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山灵泉寺:现存最大摩崖石刻塔林

 南山禅 2021-07-07

灵泉寺位于安阳县善应镇南平村南,原名宝山寺,为东魏武定四年(546年)高僧道凭法师所创。这里群峰环峙、山灵水秀。八山环绕:西端是宝山和悬壁山,北边是马鞍山和矿窟山,东面是岚峰山与鸡冠山,南方是虎头山和覆釜山。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文帝杨坚诏该寺高僧灵裕法师至长安封为国统(全国僧尼的最高僧官),灵裕老年时,请归寺院,文帝杨坚诏命取灵裕之“灵”字和八山之泉之“泉”字,把宝山寺赐名为“灵泉禅寺”。隋唐时期灵泉寺一直是全国佛教中心,号称“河朔第一古刹”。在寺院东西两侧宝山、岚峰山遍刻大量石窟造像及名僧墓塔,气势宏伟,造型独特,别具风格,是我国现存最大摩崖石刻塔林。

灵泉寺民国期全景

灵泉寺坐北朝南,香火至北宋,由于战乱和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灵泉寺逐渐荒芜。上世纪30年代的一场兵乱后,灵泉寺归于隐没。寺内现存建筑大部分为后建。单层石塔一对为我国现存最早石塔之一;唐代九级石塔一对,为同时期石塔中的精品;寺院东西两山石窟、僧塔两百余座。雕刻时期从南北朝至北宋,跨度600余年,且按年代编排,可看出塔式的沿革,是研究古代建筑史、石刻艺术史、佛教史的珍贵文物;灵泉寺最大的石窟一为大留圣窟,位于岚峰山,目前洞窟已完全被封。一为大住圣窟,大住圣窟将圆雕、浮雕、线刻、刻经题记综合于一窟,其中以“浮雕护法神王像”和“二十四世尊去世传法圣师”最为典型,这两件作品艺术成就很高,在中国佛教美术史中占有突出地位和重要史料价值。为中原佛窟中的翘楚。

大住圣窟“二十四世尊去世传法圣师”浮雕刻工精细,线条清晰,造型谨严而工整。制作手法采用“减地法”,减地法在中国浮雕艺术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较早见诸于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减地浅浮雕,到春秋战国已有大量使用,两汉时期成为画像石刻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即把人物和主要物像以外的空间铲去,使人物和物像形体凸出,然后用阴线刻画细部如眉目、衣纹等,其代表为山东嘉祥县的武氏祠画像石雕刻。

| 大住圣窟 |

大住圣窟在宝山南麓断崖之上,为灵泉寺石窟造像中的杰作开凿于开皇九年(589),窟门南向,平面呈方形,窟高2.6米,宽3.4米,覆斗形窟顶,整个窟顶刻一巨大的莲花藻井,周围刻四个生动飘逸的飞天。窟内东、西、北三壁各开凿一大型拱龛。龛中雕卢舍那佛、弥勒佛和阿弥陀佛,遗憾的是里面佛像头部皆被盗走,现在为补修的。龛侧还分别刻有小坐佛、阴刻佛像等。窟内南壁窟门两侧东侧雕“二十四世尊去世传法圣师”浮雕,西侧镌刻隶书《大集经》。窟门两侧浮雕迦毗罗和那罗延神王,身躯魁伟,顶盔贯甲,手持剑叉法器,脚踏牛羊,威然挺立,如门神一般护卫着这座神圣的经窟。

