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徽州79】承旧岭:高姓族人住在高山上的传统古村落

 徽州司马狂 2021-07-08

【行走徽州79】承旧岭:高姓族人住在高山上的传统古村落

司马狂/

从我们南乡进歙县县城,过了就田村,左手边有条水泥路能一路上到山顶,那里便是承旧岭。之前路过的时候,隐约见着有承旧岭的路牌,但从未仔细端详,更不曾沿山路上去过。直至年前,才有幸上到承旧岭,那才知道,这高山之巅的村落,却也别致的很。颇为遗憾的是,那次上承旧岭,天公不作美,阴沉沉的天气,加上临近黄昏,匆匆而过,没有拍出几张照片。心里一直惦记着再上承旧岭,疫情之后的五一,趁着天气晴朗,在正夫兄陪同下,二上承旧岭,总算了却心愿。

因为是直接车子开上去的缘故,自山脚到山顶,倒也没有花上太长时间。但若是徒步而上,别看直线距离没有多少,走走还真是需要挺长时间的。前人选此地定居,倒有些隐士的风范。荷锄自足,鸡犬相闻,山高阻隔,外人难扰,自得其乐。或许是因了新修公路的缘故,一路上行中,道旁都有房舍,只是看着年份都不久。即将进村前,路旁电线杆上,有一块路牌,“承旧岭”三个字依旧清晰可见,只是铁皮被风雨侵蚀,锈迹斑斑。岁月的流逝,或许就在这你不经意间抬头望见的路牌上。

车子从逼仄的村道间穿过,越过两株苍天大树形成的树荫,顿时豁然开朗,眼前一大片的开阔地。边上还有一方池塘,水泥硬化了台阶,可供村民浣洗。看这地貌,当年应该也是石板砌成的埠头,若是那样的老埠头,再配上村妇拿着棒槌捣衣,那真是令人拍案叫绝的乡村风貌。古人选择定居的村落,水是第一要素,既是生活所需,亦是防患火灾的关键。在高山之巅,能有如此大的池塘,前辈择此处定居者,想来在堪舆方面颇有建树。

开阔地的另一边,几栋建筑物依次排列,看模样,分别是大礼堂、学校、祠堂。那大礼堂的建筑风格,既有苏式的味道,又带有徽派的特点。入内,则见一片狼藉,但依旧清晰可以感受到当年的恢宏。初上承旧岭的时候,就担心着这个大礼堂可能会不堪雨水的侵袭。果不其然,二度上承旧岭,大礼堂的墙壁早就轰然倒塌。不过整体结构尚且完整,若能修复完整,未尝不是一处寻找记忆的好地方。边上校舍模样的房子,铁将军把着门,未能入内瞧上一瞧,倒是有点遗憾。

承旧岭村子主要姓高,据说是绩溪迁过来的,在1987年版《歙县地名录》的记载中,这里也被称为承舅岭、寻狗岭,当时统计有86户,381人。这绝对是个大村庄了!高姓族人的祠堂名为“敦叙堂”,傍山而建,第二进就是建在山坡之上。祠堂经过高姓族人的努力,已经修缮完成。而祠堂边上另有一个小间,门楣上写着“螽斯衍庆”,这是典出《诗经·周南·螽斯》,在古代文人雅士的口中,是用来祝颂子孙众多的。我猜测着这房间是用来做厨房用的,正夫兄则认为是高家的私塾,其真相究竟如何,请您来评判。

沿着池塘,有一圈的老房子,纷纷挂上了“历史建筑”的牌子。这些宅子的年份,都不会特别遥远,明显带着清末民国的建筑风格,即便如此,这样一圈围着池塘,还是蔚为壮观的。但是,很多房子明显已经没人住在里面,年久失修,看着也是岌岌可危的。甚至有的房子,整堵墙明显往外凸出,用摇摇欲坠形容也不为过。若是能有人将这些老宅子都统一规划一下,还真的是挺好的,更何况此间距离县城如此之近。


穿行在承旧岭的村落间,各式房舍皆有,既能看到典型的徽派老宅,又有上世纪中期的建筑,更有改开后新修的小洋楼。足见,承旧岭人向来收入不错。不过回头想想也是,当年“三花”畅销的时候,这里也是核心产区,农民的收入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这已经令家在南乡大山深处的我,羡慕不已啊。村子里没有那种常见的杂乱,间或还能见到把家中庭院收拾得紧紧有条的长者,他们依旧坚守在村中,过着与世无争的惬意生活。

别看承旧岭地处高山,还真的是一点不缺水,不仅有那方池塘,村子中还有古井。那井处于村子中间位置,方便四邻取用,四周还种有芋头,郁郁葱葱,也别致的很。旁边的洗衣板,我认真瞧过,其实是江姓人家的古墓碑。村子的周遭都是毛竹,风吹过竹林,形成簌簌的响动,村子里都能听得真真切切。我们在村里和老人们聊着村子辉煌的过往,老人们越说越激动,似乎如今冷冷清清的现实并非是我们目睹的真相,那人声鼎沸的时代,好像就在眼前,怎么突然间,村子里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呢?怅然若失的心境,是被我们这样的外乡人勾起来的,待到我们离去,他们又将复归平静。

应该说,承旧岭是个值得挖掘的好地方,无论是村落本身的价值,还是听闻村里人所说的古道和那些战争岁月的故事,都会是吸引更多人目光的宝藏。尤其是如今,上承旧岭的路如此便捷,走上一遭,也用不了多少时间。去吧,去亲眼看一看,远比我有限的文字,要美得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