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秋卷◇匠作典藏•散文篇】《富春江边》||□ 杨文远(甘肃)

 清涟一荷 2021-07-09
 《当代文学家·金秋卷》(当代文学出版社)火热征稿中!

知名·专业·权威

金秋卷·2021·总第五期

(网纸同步)

散文显示屏

金秋卷

文学顾问:孔灏、相裕亭、徐继东、李锋古(已故)

书法顾问:侍少华、李敬伟       摄影顾问:王红军

国画顾问:徐开领、甲乙丙       法律顾问:吕庆根       
总编:清涟一荷    主编:汪兴钊    副主编:宋海红
执行编辑:零下(综合)     陈革非(诗歌)
                魏社岗(小说)  周毓麟(小说)
                雪霏(综合)     晋耀文(散文)
                郭小峰(综合)  甜   恬(综合)

□ 美文聚焦 □ 




富春江边

( 散文)

  文/杨文远(甘肃)

我和玄子是从浙江海宁前往富阳的。

在急速行驶的客车上,我有些困倦,微微合眼,却并没有睡意。只听玄子接连打了好多电话,大谈海宁盐官观潮的感受,依然沉浸在钱塘大潮浓浓的兴致中。

车至富阳时,夜幕已拉开,街市上的灯火早已点亮。

富阳市的街道不算宽阔,楼宇也不是很密集,即使是走在较为繁华的桂花路上,人流也称不上拥挤,但这里却不乏热闹而且觉不出喧吵,四周的建筑雅致却又不张扬。

桂花路最为名符其实地是路两边植满了桂花树,一股浓浓的桂花香气扑面而来。原来,这9月之秋正是桂花绽放的日子,一眼望去,硕大的桂树上开满金色的花蕾,在灯影下隐隐约约,一朵朵桂花在青绿的枝叶间密实地聚集着。

街边有不少农人将自家的桂花枝挑到街市出售,一小捆一小捆摆放在竹篮里,更是让桂花街道的香气厚重得不能流动了,似凝结了一般。

这样的小城,真是让人觉得暖心、舒适。临近傍晚又是极好的时段,便迫不及待奔向富春江边。

富春江流贯桐庐、富阳两市,长约110公里,实则是钱塘江的中游段,因为这段流域多峡谷、多山,所以便形成为一段重要的风景区,且以水色佳美著称于世。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吴均就是如此描绘富春江美景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富阳人最引以为傲的一句赞誉是:“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这句话的确有些霸气,可能外地对此不以为然的人也很多,但如果给对方稍微提及一下:富春山水就是著名的《富春山居图》的真实模板,估计十之八九之人都会颔首苟同且极向往。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晚年作品,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作,这幅画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以说是空前绝后,被誉为“画中之兰亭”

黄公望作这幅画,最初本是送给他的道士朋友无用禅师作为纪念的。因为黄公望长年云游在外,没有时间一次性完成,只好先勾画出富春江的大致风光,然后便把这幅长卷带在身上,有空时就拿出来画上几笔,富春江的两岸胜景、岚烟云影便尽展现在画卷中。

这样想着,却不觉信步来到富春江边。

说来奇妙,白天还在感受钱塘江的激越和咆哮,而此时此刻,眼前的富春江却是一片平静,没有震撼的激情,没有激荡的气势,处处平和、柔美、温情。夜色下的江水逐渐暗了下来,间或辉映出金色的柔光,沿着江边明丽的彩灯一直延伸开去。远处的山黛美景藏在夜色中,又好像隐藏不住似的,透出浓密而葱茏的墨绿。

当晚,我俩在富春江边逗留了很长时间,当然了,远没有尽兴。

第二天一大早,便兴匆匆来到严子陵钓台。

严子陵钓台属东汉古迹,因严子陵在此隐居垂钓而闻名古今。

站在钓台初远眺,青翠的富春山拥着清澈碧绿的富春江水,俨如画卷,这显然是最最真实的富春山居图。

严子陵虽隐居于此,其实他本是浙江余姚人。记得游览余姚时,我最先到的就是子陵路。我在那篇《余姚散记》中,对著名隐士严子陵也是着笔颇多。他是后世文化名人不慕权贵追求自适的榜样。

