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徽州75】姬公尖:没柿子时候,我也一样很美,不信来看看

 徽州司马狂 2021-07-08

【行走徽州75】姬公尖:没柿子时候,我也一样很美,不信来看看

司马狂/

这几年,歙县北乡的姬公尖村一到下半年柿子成熟的季节,总是能吸引很多游客的目光,俨然成为歙县乡村旅游的一个好去处。不过,在柿子没有成熟的时节,这个隐逸在大山深处的村子,却是鲜有人问津,整个村子静谧得如同被时光机定格在那里了一般。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因为我走错路,误打误撞在五月份上了姬公尖。

徽州大多数村落的得名,或者和周遭的地理环境有关系,或者和姓氏有关系,还有些和民间故事有关系。姬公尖的本名叫鸡公尖,后人雅化成姬公尖,我猜测着,周边或许有山形状若公鸡。奈何,不懂寻龙分金的口诀,我是看不出来山形走势的,这地名由来也仅仅是我的揣测而已。后来,村名又从姬公尖雅化成为姬川,这是徽州村落名字雅化常见的路子。

步入姬公尖村落的中心处,有个小池子,那是山上溪流自然汇聚而成的。池子边上有水泥硬化过的台阶,不知道之前是否有石板长条铺在上面呢?看那水的模样,如今应该是用来浣洗的,以前说不定也能饮用。水池上边,就是祠堂,汪姓。外边瞧着,这祠堂与山下常见的老宅子没有什么不同,完全不似大户人家祠堂那般的恢宏。进入其中,发觉二进的寝殿,因为就着山势的缘故,颇有些高高在上的气势,你得小心地拾级而上才行。更为难得的是,姬公尖的汪氏祠堂,是两间祠堂并立的,两者从外面看,差不多大小。隔壁那间,村里称为“姑婆祠”,其实就是女祠。在如此高山之巅,聚族而居,还辛苦建造祠堂已属难得,更为难得的是还建有女祠,汪氏此支确实不错。

家住山中,最难的其实是吃水问题。但这个问题,似乎在姬公尖不存在。祠堂前面有个小池子,再往上走,还有一个更大的水塘。水塘边上有明显的人为砌磅的痕迹,观水之走势,乃是自更高的山顶上流淌下来的一条涓涓溪流。古人定居一隅,果然是要认真研究此间“风水”。这风水真不是所谓的迷信,而是对于周边环境的选择。

漫步在姬公尖村内,巷陌幽深,石板铺在上面,道不尽的沧桑岁月。不说村内那些新建的房屋,单是留存下来的老宅子,都是砖瓦结构,马头墙和围墙相得益彰,足见此间汪姓族人日子过得属实不错。近几年,已经外出的村民很多又回到山里来,兴办起农家乐,村子里的人气又逐渐恢复起来。只是,柿子成熟的季节前来,那真的是人太多了。

我去的时候,还是茶叶采摘的季节,有村内长者搬来木梯,人站其中,采着茶叶。这样子的景象,在别的地方,你是完全见不到的。对于姬公尖人而言,木头做的梯子,似乎完全融入他们的生活当中。不为别的,就因为姬公尖又被誉为“花果山”。这花果山可不是文人附会的,这里的核心产业真的是“花”和“果”。花者,梅花也,主要是绿梅,花为白色,可入药;果呢,一个是柿子,还有一个就是梨。姬公尖不仅有甜甜的雪梨,还有涩涩的药梨,那也是可以入药的。摘柿子和梨,都要用到这木头梯子。车子开在姬公尖出村的盘山公路上,两旁都是果树,虽无果,却已然令我赞叹不已,只可惜,一路下来不曾留下影像资料,诸位可以自己去感受一下子。

写此文的时候,询问姬公尖的朋友,她告诉我了一些,唯有姬公尖人才懂的童年往事,让我印象深刻。一件事是姬公尖的孩子,读过的书,写过的作业本,是断然不会完整保留下来的。因为那些本子会被一页页撕下来,用来做成包梨的纸袋。还有一件则是,大人会用长长的竹竿,把上面的部分削开来,下面稍微用力,顶端的竹片就会相互碰撞,发出响声。孩子们的任务就是扛着竹竿,去地里,竖起竹竿,让它发出声响,好赶走打算来偷吃水果的小鸟。长大成年后的姬公尖人,回忆起儿时的这些往事,不知道会否会心一笑呢?

姬公尖村子不大,马路没有开通前,出村不易,满山的花和果,挺愁销路。于是,聪明而又勤劳的姬公尖人才创造出柿饼的做法,延长了柿子的生命周期。也有了药梨膏的做法,更有甚者,若干年前,姬公尖上还有自己创办的罐头厂,以此来解决水果的销售时间过短问题。如今的姬公尖,不论是梅花,还是柿子和梨,哪里还会愁销路。人们纷至沓来的时候,村子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这或许是上一辈的姬公尖人怎么也想不到的事情吧……

此前我曾专门写过姬公尖的柿子饼和药梨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在我公众号内搜索。分别是《舌尖上的徽州(71)歙县上丰花果山出品的涩梨膏》和《舌尖上的徽州(85)歙县姬公尖出产的灯笼柿饼,你一定要尝一尝啊!》。其实我是故意不留下链接的,哈哈,我想看看有多少人能找到这两篇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