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态度胜于能力,你辩解对错,但领导要的是态度,这就是顺从权力

 职场智谋 2021-07-09
“ 职场智谋 ” 潜心研究古人的智慧,总结提炼智谋精髓,古今结合,详细揭秘职场潜规则以及办公室政治

【参考书籍】《资治通鉴》魏纪十(公元264)

【事由】过了几天,晋王问刘禅说:你还思念蜀国吗?刘禅说:在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郤正听到后就对刘禅说:如果晋王以后再问,你应当哭着回答说:祖先的坟墓都远在岷、蜀,我心常常西望而悲,没一天不思念然后闭上眼睛。
后来晋王又问他,刘禅就像郤正说的那样回答,晋王说:你说得怎么像邵正的话!刘禅惊讶地睁开眼说:实际上就是他教我这样说的,左右之人都哈哈大笑。

【解析】
1、虚情假意
司马昭几天前封刘禅为安乐公,在宴会上安排人员表演蜀国的歌舞,试探刘禅的底细,以观察他是否有恢复蜀国的野心,刘禅也知道司马昭的用意,因此故意展示轻松快乐的样子。

以展示自己没有恢复汉室的野心,当然司马昭也不可能信刘禅的话,所以几天后又问刘禅,是否想念蜀国,刘禅却说在魏国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刘禅这句话显得很虚假,为何?

2、引起怀疑
刘禅曾经是蜀国的一把手,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当皇帝风光得很,蜀国灭亡后刘禅也就成为阶下囚,阶下囚怎么会快乐呢?阶下囚的待遇不管怎么优厚,都不可能与皇帝相比。

因此刘禅说不想念蜀国,这话显得比较虚假,刘禅可能是故意迎合司马昭才这样说,虽然可以迎合司马昭,但会引起司马昭的怀疑,因为谦虚过头就显得比较虚伪。

3、套用话术
站在司马昭的角度,只要是正常人都会思念当皇帝的日子,刘禅竟然说不想念当皇帝的日子,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打死我也不信,普通人都看得出来,司马昭怎么可能看不出来?

所以说司马昭是不可能信刘禅的话,郤正是原蜀国的大臣,看到刘禅说错话,所以提醒刘禅,给刘禅列出一套话术,如果司马昭再问起,就直接套用话术即可。

4、欺骗行为
郤正为何要这样做呢?其实也是保护刘禅,刘禅一两次说不思念蜀国的生活,有可能是刻意讨好司马昭,这个可以理解,但如果频繁说不思念蜀国,就是欺骗行为。

司马昭是魏国的掌权人,深知权力的魔力,只要是正常人,都不可能抵抗权力的诱惑,刘禅也不例外,如果刘禅频繁说不思念魏国,就是在欺骗司马昭,任何人都讨厌被欺骗。

5、展露真情
好日子谁都会想念,这个是正常的,刘禅思念蜀国的生活也无可厚非,因为人性就是这样,刘禅想念蜀国的生活也是可以理解的,刘禅展示出想念的样子,恰恰是展露真性情。

展示真性情,说明这人还是比较靠谱,就像初入职场的毕业生,因为刚刚毕业,社会经历比较少,不懂人情世故,做事职来职往,因此经常做错事说错话,但起码没有坏心眼。

6、避免怀疑
职场老狐狸就不同了,表面上说话客客气气,说得比唱还好听,虽然说话好听,但大家都会防着这样的人,认为这人城府高深,说不定那天就会背后捅一刀,必须要注意提防。

司马昭就是这样想的,要的就是刘禅的态度,而不是拍马屁,刘禅展露真性情,司马昭才会放心,最后刘禅套用郤正话术,司马昭也就稍微放心一点,因此也就哈哈大笑,左右之人也就迎合领导,也就跟着大笑。

7、态度行为
职场中也是这样,下属犯错,领导也不一定非要追究其责任,但下属害怕受到处罚,因此会寻找理由推脱责任,领导见下属没有承认错误的态度,认为这人没有担当,对这下属也就不感冒。

如果可以主动承认错误,领导还有可能网开一面,但如果执迷不悟,那只能从严处罚,有时候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态度,你辩解的是对错,但领导要的是态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