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中国最大母婴社区宝宝树创始人欲切入中老年行业,如何开启人口红利二次创业?

 AgeclubDOC 2021-07-09

AgeClub线下活动丨退博会同期活动:ABI2021第五届中国老年产业商业创新大会、专题论坛、第五期新老年商业访学团火热报名中!

编者按:

作为“母婴第一股”,宝宝树是目前中国最大、最活跃的母婴类社区平台,历经了十三四年发展,其全平台月均活跃用户总数已超1.03亿。其创始人王怀南向AgeClub透露,将切入中老年行业开启“人生第二次创业”。

如果将母婴赛道比作“人之初”,那么老龄赛道则是“人之午”。

这个“午”,比“初”持续的时间长得多,甚至可以持续五六十年,因而在不同阶段需求也不一样,拥有更多细分和蓝海市场空间。

这位吃到过一次人口红利并稳坐垂类平台第一把交椅的企业家,将如何重新成为创业者展开二次创业?

2021年7月13-14日,AgeClub将在北京举办一场以“创新和美好”为主题的退休美好生活博览会,中国母婴第一平台宝宝树创始人王怀南将做独家干货分享。

(本文只截取访谈的部分内容。更多独家干货,王总将在AgeClub举办的第五届中国老年产业商业创新大会上分享!活动报名入口:7月13-14日,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01

切入老年行业是深思熟虑

Q1:您在母婴市场已经深耕近14年,因为哪些原因关注老年行业,并准备切入老年行业?

王怀南:当初决定创立宝宝树,就是一股热血,并未过细分析过母婴赛道。凭直觉,我们就觉得这是个应该做的事业,而且是有机会的事业。

进入母婴赛道后,遭遇过很多挫折,也探索了很多东西,我们自己逐渐摸索出了作为一家创业公司的路径——先以一个流量平台的角度切入并建立用户信任和心智,以广告为主要盈利模式,最后反向切到精准的产品和服务。

我们虽不是最早切入母婴的选手,但也相对较早,吃到了部分行业人口红利;同时,基于我们对互联网的理解,基于我们对用户的深度敬畏,不断深度切入行业、深度了解并满足母婴人群的需求,很快就做到了NO.1。

而准备切入老年行业,我是深思熟虑的。

我想了很多,想这个行业是什么格局,想我们的核心团队是否有足够的心、脑、体力能拿下这个赛道的相当一部分,想国家宏观层面的方向和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等等。

最后发现,老年赛道的确是可以在宏观发展方向、自身能力、兴趣这三个方面高度契合的。所以我决定,进入第二次创业, 进入银发经济,也开启自己职业人生的下半场。

母婴是人之初,中老年是人之午,随着老龄化进展的深入、医疗条件越来越好,这个“午”的人生阶段被大幅拉长,不再只是跨越十几二十年,而是拉长到30、40甚至50年。

Q2:如今关注老年行业,再回看当年的母婴行业,二者之间有哪些异同点呢?

王怀南:对于创业,尤其在创业初期,我需要对目标人群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需要一种“拍脑袋也能拍它个七八成准”的确定感。

如今距离创立宝宝树那时候,已经历了十三四年,我作为一个创始人也一直在远离母婴年龄段,人生在不断前进。一个直接影响到我的事情是,父亲两年多前患上了癌症,在这之后,我陪他的时间多了不少,这期间关注到了很多一个八十多岁老人的生活状态。

就像当年刚刚开始关注母婴群体,一个共通点是,他们都是没有太得到互联网关爱、甚至被互联网和新经济遗忘的人群。

总结来说,母婴群体和老龄群体,有这么几个共性:

第一,他们都对“活得更加健康”十分重视。

第二,互联网对这两个人群的关爱远远不够。

第三,从产品(消费品)角度来讲,基本都有一一对应的可能。

尤其现在聚焦到老年行业,我们来简单计算一下:当下老年人群有2.6亿人,接下来,每年不断有大约2700万人进入老龄阶段,十年后,大约增加2亿多人,减掉自然死亡的人口,十年后中国老龄人口将大约在5亿左右。

5亿人群,这么巨大的需求和市场,时至今日,我依然没有看到,哪个做互联网的公司真正做到了爱他们,在用优秀的内容、优秀的服务、优秀的社交、优秀的购物体验来关爱呵护他们……

从消费品的角度来说,母婴行业既有品类又有品牌,但在老年行业,有对应的品类如成人纸尿裤、中老年奶粉、轮椅(对应婴儿车)等,但是目前来说,并没有出现真正的品牌。中老年行业可以说是有品类, 无品牌。这就是机会所在。

在创立宝宝树之前,我在雅虎、谷歌任职多年,也曾在宝洁这样的“黄埔军校”做过多年brand manager(品牌经理),看到如今的中国老年行业状况,既十分痛心、又十分兴奋。

有品类而无品牌的地方,是实实在在做好产品、做消费升级的战场!

