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山,名士乡史册上的精彩一页

 新用户24030ygV 2021-07-08

    胡乱涂鸦一篇《柯桥古镇,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竟得到母校稽中老书记金华定的厚爱,嘱我为他的家乡绍兴马山写一篇“传记”。虽说师命难违,然而江淹梦笔,加之本非马山人,又不谙地方志,未免有脑袋上放钥匙——开头难之感。思前想后,似乎觉得马山很有“立传”的必要,就自然风景而论马山并非所长,但就人文历史说,马山却在名士乡的史册上,谱写了精彩一页。

太久的传说依附在他身上

太多的故事伴他一起埋葬

岁岁雪花飘落过多少神话

浇注了一尊古代英雄的铜像

——古代英雄大禹,挑开了混沌的古越史空,从此江南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就在这遥远的四千年前,大禹治水时,属下防风氏马山土丘间拴马,史书上因此记下了一个“马山”的地名。

大禹治水功成做了天子之后,巡行各地,最后又回到大越。他登上茅山,召九州群臣都来朝觐,以总结治国之道论功行赏。各路诸侯无不欣然前来惟有一位资深大臣防风氏没有按时报到。防风氏曾随禹父鲧一起治水,后又跟随大禹。他在四明山采用筑坝拦洪的方法治水,虽然不失为治水一法,但却以失败告终。在茅山开会期,他迟到上山,瞒着灾情来见大禹,其实大禹已了然于心。尽管防风氏是两代重臣,但按法已犯死罪大禹毫不姑息和手软,下令立斩。由于防风氏生得高大,大禹就叫人在山麓建造一个刑堂,堂中设立高台,行刑人站在台上,防风氏跪在台上,在当众宣读了防风氏罪名之后,手起刀落,执行了死刑。唐诗人在《咏史诗·涂山》一诗中叹曰:

大禹涂山御座开,诸侯玉帛走如雷。

防风谩有专车骨,何事兹辰最后来。

据说,现在绍兴县的型塘乡,就是当年“刑堂”的转音。虽然防风氏违法获罪,咎由自取,但他一生治水,也历尽千辛万苦,人们对他仍然十分同情。后来当地百姓在治理镜湖时,掘出一根七尺人骨,说是防风氏的脚骨于是将尸骨重新埋于马山,并建了一座防风庙以志纪念。

马山史上的古代名人,当数一功臣,两师爷。功臣者,自然是康熙年间政治家、军事家、名臣、名将姚启圣(1624~1683年),他是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

在康熙十四岁那年,三藩之乱(即三位明朝降将驻防云贵的平西王吴三桂,驻防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驻防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硝烟弥漫、十省山河战云未散的危险时刻,盘踞于台湾的郑经违背父亲郑成功的遗训,企图将台湾变成一个与大陆分庭抗礼的独立王国。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已死,台湾内乱,福建总督姚启圣上疏康熙,建议朝廷立即派兵攻台,“时不可失”,并推荐郑成功的降将施琅作攻台统帅。康熙立即批准了姚启圣的奏文,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派施琅率军一举击溃郑氏集团主力清军登陆台湾后,以和平方式收复台湾,完成了长期以来人心所向的祖国统一大业。中秋晚上,喜讯传到北京,欣喜异常的康熙欣然命笔,以《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之诗纪念这一盛事: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明月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姚启圣是绍兴人,然而他的故居竟在何处?越城区凰仪桥、龙山后街、马山姚家埭说法曾经各执一词,不过至今已经叶落归根,众口一词。借问功臣在何处?牧童遥指姚家埭姚家埭内有一处帅府台门,这是姚启圣的真正府第吗?尽管至今众说纷纭,但清风如梦,吹不倒姚启圣在马山的这棵大树。

两师爷是指《清史稿》有传人称“骆大师爷”的骆照,以及被称为绍兴师爷的巅峰人物娄春蕃。在他们的师爷生涯中,体现了匡扶正义、睿智精明、清正廉洁、足智多谋的刚正和智慧。

