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秘河西走廊岩画之——金昌岩画

 牧麟堂 2021-07-07

图片

河西走廊岩画遗存点示意图(祁连山岩画工作室制)

引言

  岩画是古代先民用石器或金属工具凿刻在山崖上的图像文化遗存,是人类童年时期文明诞生的象征。
  从洪荒的远古到文明时期的人类社会,历代都有岩画创作,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岩画产生在文字之前,成为代表当时社会的、文化的、知识的唯一表达和交流方式。岩画忠实地记录了人类生存连续性的伟大篇章,是一门绘刻在大地之上的图像艺术档案,是人类为生存而斗争的完美图史。就祁连山岩画而言,它一定是河西走廊文化艺术的先驱之一。
  在河西走廊,丝绸之路还没开通之时,草原文化大道早已形成。在这个人类文明交往融合的传播带上,不同族属的猎牧人逐水草而起居,来到河西走廊腹地。纵观欧亚大陆的猎牧者苍劲的历史,草原文化和猎牧文明沿着这条草原之路,带着强大的生命力,尾随赖以生存的动物群发展狩猎业、驯养业,出现了早期的畜牧与文明之后的游牧经济。
   在河西走廊南北的山地草原上遗留下来数量庞大的岩画遗存就是这些先民描述给我们曾经的火热生活。他们用岩画向我们讲述着远古时期猎牧社会发展变迁中的美丽瞬间,用岩画的形式谱写了大自然中的生生不息。更是留给我们灿烂的草原文化和人类文明遗产之一。
图片

图片

                   实地考察区域位置图 

    金昌是位于祁连山北麓的河西走廊东段,与阿拉善台地南缘接壤。金昌市有一区一县,即金川区和永昌县。

  我对永昌县岩画在出发之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可以说收获颇丰,更加坚定了这次的出行。

   据资料显示,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永昌大地繁衍生息。据境内发掘的毛卜喇、水磨关、二坝、九个井等2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大量文物考证,在距今一万年前到4000年前后原始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早期,人类就在今永昌县境西大河和东大河流域繁衍生息。

  永昌县境内陆势以山地、平原为主,与戈壁沙漠东西展开,南北山岭夹峙,相间排列,山地平川交错,绿洲荒漠绵延。

图片 

  据《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三期刊登的孙梦清《甘肃永昌牛娃山岩画调查与研究》一文是我唯一走向牛娃山岩画的参考资料,其内容详尽的介绍了牛娃山岩画的地理位置、内容及现存状况。1993年7月出版的《永昌县志》介绍了永昌北山岩画,这些资料的查阅可以说就是我此行唯一的路标。

永昌县岩画

图片

     向焦家湾镇陈家寨村牧人询问进入永昌北山的山口

图片

   2017年12月29日早,摸着蒙蒙亮的天气我从永昌县城赶到了焦家湾镇陈家寨村。

   村庄轮罩在清晨的晨霭之中,仿佛还没醒来,按照惯例我开始走访村民,走了几条村道,看到一位大哥正在打扫门前的霜雪,我们走上去说明了来意,他用手指向金川河说“你去哪里看看,我们村五社的陈武学这会子应该在河坝的芨芨滩里放羊,你们去问问他,他知道你们要找的东西”,我们按照他指的方向开车驶进金川河畔,果真在河对岸的芨芨滩上有一群白色的山羊群,牧人裹着厚厚的黄大衣看着我们的车在河道的薄冰里来回寻找驶向彼岸的路口,最终我们顺利驶过河道来到这位陈家寨牧人的眼前,下车询问他真是我们要找的陈武学,我们便开始了漫谈,他说每年的秋季就与同村的几户牧人在永昌北山深处放牧,他告诉我除了永昌文物局树立的几处岩画保护碑所指的岩画点之外还有断葫芦沟、黑涝池、大小口子沟等地的岩画遗存地。