而当下的“适老”,和真正的适老差得不止十万八千里。供需高度的不匹配、不平衡,正是这个行业巨大的机会。

今天的老年人甚至还没有品牌意识,这绝对是个值得做、有得做的战场,互联网值得做,消费升级更值得做。

02

中国的老年行业

正处在消费大升级的爆破元年

Q3:您对中国的老年人群、老年行业是怎样理解的?

王怀南:我的很多想法,来自于对几百位老人的近距离一对一观察。

现在我们面对的新老年人群,是中国“千年未遇”的一批全新老人。传统老人大部分没钱,有钱也不敢花、不舍得花,大众传导的爱和关怀也是从上至下的,老人更多是在付出和奉献。而随着1960年代的人进入60岁的人生门槛,我们迎来了新活力人群——这群跟随改革开放成长的人,聚集了大量财富,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后红利的最大受益者,同时他们也更加关注自我,重视如何享受更好的生活。

老年人群跟母婴不太一样的一点在于,年龄跨度大,更加长尾、更加细分。但对于品牌和品质的追求,我想是趋同的——应该没人会想用一个垂垂老矣的品牌感觉塑造自己。

正因如此,新老年人群对待吃穿、鞋服、出行等各方面,都有更高要求。

所以,我觉得针对老年人群,产品本身首先要好,在我们团队内部的说法是“产品不好、万事不谈”。如果没有产品力,即便销售再好,也支撑不起来一个长远的生意。

品牌力一定要跟得上。未来的老年行业,一定是不断消费升级的,而现在正处在中国老年消费大升级的爆破元年上。

不要短视,眼光长远一点,未来的15-20年,是如今可能才45岁的用户进入到老年阶段的时间,要首先有预判,跟得上他们的偏好和审美,用这种拉长的长期主义去做产品,提供极致的体验感。

整体的体验感,不仅是产品,还有关爱感的呈现,这也非常关键。

未来的老年市场,是拥有5亿人口的巨大蓝海。我也呼吁投资方,将更多资源投入到这个行业里面来,因为这一代老年群体的人口红利已经开始涌现。

社会资源、创业资源、优秀人才,钱和资源其实可以向这边大幅度迁移了。

Q4:您有可能从哪些层面切入老年行业,看好哪些细分领域?

王怀南:针对中国老年人,其实首先要做上升市场,然后再下沉。

比如老龄化,在今天主要是大城市里的趋势特点,尤其以上海为代表,超过30%人口在60岁以上,我可能也会首先瞄准这个一线市场去切入。

我们没有先入为主地思考该从哪个品类切入,也不会有太大的之前创业成功的路径依赖。

这次,是怀着巨大的长跑心态去跑一场中短跑。

我们做好了各种准备。不期待第一时间就拿做出爆款产品,我们更期待在创业的初期能从实践中孕育和沉淀出好的方法论,一种结合传统快消品和互联网思索的中老年产品新打法。

作为一个创始人,面对中国滚滚而来的老龄化,我又着急,同时又耐心。

着急,是察觉到用户的确没有好产品用;

不急,是我不会给自己设限,要求自己一下场就得立即做出一个牛得不行的产品。

现在切老年行业,与当年宝洁的经历、与创建宝宝树的经历,一定程度相关也不完全有关。老年行业呼唤的,其实是一种新的方法论,一种共通共融的互相交流,它呼唤各行各业、不同背景的同学进入,互相欣赏同时多多合作切磋。

