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o small things with great love!

 良有方 2021-07-08

那些被爆改过的房子曾连续刷爆朋友圈,然而他们的后续惨状却是...》这几天席卷了我的朋友圈

这是一档叫做“梦想改造家”的节目:邀请不同类型的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对极端恶劣生活家庭的房子进行改造。初衷是通过设计来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第一个项目:

日本建筑师青山周平帮胖大婶一家五口,爆改了35平的大杂院。

改造后呈现的画面确实让人赏心悦目。但是好景不长。。。


第二个项目:

设计师史南桥对紧邻老城隍庙的宋家老屋的改造

改造后是不是很有现代感?

弄堂里的梦花街馄饨店,在上海滩火了二十多年,被网友评为“上海滩十碗最好吃的馄饨”之一。可是剧情发展怎么是这样的呢?

该文章最后有段话

可是有品质的生活

从来都是别人给不了,也改变不了的

房子是别人设计的

生活却是自己过的

有些人,就是给他穿黄袍

也注定是跑龙套的角色

满满的苛责之意,觉得这些”穷人“辜负了众人的美意。并举例了一对老年夫妻和日本的例子作为对照。

在无法改变原住民”原生环境“的情况下,所谓的设计创造价值,提升幸福感,就只是一厢情愿。

用”莫须有“的需求导向去实践设计理想,确实能博得"眼球“,但难以为继就是指日可待的。

另一则消息在建筑设计这个圈子里也掀起了波澜。


2016年9月25日,

UDG

城市人居设计研究院院长林良樟

在工作时突然晕倒,因抢救无效离世。

之前听到多是金融界或者IT界精英猝死的新闻。当一个离你圈层如此之近的同行噩耗传来之时,还是不免有些震撼。

缅怀的文章也开始多了起来。

建筑行业加班加点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基层基本没有拒绝的权利。因为没有下班的概念,所以人的心理压力巨大,难免抓狂。

即使作为院长,在工作时间上相对弹性,但是要承载更多的经营压力,所以难免心力交瘁。

其实我们都只是生活中的”小把戏“!

这不免使我想起最近大热的小说《北京折叠

北京,变成三个空间,三个阶级,共同享受48个小时。

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

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

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从十点到清晨六点。


与其认为这是一部科幻小说,不如把它当作一部纪实小说来看,来的更恰当点。

有网友还找出了空间的原型:第二空间是五道口,第三空间是清河南镇。

对于市井小民来说,生活就是如此的艰难!

而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市井小民。

第一空间不食人家烟火最出名的段子莫过于晋惠帝司马衷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对底层劳动人民的苛责,和这个段子中的
司马衷又有何分别呢。

一个每天为生活奔波的人,一个休憩用的采光天棚对他又有何用呢,最多只能为堆放拣来的杂物挡风遮雨之用。

我们的很多建筑师早已经过上了有房有车的日子,也习惯了为第一空间服务。几乎很难体会第三空间的生活状态了,在加上一些不负责任的舆论导向,就更忘乎所以了。

下面这个人物可能会使我们汗颜。

38岁的她离开爱尔兰的罗瑞托修道院,来到印度加尔各答。

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脱下了罗瑞托修女穿着的蓝色的道袍,改穿印度平民妇女常穿的白色棉纱丽。

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

她一生给世界留下了4000 个修会的修女,超过10万以上的义工,还有在123个国家中的610个慈善工作者。

不管她存在着多少争议,我相信一个在贫民中生活了几十年,与穷人同吃同住,再欺世盗名也差不到哪里。

她就是特蕾莎修女


对于身处物质贫乏,但生活仍能保持体面的人,我们心存敬意。

对于生活艰难,仍能自食其力,但不那么体面的人,我们同样心存敬意。

不管你是体面的建筑师,还是不那么体面的第三空间分捡垃圾的老刀。当无力为别人改变原生环境的时候,也请用"爱心“去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而非奚落,更不要苛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