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的“杂”与“通”

 我是皓春夏秋冬 2021-07-09

读书,向来有“专”与“杂”之分。“专”,是指专于某一门类或者某一学科的阅读,“专”于一方,可以做出深刻、深厚的学问。而“杂”,则通常指两种情况:一是所谓“杂学”,相对于传统学问(亦谓之“正统”)之外的一些偏门、冷门学问;二是指“学杂”——涉猎广泛,阅读面广,知识博杂。

我们重点谈“杂”。

“杂”的第一种情况,最典型的代表,似乎莫过于有“京城第一大玩家”之称的王世襄先生了。

王先生少时家庭条件优渥,于学不甚用功,早年读研究生时写出的一部《画论》,也还是到了晚年才得以出版的。但于玩,王先生却是入痴入迷,他养鸽子,养蛐蛐,养鹰驯狗,喜欢竹刻、葫芦,晚年又专精于明式家具研究,等等。特别是早年的那些行为,在常人看来,真可谓“玩物丧志”矣。可王先生“玩物”而不“丧志”,还居然玩出了水准,也玩出了成就。

上世纪90年代后,王先生对自己的“玩物”进行了研究,陆续写成了《蟋蟀谱集成》《秋虫六忆》《北京鸽哨》《竹刻艺术》《说葫芦》等书。马未都评价王先生说:“王世襄学问杂而通。”

“杂而通”,评价甚高。王世襄先生的“杂”,虽为“杂学”,但他却于“杂学”中做到了“通”,于是,便有了斐然之成就。这除了因为他保持了极大的兴趣外,很重要的,还在于研究的“精深”。

另一种“杂”,是“学杂”,也就是我们列出的第二种情况。

“学杂”,是指涉猎广泛,学识、学问博杂。本来,学识博杂是一件好事,但“博杂而不通”,则容易成为知识的“篓子”,沦落为“两脚书橱”式的读书人。所以,能否有所成就,关键还在于一个“通”字——融会贯通。何为融会贯通?融会贯通就是让博杂的知识、学问活起来,为我所用。“杂”是基础,“通”了,才能有所成就——亦可谓“盘活资产”。

阅读《梦田随笔》,许多人也都惊叹于蒙田学识的广博、深厚。书中,亦多是旁征博引,包括哲学、诗歌、历史、神话、传说、文化随笔等诸多方面,至于涉及的作家、名人,更是难可一一列举。

因之,可以说,蒙田也是一位“学杂”的作家了。

好在,蒙田“杂而有成”,他为世人留下了一部皇皇巨著——《梦田随笔》。我们都知道,蒙田的哲学,是所谓的“生活哲学”。因之,可以看出,蒙田盘活自己“学杂”的关键,就在于“生活中的在场”——他以个人生活为考察坐标,然后,以所学知识,广泛印证、论证,从而求得某种生活的哲理——这就是蒙田的生活哲学。

若然把博杂的知识看作一粒粒珍珠的话,那么,“通”就是串起珍珠的那根绳。“绳”在何处?以蒙田为例,就是他的“在场”式的生活哲学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