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天为麻有排不完的湿气?诚顺和名老中医张压西奉送祛湿秘方】

 中医逆龄道与术 2021-07-08

近期,在诚顺和中医门诊部张压西教授诊室,经常常会有许多患者询问张压西教授关于湿气的事:“张教授,您看看我可不可以喝点儿祛湿茶?”“您能在方子里给我加点儿生薏米吗?”“张教授,我身体内怎么有那么多湿气呀,怎么天天都吃红豆薏仁米粥,湿气总排不干净呀?”

到底什么是湿?湿气如何产生的?中医如何祛湿呢?今天我们专门请武汉市中医名师、享受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擅长治疗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胃肠道疾病的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张压西教授和大家聊一聊。

什么是湿气?

张压西教授指出,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的含水量占身体总重量的60%以上。儿童体内的含水量更高,约占80%。这些水分在人体内的分布并不相同,肌肉中水分占75%,血液、泪水、汗水中含量达90%,骨骼内的含水量也不少,约占22%。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说明水液在人体正常代谢过程中脾胃、肺,肾、膀胱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水不可缺亦不可泛滥,简而言之体内泛滥滞水就可称之“湿气”、“湿邪”,“湿气”或“湿邪”也是人体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

湿气分“湿热证”和“寒湿证”。体内湿气常常根据人的寒、热体质不同而表现为湿热证和寒湿证。这如何理解呢?可以这样比喻:在夏季阴暗、潮湿、密闭的房间湿与热并存就如同是中医的湿热证。藿香正气散、三仁汤、六一散、甘露消毒丹、藿朴夏苓汤等祛湿方剂适用于人体湿热证。同样道理,冬季阴暗、湿冷、密闭的房间湿气与寒气并存而产生寒湿证。针对寒湿证这一病理状态的方剂有小青龙汤、肾着汤、苓桂术甘汤、附子汤等。

人体“湿邪”有哪些信号?

1.起床时看感觉

早晨起床时还觉得困倦、四肢沉重,尤其是小腿肚子发酸发沉,手脚冰冷,人也懒得动弹,说明你体内湿气重了。

2.穿衣时看感觉

皮肤总爱起疹子,有时手脚患有小疱疹甚至脱皮,脸上、头发总爱出油,黏腻不舒服。

3.如厕时看大便

大便经常粘在马桶上,一箱水还冲不净,而且总有排不净的感觉,说明体内有湿气了。

4.洗漱时看舌苔

 “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水湿;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

5.刷牙时看恶不恶心

有些人一刷牙就呕吐、恶心,嗓子里边总是有不干不净的感觉,想吐痰也吐不出来,也是体内有湿气的表现。

6.看平时爱不爱动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缺乏运动,同时他们又常常会因为湿气重而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

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会导致湿邪困脾、引发疾病。

7.吃饭时看胃口

没有原因的胃口不佳、胸腹闷,容易拉肚子。脾湿导致的腹泻不一定是因为病菌,而是脾胃失和造成的,使用抗生素往往并没有效果。

当然,这些都是湿气比较严重时的表现。出现了这些症状,还是先要排除其他疾病,请医生进行诊断后再做处理。

湿气从何而来?

要想去除我们体内的湿气和痰浊,就必须明白湿气是怎么到了我们人体内,又有哪些因素会促进痰湿的形成。从湿的来源上讲,可以分为两种,外湿和内湿。

外湿就是中医外感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之一。六气是自然界中正常气候变化,但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成为邪气,对身体造成伤害,称为外感六淫,湿邪是其中相对最常见也是最难处理的。

外湿主要是气候或居住环境的潮湿,比如久居海边,或南方的梅雨季节,或淋雨涉水后处理不当,或运动后长时间穿湿衣服等原因。

内湿多是由脾失健运引起,《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湿满肿皆属于脾”,就是说脾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下降,不能把水液运到该去的地方,就会造成水湿停聚,而某个部位水湿如果停聚过久,遇寒或热就会凝聚成痰。

外湿和内湿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外湿会犯脾,脾失健运后会更容易水谷运化失常形成内湿,而同时也更容易招致外湿的侵袭。

哪些生活习惯会加重体内湿气?

