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坛经》学习记录

 绝骑红尘 2021-07-09

1因缘际会

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

这一句很有意思,导师讲课,无缘不讲,因为有刺史官僚为大众请求老师,所以才讲课,就像心理咨询师,或者古代善卜者,别人不问不能开口,否则就是泄露天机。什么是天机?最简单的层次就是别人没有意愿度,你说了别人也不重视也收不到,所以叫命中注定。真正的改变,非要自己觉得要改变不可。

时间分两部分,一方面是要在恰当的时间说话,恰当的时间做事;另一方面是要说对话,引导的方向要OK。

2学员众多,仪式

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总共一千多人,在一千年前,又没有麦克风又没有大喇叭,怎么保证课程效果呢?我猜要么大家都非常用心聆听,全场鸦雀无声,就像上学时晚自习班主任来检查,掉根针都能听得见;要么老师嗓门大,有能量,有传说中的狮吼功。

3开宗明义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老师开章名义:各位,真正的智慧是人人本有的,本来清净的,只要我们保持自己这颗本心,获得大自在大解脱是迟早的事情。

4引出下文

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我是怎么获得智慧的呢?接下来仔细为大家分享。

5自我介绍

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我父亲老家在范阳,因为某些原因下放到岭南,我的户籍成了新州的百姓。屋漏偏逢连夜雨,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带着我艰难度日,没有办法,我长大后就只能以砍柴卖柴为事业。

单亲家庭可以放心了,古往今来,老子孔子释迦往往都是单亲家庭长大,那又如何呢?非常人必成非常之伟业,与人不同又如何?

6缘分到了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

那一天,有个酒店老板买柴让我送到他的店里,送到之后货款两清,我拿着钱刚从门里走出来,就遇到一个住店旅客在读书,一听,这个东东有意思,我喜欢。太符合我的心意了。

“一闻经语,心即开悟”什么意思?心中有疑惑,不敢确定的事情,听到别人说的话一下子找到了答案,豁然明朗,原来如此。我很好奇,惠能听到了那句话心即开悟的呢?还是听到的每句话都觉得讲给自己听的?

7抓住机缘

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

当下就问,您读的什么书呀,我听着特别有感觉。客人说《金刚经》。

就这个问题问的时机,已经不一般了。大多数人不好意思问,问也是先打打招呼,绕一绕,真正想要获得智慧的人,有几个是弯弯绕绕能得到的呢。有了智慧,可以委婉的表达。求智慧,委婉委婉就不知道委到哪里,弯到哪里去了。

8蛋好吃,就要找到下蛋的母鸡

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接着就问,您为什么读这本书呢?从哪里得到的这本书呢?

客人回答,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那里天天讲课,有学生千多人,我是从那里接触的这本《金刚经》。大师常说,只要用心研究这本书,读诵揣摩,就能明心见性,获得自在解脱。

9成功者当下行动

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

惠能听到这里,呀,您真有福报呀,我也想去,奈何现金流不方便呀,如果一生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呀,真羡慕你。

客人很开心,我天天读也没有人在意我读什么的,找我喝酒的倒不少,你这个人有意思,一个字不识还能听懂。我看好你,你现金流不方便我方便,来,我送你十两银子,安顿好家里,去达成这个愿望吧。

惠能立刻接了过来,感谢感谢,非常感谢。回到家里安置好母亲,舟车劳顿走了快三十天终于到达黄梅。

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礼拜老师之后,老师就问:你是哪里的人?别人来到这里都是求男女,求富贵,求长寿,求做神仙,你到这里求什么呢?

惠能:我是岭南新州普通老百姓一枚,不远千里而来,就是要成为像佛陀一样觉悟的人,其他没兴趣。

这一段让我想起了《西游记》里,菩提老祖和孙悟空的对话,你是要荣华富贵呢,还是要子孙人丁,又或者功名利禄?孙悟空说,我只想长生!