1、永昌青石头沟岩画

   按照他的指引我们首先走进了永昌青石头沟岩画遗存地。青石头沟岩画位于沟内深处面西南向的坡地岩面上,顺着沟口陡峭的岩石攀爬而上,便走进沟内一条通往山顶的羊场小路,很明显是远古时期人类进出的青石头沟唯一的一条通道,沟内相距约二十余米,两边的山坡裸露着许多黑褐色的岩石,有的表面光滑如黑漆一般,非常适合古人创作岩画,我们并不知道岩画遗存地的具体位置,一路上上下下的搜寻,大约深入沟内3公里左右后,在一处转弯东北坡发现了青石头沟岩画,岩画凿刻在沟内坡地两边的巨大岩石之上,内容有动物、狩猎、畜牧、符号等图像多达12组30余幅,它是永昌远古先民猎牧生活的真实反映。

图片 

图片

  我们稍作休息,便分工开始采集岩画各项数据,大致经过了90多分钟的实地测量、拍照、定位、摄像等工作,简单吃过野外午餐,顺着沟内继续搜寻攀顶,在距离青石头沟垭口不到二十余米的东北坡上发现了1组1幅妮足珍贵的巫师岩画图像,画面保存较好,为浅凿刻而成,巫师现象简约鲜活,属线条式作画表现风格,可以看到巫师呈站桩式,两臂展开,仿佛正在呼风唤雨,祈福丰产富足,抑或正在为进山的猎人加持某种魔力,以求猎捕更多的野兽。

图片图片巫师岩画采用简洁的线条表现了神秘的巫师形象。每每遇到巫师岩画,总是让人陷入深思。就在巫师岩画通往北麓的垭口处,现今还可以看到用石头垒砌的石头堆,这在牧区都是用来祭祀的场地,可以想象这些遗迹的产生有着历史的渊源,不会是现代人所谓。

图片

   从青石头沟垭口向西而上,就可以攀爬登临当地人称其为杨家大山的主峰,海拔在2534米,沿着山梁一路搜寻,收获颇丰,杨家大山岩画的内容默默讲述着了诸多远古的信息,其内容有天象、动物、狩猎、畜牧、符号、战争、车辆等,其中动物岩画中凸显了野牛巨大的生殖器,表现出其威猛、高达野性的一面,其次是狩猎、战争、车辆岩画与河西走廊岩画相比较可以看出其作画风格、场景展现较为独特。

图片

图片在杨家大山看到了重圈岩画。这些重圈多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向外扩展,一个圆圈包着一个圆圈,而每一个圆圈的线条都非常匀称、流畅。每一个重圈内的圆圈达到5层。在世界各地的岩画中,圆圈都是一个典型的题材和内容。中国岩画学会名誉会长李祥石教授认为“这种形象可能代表太阳、水圈、风圈等内涵。它的出现具有象征性内涵,而不再是单纯写实性岩画了”。杨家大山岩画部分凿刻在岩阴处,保存较为完好,实地观察图像显而易见,就其凿刻痕颜色而言,已接近岩面之色,日晒及风雪蚕食较为久远,登顶后做了一次修整,对重点的几处岩画又做了一次筛查和记录,随后沿着山脊向西南方而下,一路上又采集到不同内容的岩画多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岩画线描图

    我们沿着陡峭笔直的山脊向南而下,总会发现一些零星的岩画分布在山脊突兀的黑岩上,走到山地时,已经临近下午,浑身都是土,饥饿难耐,走进停在青石头沟口的车里,两人喝着冰凉的酸奶,嚼着从家带去的油果子,田野调查就是这样清苦,但今天收获颇丰,心中喜悦难以言表。杨家大山共采集到24组57幅珍贵的岩画图像资料,可谓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总的来看,杨家大山岩画内容古朴生动,表现了永昌先民的社会结构 、经济状况与美学思想。

