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位生在新西兰却长眠于中国土地的老人,耗尽毕生心血为共和国做了这些事!

 纽西兰的信 2021-07-07

要了解新西兰

请点击上面蓝字关注

纪念路易·艾黎专题(视频来源:)

即使距路易·艾黎在北京去世已有32年,中新两国民众仍经常谈起这位新西兰作家、社会改革家和教育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

路易·艾黎在中国工作生活60年,将其毕生的心血献给了中国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事业。他不仅为中新两国人民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还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宣传介绍中国,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追寻艾黎的足迹
甘肃省委书记林铎9月7日率中共代表团访问新西兰,庆祝甘肃省与基督城结为友好城市35周年两地友好关系缔结于1984年,是由路易·艾黎发起的。他曾在甘肃省山丹县居住了十年。他说,山丹的风景很像他的家乡——新西兰南岛坎特伯雷地区斯普林菲尔德小镇

甘肃省委书记林铎9月7日率中共代表团访问新西兰,庆祝甘肃省与基督城结为友好城市35周年。两地友好关系缔结于1984年,是由路易·艾黎发起的。他曾在甘肃省山丹县居住了十年。照片为代表团与中国驻基督城总领事汪志坚、塞尔温区市长萨姆·布劳顿等在路易·艾黎纪念公园合影。(朱其平摄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位老人。他给中国民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林铎说,代表团所到之处均受到艾黎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这令他们宾至如归。代表团参观了农场、节水项目、友好学校和艾黎纪念公园,并就两地农业、旅游等领域的进一步合作达成了共识。 

甘肃省委书记林铎向塞尔温区市长萨姆·布劳顿赠送书法卷轴礼品。访问中,山丹县与位于基督城西南37公里的塞尔温区签署了合作备忘录。1897年,艾黎出生在塞尔温区所在地。(朱其平摄)
甘肃省山丹县县长陆思东说,上世纪40年代,艾黎在山丹县度过了十年“最快乐、最难忘的时光”。即便移居北京后,艾黎仍视山丹为第二故乡。他曾六次返回山丹,捐赠了多年保存的文物。

甘肃省委书记林铎赠送塞尔温区一幅画有路易·艾黎与山丹培黎学校学生的画作。(朱其平摄)
访问中,山丹县与位于基督城西南37公里的塞尔温区签署了合作备忘录。1897年,艾黎出生在塞尔温区所在地
“这是十年前启动的合作协议的升级版。”陆思东说。“我们通过这种方式缅怀艾老,愿两国友谊地久天长。”
塞尔温区市长萨姆·布劳顿在签字仪式后对新西兰信报说,山丹县与塞尔温区之间的合作扩大到了教育农业畜牧业节水博物馆等多个领域。

甘肃省委书记林铎与塞尔温区市长萨姆·布劳顿在路易·艾黎纪念公园合影。(朱其平摄)

甘肃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刘晓林说,山丹县让艾黎的思乡情结得到了部分满足,因为他发现了两地之间的地理相似性,这最终让他在这里住了十年
“艾黎在山丹像普通农民一样,用山丹话交流,成立了手工合作社,教农民做鞋、做衣服等。”刘晓林说,这是艾黎建立的职业培训学校的雏形。

甘肃省委书记林铎一行访问坎特伯雷地区达飞中学。这所学校是山丹培黎学校的姐妹校。(朱其平摄)

1942年,艾黎在陕西凤县双石铺创办了培黎工艺学校。1944年,培黎学校迁到了甘肃山丹。艾黎探索发展“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新型教育,为中国战后重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1953年,培黎工艺学校迁至兰州,更名为兰州培黎石油学校,也就是今天的兰州城市学院。1985年,在艾黎提议下,山丹培黎学校恢复重建,中新师生互访交流不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晓林说,在艾黎的帮助下,山丹农民在上世纪40年代就熟悉了汽车驾驶机械维修等技能,在人民解放军西进的过程中,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还为中国最早发现并投入规模开发的甘肃玉门油田培训了初期的石油工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山丹培黎学校党委书记张有武说,学校在战争阶段有效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安排了大量的失业工人和农民,把新技术引入山丹,为石油战线提供了人才
“艾黎1927年来到中国,直到1987年去世,整整60年奉献给了中国。按遗嘱,他的骨灰洒在了山丹。”张有武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驻新西兰大使吴玺在9月16日惠灵顿举行的《辉煌70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摄影展》开幕式上说,艾黎的教育理念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带来的新西兰思维方式是“手脑并用,创造分析”,这在今天仍很重要