道光十五年(1835年),从号称“全国师爷第一村”马山尚巷村,走出来一位名叫骆照的书生。他在河北保定学成刑法后,长期以幕为业于京、津、冀、苏一带。在任刑名师爷期间,游幕赵州途中,他得悉一民妇因家道贫寒厌世,将砒霜放入饼里以自尽,不料其夫先食致死。此案经骆照反复审理,认为其夫系误食毒饼而亡,妇人并无其他隐情,应从轻定罪,未判死刑。咸丰、同治年间,直隶督署积案五百余件之多,搁压已达七八年,制军刘荫渠聘请骆照入幕予以清理,骆照殚精竭虑,仅五个月就全部清理完毕。同时将同治三年(1864年)以前所积之案作为归案,一概免扣审限,奉旨允张,并勒令各省照办。与此,骆照还总结制订了《清理积案规条十则》,颇受清廷赏识。曾国藩任职畿辅时,清理积案也多效法于此。

骆照亦有文才,擅撰联,他于同治四年题于河北省保定市浙绍会馆戏台的楹联就非常有名。联云:

别馆接莲池,谱来杨柳双声,古乐府翻新乐府;

故乡忆梅市,听到鹧鸪一曲,燕王台作越王台。

李鸿章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时娄春蕃投其幕下。其时永定河水患频发,娄春蕃主动请缨,多次实地考察,为李鸿章制定出一个详细的治水计划,使永定河得到有效治理。光绪初年,直隶盐商税赋太重经营困苦,娄春蕃向李鸿章直言实情,使盐商税赋得到宽免,安心经商。由于精通法律,审案慎重周全,在娄春蕃其主持总督府文案间,直隶省无冤狱发生。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总督府同僚皆闻风而逃,仅留的娄春蕃一己之力苦撑局面,使李鸿章深受感动。李鸿章保奏出任京官但遭婉辞,因此娄春蕃一生都是一介布衣后来娄春蕃又王文韶、荣禄、袁世凯、扬士骧、端方、陈夔龙的师爷,并且一生都深受幕主礼遇。随着1912他的谢世,师爷职业也就落幕

对于娄春蕃之故里歧见颇大。一般人均以《绍兴县志》传文为依据,谓其为山阴安昌人。而《绍兴市志》其为会稽人,其同乡同入庠学后又是幕中同事沈祖宪在娄春蕃墓志铭中自谓墓主“与予同为浙之会稽县人”。前清探花安徽巡抚冯煦所撰题为《清故二品衔候选道娄公神道碑》,则清楚地记叙了墓主籍贯故里,碑文开头“公讳春蕃,一讳晋,字椒生。会稽娄氏世居檀渎村,世以廉吏著。”另在马山镇檀渎村《娄氏家谱》中的清朝雍正时期,有娄春蕃详细资料

据查,檀渎娄春蕃故居坐北朝南,前后临河,原有照墙、台门、大厅、二厅、后楼、东西厢楼及大厅二厅之间的东西侧厢诸建筑,后门外是双面踏道。后为避回禄,将台门改向朝东,屋顶置“鹰爪神”。今尚存九间后楼中的当中三间、二厅三间及东侧厢。清代同治丙寅年夏季(1866年),娄春蕃祖父娄德鉴在七十寿辰时,想把村西的一座破颓桥改建成一座石拱桥孙子娄春蕃悟祖父意,以爷爷的名义出资重建,请其父娄树年监工督理。桥建成后,桥名则由绍兴府会稽县举人时任湖州府长兴县儒学教谕的孙德祖题写。此桥至今犹在村中,见证了祖孙三代造福乡梓的义举

马山陆家埭晚清著名文史学家李慈铭的外婆家,李慈铭是“晚清四大日记(越缦堂日记《缘督庐日记》、《翁同龢日记》和《湘绮楼日记》)之冠每年正月初三,李慈铭母亲总要坐船带着他们兄弟几个前去看望外公外婆,使他从小留下深深烙印后来他在致书故园诸兄弟一文中写道:“予外家居昌安门外之陆家埭,去城东三十五里,月之三日,必买船诣之。其地荒寂,无岩壑之娱,然孤村小市,数里相接,往往旷野中见有着青布新衣,携一篮篮红纸包食物而行者,一小儿着大红布衣,跳跃从其后,或有扶渡船而归,手中多持若糕若角粽贺岁之物,面皆赭然有酒香,即以为春物繁华之象,无过于此者。”