图片

图片

2、永昌北山岩画

   说到北山,其实就是今天我们面对的这一处山脉的总称,它包括了许多具体的地名而已。就像青石头沟、杨家大山、大小口子、断葫芦沟等。北山岩画的命名应该是涵盖了所有这座山脉上岩画的遗存地,然而就在断葫芦沟东侧一处山地山崖上,凿刻有著名的永昌北山岩画,早在1993年被永昌县列为县级保护单位,岩画图像分布于长10米、高9米的北山脚下石崖之上,面积达90平方米,采集到7组30余幅岩画图像资料,内容有人物(巫师)、畜牧、骑马持弓的猎人,犄角华丽的鹿、威猛的虎、雄壮的野牛、机警逃遁的北山羊等。其凿痕颜色已接近石面之色。在石崖最顶端凿刻有神秘的符号岩画,呈椭圆形,内凿刻有不明物象,从其凿刻线口颜色看,显得与其他画面较晚,呈灰白之色,这些岩画均采用凿刻法或麻状凿点成线勾勒画面的技法,手法或简洁或夸张,保存情况较好。

图片

  北山岩画遗存地面向东去的金川河,崖底较为平坦开阔,从选址及岩画内容可以想象,在远古作画时期,永昌故地的先民会在崖底举行某种神秘的膜拜仪式,或纪念岁月之痕或传授生存技艺之法,它对研究河西走廊远古猎牧人群的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图片

   永昌北山岩画其内容丰富,奇谲魅力,寓意神秘。它忠实的诠释了永永昌先民生产生活、美学艺术、宗教信仰的诸多信息。引用多学科对其研究,必将更好更全的解读出河西地区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社会状况。

临近日落,我们收拾好器材上车返回永昌县投宿,河床上牧羊的陈家寨牧人陈武学正在收拢他的羊群,我们又一次停车与他握别,留了电话号码,约定来年秋季与他牧羊去北山深处探寻岩画……。

图片

3、永昌牛娃山岩画

图片

  据《考古与文物》刊载的《甘肃永昌牛娃山岩画调查与研究》(2017年第三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昌县 博物馆)一文得知,牛娃山岩画位于甘肃永昌县新城子镇赵定庄村南湾西南约1.5公里,牛娃山呈南北走势,南依祁连山北缘,北临永昌腹地,东北距永昌县城30余公里。

图片

图片
问询去牛娃山的路
图片

   2017年12月30日早,在永昌县城吃过早餐就立马驱车前往永昌县牛娃山探寻岩画。

  我们按照导航顺利抵达赵定庄村,通过走访,问清了上山的路口,真是机缘巧合,我们在路边一户舍饲养殖户家里遇见了一位熟知牛娃山岩画具体位置的牧人,他遥遥指向西南方一处山口说到“你们进那个山口走不到一公里就是赵家洼子的羊圈,在正南方的交叉路口就可以看到文物部门树立的牛娃山岩画的保护碑,顺沟在走走,两面山坡的黑石头上就是你说的那个岩画”。我们说了些感谢之类的话后就马上向那个山口进发了,牛娃山下的平坦地面到处是墓地,一直延伸到山脚下,有的墓地奢华无比,有的简朴矮小,驱车走在这些墓地之中,那黑色的墓碑就像一个个站立在牛娃山下的逝者,仿佛监视着远道而来的不速之客。

图片

图片

图片——牛娃山岩画——射猎图(照片与线描图)——

   我们顺利看到了牛娃山岩画的保护碑,牛娃山海拔2100多米,相对而言要比永昌北山平缓了很多,裸露在山坡上的岩石多为寒武纪沙漠岩漆板岩, 呈黑褐色,质地较硬且岩面平滑,是非常理想的岩画凿刻载体。

图片

牛娃山岩画

    岩画主要散布在牛娃山阳坡及山脊之上,阴坡则较为陡峭,岩石多呈现为灰白之色,分布有多种灌木。我们面对牛娃山西沟众多的沟壑及山坡,一时不知从何开始。因此做了一番路线规划,决定先考察西北面的整个一面山坡及山脊,留下东南方的阳面山坡及山脊另做打算。我们沿着山底开始来回地毯式搜寻而上,止到下午五点结束,共计采集到牛娃山西沟口西坡岩画50余组,单个图像80余幅。内容多为动物、狩猎,畜牧、重圈及符号等,着重反映出牛娃山远古畜牧部落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经济结构等。其中有几处狩猎岩画中出现了笨拙巨大的弓,都要比持弓人大许多,所指向欲猎的多为野牛形。更有凿刻精细的画面,可见牛娃山岩画创作的作者具有精湛的凿刻技艺与扎实的美术实践。