一位参观者在路易·艾黎系列图片前驻足观看。当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图片展在惠灵顿举行。(记者卢怀谦摄)
艾黎的精神遗产
艾黎说,中国给了他生活的目的,给了他一项为之奋斗的事业。艾黎后来移居北京,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各国人民友好事业
尽管艾黎自己没有孩子,但艾黎大家庭的年轻一代以及被他收养的中国孩子,都在不断纪念和弘扬他的精神。对他的纪念已成为中新两国间的重要活动。
 
路易·艾黎弟弟皮普·艾黎的孙女莎拉·斯图尔特对信报记者说,她于2017年去中国参加了纪念路易·艾黎诞辰120周年的活动。

艾黎养子邓邦镇近日在他奥克兰的家中接受采访时说,他在抗战期间发起的工业合作社成为失业工人和难民生产自救、支援抗战的一支经济力量。(记者郭磊摄)
“我外公非常支持他在中国的工作,我们非常清楚这一点。2017年我去中国时,感受到了他所做事情的影响力,我非常感激他的工作。”目前在基督城市政府工作的斯图尔特说。
她说,艾黎帮助奠定了早期的中新友好关系。他认为人们应该过上公平的生活,并可以通过教育发挥自己的潜力。他很关心人道主义

画家、艾黎养子邓邦镇日前在奥克兰家中为路易·艾黎雕像上色。(记者郭磊摄)


艾黎养子邓邦镇回忆艾黎在中国进行的“工合运动”时对记者说,1927年,30岁的艾黎在上海租界当工厂督察时,日军入侵上海,他的家也遭到炸弹袭击。艾黎目睹大量中国难民四处流亡无以生存,认为如果中国经济崩溃,中国将无法抵抗日军侵略。因此,他和埃德加·斯诺提出了一个构想:组织流离失所的人建立工业合作社,给老百姓留一条生计和活路。
邓邦镇近日在他奥克兰的家中接受采访时说,他在抗战期间发起的工业合作社成为失业工人和难民生产自救、支援抗战的一支经济力量

画家、艾黎养子邓邦镇日前在奥克兰家中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郭磊摄)


“他很爱中国。晚年时,我们经常聊天。我感到他常常忘了自己是新西兰人,就好像他是中国人一样。”他说。
据邓邦镇回忆,艾黎还撰写和翻译了许多有关中国的作品。他特别喜欢唐诗,最推崇杜甫,因为他觉得杜甫心怀天下,心中有人民。
路易·艾黎的名字(REWI),每一个英文字母代表着一种精神,即:正义(Righteousness)、教育(Education)、工合(Work together, Gong Ho)和激励(Inspiration),折射出艾黎投身于中国工运事业,致力于职业教育积极支持中国抗战和新中国建设的光辉一生

一位参观者在路易·艾黎系列图片前驻足观看。当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图片展在惠灵顿举行。(记者卢怀谦摄)

路易·艾黎毕业于基督城男子高中,男子高中是坎大孔院的孔子课堂之一。2017年12月1日,坎大孔院和路易·艾黎120周年纪念委员会在基督城男子高中孔子课堂联合举办了路易·艾黎生平研究学术论坛,并就路易·艾黎的教育理念精神遗产他的中国诗歌翻译,进行了学术研讨。
路易·艾黎的精神遗产还包括位于基督城的一所以他名字命名的中文学校。该校成立于1998年,旨在推广中国语言和文化,是南岛同类学校中规模最大的。学校位于一所当地小学的校园内,艾黎曾在这里学习,他的父亲是该校首任校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