这种成长的痛苦其实是有趣的过程,我最近一直在感受这种痛苦,同时我也知道,这是好产品产生之前必须经历的阵痛。

我可能会从产品入手,切入到老年消费市场领域。

但未来可能也会做一个属于老年人的平台,可能是分享型、记录型、交流型。

最本质的,是用互联网去影响和改造今天的服务和产品。我觉得这大概是这个公司的基因,它是深受互联网影响的。

我看到今天字节跳动的一些做法,大家叫它“无边界竞争”。受此影响,我也不会自己画地为牢。

我有自己大致的节奏,但这个节奏分分钟会被各种东西影响,它是不断变化的。但我也深知,如果20年后这家公司还在,那它一定是一家做得很好的公司,这家公司一定在方方面面参与着对中国老龄人口生活方式改造。

我希望最后能在老年赛道建立这样一个品牌认知——未来中国的中老年,在人生下半场每天打开手机,第一时间不是在看微信、刷抖音,而是另外的根植他们认知、反映了他们喜怒哀乐的东西。

是这个愿景在每天驱动我做决策。

03

坚持初心的人,

才有可能坐上人口红利创业的第一把交椅

Q5:之前的任职和创业经历,具体而言,会对您接下来的决策产生哪些影响?

王怀南:第一,从宝洁开始我就一直被“培训”,会用大量时间倾听用户的声音。

包括宝洁的经历、宝宝树创立的经历,每一次从0到1的过程,我们都真金白银花大价格沉下心来了解用户。

比如宝宝树还未上线之前,我们做用户调研,一个人120-150元的费用,希望他们不是随便说几句应付我们,而是真诚交流,说需求和痛点。

直到我们调研的用户讲的内容开始和之前的用户产生重复,这意味着,你再调研、也不会出现新需求了。于是, 宝宝树就在高度浓缩的用户认知上开工了。

这种对用户的深度调研、挖掘和洞察,我们会一以贯之。

坚实的第一步是要深爱用户、深度了解用户、深切具备翻译痛点为产品。这样的DNA是在初期就建立起来的,品牌力也好、用户基础也好,今年我们要做的,出发点和当时是一样的。

第二,老龄化不是在中国开始出现的事情,日本早我们15-20年,欧美一些国家也比我们更早迈入老龄化。

因此,用全球化的格局来看,在老年行业创业,有些东西不需要我们自己去“拍脑袋”做决策,有很多国外已有的模式可以做参考和参照。

比如,我特别欣赏日本的产品细分,如果用中国通用的工业体系标准去划分,大概有40000多种老年产品,中国只有2000种,只到日本的5%!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对老年人需求的细微把控是做得非常深入的,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可以学习到对一个人群精细的呵护。

再比如,欧洲国家的社区护理,如何把国家力量、社会力量、企业培训、保险等等一系列东西全部捆绑在一起,形成社会化企业化的体系体制,也值得我们去参考借鉴。

第三,很多东西是共通的。比如在人才的使用上,有很多优秀的、给日本或欧美国家的人做过优秀的设计、品牌、产品的人,我们会在人才端、设计端、产品端大胆启用。

今天,中国的供应链、设计、产品出口,等等,在很多领域做得很好,方兴未艾,这些一定也会辐射到中老年的生活方式中。

这是一个潜移默化、逐渐向上的过程。儿女希望老人的日子越过越好,60后、70后也是注重悦己、关爱自己的新一代中老年。

无论做什么,最本质的是,好产品走进用户心里就会成为心智和信任的一部分。

不管是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还是从中国的角度看世界,只要你不断把“虚”的东西夯实落地,用人才、组织、激励机制,就能让团队走得长远。

能走到最后的,可能不一定是因为上市、收入有多高,而是你在不断为目标人群创造新的价值。

创造一家新企业,我也希望它能传承我们“爱用户”的传统。坚持初心、爱用户爱到不行的人,才有可能坐上人口红利创业的第一把交椅。

Q6:将如何培养、建立新的团队?

王怀南:我们有迫切需求去培养新的团队,而切入中老年行业,我首先必须躬身入局,做下一个从0到1的战略引领。

埋头创业是一回事儿,合纵连横也是必须的。现在其实我们就是在向老年行业释放出一个信号,与从业者、投资人更加密切的产生关联和对话。

每一次创业都是重新证明自己的过程。

当然,每一个企业能做的事情是有边界的,做产品、尤其消费品的人不一定会做流量,做流量的人不一定会做产品。你定位是一个平台,就架好平台让别人来唱戏;你想要做产品,就与流量平台合作,产生更高效的变现。

期待大家真诚交流、相互帮助、密切合作,期待老年行业也能出现几家万亿市值的公司,共同创造中老年人的“美好人生下半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