图片

牛娃山岩画

金川区岩画

   金川区位于金昌市西南,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据资料显示,考古学家在境内发现多处马家窑文化遗存遗址,相关专家通过对这些遗址及出土文物的研究认为,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的人们围绕金川河两岸开辟了自己的家园,在火热而又艰辛的远古生活之中创造了灿烂的人类史前文明。据史料记载,金川大地从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有西戎、乌孙、月氏占据务牧。匈奴在秦汉南下河西走廊,月氏战败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匈奴大获全胜,占据了河西走廊全境。因此,金昌市境内早期岩画的族属与西戎、乌孙、月氏、匈奴等北方猎牧民族息息相关。

图片

图片

金川区考察线路图

图片

    金昌市金川总校第一高级中学教师孙梦清发表在《考试周刊》2015年第58期的《甘肃金川赤金山岩画调查报告》一文是我此行唯一的参考资料。根据该资料显示,赤金山位于双湾镇西南,我们在金武高速公路通向赤金山的桥洞里钻来钻去,判断着该走哪一条路才能顺利通过前方的一处低矮沙丘山。

   图片

  我们不敢贸然驶进,周边也没有村庄,我们只好焦急的停在一处沙场的路口等待有无车辆驶过,还真是天佑此行,我们看到一辆摩托车从砂石道路西南方驶来,我希望他是从赤金山下来的,这一刻我俩像抓住了救命的稻草,手拿香烟恭敬的拦住了这位中年骑车人。果真如此,他是牧驼人,熟知赤金山的每一处地方,我赶紧拿出岩画图片资料给他看,真是太给力了!他知道一处叫“芦沟”的峡谷,他看到过像图片上这种动物的图像,我按照他的描述,在访谈本上画出了具体线路及周边参照地貌,我们谢过这位大哥驱车向赤金山开始进发。大约十余公里沙土路程,我们来到了赤金山脚下,按照线路图我们进入一条空寂的河谷,河谷两侧的地貌大不相同,西侧多灰白色板岩分布,岩面多风蚀,而东南侧可见大面积裸露的黑褐色板岩分布在山谷及山梁上,我们沿着东南侧开始逐一徒步排查,一直到中午时分,共进入四条峡谷,在第三条峡谷口看到近些年的牧羊人刻画的“石门”二字,想必就是这条峡谷的名称,我们看到3组7幅岩画,内容有符号、北山羊、鹿和马等。

图片

  我们走出石门峡谷,有排查了几条进深不同的峡谷地带,均没有发现孙梦清在《甘肃金川赤金山岩画调查报告》一文里看到的岩画,我们在车里简单吃过午饭,又开始沿着河谷而下,就在河谷口东南侧可见一处石料采集场,硕大的石料被堆成了大大小小的石料堆,进入硖口不到几百米,坍塌在峡底的岩石呈大面积块状,呈黑褐色。地势越发险峻起来,汽车就无法行进了。我们下车整理好包袱,开始徒步走进峡谷深处。

图片   峡谷内岩崖陡峭,石壁坚硬平滑,我们一路仔细探寻,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我们深入到峡谷中部时,著名的赤金山峡谷岩画—对战(操练)图闯入了我的眼睛,一时不敢相信,我驻足脚步在距离十余米的地方静静的看着,同行队员杨学文问“你看什么呐”,我指着前方向西的岩阴面说“找到啦!你看马上交战图”……。

图片

图片

   画面上方可见两个人物手拿长矛呈对战状,更有可能是马上交战技艺的操练,画面中部可见一位骑者追赶着三匹狂奔的烈马呈猎捕状,最下方一人站立手持弓箭呈相反而立状,一人骑马向前呈行进状。