现在很多人读书包括学习,目标都错了,甚至没有目标,这是我们要留意的点。最近在家里陪6岁的孩子学东西,始终在引导孩子学习主动,在我看来,一个主动做事,一个主动成长自己的人,成绩或者未来一定差不了。一个被动学习的人肯定会非常累。

这段话带给我的启示就是:

1学习要有目标,我自己觉得我为什么学?

2和谁学,学什么?

3学的目的是为我所用,同时问一句话,我能不能做得更好,找到更棒的方法。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祖师说,你是岭南来的小蛮子,有什么资格做佛,谁给了你勇气?

惠能:人有南北,觉性无南北。我的出身和您不一样,但我们的觉性有何不同?

读这一段的时候,就想起陈胜吴广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语言沟通中,有个技巧叫做先跟后带,先重复或者跟随对方说的内容,然后表达自己的看法:你说我是岭南獦獠,这是出身,我承认,同时我要问一句,出身能够决定成就,过去能够决定未来吗?不见得吧?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末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着槽厂去。

弘忍师还想和惠能多说几句话,因为这个人太有意思太好玩了,有大根器,但旁边还有这么多“虎视眈眈”的弟子,担心遭人妒忌,就吩咐惠能跟着大家先去做事。我猜另一方面,也是培养福报的意思。

惠能一时间还没有明白,又说了一句话。

“老师,我还有句话想说,我发现只要保持觉察,不偏离自性,自己心中就能时常生发智慧。这不是说,真正的福田在自己的心里吗?为什么还要干活种福田呢?”(前后文对照,上面弘忍师应该说先培福报的事情了)

弘忍师:“就你聪明是不?怎么这么多话?去槽厂(结合下文砍柴舂米,应该是厨房帮工)干活去。”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

惠能就找到后院安排事物的地方,有一个管事,安排他每天砍柴舂米的事情。

经八月余。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惠能这么一干就干了八个月,忽然有一天弘忍师来看他,我看你很有悟性,是个可造之材,上次是担心有人嫉妒陷害你,所以不能和你多说,你明白我的心意吗?

惠能:弟子明白,所以我也默默做事,为了不让他们警觉,我也不敢凑到您讲课的地方。

这一段很有意思,一个禅宗五祖,一个禅宗六祖,都是大智慧的人。五祖还怕别人伤害六祖,六祖也想办法避免被伤害。老师为了保护学生,八个月不理会,学生为了低调,八个月不曾冒头。老师真敢保持距离,不怕这么优秀的弟子跑了,学生真敢低调,不怕老师忘了自己。关键才说过一次话呀。

为什么?老师是对自己绝对的自信,我看中的人,岂能受不了委屈;学生是对自己自信,老师已经相中我了。真是非常人做非常事,佩服!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又过了一段时间,弘忍师把弟子们(惠能现在还不是哦)都召集过来:

“大家要明白,在世间再大莫大于生死,你们从早到晚只知道求福报做善事,不求了脱生死的智慧,心若迷了,福报再多又有什么用?你们回去每个人写一首诗,拿出自己最高水平,如果谁摸到根本了,我就把衣钵传给谁,让他接替我,做第六代祖师。”

这里我们要了解大致的背景,首先佛教目前还属于高大尚的圈子,没有点才学本事关系想要出家是很难的事情,与其说这时候弟子都在找老师,不如说老师在芸芸众生中挑选弟子。第二点,中土宗派林立,谁也不服谁,不说暗杀,光是投毒,达摩祖师都遇到了好多次。

禅宗作为唯一一个有信物(佛陀用过的衣钵)的流派,弟子当中也混进了很多夺取衣钵的人。所以禅宗六代祖师,要么远离人烟,要么疯疯癫癫,能够正常生活保全自己的极少,比如五祖。大家可以百度搜一下禅宗五祖弘忍禅师的经历。

弘忍师在混乱的时局当中,政治,宗教,学术纷争中,能够泰然处之,平衡各方关系,真的非常了不起。站在小人的角度,六祖除了是传法人,又何尝不是一个五祖期盼已久的背锅侠呢?

