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剪影

 新用户24030ygV 2021-07-08

认识苏州,还得感谢著名作家陆文夫。

1956年,《萌芽》杂志发表了陆文夫的短篇小说《小巷深处》。小说一开头就让一个初中学生心醉神迷,不知不觉地跟着作者的笔走进了苏州——

苏州,这古老的城市,现在是熟睡了。她安静地躺在运河的怀抱里,像银色河床中的一朵睡莲。那不太明亮的街灯,照着秋风中的白杨,婆娑的树影在石子马路上舞动,使街道也布满了朦胧的睡意。

从此,那古意朦胧、韵味深邃的古巷,那流水纵淌、石桥横卧的小何,那吴侬软语、弦琶琮铮的评弹,那撑着油纸伞、踮着脚走在雨中的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形成了我对苏州的最初记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献给苏杭的联唱中,白居易的即事名篇《忆江南》是最著名的一首佳作: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然而被称为“天堂”的苏州,并不像诗人笔下所描绘的那样超然物外,那样优哉游哉。从它诞生那一刻起,甚至当它还在母腹中蠕动的时候,就已经沐浴于腥风血雨的羊水中了。

苏州城的兴起靠了春秋时期的两个人:一个是对外戎马征战、对内励精图治的吴王阖闾,一个是辅佐阖闾治国平天下的相国伍子胥。阖闾是第一位把目光投向三吴以外世界的吴国国君,他接受了伍子胥精心谋划的“称霸纲领”:“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并于公元前514年派伍子胥建姑苏城。伍子胥受命之后,“相土尝水”、“象法天地”,经多方勘查和比较,最终将城址选于姑苏山之东。公元前508年建成的姑苏大城,奠定了苏州水城的基础。

一代枭雄阖闾意外地死在越王勾践的毒戈之下,于是引出了阖闾之子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之间剪不断的恩仇和争斗。两虎相斗,吴灭越,越亡吴,一斗就斗了20多年。虽然吴越两个只不过是春秋后期短暂地崭露头角的小国,但是它们的史事和人物,却一直强烈地拨动着历史的琴弦,生动地叙述江南名城的烟云。《姑苏怀旧》不仅是“后七子”之一的明诗人梁有誉的感叹,也是千百年中来到江南的所有游客的感叹:

看山几日到吴中,游客登临感慨同。

金虎迹荒灵气灭,水犀军散霸图空。

春归茂苑乌啼月,花落横塘蝶怨风。

谁识倦游心独苦,扁舟长忆五湖东。

吴王的霸业如秋日朝露,昙花一现,但那一曲惊天动地的古代霸歌却是震撼一时,响彻柔情似水的江南上空。阖闾死后被埋葬在姑苏城西北的虎丘山,他的霸业梦从此也就永远遗落于此了。虎丘本名海涌山,相传阖闾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东晋时,山上建虎丘寺,分东西二刹。虎丘山下有一剑池,据说阖闾之墓就在剑池下。阖闾爱剑,以三千宝剑作殉葬品,同时殉葬的还有千名筑墓工。虎丘剑池,记下了姑苏史诗中气势磅礴的一段篇章,也留下了2500年来无人解读的一则古谜。

阖闾时代的古吴之地,本来是一个剑乡,一个“蛮邦”。阖闾是一代枭雄,伍子胥称得上吴中第一好汉。刺客专诸、要离,是早于荆轲登上历史舞台的春秋勇士,正是他们的刺杀行动,成就了公子光(阖闾)和伍子胥的一番霸业。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奉命在吴国操练娘子军,教练固然英武严厉,女兵更是英姿飒爽。