这八个坏习惯会不断加重你体内的湿气:

1.睡不够

从中医角度来说,睡不够就是脾虚的症状。睡好觉,也能让我们的身体更轻盈。


建议每天晚上11点前就睡觉,每天增加一些运动会让你的睡眠质量更高。

2.口味重

肠胃功能好坏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油腻、过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炎症反应。

3.爱吃凉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淇淋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给外邪创造入侵机会。因此不宜过量食用,烹调时最好加入葱、姜来减弱蔬菜的寒凉性质。

4.喝大酒

这是加重“湿毒”的关键因素,从中医上来讲,酒助湿邪,因此酒精尽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浇愁。

5.运动少

运动少的人,常会出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气大的表现。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身体还可能出现疾病。适当运动,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进身体器官协调运作,加速“排湿”。

6.久坐

久坐会使人的脑供血不足,导致脑供氧和营养物质减少,加重乏力、失眠、记忆力下降等,还会引发全身肌肉酸痛、脖子僵硬和头疼、头晕。

7.吹空调

过于贪凉容易损伤人体阳气,让湿邪侵入身体。建议大家在夏天洗澡时要注意关闭空调,洗澡水别太凉,洗头后要及时吹干。

8.不通风

一些生活细节,也会导致周围环境和身体里的湿气加重。比如,喜欢坐在地板上玩耍、长时间呆在密闭的房间里等。建议大家平时要适当开窗透气,特别是房间内潮气重时。

中医防湿祛湿有哪些秘诀?

湿气大会引起很多的疾病,夏季防止湿气是中医养生最重要的事情。那么我们夏季要如何防湿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张压西教授给大家推荐的几种秘方吧。

1、对付体湿,可以选择多吃一些健脾利尿的食物

比如苋菜、冬瓜、扁豆、薏仁、绿豆、西瓜翠衣等。苋菜梗性凉味甘,它富含易被人体吸收的钙质,也有解毒清热、通利小便、补血止血的作用。扁豆有滋补强壮、补脾益气、消暑化湿以及利水消肿的功效。薏仁不仅含有高蛋白,而且还富含B族维生素、钙、铁、膳食纤维等,是一种营养平衡的谷物。因其容易被消化吸收,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减少胃肠负担的作用,可以健脾除湿、增强肾功能。另外,冬瓜和西瓜也属于性寒味甘,清热生津的食物,湿热天气多吃冬瓜和西瓜都有较好的利尿作用。

2、保持衣物干爽

我们在夏季不要总是穿没有完全干的衣服,盖着潮湿的被子,被子是需要经常拿出来晒的。

3、保持屋内空气流通

房间内的湿气如果很重,建议多保持空气流通,让空气带走湿气。地板湿了,立即拖干,免得湿气滞留。如果外界湿气也很重,可以打开风扇、空调,借助这些电器保持空气的对流。

4、少饮酒

酒助湿邪,酒精少碰为好。

5、少食甜腻食物

在湿气如此重的环境中别吃伤脾胃的食物。比如,凉拌食品,冷饮。喜欢吃甜食的人也得禁禁口,因为“甜腻化湿”。

6、洗头时注意两点

在外洗头时,千万不要用了洗发精后湿头发按摩,这样会使湿气进入头皮(要吹干头发后再按摩)。洗完澡(头)后要充分擦干身体水分。

7、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

我们还需要避免涉水以及淋雨,不要讲水分湿气包裹着我们的身体,淋雨之后一定要换上干衣服。

8、避开生冷食物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无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9、夏天不要贪凉睡地板

尽量不要住地下室(潮气重),热天也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

推荐五大祛湿的穴位

1.百会穴

它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大致在头顶正中央的地方。百会穴如果受到湿气入侵,则容易导致头痛头胀,出现头晕,脑袋也有如戴帽一般的沉重的感觉。针对于这个穴位的按摩大家可以将手握成拳状敲打或来回揉搓百会穴3-5分钟,最好有发热之感。此外还可以点燃艾柱,灸熏此穴位。 刺激百会穴能够帮助理顺行气,消除积滞,还可健脑宁神。

2.大椎穴


大椎穴,大椎穴位置在颈后正中,位于颈部和背部交接处突出的骨头即第七颈椎棘突的下缘。大家在取穴时可以用手摸着脖子上的骨头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上方即是。大椎穴如果受湿气入侵的话,容易造成肩颈的病症如肩膀颈椎酸痛不适等。要按摩这个穴位,首先低头,双手十指交叉放到大椎穴的部位,用双手大拇指同时用力来回揉擦大椎穴,直至大椎穴发热。刺激大椎穴可以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它是人体几大保健要穴之一。