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喻利根者)

弘忍师接着说,怎么看自己是否摸到了根本,明心见性了呢?明心见性的人,是当下了然,不是瞻前顾后的思考。是从当下直接拿到答案,不是和他人的对比。真正明心见性的人即使刀架在脖子上,依然从容不迫。

思量即不中用。头脑思考对比得来的不是智慧,所以普通人靠思考,高手靠感知。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余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大家拿到了标准,于是离开课堂,相互之间说,咱们这些打酱油的就不用花心思了,弘忍师一定是把衣钵传给大师兄神秀师,平时大师兄都能偶尔替老师讲课,可以见他的水平是我们中最好的,也是师父最喜欢的。我们就老老实实和神秀大师兄搞好关系,何必自寻烦恼呢?

这段话说的有意思,自己没有底气,还要相互传言。为什么?这是试探人心呀,哎呀老李,我看我的水平不行,你和我也差不多,咱别白费劲了,肯定是神秀大师兄的。小编厚黑一下,弘忍师搞不定,咱等神秀大师兄这个家伙上台,咱搞他。

另一个角度,世人无主,要人引领。生活中大多数人遇到事情的时候,不也习惯逃避和让别人面对吗?

第一次觉得弘忍师没有传衣钵给神秀大师,对他何尝不是一种保护呢?从他的性格来讲,反复揣摩,左右为难,瞻前顾后。如果他成了六祖,等待他的未必是好事。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神秀思来想去还没有写好,找个小沙弥一打听,谁都没有交卷。为什么呢?小沙弥一番恭维,恭喜师兄,要做六代祖师了,大家都在等你走完这场形式呢。

心下很放松,又有些紧张,话是这么说,但毕竟没有走完这个形式拿到衣钵呀。还是要写首诗做答卷的。如果我不写,老师哪里知道我的水准高低?(捂着耳朵偷铃铛,把自己想得信以为真,老师岂能不知道?)

哎呀,太难写了,如果表现出来我想做接班人的意思,那就和小说里俗家门派争夺掌门没区别了。如果不写,这个仪式步骤还无法完成。怎么办?(在线等,挺着急的)

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着。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

在弘忍师门口,是一个过道,一面是墙,本来想请供奉卢珍先生画楞伽经(最早禅宗印证开悟的经书)变相图,和禅宗过去的传承图的。

神秀准备好之后,每次走到门口,想要敲门拿给老师看的时候,就忍不住心中恍惚汗流浃背,始终迈不出最后一步。四天的时间,反复13次。最后一拍脑袋,不如就写在墙上吧。如果老师说写得好,我就承认是我写的。一边写一边给自己打气,如果说我写的不好,过去这么多年怎么还会有人礼拜供养我呢?修行这么多年,如果还没有找到根本,那我还修行干嘛呢?我一定可以的……

半夜三更,把其他人都安排离开,自己拿着油灯,把自己准备好的诗写在了墙上。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一个人外在的行为谈吐就像智慧的菩提树,内心就如同皎洁的明镜,需要时时保持觉察,一日三省吾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蒙上贪嗔痴的污垢。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

写完之后,神秀就回自己房间。虽然身体躺在床上,但内心依旧激动不安辗转反侧,明天老师看到之后,如果非常高兴,就说明我肯定能够接班。如果说水平不够,就说明我上辈子的业障太多,六祖之位与我无缘。一直到五更天亮,竟然一夜无眠。

弘忍是从这一点已经知道,神秀不但没有入自己房间之门,见性之门也没有找到方向。

(一更即17:00—21:00;二更即21:00—23:00;三更即23:00—01:00;四更即01:00—03:00;五更即03:00—05:00)

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天亮之后,弘忍师差人找来供奉卢先生,正要去走廊的墙上作画时,却突然看到墙上多了一首诗。就对卢先生说,看来辛苦供奉白走一趟了,《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这首诗不知道谁写的,写得还不错,按照这个标准要求自己,可以灾祸,得大成长。