然而名冠姑苏的却还不是阖闾,而是两位势不两立的敌对人物:一个是强人伍子胥,另一个是弱女西施,他们在吴山越水留下了更多的历史脚印。对于阖闾来说,能找到伍子胥这样一个竭智尽忠的辅佐,可谓幸哉。但在夫差眼里,伍子胥却是一个碍手绊脚、喋喋不休的罪臣。夫差对伍子胥的处置是严酷无情的,他派人送去一把宝剑,令伍子胥自尽。伍子胥接剑后仰天长叹,嘱咐门客在他死后挖去他的双眼,悬挂吴城东门,他要目睹越军入城灭吴。“伍员尸谏”,使夫差大为恼怒,遂命人将其尸体装入“鸱夷”(皮革口袋),投于汹涌的江水之中。在广袤的吴中史空,伍子胥是一颗不落的巨星,也成了文人相袭咏颂的题材。而由越大夫范蠡“众里寻他千百度”而发现的西施,成为勾践编导的灭吴复国历史剧中首先出场的主角。杀害伍子胥的阖闾逆子夫差,则把自己的绝笔诗镌刻在灵岩山,山顶上曾是他专为西施建造的避暑离宫馆娃宫的所在地,从而使他的失国史事与一段浪漫爱情在这里系连和交织。西施曾被史书说成亡吴之祸,对此历代诗人都发出了不平之声。宽宏大度且又高瞻远瞩的苏州人不仅没有对她表示过什么谴责或愤懑之意,而且还精心地保留和维护着她的诸多遗址。在他们看来,古代绝色美人和巾帼英雄西施在姑苏落籍,应该是苏州的荣幸。

余秋雨说:“吴越战争以降,苏州一直没有发出太大的音响。千年易过,直到明代,苏州突然变得坚挺起来。”他所说的“坚挺”是指在苏州平民中二度爆出的英勇气概。这两次震惊朝廷的抗暴行动,先是织工葛成带领失业工人怒逐税监,事后毅然投案,刑满12年释放后,他自愿为五义士守墓。五义士是五位苏州庶民,他们挺身而出为保护东林党人而怒杀朝官的壮举,演绎为千古不朽的五人墓,在苏州留下了一曲颂歌。五人墓与专诸、要离二冢相距不远,因此清诗人蒋士铨在《五人墓》诗中叹道:

断头犹能作鬼雄,精灵白日走悲风。

要离碧血专诸骨,义士相望恨略同。

不过,这种“坚挺”并不是吴风的典型。尽管老祖宗阖闾为苏州申报了剑文化的专利,但经过一代代苏州后人的改造演变,丝文化取代了剑文化,“好剑尚武”的“蛮荆”之地变成了“习儒尚礼”的状元之乡。这大概是由于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的远移,吴地社会逐渐趋于安定,经济也迅速得到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裕闲适,人们自然不愿将天堂之邦变为乱世之地了。

从以吴钩开创局面,到用苏绣打进世界,历史似乎开了一个玩笑,鬼使神差地指使着苏州从天平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昔日的剑乡霸国,今天的丝府绣城;曾经是杀气腾腾的战地,却成为书声琅琅的诗乡。现代人也许很难想象,满眼温文尔雅、满耳吴侬软语的苏州,竟然诞生在一个“轻死易发”、“好相攻击”的年代和环境之中。不过苏州变得锦绣成堆,物阜民康,习儒尚礼,文风鼎盛,这难道不是历史前进的使然,难道不是走向文明的表现吗?

      历史名城是千古诗文的摇篮,苏州又以其小桥流水、古镇园林的旖旎风光,为历代文人骚客留下了广阔的笔墨空间。古今诗人纷纷来到苏州,或旅次,或客居,或颐养天年,或奉诏任官,无不在这里挥洒诗文,抒发感叹。而苏州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自己的优秀人才,他们的杰作与外来的诗文相互辉映,一起装点着这座吴中古城。

      1200多年前的一天,唐进士张继客游江南,乘舟来到苏州,夜泊城外枫桥。霜天寒夜,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孤舟愁眠。忽然一声声蕴含韵味的夜半钟声,从幽深的寒山寺悠扬传来,敲醒了静谧的水乡之夜,仿佛一位在每个夜晚都准时来到枫桥的历史老人,站在桥上吟咏着姑苏史诗。缓慢而深沉的声调,声声拨动着张继的心弦,叩打着他的灵感,于是一首传诵千古的苏州标志之作《枫桥夜泊》就这样瓜熟蒂落地产生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留下了巨大反响,竟使许多大诗人为寻梦枫桥接踵而至,其中就有唐代的韦应物、杜牧,宋代的岳飞、陆游、范成大,明代的高启、唐伯虎、文徵明,清代的王士禛、康有为、俞樾等名气均在张继之上的名士。他们或以诗抒情寒山钟,或以画写意枫桥夜,无不留下自己的墨迹。

