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次3000万人的大迁徙,几乎改变了东北的命运

 零壹贰012 2021-07-08

中国近代一共发生了三次规模比较大的移民活动,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每一次大移民都会对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持续了300多年的闯关东,直接让东北的经济起飞了。

所谓的闯关东,就是指内陆的人口向东北关外移动,这里的关指的是山海关。

为什么是闯呢?因为清政府对移民东北这件事吧有过好几次的反复,在中期的时候是严禁往关外迁移的,所以关内的百姓想去就只能偷偷去,所以要称为“闯关东”。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整个往东北迁徙的人数达到了3000万,这么多的外来人口对东北地区整个经济文化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要把这段历史讲清楚,就要从头开始讲了。

壹 清朝大移民

东北这个地方一直都是苦寒的地方,放眼世界,人口的聚集一般都不会在气候特别寒冷的地方,所以高纬度地区的人烟一直都很稀少。

古代中国的人口大多是聚集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个好理解,一是气候条件比较好适合种地,二是靠近水源发展农业很方便。像东北这样的地方,自然也是没多少人的。

1644年这一年比较特殊,明朝在这一年亡了,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当了皇帝,刚过了41天,李自成就被清军赶出了皇宫,也就是在这一年清军从东北地区入关了,跟着军队进来的还有很多是随军的家属,还有贵族带的奴仆,总共有好几十万。

清朝入关的第一个皇帝是顺治帝,等他把入关的各项工作理顺之后,回过头来发现东北空了,大量土地没人打理都荒了,我们知道满族人是渔猎民族,对农耕这个事不太在行,这么多人移到关内,留在东北的满族人连生活都成问题了。

刚好在此时关内各省由于明末的战乱和自然灾害多出了很多没有土地的流民,朝廷一想,流民多了不安定正好可以往东北送,于是接连颁布法令要各级政府官员要想办法送人到东北去发展,对于到东北垦荒的人,朝廷免税三年,缺工具的可以先由朝廷出面借贷。除了对垦荒的老百姓有优惠政策,对组织移民的人也有奖励,朝廷颁布了一个法令叫《辽东招民开垦条例》,核心思想就是“移民授官”,凡是招揽流民到达一定数量,朝廷就给相应官位。

这段时期还不能叫真正意义上的“闯关东”,因为国家鼓励,各处都是开绿灯,往东北移民相当于是给国家做贡献。

东北的农业生产在关内流民进去之后很快得到了恢复,留在关外的满族人自身的生计也得到了一定的解决,朝廷中对于往东北不断移民的做法也有了不同的声音,一些人认为辽东是盛产人参的地方,这些人参都是满洲旗人赖以生计的宝贝,现在流民越来越多,到山里面去偷采人参的也越来越多,已经危害到了旗人的生存。还有另一种声音讲东北是清朝龙兴之地,关乎着大清的国运,现在汉人大量的跑过去开荒,很有可能真正的目的是去断清朝龙脉的。

皇上一想,说得也有道理,所以鼓励流民进入东北这个事是不能再干了,从顺治十一年开始,朝廷就对汉人移民东北有了一定的限制。

主要的做法是在山海关沿线挖沟,在沟里面种柳条,形成篱笆墙,隔一段就派兵把守,不准汉民随意越过隔离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柳条边”,当然朝廷还针对“柳条边”形成了一系列的配套法令。

康雍两朝对移民东北的限制还算比较温和,乾隆朝开始朝廷对东北移民采取的是绝对的禁止政策,如果发现偷越柳条边的都要重罚,连带守关的官员也要连坐,从这个时期开始那些往东北迁徙的关内人才需要闯。

中国人都有安土重迁的思想,一般情况下都是不愿意离开自己故乡的,那这么多的人即便冒死也要往东北迁移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活不下去了。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古代中国各朝代的人口都不多,人一多百姓就活不下去了,然后就是灾荒和战争,周而复始。人口始终没办法大幅度增长,这也使得古代王朝普遍就只有两三百年的历史。