吩咐门下弟子,都到这里上香礼敬,把这首诗背诵下来,如果真的做到极致,就能明心见性。所有来参拜这首诗的人,都说写得太好了,把修行的真谛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知何人所作。

首先有个问题,为什么卢供奉来的时候才发现这首诗?我们就确定了走廊至少半夜后是没有灯的,其次是之前约好的卢供奉今天作画,最后一种可能是早就发现了,但等有人在场时再宣扬此事让所有人知道。为什么呢?1能安神秀和其他人的心,写的不错;2让惠能知道。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这天忙完到了晚上夜半,弘忍师召唤神秀到房间问他:这首诗是你写的吗?

神秀很开心,因为白天师父对这首诗的赞许已经沸沸扬扬了,“师父,是我写的,不敢贪图六祖的身份位置,还请您慈悲指点,看看弟子是否明心见性了?如果没有,到什么阶段什么层次了?”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弘忍师:“你写的这首诗不错,但还木有见性。只到门外,还没有登堂入室。这样水平的见地,要想获得无上的智慧没有希望的,门都没有。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萨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真正的智慧是认出当下不生不灭的本心,时时刻刻都能不觉而觉,于其他学问也能够通达无碍。心真一切真;心美世界美;心中平安,走到哪里都无有恐怖;心灯点亮,走到哪里都是一片光明,所以说万境自如如。这样才算明心见性。你先下去吧,这两天再好好琢磨琢磨,然后再写一首诗拿给我看,如果还凑得过去,我就把衣钵传给你。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神秀礼拜告退,又过了好几天,都是恍恍惚惚,虽然明白师父说再写一首,但怎么都写不出来,反复想的是师父说自己的话“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其实我们现在站在旁观的角度,师父前面虽然说诗写得不好,但在公开场合给足了弟子面子,也给了弟子方向,“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可以说把考题答案都给了,但神秀此时心迷,前面期待太高,结果师父的话把他说懵了,以至于后面的都没有听进去。怎么办怎么呢?

同样的消息也快传到惠能那里,惠能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又会怎么做呢?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

又过去了两天,有一个小孩子从惠能做义工的地方经过,一边走一边背。虽然还没有怎么听过课,但惠能一听便知这首诗还没有明心见性。

这段文字很有意思,神秀反复琢磨了四天才写在墙上,事后又反思了几天,竟然又过了两天,惠能才从一个小孩子那里听到消息。要么是弘忍师选拔接班人的消息被封闭在一个小圈子(正式弟子)里,要么是惠能太实在,只干活,其他都不关注,至少社交和人际圈子没有想过怎么经营。

为什么不经营?第一是知道自己没钱没学历没人脉,人家未必瞧得起。第二是其他的弟子心高气傲,真心求道者不多。

另一方面,为什么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呢?

因为真正的智慧不是外来,是由内显发,所谓好的老师,只是引导方向和印证,不给明确的答案。这也是为什么古往今来禅师都喜欢问问题,打比方的原因。

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于是惠能就问这个路过的小童子:小师父,您背诵的是什么文章呢?感觉很高大尚的样子?

童子:你这南蛮,这你还不知道吧,我们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了,世间最大莫过于生死,然而生死无常,生命有终,所以现在正在用写诗歌的方式选拔接班人,谁写的好,境界高,谁能拔得头筹成为禅宗六祖。这是神秀大师兄在墙上写的无相偈,祖师点评,按照神秀师兄偈子去修行能够免堕恶道,能有大福报。

这段文字当中透露出来的信息也很有意思,一个修行刚刚进门的童子,竟然称呼道场的义工惠能“獦獠”,是时代对“乡下人”“白丁”的轻视,还是因为祖师当初对惠能的玩笑,还是因为惠能当时给祖师的回复“唯求作佛,不求余物”带给大家蚍蜉撼树的印象呢?