乘着《枫桥夜泊》的翅膀,古刹夜钟在悠久的历史长廊袅袅回荡;驾着《枫桥夜泊》的舟帆,姑苏史诗在古老的文明水系汩汩流淌。然而《枫桥夜泊》毕竟只是一曲过路之作,张继未能长住于苏州,真正在苏州任职而或长或短地居住过一段时间的是三位“诗太守”,他们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白居易和刘禹锡。有这么三位优秀诗人先后到苏州任刺史,是诗人们难忘的一段经历,更是古城珍贵的一段城史。苏州民众将三位造福百姓和廉政为官的诗太守称为“循吏”,并为他们建了三贤堂,岁岁祭祀,代代纪念。

宋代的苏州二范——范仲淹和同族的后辈范成大,是两位蜚声政坛的优秀文学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的范仲淹,在家乡修水利、建府学并首创范氏义庄,身体力行地实践了他“先忧后乐”的人生哲学。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的田园诗人范成大,在告老还乡、卜居苏州石湖后,寄情于诗,写下60首清新优美的《田园四时杂诗》。他的四季田园杂诗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琅琅成诵,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是《夏日田园杂兴》之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代另有两位迁徙江南的河南文人苏舜钦、贺铸,也先后退居于苏州。苏舜钦曾在苏州构筑沧浪亭,而贺铸“别墅在盘门外横塘,常扁舟往来”。唐宋的诗文之流溶入水城,激发后浪,到了明清时期,苏州文风氤氲,诗潮激荡,才俊涌现,代有人杰。姑苏才子唐寅(伯虎),诗坛俊彦高启,通俗文学巨匠冯梦龙,杰出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现实主义剧作家李玉,思想家、诗人顾炎武,一大群名士大笔如椽,用他们的诗文、小说和剧作,在古城建筑了一座座绚丽多姿的精神大厦。冯梦龙及其“三言”古今小说的出现,造成了短篇白话小说的繁荣局面。通俗文学在苏州首先兴起,直接影响和促进了说唱文学的产生。以李玉为代表的剧作家,又适逢其时地向时代献上了一批便于演出的戏剧作品,使古老的昆曲以及苏州评弹等地方戏曲应运而生。

与文徵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的诗人唐伯虎,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一段“三笑姻缘”或“唐伯虎点秋香”的风流韵事,纯属子虚乌有,但却不胫而走。在唐伯虎真实的一生中,有的只是令人悲愤的辛苦遭逢。仕途蹭蹬和家事挫折,促使他坚定地摆脱了功名利碌的羁绊,筑室桃花坞醉心画艺,将自己的诗书画迅速推到艺术顶峰,被称为“唐寅三绝”。唐伯虎墓在苏州胥门外唐家祖茔,清人方引谐在凭吊后写下一诗《吊唐六如墓》,赞曰:

先生胸次海天宽,只爱桃花不爱官。

荒土一抔魂魄在,满溪红雨落春寒。

明末清初的苏州出了个金圣叹,搅乱了中国文坛的一潭死水,为吴门增色不少,但也招来了颇多是非。不过不管赞许他或反对他的人,都不得不承认金圣叹是个才子。近代和现代的苏州,又有爱国诗人和文学革命团体南社领袖柳亚子、作家、教育家和出版家叶圣陶等人承前启后,诗文相继,使悠长的苏州诗流得以继续绵延不绝地流淌。

到苏州必游园林,没有见过苏州园林的人想必也称不上一个真正的园林学家。对苏州园林的地位,当代著名的园林学家陈从周一言以敝之:“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州古典园林起始于春秋,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盛于明代,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群芳荟萃的园林网络。在千变万化、亦真亦幻的苏州园林,咫尺天地之间,容纳了万里山河,说不尽的山水林泉之趣,诗情画意之美。