值得一提的两位几乎被乡人遗忘的现代文人章锡琛张中晓,两位民国遗少,也都出生于马山。两颗刚升到半空的熠熠明星,还来不及大放光芒,就被风吹雨打去,坠落为一地碎片。

章锡琛(1889~1969),别名雪村,马山镇人。近代出版家,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编辑、《妇女杂志》主编、国文部编辑,编辑上海《时事新报》、《民国日报》副刊1926年8月创办开明书店,达到他出版事业的巅峰。他在商务印书馆及开明书店工作期间,先后编辑并主持出版包括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巴金夏丏尊等现代文学巨匠作品在内的大批著作及翻译作品还冒着生命危险,公开出版瞿秋白的遗著《海上述林1949年章锡琛调任北京任职,开始了人生的噩梦:1958年被划为右派,1960年摘帽,“文革”中被迫害,1969年含冤而死。

张中晓(1930~1967/1966),马山恂兴北村人。中国当代学者文艺思想家。他早年显出文学才华,1952年至上海,在新文艺出版社任编辑。胡风冤案的意外发生,致使张中晓惨遭飞来横祸,于1955年5月因胡风冤案牵连被捕入狱——他给胡风的信件被断章取义,错误地被认为是“最反动的暗藏反革命分子”在狱中服刑期间旧病复发,1956年保外就医,回到绍兴家中养病,病中拼命读书,写了大量读书笔记。最终在革时因贫病交加,不幸英年早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胡风案得到彻底平反,他的生平和文学才能得到文艺界、出版界的公正评价。被称为当代中国杜勃罗留波夫的张中晓1955年入狱后,在极其艰难困苦的处境中中完成读书笔记和入狱前与胡风的通讯《无梦楼全集》,为后人留下了旷野之上人性的呼吁与呐喊。

名人荟萃往往伴随着名宅汇聚,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内心包容了几个朝代建筑,连接着几种不同的平台。

传说越王勾践父亲允常行宫在安城,四千年前的遗址自然荡然无存。但有一座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二百多年历史庙台其实就是鲁迅笔下《社戏》里演戏的戏台。戏台坐北朝南,临河倚岸,石基入水,后厢房位于河中。河台四面凌空,古朴雄健。旧时从正月十三日起,邻近六个村社常于此竞演社戏。

建于民国初期豆姜鲍氏旧宅,解放前由鲍氏宗族居住,系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宅由鲍氏小洋房和老宅院两部分组成,小洋房始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由豆姜鲍氏“九恩堂”族务主持人鲍德衔主持建造,属乡村最早的西洋建筑风格;小洋房原名“饮酒楼”,是鲍氏宗族专供接待宴请贵客和举办喜庆活动的场所。鲍氏旧宅建筑规模较大装饰精美工艺精湛,是绍兴乡村一座唯一保存下来的独特近代西式民居建筑。鲍氏旧宅现在成为豆姜小学和幼儿园校舍的一部分

马山宋家溇原有一座栖霞庄(当地人讹传为西下庄),据说规模不小,里边不仅陈列着无以计数的历代祖宗牌位,摆设着许多贵重的祭祀用具,还有奇花异石装饰而成的假山花园。后来该庄被拆,成了国家粮仓,庄之东边的一部分偏房为栖霞小学所用。

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王谢”为代表的中原豪门望族纷纷南迁,其中谢氏子弟落户上虞东山绵延千余年,留存了东山堂、宝树堂两大谢氏世系。东豆姜谢氏是东山谢氏的分支,这里的谢氏宗祠也成为乡贤文化的一景。

笔游马山,方知不枉此行。原来是:“马山”无马却藏龙,“马山”非山则有仙。

可叹啊!多少年来,不识马山真面目,只缘人在懵懂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