这跟以前的税制是有关系的,清代康熙以前,朝廷对农民的的征税是根据人头数来的,多一个人就要多交一个人头税,一般农民的土地是不变,造成的后果就是一个家庭随着人口越来越多要上交给朝廷的税收就越来越重,而生产力并没有提高,这种税是强制性的,到最后农民只能卖田卖地或者借贷来交税,农民的土地就不断的向地主手上转移,没有地的农民多了就要起来造反,通过改朝换代造成人口锐减达到与土地的平衡,新朝廷又可以安稳几百年。

康熙朝的时候就意识到旧的税制对老百姓还是残忍了一点,朝廷开始进行税制改革,逐渐把按人头收税向按土地数量收税过度,历史学家把这种税制叫作“摊丁入亩”。简单来讲,新的税制就是不管你家有多少人,收税只按土地面积,没有土地的佃农就可以不交税。这种税制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结果就是人口短时间就暴增了。

到康熙朝中后期,清朝人口就超过了一亿,到了清朝末期的时候人口超过了四亿,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人口不断增加最后导致的结果还是土地不够,特别是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北、山西这些地方,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吃不饱饭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些人毫无例外的都成了流民。

流民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是灾荒,黄河流域虽然土地肥沃,但是灾害也很多,清朝几乎每年黄河流域都要遭灾。

光绪元年的时候在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省就发生了一次特大的饥荒,史称“丁戌奇荒”。整个饥荒长达四年,有些地方一年都颗粒无收,据史料记载,这一次饥荒起码造成1000万人饿死,同时有2000万人成了流民。

这些流民为了自己的生存只能往外大迁徙,首选当然是东北。现在的东北人祖籍往前追大多都是山东、河北、河南这些地方的,特别是山东,全国迁到东北地区的人中有80%的都是山东籍,这跟山东与东三省距离较近有很大的关系。

到了清朝后期,朝廷内部发生了很多大事,关内各省到处都是农民起义,对边疆的管控已经很弱了,1840年以后又经常被吊打,朝廷的财政也出了很大的问题,更北边的俄国一直在打东北的主意,日本也是没闲着也想占东北,朝廷又开始允许甚至鼓励往东北移民了,毕竟东北还有大量的土地荒着没开发,过去的汉人种地开荒还能给国家创造税收,同时人多了也不怕外国人惦记。到了民国时期,这种移民的趋势丝毫没减弱,随着铁路的修建,往东北移民更加方便,当时政府甚至车票进行半价优惠鼓励移民。

闯关东整个持续到1931年才算基本结束,这个时期九一八已经发生了,东北沦陷了。随后的动荡岁月基本上也没法发生大规模的人口转移,这段浩浩荡荡的大历史也告一段落了。

贰 金王韩边外

虽说柳条边在顺治就开始建立起来了,但是朝廷对持续不断的闯关东的汉人总体上采取的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措施,因为大量流民产生了总要有一个地方疏导,东北就正好承担了疏导流民的任务。

虽然暗地里不管,明面上这些人还都是违法的,所以到了东北真正能分到地的人也不多,大多数人成了帮旗人管理土地的佃农或者是成了旗人的管家,毕竟旗人在种地和打理家务这方面确实没什么天赋。当时东北的旗人贵族家里都有一个中原的管家,这也是一个身份的象征。

大部分的人最终成了各种苦力,特别是在挖矿、伐木、挖药三个行业中,关内的苦力是最多的。前面也讲了,东北物产丰富,总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开发的。

顺便说一下,到东北的另外一些人看着别人不管是当佃农也好,还是干苦力也好,赚钱总是非常辛苦的,这些人脑子一转想着还不如直接抢吧,这也是东北土匪的最大来源。在清末民初的时候,东北大大小小的土匪有上千股势力,总人数有十万之多,有些土匪慢慢发展,最后混成了大军阀(张作霖就是土匪起家的),能掌握整个东三省。

在所有闯关东的淘金者当中,有一个人号称金王,这个人就是来自山东登州的韩宪宗。

韩宪宗到东北的原因和其他人没什么差别,就是随父母逃荒来的,刚来的时候他是给有钱人家当童工的,年轻的时候也很好赌,有一次为了逃赌债他跑到深山里面挖人参,挖着挖着竟然挖着金子了。