一次,风流皇帝乾隆来到著名园林狮子林游赏,在兴高采烈之际,照例要挥毫题字,写下“真有趣”三字。陪驾来此但尚未派官的新科状元黄熙,在旁冷眼观看,觉得文采太俗,于是灵机一动,忙上前启奏:“圣上御笔,笔笔铁划银钩,当中的'有’字更是百媚千态。小人冒昧该死,恳乞圣上将'有’字赐给小臣。”聪明的黄熙拍的马屁可谓恰如其分,乾隆自然心照不宣,就将'有’字赐给了黄熙,另写小字一行:“御赐黄熙有”,从而留下“真趣”二字作为扁额,悬挂至今。

狮子林是一座以太湖石假山为特色的园林。在这座园林中,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狮子群,有神狮、大狮、小狮和狮子狮孙。传说由于天目山的神狮来到此地,抖落了一身狮毛,从而形成了群狮麇集的狮子峰。与狮子林一样,环秀山庄和耦圆诸园的特点也是叠石为山,浑然天成。狮子林虽为名园,却非绝胜。现存于苏州的五十多处园林中,最古老的是沧浪亭,最大的是拙政园,古园林中的“小家碧玉”为网师园,而原称寒碧山庄的留园则被誉为“吴中第一名园”。

苏州园林运用中国独特的造园手法,在城市住宅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花植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了由文人构思和写意的山水园林,在都市里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园内以假山为中心布局建筑、园外以水面为外景的沧浪亭,是城市山林的一个代表作。沧浪亭是北宋诗人苏舜钦在丢官流寓苏州后购置的一座废园,他在水边筑亭,题名沧浪亭。

从沧浪亭开始,苏州园林的定位就是归隐。尝到过宦海风浪之险恶的官吏,先后把苏州园林当作他们贬、退或告老的理想隐居地。受诬陷而解职还乡的明代御史王献臣,用做官时积蓄的私囊买下一块废寺址,建造了规模最大的园林拙政园。拙政园以水池为中心,悠悠流水萦绕着园内建筑,形成了朴素开朗、淡雅素静的自然风貌。园林的主要设计者文徵明有《拙政园梦隐楼》诗,诗曰:

林泉入梦意茫茫,旋起高楼拟退藏。

鲁望五湖原有宅,渊明三径未全荒。

枕中已悟功名幻,壶里谁知日月长。

回首帝京何处是?倚栏惟见暮山苍。

与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列于中国四大名圆的留园,是苏州古园林中为数不多的官僚花园之一,以建筑布局之紧凑精巧,典雅风致,曲径通幽,变幻无穷,在苏州园林中首屈一指。而与留园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一所位于小巷深处的网师园。网师园虽小,但却巧妙地运用了透视学的原理,在中部一个不大的水池四周布局了一些小建筑,而使较大的建筑退避池岸,留出空间植树种花。在涓涓溪流上架起尺度极小的舞台布景式的小桥,形成桥小池大的强烈对比,将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

参与造园的设计师,又大抵是历经艰辛、饱尝苦乐的文人,经他们手建的园林,往往面积不大,寓意深远。他们力图以“白屋草堂”的朴素清白,来映衬和讥讽“朱门华堂”的豪华奢侈。正是他们的构思和画艺,从不同角度勾画出丰富多彩的优美画面,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不出城市,而能获山林之治”的淡雅创作。