自古至今,来此钓台观览过的大师级文化名人数不胜数,比如:李白、李清照、范仲淹、苏轼、陆游、张浚、朱熹、康有为、郁达夫等…… 同时,也留下诗文无数。

《题严子陵钓台》就是南宋名相张浚所写,这首诗给人一种凄婉的精彩,诗云:“古木烟笼半锁空,高台隐隐翠微中,长间不羡三公贵,宁与渔樵卒岁同。”

这时,我俩不觉已缓步游至富春江南岸,龙门古镇近在眼前。

龙门古镇是三国孙权的故里。孙权一生驰聘疆场,平定江南,成就一代霸业。古镇建筑即是以两座孙氏宗祠为中心。现在的古镇居民约有几千户,基本上都是孙权的后裔。古镇沿袭至今已有千余年时间,而且是富阳最大的自然村,其实这样的自然村就是放在全国也极罕见。

据说,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武、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都与龙门孙氏有着割不断的血脉亲情。

不用说,龙门古镇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龙门古镇背靠龙门山,峰峦重叠的龙门山,其气势甚至盖过了富春山。

走进古镇,这里独特的明清建筑群保存得极为完整且极有规模。

漫步古镇,如入迷宫。卵石铺就的小路密如蛛网,它是龙门古镇最独特的景致,甚至连民宅民居的墙垣也有以卵石作的。400米长的卵石老街是一定要走走看看的,那一颗颗卵石掩藏着岁月的温婉记忆。街边店铺古韵十足,店主人懒懒地躺在摇椅上,轻轻摇着蒲扇,旁边搁着一壶清茶,不时抿上一口,咿咿呀呀还哼着老戏,听得不大清楚,有点像越剧。


龙门古镇集聚了众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这里不仅有民宅,亦有明代祠堂、塔、寺和砖砌牌楼及数十座厅堂。既有明清建筑的文化气息,也有山寨居民的少许印记,小桥,溪流与古街皆构成了古镇独特的韵致。尤为难得的是古镇依然是生活化的小镇,商业气息极为轻淡,没有充斥的纪念品,没有人吆喝兜售,所感受到的是一种难得的清静。这些古建筑在历经沧桑和战乱之后,能保存如此完好,实属不易。

你只需漫步穿行,只需细细观览,偶尔也可坐下来小憩一会,惬意之中也许还会不自觉地轻轻自语:要持有一颗看透世情的智慧之心,要看淡、看轻、看破、看空……也许你真是累了,这些话要是刚好被我听见,说不准会凑上一句:别轻言看破、看空,古语说得好:名利最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兴高采烈的游客倒是觉得好玩,他们在嘀咕什么疯话?其实,如果真碰上这种情境,我大概不会多语,何况这里是严子陵隐居之地。

实际上,如果要对龙门古镇追根溯源的话,还真非严子陵莫属。严子陵多次游历龙门,他惊讶于此地美景,赞曰:“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一代隐士言辞之间,赋予这块毓秀之地一个响亮的名字——龙门。

著名作家郁达夫在《龙门山题壁》一诗中,对龙门也有精彩描写:“天外银河一道斜,四山飞瀑尽鸣蛙;明朝我欲扶桑去,可许砚边泛钓搓。”

郁达夫是地道富阳人,他的名字是中国近代文学史所绕不开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

而且,郁达夫故居就在富春江边,是一座小小的院落,这里也是郁达夫的出生地,故居周围已开辟成郁达夫公园。

郁达夫是喝着清澈的富春江水长大的,这座院落曾给予了他最初的庇护。三开间砖木结构楼房,典型的江南白墙黑瓦建筑。

入得故居,最先看到的是一个花木扶疏的小花园,有一条甬道将花园分为两部分,右侧是中草药园。郁家祖上好几代都是儒医,培植花木草药渐渐成为祖上遗留下来的一种传统,据说郁达夫祖父尤为癖好。    

故居第一层为正厅,陈列有丰子恺、茅盾、鲁迅等名家的画作及题字。一旁的厨房则摆放着菜柜、水缸、土灶等有江南特色的烹饪用具。灶头边挂着的精致竹饭篮,更是传递出老屋的幽幽情怀。正厅靠左侧墙壁上鲁迅先生亲笔手书的一首诗最引人注目:“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郁达夫曾与鲁迅创刊合编《奔流》,这首诗的创作本就和郁达夫有着一定渊源的。

