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稿智能化,要编辑们干什么?

 兰戈戈3 2021-07-09

前几天,我先后在一些平台发稿,出现了这么一些问题:

稿件涉及一些政治术语,被提醒“有敏感词”,因此“不适合本平台”。有的平台通过了,但显示“不推荐”,平台不推荐,阅读量自然很低,那么得到的收入自然就低到几乎没有。

这是A I智能化审核的结果,哪怕你的表述一点没有问题,比如你不但没有逾越红线,甚至是正能量的,极有可能发不出来——内容审核本来应该是人的事,现在交给了智能化软件,如此,平台的前景会如何?

苛刻的扣分机制,是要把作者逼成什么?有篇文章,我只是对某种社会现象进行了批评,竟然被平台扣了50分(总分为100分,扣完就封号),他们弹出的理由是“过度营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那篇文章根本就不涉及营销的事,这依然是A I智能化审核的结果吧,如此不动脑子的审核机制,也让人为平台的发展担忧。

我一气之下,把那个平台卸载了,因为你无处申诉,A I智能化审核,听起来很有科技含量,实则是冷冰冰的,你面对的是一台不通人性的机器。

有一篇散记,政治绝对正确,因为不涉及政治,平台第一次没有通过,提醒说“图片没有注明来源”,我注明来源后再次提交,24小时没有通过,我问后台,回复说“重复提交”,便不了了之。

如果是人审核,应该给人完善、修改的机会,而不是有一点瑕疵,就把一篇作者耗费精力心力的文章毙了,不知这是不是A I智能化审核,如果是,更加悲哀!

自媒体时代,各种各样的作品浩如烟海,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确,如果都由人来审核,不但效率低下,估计平台也没有那么大的财力来支撑。但是,任由A I智能化审核,如此简单粗暴的方式,真的对平台的发展很好吗?

对于内容审核,可否实行“宽进严出”:A I智能化审核时的“尺度”放宽一点,一旦上线被人有凭有据地举报、投诉,404、扣分等处罚都师出有名! 否则,宁愿错杀三千,也不放过一个,这只会把平台的发展环境搞臭。

结果是流失——它至少会把有思想的作者撵走。

顺便说说媒体机构的审稿。

有人说,跟着组织部,天天有进步;跟着宣传部,天天有进步。这话有点夸张,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媒体对新闻宣传及舆论把控和拿捏的难度——媒体是生产单位,宣传部是质检部门(有时它只是长官意志的传达者)。

犯错是媒体的常态,正如人是血肉之躯,要吃五谷杂粮,要接受一年四季冰寒酷暑的历练,怎能不生病?究竟会犯多大的错,取决于质检部门的认定——因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作品,与工厂里的产品质量标准是有所区别的。

犯了错,有人便提出在采编系统里植入纠错软件。问题是,纠错软件里的内容更新也需要人去操作的。

目前一些APP平台里有自动排版、自动纠错功能,但那只是对明显的标点符号、错别字有用,比如对语句不通、逻辑混乱、表述是否达意等很重要的问题,却束手无策。

个人认为,人写出的东西,而不是机器生产出来的东西,在智能化审稿软件暂时不能取代人的情况下,还是应该由人来“质检”——人的认知和水平取决于人对自身岗位的理解,以及自身的敬业精神、经验积累和意识敏感度。

有部科幻电影,演的是智能机器人打败了人类,最终占领了地球。从理论上,是有可能的。

那么,如今的现实问题是,不管APP平台还是媒体机构,如果审稿智能化,要编辑们干什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现任职于重庆市某媒体。商务合作请加微信:W909431173)

编辑手记:
这样的伪新闻还是新闻吗?与假新闻又有什么区别呢?
纸媒还能活多久?
纸媒的出路在哪儿?
新媒体何时与纸媒断奶?
怎么看纸媒(1)新媒体取代纸媒,不是淘汰而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怎么看纸媒(2)今后就靠人工智能程序写新闻了?
怎么看纸媒(3)纸媒是新闻的一种仪式?
怎么看纸媒(4)阵亡启示录:死掉的不是纸媒,而是纸作为传播渠道本身?
这些年消失的报刊…… 有一种再见就是永远不会重逢
总编社长是怎么炼成的?电视剧《女不强大天不容》道出了纸媒的辛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