赤金山峡谷岩画分布零乱,大都分布在峡谷两侧高低不同的岩崖平面上。经过仔细搜寻,这次共考察完成21组37幅岩画资料的采集。其内容涉及到动物、畜牧、狩猎、征战、符号等图像。

图片

     赤金山峡谷岩画的内容忠实的反映出当地远古时期猎牧部族的生活状况,其场景栩栩如生的讲述着人们在那个时期的社会活动。岩画创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看到的事物观察细微,能够用简单的线条及构图生动的展现物种的特点,又能巧妙地将画面组合起来,传递给我们远古时期的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那些扣人心弦的狩猎、领地之争的对垒、以及畜牧山野的真实场景。

思考

图片  

河西走廊岩画的考察起步较晚,1972年嘉峪关文管所在当地牧人发现黑山岩画后,对其开始了系统的考察,我国岩画研究界被称为“岩画之父”的盖山林老师先后两次实地考察了嘉峪关黑山岩画,之后正式拉开了河西走廊岩画考察的帷幕。在第三次野外文物普查中,地处河西走廊的各县市文博人员均有岩画考察成

果的捷报频频传来,奠定了甘肃成为全国岩画大省的基础。

图片

岩画的遗存载体特点决定了它深藏于大山沟谷之中,因此河西走廊岩画分布在广袤的山地草原上,大多交通不便,岩画考察涉及到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等管理元素,是一项系统工程,河西走廊岩画在河西走廊人文历史考古、区域文化展示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理应在管理、保护、研究、展示与开发利用上自成体系。因此,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保护、研究、展示的专门机构势在必行,也符合当前岩画管理与保护的客观要求,是最终解决岩画的实地管理与保护、乃至开发利用的一揽子方案。

图片

  河西走廊南岩画具有时间跨度长、分布范围广、内容丰富、类型齐全、数量众多且集中度高等优势,无论是学术性还是艺术性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其作画年代,可分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夏商时期、春秋战国、秦汉、南北朝、隋唐、西夏、蒙元至明清时期。这些岩画是一部岁月漫长、卷帙浩繁的形象的“史书”。这些古代岩画凝聚和讲述着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涉及宗教信仰、生产经济、社会面貌、美学思想等众多领域的宝贵信息。岩画是人类在多元化发展中留在不同文化特征和文化体系中的原始图像文化,更是人类在长期活动中表现思维、感受、生存实践等精神领域的传播载体。

图片

   我们知道河西走廊是人类早期文明诞生、传播、交融的重要通道,而岩画是河西远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河西走廊各时期人类活动的连续性篇章。要做到实事求是考察、合作交流研究、科学管理保护,认识到河西走廊岩画是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新亮点,是广大河西人民的文化自信之一,更是不可多得的地方文化品牌和文化资源之一。

图片

河西走廊岩画 || 一个有历史·文化的公众号

                    

                       欢迎扫码关注!

图片

图片

 杜成峰,又名杜曼·扎斯达尔,简称小扎。男,裕固族,出生在裕固族亚拉格部落萨满家族。 创作的多篇小说、散文、诗歌在《诗刊》、《民族文学》、《扬子江》诗刊、《诗歌周刊》、《西部散文家》等报刊发表。部分作品入选《中国少数民族诗人诗选·2018—2019卷》、《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裕固文艺作品选》等书。

  历时近二十年探寻研究祁连山廊岩画,并在《中国岩画》、《岩画研究》、《丝绸之路》、《陇右文博》、《大众文艺》、《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河西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数篇,著有《肃南岩画》一书。另有《河西走廊岩画探秘》待版。

  现为中国岩画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协会员,中国裕固族研究学会理事,张掖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张掖市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

  系2017年度第六届中国好诗榜上榜诗人,鲁迅文学院31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高级研修班学员

诗歌MV:《岩石上的鹿》

作者:杜成峰

朗诵:陈莉   

拍摄:巴尔斯传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