楼上一层是郁达夫及其母亲的房间。

郁达夫的卧房里,摆着一张老式大木床,床上支着一顶纱布蚊帐,一架用老藤编制的书架靠墙立着,里面密密地插着书籍。热爱郁达夫的读者都知道,他嗜书如命,从其诗句“绝交流俗因耽懒,出卖文章为买书”即可见一斑。

卧室一角贴着一张郁达夫和第一任妻子孙荃的照片也颇引人注目。

郁达夫与孙荃结婚后,将二楼的书房命名为“夕阳楼”。站在此处,习习江风吹来,眼前江水缓缓东去,确是感觉富春山水之灵动神韵及意境的好去处。在郁达夫《悲剧的诞生》一文中就是如此描写这条富春江的:“那一条流绕在县城东南的大江里,虽因无潮而杀了水势,比起春夏时候的水量来,要浅到丈把高的高度,但水色却澄清了,澄清得可以照见浮在水面上的鸭嘴的斑纹,从上江开下来的运货船只,这时候特别多,风帆也特别的鼓,狭长的白点,水面上一条,水底下一条,似飞云,也似白象……”

孙荃就是在这里孤独终老的。对于孙荃来说,此生唯一的婚姻给她所留下的幸福、悲哀和追悔几乎用语言无法言尽。不管如何,在孙荃心中,丈夫才华横溢,学识广博,是一位有着中国文人的传统道德的爱国主义作家,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充满温情的丈夫和父亲。

据孙荃的子女回忆,孙荃对郁达夫的感情自始至终坚贞不渝,数十年如一日。

郁达夫与孙荃是奉母命而成婚的,应该说他们婚后最初的几年生活也是充满了甜蜜和温馨。最值得一提的是郁达夫于1922年春准备去日本参加毕业考试前夜,夫妻两人在离情别绪的伤感中共同所填写的那首词:《卖花声——送外东行》
“梦里哭君行,疑已天明。
醒来却喜夜沉沉。
不是阿侬抛不了,郎太多情。
无语算邮程,暗自心惊。
途中千万莫多停,
到得胡天安住后,寄个回音。”

这是他们夫妻感情恩爱的浓缩。

我们都知道,文学与恋爱,在郁达夫来说,已融化在他的血液之中,观其一生,其恋爱经历也如同他的文学名篇一样,时时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迷离也罢、怅惘也罢、悲歌也罢,亦或沉沦也罢,一并都成了传世的记忆。

离开夕阳楼的瞬间,我又回头看了一眼孙荃的照片,她那透亮的眼神、安然的神态,使我忽然产生了一种悲悯与敬仰之情愫。

本期责任编辑:雪霏


当代文学家


2020.07.02 started publication

大型文学季刊
安徽·合肥

作者风采


甘肃诗人:杨文远




作者简介:

     杨文远,笔名萧远,甘肃靖远人,丝路文化书写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敦煌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起源地栏目特约主编,“玉帛之路文化考察丛书”第一辑系列专著编委,“玉帛之路文化考察丛书”第二辑系列专著副主编,曾任《丝绸之路》杂志社副主编。作品散见于海内外报刊及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各大网媒。作品被收录入多部散文集,曾获首届华夏散文二等奖,张掖市政府旅游文化文学类2016年度二等奖、2017年度二等奖等奖项。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玉帛之路田野考察散文专著《丝路盐道》。

作者在写作之余酷爱研习书法,尤喜王羲之“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书法风格。平素行书习二王,草书习孙过庭《书谱》,多年临池不辍。书法作品被兰州大学图书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多家馆院收藏。


投稿快引

微信、邮箱投稿皆可。邮箱投稿需同时加总编微信告知

——总编微信:cmj86188;

    收稿邮箱:1030221204@qq.com

——投稿细节,六素齐全。

    ◇第一行:题目

    ◇第二行:文/作者(省份)

    ◇第三行开始:正文

    ◇文末:个人简介+邮寄地址(含手机号)

             +风采照。

——邮箱投稿:粘贴,并同时以附件形式上传文档后发送。

本刊顾问团队介绍

文学顾问:

孔灏

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市作协副主席。

文学顾问:

相裕亭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副秘书长。


文学顾问:

徐继东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

文学顾问:

李锋古(已故)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本刊法律、书法、摄影顾问及主播团队

《当代文学家》杂志社作家理事会理事、特约作家讯息发布!点此了解!

轻按3秒加总编微信:投稿,订阅,加盟(理事、特约),出书(4600-500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