北壁  卢舍那佛

佛高1.02米,头部后补,后有圆形头光,穿通肩袈裟,结跏趺坐于长方形束腰佛座上,左手扶膝,右手残缺。在其头光左上部,刻隶书“卢舍那佛”佛名题记。两侧分立一菩萨一弟子。菩萨高1.29米,头部后补,后有头光,上身披帛,饰璎珞项圈,右手臂上抬,左手似提一物,下身着裙,跣足立于仰莲台上。弟子身高1.28米,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相合握一物,跣足立于仰莲台上。佛座下的前壁,并排开凿略呈方形的浅龛九个,正中一龛较大,浮雕莲花宝炉,两旁雕树、火、风等八神王。佛龛两侧由上至下各凿七个小龛,内雕七尊结跏趺坐小佛,每尊小佛姿态各异。旁皆刻佛名,右侧小佛上起两尊为释迦牟尼佛、金刚不口佛,一下字残缺,左侧七佛佛名均残缺。

西壁  阿弥陀佛

佛高0.95米,头部后补,后有头光,身着通肩袈裟,右手前伸,掌心向外,左手扶膝,结跏趺坐于束腰莲花座上。头光左上部刻隶书“阿弥驼佛”佛名题记。佛两侧各立一胁侍菩萨,身高均1.25米,后有圆形头光,颈饰项圈,左肩部披帛,身饰璎珞,下体着裙,跣足立于仰莲台座上,臂及手皆后补。佛龛两侧亦有七小佛龛。佛名右侧自上而下为:清净施佛、婆留那佛、口水天佛、坚德佛、旃檀功德佛、无量救光佛、光德佛;左侧自上而下为:宝月光佛、现无愚佛、口口月佛、无垢佛、离垢佛、勇口施佛、清净佛。

东壁  弥勒佛

佛高1.24米,头部后补,后有头光,穿通肩袈裟,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须弥座上,左手扶膝,右手上抬。其头光左上部刻隶书“弥勒佛”佛名题记。右侧菩萨高1.2米,头部后补,身穿长衣,颈饰项圈,身配璎珞,跣足踏一圆形仰莲台上。左侧弟子头部后补,双手合十,立于仰莲台上。佛龛两侧亦各有七尊小坐佛右侧自上而下为:惩炎童王佛、善游步功德佛、口口口佛、善游步佛、周口口口功德佛、宝蔁口步佛、宝遵华善住婆罗口玉佛。左侧自上而下为:无忧德佛、那罗延佛、口口口佛、口口口佛、口口口佛、耶迦德佛、口德念佛、善名评功德佛。

窟顶  飞天

窟顶呈宝相莲花藻井,作覆斗形, 在莲花图案的北、西、东三面共雕有飞天6躯。飞天造型清秀优雅,体态轻盈,发髻高起,头戴花冠,上身赤裸,下身穿长裙,衣带向上飘扬,表现出飞天婀娜的身姿与翩翩欲飞的感觉,为沉寂的洞窟增添了无限情趣。

窟内南壁东侧  二十四世尊去世传法圣师

二十四世尊去世传法圣师始于大迦叶,终于师子比丘。这组浮雕比武则天为唐高宗开凿的洛阳龙门东山看经寺窟中的浮雕二十九祖像早近八十年。画面上下共分六层,每层两组四人,共十二组,皆为双人对坐的形式,画像之下均分别有题名。

由上至下第一层,右侧一组二僧中间以保护相隔,图下题名为:“第一摩诃迦叶,摩竭国婆罗门尼拘律陀子;第二阿难,迦维罗卫国净饭王子。”左侧一组画像与右侧一组大致相同,图下题名为:“第三摩田堤,罽宾国人;第四商那和修,王舍城人。”

第二层右侧一组一僧半跏趺坐,双手合十;一僧盘坐,右手持一带钩棒形物,似在向对方宣讲,图下题名为:“第五优波毱多,摩突罗国毱多之子;第六提多迦,摩突罗国大长者子。”左侧一组两僧对坐,图下题名:“第七弥遮迦,第八佛陀难提。”

第三层右侧一组一僧双手抄袖,俯首盘坐;一僧双手合十,题名为:“第九佛陀 多;第十胁比丘,胁吧着席,在胎六十年生即口白。”左侧一组一僧合袖盘坐;一僧半跏趺坐,手握带钩棒形物,题名为:“第十一富那奢;第十二马鸣菩萨。”