大戏即将开场。

惠能曰: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礼拜。

惠能听童子说完,哎呀,有戏,机会来了。立刻合掌做礼对小童子说:

“感恩师兄,我来到这里干了八个月的活,中间从未离开过工作岗位去听过老师讲课,都不知道老师住在哪里。还请师兄带我去礼拜这首偈子,让我也增加增加福报。”

小童子在外面也是被别人呼来喝去,没有想到这个“獦獠”如此识趣,对自己竟然也这么恭敬,看他像自己一样都是希望获得福报利益的同道中人,竟然八个月都没有听过课,也太可怜了,就带他去吧。

这段话很有意思,惠能并没有说我也有首诗,没有说这首诗没见性,而是说我也想获得福报。这就是大智慧的表现,倘若他对童子说了这话,第一肯定没有机会写下自己的作品。第二肯定是被童子乃至更多人加以嘲笑,错失接班的机缘。

正所谓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于谈。现在很多人读了些书,掌握些技能,出个热点作品,就到处炫耀,自以为了不起,却不知道讲话要在合适的场合适的人讲合适的话。否则再对都是错,再好都是坏。

想想看,和爱钱的人说自己喜欢文学,不是腐儒是什么?和爱文学的人谈钱,不是铜臭是什么?什么叫不分别?不分别不是对所有人都用同样的方式同样的态度,而是能够应机接物,和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什么场合显什么相。

接下来,惠能又会怎么做呢?我们继续往下读。

惠能曰。慧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来到神秀作诗的走廊,童子离开。看着来往不绝的人们,惠能开口说道:我不识字,哪位大德可以读给我听呢?在下感激不尽。正好有位来自江州的别驾(宋朝的官名,也叫通判)张日用,他看了一下惠能,感觉这个人挺有意思的,真虔诚。于是高声朗读一遍(为什么高声读呢?怕惠能听不清还是周围人很多,或者距离惠能有段距离?我猜测人很多,惠能只能站在人群外面,这位江州别驾应该就站在最里面)。

有意思的是惠能听完后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礼拜。为什么?不是高傲,而是见性的人去礼拜没有见性的人,没有见性的人未必受得起。

惠能听完接下来的举动,直接让围着的人炸锅了。他做了什么举动呢?他不但没有礼拜,而且说,“我也有一首诗,请别驾替我写在墙上。”别驾现在认真看了看惠能,其貌不扬,穿衣朴素,还不识字,但双目有神,神色端正,就说到:你是谁?你也想写诗当祖师?这事真稀奇。

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您别看我不识字就瞧不起我呀,要学获得大智慧,不要轻视别人。学无先后,达者为师,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有些人身份卑微但有大智慧,有些人深居庙堂未必有智慧。原文太美,所以这句话特别标明),倘若轻视他人,就是傲慢,就是造作无量无边罪业了。

张别驾一听这话,这个人说话很有水平哎,难道是隐士高人?不妨替他写一写,但有句话我要说在前面:你直接说,我为你写就是了,但你要答应我,如果未来要做了祖师,要先度我!

惠能点点头,于是张别驾吩咐自己的童子笔墨伺候。一人讲,一人写,留下了千古佳话。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一段讲的实在精彩,倘若我们换做是惠能,不识字,又不认识别人,能不能站在这个走廊里,能不能不卑不亢的当下立即邀请别人为自己代笔呢?

越是琢磨,越是佩服惠能,怪不得人家能做祖师,怪不得我现在还坐在电脑前面码字。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写完这首偈子,惠能就回到自己做事的地方,做事在人,成事在天,事了拂衣去,不留功与名。

所有看到的人都惊为天人,相互传说“太不可思议了,果然不能以貌取人,谁能想到这个低调的家伙能写出这么牛的偈子,一定是肉身菩萨,普通人怎么能写得如此出尘脱俗?”于是走廊的人非但没有减少,而且越聚越多。

