原来这词中女子正独处高楼,她的目光正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向丈夫经常游冶的地方凝神远望。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深深庭院中,已宛然见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词的下片着重写情,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着女主人公的芳华。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她感到无奈又无助:只好把感情寄托到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向着命运同她一样的花儿痴情地发问。花儿却在一旁缄默,无言以对。紧接着词人写:花儿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 。人儿走马章台,花儿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 ,怎能不让人伤心 !下片包含着无限的伤春之感。

  这首词意境深远。词中写景写情,而景与情又是那样的融合无间 ,浑然天成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词人刻画意境也是有层次的。从环境来说,它是由外景到内景,以深邃的居室烘托深邃的感情,以灰暗凄惨的色彩渲染孤独伤感的心情。从时间来说,上片是写浓雾弥漫的早晨 ,下片是写风狂雨暴的黄昏,由早及晚,逐次打开人物的心扉。尤其是结句,近人王国维认为这是一种“ 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便是“ 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也就是说,花儿含悲不语,反映了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乱红飞过秋千,烘托了女子怅然若失的神态。而情思之绵邈,意境之深远,尤令人神往。

:朱淑真

 

朱淑真(约1135宋高宗绍兴五年-1180宋孝宗淳熙七年),号幽栖居士祖籍歙州(即徽州,辖地域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及江西上饶市婺源县治所在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今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代女诗人,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

谒金门·春半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

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

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元夜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

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

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

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附二:崔护

崔护(772唐代宗大历七年-846年唐武宗会昌六年),字殷功唐代博陵(今相当于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安国市及衡水市深州市、饶阳等地)人诗人。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进士及第。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所谓一诗定诗名,崔护也以这一首诗,而成就了他的名垂青史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五月水边柳》

结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浅。

睡脸寒未开,懒腰晴更软。

摇空条已重,拂水带方展。

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

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

长别几多情,含春任攀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