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绝美浮屠-安阳修定寺塔

 南山禅 2021-07-07

修定寺塔位于安阳市西北35公里的安阳县磊口乡清凉山村西。因塔坐落在修定寺内而得名,修定寺现仅存一砖雕花塔,当地群众因塔身遍涂红桔色,俗称“红塔”,在“红塔”东50米处原有一白玉石雕塔,因为白石修建,当地群众俗称“白塔”,现塔已不存,仅保留有塔基下舍利函,函上铭文记载为北齐皇帝、皇母供养。

根据《安阳县金石录第十三卷》《续高僧传第八、齐大统合水寺释法上传》等多处记载。“红塔”“白塔”为北齐文宣帝下诏让全国僧统法上所建。现存“红塔”被国内外专家、教授一致认为是目前中国建造年代最早、图案最华丽、佛教内容最丰富、建筑结构最科学的中华第一塔。


修定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 年),因为四面山势状若城垛,取名天城寺。东魏时,改名城山寺;北齐天保年间,文宣帝高洋巡幸此山,见二水寺前合流,命改合水寺。根据寺名我们不仅可以想见这座寺院的地理环境,更能体会出命名者“乐水”、“乐山”的意趣。

到了隋代,又被改称修定寺。易名缘由来源于僧人张猛救虎的故事。相传北魏时邺人张猛曾在清凉山麓禅居,孝文帝围猎,虎逃入禅房。张猛用僧袍将虎覆裹,藏在床下。隋文帝惊异于张猛的灵异,以为是他修禅达到了“垂垂浑入定”的结果,便不再上前索取这只虎。隋文帝自幼笃信佛教,即位后据佛理与古事将寺名“合水”改作“修定”。

“唐开元七年碑”记载:沙门法上者,汲郡朝歌人也。业行优裕,声闻天朝。东魏兴和三年,大将军尚书令高澄(高欢长子)奏请(法上)入邺,为昭玄沙门都维那,居大定国寺,而充道首,既非所好,辞、乐幽闲不违所请,移居此寺(抬天城寺)。天保元年八月巡幸此山,礼谒法师,进受菩萨戒,布发于地令师践之,因以为“大统”。大统法上大师主持修定寺期间引领全国佛教。他在修定寺注疏经文,撰《增一数法》40余卷,使所有名教始从一法。制定寺规,颁布全国,改革僧服,是中国建立寺规的开始。

修定寺毁于清末,唯有寺院的一座佛塔幸存下来。塔初建于北齐天保元年,唐代重修,现存塔身为唐代制作,故后世又称之为唐塔。因门楣上镌刻三世佛,故名“三生宝塔”。

唐塔的推测依据主要源自于塔门楣上“前相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摄相州刺史仍充本州防御使、上柱国符。”的题记。由于题记未载时代和名字,故对这一功德主身份的认识出现了不同说法。但至少可以确认的是,该塔塔身的最晚建造时间为758-762年期间。

而董家亮2007年在《安阳修定寺塔建造年代考》一文中,提出根据新发现的开元七年《大唐邺县修定寺传记》碑,1978年发现的北齐天宝五年文宣帝、王母太妃等到合水寺(修定寺)拜佛供养的铭文,以及《续高僧传》等进行认真考证,认为安阳修定塔的创建时间不是唐朝,而是在北齐天保二至四年由法上法师主持建造,即551-553年间。



该塔身呈正方形,通高约16米,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塔身四壁由七十二种不同类型的模制花砖图案,共计3775块镶嵌而成,面积达三百平方米

塔身构图讲究、结构严谨,近观通体为华丽壮观的砖浮雕。四隅装有马蹄形团花角柱,两侧加滚龙攀缘副柱。上檐外挑,形成雨棚,凹腰葫芦饰为顶盖,远看外貌如一顶座北朝南华贵的方轿。

塔身浮雕有身穿袍服的真人,有头梳圆髻、面部丰腴、足蹬云履的侍女,有凌空飘荡、轻歌漫舞的飞天,有赤身裸体、身扎兜肚的童子,有英武雄壮、顶盔贯甲的武士,有头戴尖帽、紧衣长衫的胡腾人等。此外还饰有青龙、白虎、花卉、彩带以及仿木建筑结构的斗拱等,形象生动而逼真。最上层斜面有一圈力士像,是支撑伎乐人或侏儒力士的分割界限,表示人间和佛国的边界。塔身四面垂直面嵌雕砖13层。上起6层方形或长方形雕砖以兽面、力士、莲花、彩带、华缨、彩铃、垂穗等图案组成帐幔。第7-13层为菱形砖,各面以兽面衔团花系带6道分为5段;中段居中1道5块菱形砖,雕团窠海石榴(状似法轮)图案,两侧4道分别雕舞乐、飞天、童子;其左右两段各3道,分别雕马、象、兵、莲花宝珠和玉女、居士;再向外左右两段各3道,分别雕天王、力士和狮、龙等护法。这些装饰砖为批量标准化模制。南壁辟拱券门,额头兽面镇守,券伏左为青龙吞云,右为白龙吐雾。两侧侍立四臂金刚,面部狰狞,浑身筋肉隆起,两手向上各执兵刃,两手向下舞动扩张,勇武强悍,根据形制应为明代所做。