祖师听说后连忙赶来,脱下自己的鞋子将偈子擦掉,边擦边高声说,“这首也没有见性,都散了吧。”众人才慢慢散去。

祖师是怎么听说的呢?应该是这首偈子出来,有徒众惊叹不可思议,跑去和师父禀告。为什么是用鞋子而不是其他擦掉呢?因为事关紧急,祖师护人心切,担心有人伤害惠能,所以事急从权,赶忙用鞋子擦掉的。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

第二天,祖师趁着别人不注意,溜到惠能做事的地方,看到他正在腰上绑着石头舂米。感叹道:“为法忘躯,也就是这个意思了。居士,米还没有舂好吗?”惠能回答:“早就好了,就等师父检查了。”

师父用自己的手杖敲了石碓三下,转身离开。

是不是很有意思?有没有想到《西游记》当中菩提祖师敲打孙悟空的片段?师徒两个为什么不直接说,你学的怎么样?你准备好了吗?

要知道首先禅宗讲的是以心印心,明白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所以可以点,明白就是点化。不可以直接讲,直接讲就是说破。就好像学生背诵课文,老师可以适当提示一下,这是引领。如果学生不会老师不管不问,或者直接把下面所有内容讲出来,就是填鸭。

其次还有个超有趣的点,从惠能找师父到师父传法,两人的正式见面总共两次,一次是第一次,一次是最后一次,也就是这次三更传法。私下见面有两次,一次是怕惠能这么好的弟子跑了,一次是这次约定时间。

从这点上我们就看到求法之难,传法之难。

求法难,难在明师难得,会讲课的老师很多,真正活明白的老师很少,即使有,也会因为财法侣地种种困扰未必能见到,即使见到,自己也未必能把握好。假设我见五祖,五祖这么对我,我可能早就跑了,怪不得到现在还凡夫一个呢。

传法难,只要你有本领有名声,学生肯定少不了,就好像五祖有多少门徒,据说有上万人,但有几个传法弟子呢?在他临终时说只有十个。衣钵传人,仅仅惠能一人而已。为什么?目的不同,就像五祖见惠能,见面就问你求个什么?惠能答唯求作佛。

其他弟子呢?有贪图祖师衣钵名号的,有贪图徒众家业的,有浅尝辄止的,真正求根本法的少之又少。老师又要自己明心见性,还要识别弟子根器,之后还要找到适合弟子的方法,的确难。

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惠能当下领会了祖师的意思,这夜三更时来到祖师房间,祖师用袈裟遮挡,挡什么呢?挡住小人的观望,害怕有人伤害惠能。有人说这是不是太小心了,我们作为现代人,很多历史的确不了解发生了什么,但从20年后惠能已经成名了,还有杀手要杀他我们就知道,五祖这么做不但不为过,而且非常必要。

叫惠能来做什么呢?摸头灌顶?设置考题看惠能能不能过?还是把衣钵直接给他?都没有,讲了一堂小课,而且被学生打断了。为什么讲课?因为惠能来到东山八个多月从未听过课呢。

讲的什么课呢?讲的是《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惠能一下子恍然大悟,一切万法,所有的技巧,所有的法门,都离不开每个人的自性。就对祖师讲:

老师,我明白了什么是我们的自性了!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原来我们的本来面目,一直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原来所有的方法技巧都是由内而外的呀。

这里为什么不说绽放自我呢?“自我”两个字,就划定了格局,绽放不得了。

为什么不说高我真我呢?有高我就有小我,有真我必有假我。平时这么讲课没有问题,但讲根本法的时候,不能含糊,就是不二,就是清净。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祖师知道惠能真正明心见性了,就对他讲:学习成长这个事,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不在根本上下功夫,都是渣渣。如果能够真正见性,就是大丈夫,就是天人师表,就是佛。现在你已经见性了,所以我现在把禅宗衣钵传给你,你就是禅宗第六代祖师,记住:自己好好守护自己这颗心,未来广度有情,不要让圣贤的智慧在人间断绝。听我说,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明心是啥?见性又是什么意思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