第四层画面大体同第三层,题名自右至左为:“第十三比罗化,在南天竺造无我论;第十四龙树菩萨,南天梵志钟,生在树下,因龙剋道。”“第十五迦那提婆菩萨,南天梵种,与神眼遂元一目;第十六罗睺罗。”

第五层每组两僧间以一段山石相隔,题名为:“第十七伽难提;第十八僧迦耶舍。”“第十九鸠摩罗驮;第二十阁夜多,持戒第一名,最后律师。”

第六层画面同第一层,题名为:“第二十一解大乘口口多罗义;第二十二摩奴罗,善解三藏义。”第二十三鹤勒那夜舍;第二十四师子比丘,于罽宾国大作佛事为王所绝。”

窟内南壁西侧  隶书《大集经》

窟门东侧  那罗延神王

像高1.74米,隶书题榜“那罗延神王”字样,神王头戴装饰有羽翼、宝镜的华丽战盔,盔带在头部两侧向上飘扬,头部左倾,双目微闭,长须,表情温和虔诚,裸露上身,颈饰项圈,带状帔帛缠绕双臂垂于体侧,左手持剑,右手中指轻轻勾住长度为1.51米的三股叉中上部,下身着战裙,赤足踩踏一盘卧的牛形怪兽,整个雕像透露出王者的气度。

 窟门西侧  迦毗罗神王

像高1.78米,隶书榜题“迦毗罗神王”字样,神王头戴同那罗延神王相类似的头盔,盔带下垂至两肩,头部左倾,面部较瘦长,蓄有至胸长须,身披甲胄,右手握剑,左手持三股钢叉,赤足踏羊形怪兽。

窟门外  灵裕造窟记

大隋开皇九年乙酉岁,敬造窟用功一千六百廿四,像世尊用工九百:卢舍那世尊一龛、阿弥陀世尊一龛、弥勒世尊一龛、三十五佛世尊三十五龛、七佛世尊七龛、傅法圣大法师廿四人。

窟外一些小型佛龛

阿弥陀佛三尊像

阿弥陀佛三尊像

线刻造像

| 万佛沟塔林 |

灵泉寺成为北方佛教中心后,很多高僧慕名而来,留下了数众多石刻造像,可能是受高欢以窟为陵墓的影响,这里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浮雕塔林,被后世称为“万佛沟”。著名石窟造像专家宿白教授称之为 “宝山塔林”。

顺着羊肠小道一路前行,可见崖上遍布摩崖浅窟塔龛,共有塔龛156座,每层塔龛因山就势,错落有致,塔龛造型精致,样式各异,线条流畅维妙,技艺精湛娴熟。其中有塔铭题记有多座。塔龛名称有灰身塔、支提塔、像塔、灵塔、散身塔、碎身塔、影塔等。这些塔龛刻于南北朝至北宋时期,历时600余年。其规模之大,时代之早,为它处寺庙石窟所少见,当为全国之最。同著名的嵩山少林寺塔林南北呼应,各具特色。

隋灵裕法师灰身塔


| 唐塔 | 

寺中有唐代九级方石塔一对,为密檐楼阁式,通高6米,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塔身镌佛祖、弟子及护法神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塔座雕饰的乐伎,各持笛、笙、鼓、琵琶、箜篌等乐器。


东塔通高5.22米,现有八级密檐。塔基分二层,材质颜色黑白分明,第一层方形束腰须弥座,四壁雕刻不同姿势伎乐,各持笛、笙、鼓、琵琶、箜篌等乐器。上沿雕有兽头,风化严重,伎乐像有壶门造型,是区别于西塔的标志,最特殊的是基座第二层有台阶设计,东塔台阶比较大,高度40公分,四角有龟和奴人像,第一层塔基上沿分布12个方孔,猜测有栏板设计。塔身前壁开拱券门,火焰门楣,正中是龙头,由洞中伸出,上部两侧对称有飞龙,也由洞中钻入钻出,两边是力士像。塔内雕一铺佛像,1佛2弟子2菩萨,飞天造型俊美。东壁有大唐大历六年(771年)题记。

