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教了建筑设计,可你为何还那么迷茫?

 良有方 2021-07-08

最近在简书上收到一个在校大学生的提问:

我一直感觉自己没有入建筑的大门,我该怎样去入门呢?

对于现阶段在学建筑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哪方面的基本素质是应该提升的(必备的)?

考研对建筑学生来说,是否重要(我本科学校只是二本),相较于日后工作方面?

当我在看他人的建筑作品时,按照我的水平(大一),应该从哪几方面看?”


当时我也做了一些回答,但事后想来,有点浅尝辄止。作为过来人,给新人一些我的经验和教训,也许不是件坏事。

作为一个学理工科的人,我一直信奉”方法论“。步入社会前,我认为学生要配备的”技能包”包括两方面

首先是个人能力——听、说、读、写

在校时,与老师、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善于倾听的同学,得到的帮助和认可会多于常人。

当进入社会后,不管是技术问题的沟通,还是职场的”尔虞我诈“,都需要你多听少说

而善于”听“的关键是转化率高。俗话说的”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举个耳熟能详的例子,”您吃了吗?“

在老外听来,真的是请客吃饭的问题。相信国人不会有这样的误解。

工作中要听出别人的弦外之音。甲方到底想怎么修改,不能用”穷举法”去设计。

中国人普遍比较SHY,开口说有时候比”死“还难。

所以我写了篇文章《做一个会说话的建筑师》,那里罗列了一些场景,方法是因人而异的,最后还是看天赋和勤奋程度的。

如何将满腹经纶浓缩成三、五分钟,或者寥寥几句话,还能表达清楚,真的是见功力的。 

我将读归纳为读书,读人,读世界。

书,你读不读,它都在那里。差别是有些人死读书,有些人举一反三。

读人,准确的说,应该是识人。与各色人打交道,能积累阅历和人脉,这是社会生活的必修课。

读世界,有些人是用双脚去丈量,而有些人却是用读书来认识世界的。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相辅相成的,缺一都不完整。

建筑专业的写,绝大部分工作是画。

但不管是汇报的文本,还是演讲稿。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汇报的对象,写的侧重点也将不同,起到的效果也是天壤之别的。

在我的公众号中有个”欧洲杯球场巡礼”的集锦。当时有个刚毕业的建筑学朋友跟我咨询,那么多的资料是怎么找到的。

对于一个建筑学毕业的学生,查资料的本领也是写的一部分。大厨烧满汉全席,怎么能没有素材呢。

其次是协同能力——团队合作

我们的学校教育很少强调团队,每个建筑学的学生基本都是一个“孤胆英雄“,再加上年轻气盛,谁也不服谁,就更加少有团队合作的时候了。

而工作以后发现,建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行业。不仅是建筑专业内部的前后配合,更有不同专业、工种之间的配合;甲、乙方之间的对立与合作。很多时候真的是夹缝中求生存。

所以不管是什么专业,适应能力强的,团队协同强的人,都生存的不错。

创意VS务实哪个更重要?

设计类的专业,学校教育普遍有种追求创意的趋势。

而进入社会之后,工作需要的更多是务实。这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我们很多刚毕业的朋友,或者长期留恋前期(方案)设计的伙伴,对于如何去将自己的创意落地是没有把握的。对于后期深化人员的工作是不熟悉的,更谈不上去统领所有专业,完成项目了。

将创意完整的落地,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所以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考研能否提高竞争力?

从就业的角度来讲,目前稍微大点的设计院,对学历还是比较看重的。所以敲门砖还是很重要的。

但如果在专业上,你觉得自己确实没有很大建树,那么5年和7年又有什么分别呢? 

我在《建筑学还是个“好”专业吗?》一文中提到了建筑学毕业生就业途径有很多,总有一款适合你。

1.与规划建设相关政府机关(公务员)

2.留校(任教)

3.房企和咨询机构(设计管理)

4.设计院或设计事务所(设计)

所以考研提高竞争力的事也是因人而异的。


对于未知的世界,惶恐但不要失去了努力的方向。

对于目前的“窘境”,无奈但不能失去了生活的热情。

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对他人有趣,对家人有种的人,可能才是我们生活的意义。

注:纯属一家之言,希望对你的生活和学业有所帮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