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湾自由行游记:(一)在诚品逛书架

 新用户32637V7d 2021-07-09

我喜欢台湾,首先从三毛开始。

后来开始喜欢席慕蓉,再后来开始知道蒋勋,龙应台,钱穆。

我一直想知道,是怎样的土地孕育出这样吸引我的文化人。

刚到台北的时候,我有一种在做梦的感觉,期待已久的事情变成现实,就是会产生一种不真实感。

这次出行要感谢程先生的临时起意,暑期的全家游,因为各种时间冲突,最终他没有赶上我们的威海之行。

因此我们便决定再做一次计划,于是在七月下旬办理了入台证和G签,原计划八月初去台湾,结果入台证办理出了点问题,耽误了时间,最后跟孩子上暑期班的时间冲突,所以台湾游最后变成了内蒙游。

再然后,自由行暂停的消息,最终促成了十一的台湾行。

当时的心理感觉,就是再不去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去了,人面对稀缺的时候,感觉总是紧迫的。

到台湾的那天晚上,去了台湾大学附近的诚品书局,不是旗舰店所以不知道是否有代表性,仅就自己的所见做一些记录吧。(抱歉忘了拍图片)

这次因为是携老扶幼的团,所以基本上还是优先那些经典路线,至于像书店这样的地方,就只能是看运气。

没想到提议去书店,除了老人兴趣不大,其他三只都很喜欢,程先生一进书店就找了一本中美贸易的书自顾自地读了起来,两个娃儿自动选择了绘本,虽然都是英文的,但是好像看图能力也没什么问题。

我开始逛书架。

逛书架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一楼进门放在最中间位置的书,基本都是商业成功学的畅销书,这点跟内陆的书店真是神同步。

这些书我没有什么兴趣看,火速离开去了二楼。

二楼是我的地盘,号称文学青年,当然要进文学世界。

当我在同一排书架里,同时看见了蒋勋、席慕蓉和龙应台的时候,我的内心无比欣喜,不过等我翻开内容的时候,其实是有些怀念内陆的书本。

怎么说呢,台湾的书是竖版繁体字,但是行与行之间的间距特别大,另外书的纸张摸起来也有点像盗版。

那些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书的封面通常是一个大大的人的头像,然后字也是大大的,后来在逛街的时候,这种既视感经常出现,那就是挂在高楼两侧的选举广告,同样的大大的人物加上大大的字体。

其次,因为出版社的不同,即使同一个作者的书,也没有一本跟内陆书名一样的,这让我无从判断哪些内容是我看过的,哪些是需要补充的,所以我最终没有买。

不买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贵啊,随便一本就百八十人民币,想想中国那些书的价格真是亲民,而且质量也越来越上层,超高性价比。

在世界文学那一排书架里,有至少一半被日本书籍占据,剩下的就是一些诗集。

古典文学比较多的是唐诗宋词类,古文类看见了论语和世说新语,其他的传统国学书籍基本没有。

出现在这一列书架上的大陆作家,我只看见了莫言的一系列作品。

在这一排书架下面,有四五个学生席地而坐,他们并没有在看书,而是在小声聊天,我只好绕过他们,去其他书架。

其实整个二楼,陈列最多的并非文学,而是历史、育儿和饮食,历史当然跟内陆有很大不同,那绝对不是我们所理解和接触的历史,而是台湾当局的历史,我没有翻看,光看标题就清楚立场的。

育儿书籍的丰富是远超内陆的,整整一面墙的陈列,很多的畅销书,看过的听过的都有,跟育儿书面对面陈列的,就是一排跟吃有关的书,各种菜单菜谱,花花绿绿。

这个书局,跟我的想象或者说期待是有落差的。

我一直以为,在台湾书店看见的,应该会是一排排的线装书,会是一排排四书五经,四大名著,我以为我会买一箱子书回来,然而,最终,我只买了一本collion的英英词典,和一本叶嘉莹的说诗。

我不知道诚品书局的旗舰店会不会规模更大,内容更全面,遗憾我没有时间去看看,不过即使我去看了旗舰店,我也不敢说我真的能了解整个出版业。

当然我只是消费者,而书店恰恰就是面对消费者的。

不过,这一场书局之旅,已经断了我一个在书籍方面买买买的心理空缺,之前我总是喜欢诟病手里的一些书,总感觉在另外一个地方,一定有更好的书在等着我,这个地方就包含台湾。

现在,在走出诚品书局的那一瞬间,我突然感觉自己拥有了许多,虽然我只是浏览了一下书架,但是我想我以后再也不会觉得自己缺书了,那个心理的缺被治愈了。

我想旅行的意义就在于:你会发现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不一定在别处,也许就是在你出发的地方。

我们生活中总有很多寻寻觅觅的时候,其实我现在就特别想为内陆的出版行业点赞,我们的文化产业其实是很欣欣向荣的,想买什么书都可以买到,这要感谢我们超级发达的物流,还有我们日益庞大的读者群,共同制造了这场繁荣。

其次,我们的优秀出版社特别多,尤其传统文化,多么年代久远的书都可以买到,多么有名的学者的书,你都可以看到,更不要说我们还有那么多的电子书阅读器,可以免费阅读,这真的是一个太好的环境。

这次旅行全程地铁,台北的地铁特别空,少有人没有座位,所以我仔细看了一下车厢里的人,基本上没有看见拿纸质书或者kindle在阅读的,大部分都是带着耳机看手机,低头族并非是内陆的专有现象,估计手机对于时间的腐蚀性已经是全球化了。

从形式上来说,台北并没有出现我理解的那种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角色,不过,文化留在纸上永远只是一部分,而更有力量的,是人的力量,在私人或公共空间里的人的行为,是否还有传统文化的礼仪和修养,这方面,台北所见是感动人心的,下一篇专门讲人的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