西塔通高5.56米,九级密檐。塔基座第一层有乐妓像,第二层四面拱形双阶级踏道,高度25公分,塔身雕刻比较细腻,门楣两侧是双头龙,龙身鳞片逼真,上部有天仙像,两侧飞龙腾云驾雾,四爪有飞云团,造型神韵夸张。门两侧刻有力士像。门口有两个蹲狮守护,塔内雕有1佛2弟子2菩萨像,飞天造型飘逸,有发髻。塔身东外壁有游人“咸通八年五月”题记四条(867年)。

| 北齐方塔 |

寺内现存北齐单层方形石塔一对,由塔基、塔身、塔顶组成,型制较小,仅有2.5米高,雕饰朴素。二塔相距4米,乃道凭法师的烧身塔,上刻“宝山寺大论师道凭法师烧身塔”塔铭和“大齐河清二年(563)三月十七日”的题记。这是中国最早的亭阁式双塔墓。

北齐双石塔  左为道憑法师烧身塔

| 唐玄林禅师塔 |

寺内原有唐玄林禅师塔(玄宗天宝八年,749年),现已不存。玄林禅师神道碑由唐代擅长写碑的高手监察御史陆长源撰写,被古建专家祁英涛教授鉴定为全国罕见的石刻精品。旧图为日本学者常盘大定1922年所摄。此塔采用了类似于济南神通寺内四门塔的塔檐内凹叠砌法,但是塔形更为秀丽。


| 大留圣窟 

大留圣窟此窟位于灵泉寺东0.5公里的岚峰山西西麓断崖上,坐东向西,进深4.44米、宽3.78米、高3.5米。内原有汉白玉石佛三尊,东面为卢舍那佛。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后有舟形火焰纹背光及圆形头光。北面为阿弥驼佛,姿态、衣着、背光与其它佛相仿。在方形须弥座下也刻小拱形龛四个,内雕神王造像,似为树、风、火等神王。据《灵裕法师传》石刻称'道凭石堂’,疑其迹指此。遗憾的是窟内早已被盗一空,仅剩壁上题刻和佛座伎乐,如今窟口已被封堵。

据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武虚谷著,安阳知县贵泰校梓的《安阳县金石录卷一》载:“大留圣窟题字在洞侧,正书'大留圣窟’四字;又有八分书(隶书)'魏武定四年岁在丙寅四月八日道凭法师造’,字大三寸余,盖纪佛洞起於道凭如此。又有小字刻'南无日光佛及□德同石匠人张岫到此造作,故记字’。

大留圣窟洞侧刻正书“大留圣窟”四字。在大留圣窟四字的右方刻5个小字:“佛□德□□”;左方刻两行小字:“南无日光佛,石作匠人张岫到山造作□记□佛另一小碑刻18个字曰:“魏武定四年岁在丙寅四月八日道凭法师造”,字大三寸余,此碑近代遗失。所幸的是1922年(日本大正十年十一月三十日)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关野贞曾到灵泉寺游览,拍下18字碑等照片,并于1939年出版《支那文化史迹》一书刊出。常盘大定认为“大留圣窟”题字与“大住圣窟”,应为隋代,是开皇九年灵裕开凿大住圣窟时所起的窟名并书写,寓意是“留住圣法”。

【 相关链接 】

小南海石窟:集雕塑、佛经和经变石刻于一身

平原博物院:千年牧野古今事

潞简王墓: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明代藩王陵墓

卫水有浮丘 灵石千佛显-浮丘山千佛寺石窟

文峰耸秀-安阳天宁寺塔

绝美浮屠-安阳修定寺塔

——————————  END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