      水乡苏州培育了两朵并蒂莲,一朵是建造在地上借水发挥的园林,另一朵是构筑在水中与水共存的古镇。

      苏州因水而美,以水闻名,水是古城的生命。苏州古城以“三横四直”的大河为经纬,与“六纵十四横”的分流相交贯。“水陆平行,河街相邻”,“里闾棋布成册方”,从空中俯瞰,整座城市宛如一个有着精密双线条的大棋盘。当年晚唐诗人杜荀鹤迤逦南下来到姑苏时,目睹水乡景象,赞叹不已。水港小桥,枕河人家,吴歌声柔,卖货船忙,水乡风情的韵味久久不散,江南胜景的印象念念不忘,使他写下了两首描述吴越美好风光的送行诗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南宋绍熙年间的一个除夕,词人姜夔在看望范成大后,带着歌妓小红由石湖范家沿吴江返回浙江。途中小红低唱咏梅曲,姜夔以箫伴和。当轻舟经垂虹桥后,曲终回首,只见烟波缥缈,桥影朦胧。环顾这诗意盎然的姑苏水乡,姜夔灵感涌动,不假思索地吟下一首《过垂虹》诗: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对于居住在苏州的明代才子唐寅来说,水城风情可谓是司空见惯了。然而好景是百看不厌的,当他便服散步时,扑面而来的柳廊、流水、酒肆、佳丽,仍使他感到兴致盎然。他的《散步》诗正反映了这种自得其乐的心情:

吴王城里柳成畦,齐女门前水拍堤。

当酒卖垆人袅娜,落花流水路东西。

平头衣袜和鞋试,弄舌钩輈绕树啼。

此是吾生行乐处,若为诗句不留题。

杜荀鹤、姜夔和唐寅都是古代中国的文人,能以诗词表述自己的情感,对那些不善写诗的欧洲人来说,就只能用朴实的语言来赞叹了——不过语言之生动却并不比诗词逊色多少。13世纪来到中国的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首先把苏州称为“东方威尼斯”,而那位18世纪的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更称誉苏州为“从水底下出现的最美丽的地方”。

在古老的苏州城外,二百多个或抱湖、或环水、或临江、或枕河的小城镇,星罗棋布地镶嵌于湖光山色之中,构成了苍老、古朴和优美的天外天、山外山、城外城和桥外桥的画图。这些位于水乡泽国的小镇,凭借交通闭塞的“优势”,不仅历史上较少兵燹之灾,而且现代亦少受“开发”之苦,从而得以幸运地保持着完整的古镇风貌。它们原汁原味,古色古香,宁静而洒脱地漂浮在水面上,显得那么幽邃和空灵。在常年淹没在水泥丛林中、日夜吞吐着汽车尾气的现代人眼中,一座座水上古镇,不啻是一处处蓬莱仙境。于是这些过去并不起眼的古镇老城,近几年来几乎一夜成名,其中如同里、周庄、甪直、东山、木渎、盛泽、浏河、虞山等,今天都成了名满天下的江南名镇。

远眺镶嵌于五湖之间的同里,水村隐现,古镇空濛。号称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同样是在四周湖水的包围之中,圆圆小镇,宛如飘在水面上的一片荷叶,向被称为“岛中之镇”。甪直因河道街形状象“甪”字而得名,镇内河道纵横,素有“五湖之厅”和“六泽之冲”之称。

从苏州北行就到了常熟古城,峻拔葱茏的虞山,半入城中,半倚城外,背枕大江,面临尚湖。常熟城内有七条河横贯东西,由一条南北走向的古运河串起七河,宛如琴上七弦,故常熟又称为“琴川”。虞山东麓的虞仲古墓是江南古老文明的标志。与虞仲墓毗邻的另一座大型古墓葬着言子,他是在虞仲之后为开发江南文明作出卓越贡献的是另一位古人。虞山东南麓有一处小巧玲珑的园林,据载就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读书台;而包括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秦淮名媛柳如是、近代小说家和翻译家曾朴的墓冢,使虞山覆盖了文史的绿荫。虞山上最引人注目的一座墓冢,是近代史上一位位极人臣的大人物翁同龢之墓。坐在庙堂高位的翁同龢,却是一个与其职位并不相称的书生。他最终被卷入了激烈险恶的政治旋涡,作为戊戌变法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沉重的脚印。

姑苏水乡,江南名城,苏州及众星烘月般地环绕着它的水上古镇,充满了风月无边的魅力,编织着古今千年的梦幻。这里温柔的流水曾抚慰过古时候士宦商贾的伤痕,这里苍老的屋宇又激荡起现代人海阔天空的想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