1847年前后,为了淘金,韩宪宗前往了吉林的夹皮沟开始了他的淘金生涯。多说一句,夹皮沟金矿号称是中国黄金第一矿。

前面已经讲了,跑到东北当土匪的人也很多,夹皮沟也有一伙土匪经常对挖矿工人进行骚扰,在淘金工人的一再请求下,韩宪宗决定要把这伙土匪给除掉,最后用“火绳计”把夹皮沟的土匪给灭了。

灭了土匪的韩宪宗威望一下提升了,坐上了夹皮沟金山上的头把交椅。

韩宪宗当上金矿老大之后,没有走土匪的套路,而是以夹皮沟为中心建立自己的统治机构,大力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同时还颁布自己的法律,这些法律也很简单,那就是赏善罚恶,对当地的百姓从来不剥削,而是扶持他们就业。

韩宪宗的名声越传越远,吸引了大量的流民来投靠,夹皮沟的实力也越来越强大。韩宪宗也得了一个名号叫“韩边外”。

清朝廷是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韩宪宗坐大的,从同治时期开始朝廷就和韩宪宗开始交手了,同治以六品军工对韩宪宗进行招募,到了光绪时期更是赏了个五品官给韩宪宗,自此韩宪宗归顺了朝廷。

有了朝廷正式头衔的韩宪宗办起事来更加顺手,公开招揽流民来夹皮沟定居,还欢迎携带家属,在统治区花钱办教育,为了照顾孤寡老人,还办了大量的“闲人房”对老人进行安置,这在近代中国也属于头一个了。

韩宪宗这个人不仅会搞生意,也很有爱国情怀,甲午中日海战的时候,韩宪宗为了支持清政府就在自己的管区大力招兵,他的孙子韩登举更是自己参了军。

在那个动荡的岁月,类似韩边外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也是在特殊时代下的特殊例子。

叁 巨大影响

这一场移民运动对东北造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人口的大量迁入,对东北经济的开发可以说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1912年到1930年18年的时间,东北的粮食产量就翻了一倍。东北已经成了当时中国主要的粮食产区了,巅峰时期东北的大豆出口甚至垄断了全球。

在工商业方面,1910年到1931年东北是在奉系军阀张作霖控制下,这二十年东北的局势是比较稳定的,这段时间东北的经济总量达到了日本的一半,军工、炼钢、造船都得到了大发展,粮食产量东亚第一,交通、工业、金融等领域也是处在整个东亚领先水平,比关内各省不知道要好多少。

除了经济方面的巨大影响,在国家边防上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巩固。

在清朝后期朝廷又开始了鼓励向东北移民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要巩固边防。清初大量东北旗人入关后,东北一直都是地少人多,很多地方甚至常年是无人区,造成了国家在东北的边防实力非常弱。

更北边的沙俄从康熙时期就开始打东北的主意,虽然在1689年的时候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把两国的边界划定了,但是沙俄经常偷摸着跨越边境过来采矿、挖药,朝廷虽然一发现就驱逐,关键问题是东北太大了,人又太少了,很多时候清兵根本就发现不了敌人已经来过了。

到了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基本是年年被各个国家吊打,沙俄先是武力夺取了黑龙江大片土地,然后沙俄又在东北取得了航运权、开矿权等权力,随后是日本的侵占,日本甚至企图将本国过剩的人口全部移民到东北,这样既能缓解国内的人口过剩,又能达到实际控制东北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廷才决定重新往东北移民,移过去的人可以在边防线上生产、建设,与其让外国人来占土地,我们为何不自己占土地?后期确实也起到了这个效果。

肆 尾声

从闯关东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人口在地域经济的发展中会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城市,除了像沿海这种水运交通极其便利可以吃全球化红利的城市外,中西部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也发展起来了,比如成都、武汉、郑州这些人口大市。庞大的人口很容易形成产业的规模优势,只要找准优势产业,城市发展是很快的。

现在有个趋势不知道你们发现没,那就是各个省都在抢人,省会城市也在降低落户的限制,现在各个地方都意识到保持人口增长对经济的刺激了。

本文完。如果你觉得本文还不错,点个赞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