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濂

 若水70 2021-07-07

宋濂(1310年11月4日元武宗至大三年十月十三日-1381年6月20日明太祖洪武十四年五月二十日),初名寿 ,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越歌》(八首选一)

恋郎思郎非一朝,好似并州花剪刀。
一股在南一股北,几时裁得合欢袍?

王若水点评:

这首诗采用越地民歌形式,用巧妙的比喻,写出年轻女子渴望与情郎早日婚配的心情。

并州”是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古代以产刀剪著名,宋代周邦彦填词:“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少年游》);“合欢袍服,袍上绣有成双配对的花鸟鱼虫图案,象征美满婚姻。全诗语言直白热烈,毫无造作扭捏之态。

越歌”是自古以来一个通用的对越地民歌的俗称。那么“越地”是哪里?中国先秦时期诸侯国——越国。 越国(公元前2032年 -公元前222年 ),处东南扬州之地,是中国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由华夏族在中国东南方建立的诸侯国。扬州是中国文化《禹贡》 中所描述的"九州"冀 徐 兖 青 扬 荆 梁 雍 豫之一 ,《周礼》称东南曰扬州,范围相当于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及岭南地区 。越国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大禹的直系后裔,国君为姒姓。越国主要以绍兴禹王陵为中心。春秋末期, 越国与吴国发生了矛盾,并相互攻伐。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赣鄱,雄踞东南。公元前306年,越王无疆北上伐齐,听信田姓说客所误,率领大军调头攻楚,不料中埋伏,兵败身亡越国因此分崩离析,各族子弟们竞争权位,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东越,闽越皆为其后人所建国家。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军降越君,置会稽郡

可见,越地是中国古代很大的一片区域,在秦汉中原王朝中央集权管理之前,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有“百越”之称。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也就是从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异名“扬越” 居住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分布比较广);吴越春秋吴地,今江浙一带););东瓯(亦称东越”,今浙江南部)“闽越”(今);“南越”(亦称“南粤”,今广东,海南“西瓯”(亦称“西越”,今广西骆越亦称雒越”,今越南北部至广西南部自秦始皇统一中原六国,“南取百越之地”,到汉武大帝再次将中央集权深入百越岭南地区,百越之地经济文化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宋濂所处的元末明初时期,古百越之地早已经成为华夏中央王朝的肌体血脉,而当时的《越歌》中的越地,地理概念已经变得很小了,就是今浙江一带。

杂体(二首选一

英英匣中剑,三尺秋水明。

上有七星文,时作龙夜鸣。

铸此双雌雄,云是欧冶生。

鹈膏久不施,绣涩玄痂成。

愿借赤凤雏,衔上白玉京。

为国斩佞臣,坐见泰阶平。

李都蔚点评:

杂体诗通指古典诗歌格律体以外的各种各样的诗体。诗人的这首杂体诗,借宝剑比喻自己。

英英”是轻盈明亮的样子三尺指剑秋水形容剑光冷峻明澈欧冶生”即欧冶子(约公元前514年前后),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越国人,中国古代铸剑鼻祖,龙泉与湛卢剑的创始人鹈膏”指鸊鹈膏,即鸊鷉的脂肪,古人用以涂刀剑,使不生锈赤凤”是传说中的神鸟白玉京指天帝所居之处泰阶古星座名即三台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两两并排而斜上,如阶梯,诗中借指朝廷。

整首诗的意思是:剑匣中的宝剑轻盈明亮,剑光冷峻明澈,剑身上铸有七星文采,宝剑在夜间时常发出犹如龙吟的鸣响,传说是铸剑大师欧冶子铸造了这雌雄双剑。可惜这宝剑长久未用,也没有涂擦鹈膏来润滑,剑身已经锈涩生出玄铁的斑痕。真希望这宝剑能够随同主人一起,借助神凤的力量,来到天庭,为国家斩除佞臣,换来天下的太平昌盛。

中国古代,写宝剑的诗篇很多,如唐代就有郭震《古剑篇/宝剑篇》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白居易的《李都尉古剑》:……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贾岛的《述剑/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李贺《春坊正字剑子歌·先辈匣中三尺水》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齐己《古剑歌》古人手中铸神物,百炼百淬始提出。今人不要强硎磨,莲锷星文未曾没。一弹一抚闻铮铮,老龙影夺秋灯明。何时得遇英雄主,用尔平治天下去。这些诗篇中宝剑与侠气,才华与志向完美结合起来,充满怀才不遇时期盼得到明主赏识,以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志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