塔身嵌砌的花砖背面有方槽形、簸箕形、台阶形、筒形、锥形等不同形状的背榫,与内壁砖榫卯相套、犬牙交错,使整个塔身浑然一体坚如磐石,历经千年而安然无恙。这种独具匠心的科学建筑方法,今人看后也叹为观止。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清末民初至解放前夕。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修定寺塔遭到严重的破坏,国内外文物商贩相互勾结盗走了大量的文物。现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博物馆都收藏有修定寺塔上的壁砖。

1983年在专家指导下,对残缺的近二千块花砖进行研制、翻模、制坯、烧窑、饰釉彩、按装复修等工作,使壁面基本恢复了原貌。


附录



20世纪40年代的《河朔古迹图识》一书中的修定寺塔

根据20世纪40年代的《河朔古迹图识》一书中的照片记载,可以看到当时的修定寺塔塔刹部分为琉璃饰面的圆柱体,上置琉璃火焰宝珠。经考古鉴定和热释光测试,塔顶距今五百九十年,可以判断为明代修缮时所作,已非原建。除了塔顶部分,另一处与现在的修定寺塔有着明显区别的便是塔身,可以看到塔身的中下部和上部分有着明显的界限。据说当地村民为了防止不法分子盗取砖雕,才用白灰泥将四周浮雕覆盖。因此,塔的原貌几十年来并不为世人所知。

1973年被重新发现时揭去白灰泥后的照片资料

1973年被重新发现时揭去白灰泥,露出花砖图案后,安阳修定寺塔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此时发现的修定寺塔,与1940年照片上所记载的已经是大不相同了。据记载,1952年时塔顶就已经遭到毁坏,而花砖也有部分缺失和损坏。

济南神通寺的隋代四门塔

修缮时参考过山西平顺明惠大师塔、河南登封法王寺同光禅师塔、安阳灵泉寺万佛沟唐代塔形龛。而最终修复的塔顶参考的是现存古塔中唯一一座与修定寺塔相当的塔-济南神通寺的隋代四门塔。因为只有此塔在形制、样式、时代上最为接近。

修定寺宝塔留题

宋 相州知府 韩正彦

魏齐今去逮千年,岁月淹忽如跳丸。

山头旧寺已五改,惟有陶塔依然完。

此塔固以常塔异,鬼神夜垒磨琅玕。

当时规模非世有,肖形上拟天人冠。

阴工故欲露绝巧,千态万状劳刻剜。

周环象马就行列,出没蛟螭相屈蟠。

鬼趣胡舞卫宝帐,四壁莹滑琉璃寒。

常闻在昔隋唐间,高僧定坐邻岩端。

猛兽逐鹿到坐侧,覆之裳下获全安。

由此揭名曰修定,记载异迹乘不刊。

时移事变人已往,回思日月空漫漫。

大业台殿化尘土,贞观碑碣皆皱残。

孤标独与石门固,闻寂依旧安方坛。

僧残地僻人罕到,云深水净空林峦。

我闻胜概已二纪,今日邂逅来游观。

搜寻遗事不可见,盛事吊古空盘桓。

周行数匝兴未几,西山落日衔金盘。

《大宋天城山修定寺》

宋 乡贡进士 齐拯

宝塔攒金岫,巍峨接星半。

秀丽镇山河,声华传宇宙。

瞻部国元无,率陀宫本有。

凡圣悉同游,龙神常护守。

膺瑞气天心,异香薰满口。

八万岁非遥,三长劫长久。

古今中外游客赞修定寺塔词

《游清凉山》

金 曹昶

于今未了看山缘,闻说清凉在清境。

四山环抱开翠屏,中有招提曰修定。

主人载酒邀我游,石径崎岖度重岭。

羸骖垂耳鞭不前,挽葛攀藤历参井。

白云淹霭无处寻,路转峰回意方省。

亭亭古塔认高标,满谷松杉密相映。

半天金碧照双眸,人道经营自师猛。

豁然至此脱羁回,尘梦悠悠一朝醒。

雄楼突出倚晴空,万壑千岗归引领。

逸兴翩翩不可收,拟著新诗状烟景。


《独冠天下:山西·高平铁佛寺造像》

出版发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