3.神阙穴

神阙穴的位置在脐中部,就是肚脐眼处。神阙穴受湿气入侵,则会造成脾胃不适、腹胀、大便粘腻,如果是女性的话还容易引发妇科炎症如白带增多、经血不畅等。按摩这个穴位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双手重叠,围绕肚脐顺时针揉动腹部;而且腹部本身要以保暖为主,也可点燃艾炷来灸熏穴位;或者涂抹艾草精油于腹部后用热水袋温敷;也可以使用艾盒,将其点燃后固定在腹部20分钟,但一定要注意温度不要太高,以烫伤继而发生感染。刺激神阙穴有助于健脾祛湿、强健身体。

4.涌泉穴

 涌泉穴。它的位置在足底,足前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也就是脚底掌心前面正中之凹陷处。涌泉穴受湿气入侵,会导致膝关节痛、风湿以及全身疲劳、浮肿。它的按摩方法是点按,可以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两侧可以交替进行按摩,直到有酸痛感最好。也可用温热水泡脚后艾灸,每只脚的穴位各灸15-20分钟。常按此穴有助促进睡眠,对肾亏引起的眩晕、失眠、耳鸣、头痛、腰痛等有一定的疗效。

5.阴陵泉 
阴陵泉穴为祛湿的要穴,它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也就是常说的膝盖下面迎面骨后面的那个位置。找它的时候可以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由膝盖下方往膝盖方向摸索,在膝盖内侧碰到大骨的部分。若该穴位受湿气入侵,则会出现膝盖疼痛、两脚笨重、行走不畅之感。

这个穴位的按摩方法也是以点按为主,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处3-5分钟。刺激该穴位可达到清利湿热,通经活络的效果,帮助缓解腹胀、膝痛等不适之感。

上述五个穴位,每日自行按摩有助于祛除湿气,强健身体。

有助于排湿祛湿的药膳有哪些?

1.陈皮粥

陈皮10克,大米50克,煮稀粥。其他有健脾利湿、化痰去湿的食物,如白萝卜、紫菜、海蜇、枇杷、扁豆、薏苡仁、红小豆、蚕豆等。还可配合荷叶、冬瓜仁、茯苓等具有健脾利湿功效的药膳来增强疗效。

2.山药冬瓜汤

山药50克,冬瓜150克放至锅中慢火煲30分钟,调味后即可饮用。此汤可以健脾,益气,利湿。

3.赤豆鲫鱼汤

将活鲫鱼1尾(约800克),加红小豆50克,陈皮10克,草果6克填入鱼腹,上笼蒸熟即成。可健脾除湿化痰,用于痰湿体质症见疲乏、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胸闷眩晕者。

张压西教授治疗脾胃病验案举例 

验案一

患者余某,男,34岁,武汉市汉阳区人。2020年12月10日初诊。素有“慢性胃炎”,近日因饮食不慎,复加劳累加重。症见胃脘痞闷如塞,心下按之胀满,不思饮食,晨起口中黏腻,苔白腻。进食凉物后,呕吐清水,脉沉细。

中医辩证:脾虚饮停证,治以健脾化饮,温中行气。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化裁。茯苓20g,桂枝10g,生白术40g,甘草6g,苍术10g,姜半夏20g,陈皮20g,薏仁60g,干姜4g,大枣10g。3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服药后小便清长,脘痞消除,能食,晨起舌苔白厚,但黏腻消失。原方继续服用3剂,巩固疗效。

验案二

患者刘某,男,30岁,武汉市江夏区人。2021年1月29日初诊。自诉胃脘胀满伴疼痛,口苦,干呕,口干一周,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胃炎”,服用西药后无明显效果,特求诊中医治疗。患者身材瘦小,舌苔厚腻,口苦,大便粘滞不爽。

中医辩证:肝胃不和,脾虚湿盛,方选小柴胡汤合三仁汤化裁。柴胡10g,黄芩15g,姜半夏20g,党参20g,陈皮20g,枳壳15g,白蔻仁10g,薏仁30g,佛手20g,茯苓20g,炒白术30g,木香15g,竹茹15g。2剂4天水煎服,生姜3片引。

患者服用上药2剂后,上述症状明显缓解,嘱继续原方2剂以巩固疗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