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想孩子不被现实所淘汰,就要教育孩子如何成为一名强者。
有人说: 深以为然,暑假来临,放假不等于放纵,父母应该辅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表和生活作息表,不要等到开学孩子成绩一落千丈的时候才悔恨。教育路上,千万别指望孩子能够天生优秀,那些优秀孩子背后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 01 - 永远不要指望孩子“自觉”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缺乏自觉性。 旁人是无法真正建立起他的自觉,好孩子都是管的,熊孩子都是惯出来的。 在教育路上,家长永远别单纯指望孩子能够“自觉”。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陪孩子走过关键10年》一书中,作者钱儿妈曾分享了朋友的故事。 她的朋友是一位很有名的导演,他和妻子两人一起拼事业,将孩子交给阿姨,以为孩子会自觉地慢慢长大,后来他们越来越有钱,给孩子买最好的一切,因此他们都以为自己是很合格的父母。 可是有天他的妻子突然发现,孩子的习惯和阿姨一模一样,吃完的骨头渣吐在地上,眯着眼看电视。 不仅是生活习惯,而且学习也有问题,在学校不合群,很敏感,性格内向,而且他的作业字迹潦草,错误很多。 那一刻才发现,原来这些年荒废了孩子的教育。 于是她辞职在家全心陪伴孩子,从最简单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帮孩子一点点改正。 最终她停掉工作,花了整整5年的时间,孩子终于脱胎换骨了,如今他喜欢古典钢琴,并屡次获得国际大奖,学习成绩也非常不错,考入了很棒的一所私立高中。 其实,本可以不用这样的,可是因为曾经在孩子身上偷的懒太多,孩子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只能用更多的时间去弥补,去慢慢引导孩子。 
家长一定要明白: 指望孩子自觉,是最无力的教育; 指望孩子爱上学习,学会学习,是最难实现的愿望。 99%的孩子是需要家长教育的! 什么事动不动就“我回家问问孩子喜欢不,上不上、学不学都'尊重’孩子的意见”。 那孩子要是不喜欢,是不是什么都不用学了?那才是真正地害了孩子。 以前的我,也曾以为孩子就要放养,这样她从能拥有更多自由的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是,后来我慢慢发现,要教育出一个优秀且自觉性高的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孩子在养成自律自觉的前期,靠得就是父母监督。 只有父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教育、约束孩子,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因为孩子就像一棵小树,父母自始至终不断引导,他就会笔直地长,中间有问题都好修建,可如果一旦偷懒,指望孩子自觉,他就会长歪,此时再去修剪,就太难了。 所以千万不要指望孩子自觉,我们在孩子身上偷的懒,贪图的享受,总有一天,是要还的。  哈佛博士何江在节目《儿行千里》里,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他出生在湖南一个农民家庭,父母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但是他们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从小就鼓励他们兄弟俩读书。 在农村,大多数青年劳壮力都会选择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 何江家里虽然很穷,但是为了不让孩子们成为“留守儿童”,父母没有外出打工,而是守着土坯房陪伴在两个孩子身边。 父母每天不管干活有多累,都会坚持给孩子讲一些励志的睡前故事,鼓励孩子好好学习。 母亲也经常陪着两个孩子一起学习,她要求两个儿子把课堂知识讲给自己听,遇到不懂的还会和两个孩子讨论。 父亲还立下规矩,每天都要坚持阅读。 何江说,正是家庭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滋润,他才能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 否则,他现在大概就和村里的小伙伴一样,就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打工仔。 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从来都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来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刻画进孩子的血肉里的。 在孩子的教育路上,比起父母的文化水平,对孩子影响更大的是父母对文化的认知,比起父母的职业和地位,孩子更加重视的是你是否是称职的父母。 
教育孩子,有原则的控制,是比无原则的放手,难得多的事情。 盲目的放养教育,对于不愿意保持自己的学习力,不愿意精进自己的教育方式的父母来说,最轻松。 但想要养出一个三观正,心理健康的孩子,是需要父母对孩子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高质量的陪伴的。 真正的放养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维,养的是孩子的习惯。 暑假正是父母为孩子培养好习惯的黄金时期,父母用心教育,孩子才能优秀,以下6个学习上的好习惯,建议家长督促孩子假期必须养成: 1、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 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2、独立作业的习惯 做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为了交老师的差,或是应付家长。有的学生做作业的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采取“拖、抄、代.……等等”,会做的马马虎虎,不会做的就不动笔; 有的学生好高骛远,简单的是会而不对,复杂的对而不全,这些不良习惯严重地影响了学习效果。 所以我们要重视做作业,在做习题时要认真思考,总结概念、原理的运用方法、解题的思路、并且尽量多记忆一些有用的中间结论。 
3、仔细审题的习惯 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内容,学会抓字眼,抓关键词,正确理解内容,对提示语、公式、法则、定律、图示等关键内容,更要认真推敲,反复琢磨,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上的内涵与外延。 同时还要培养自己能从作业,考试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的能力。 4、练后反思的习惯 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 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5、复习归纳的习惯 复习就是消化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达到举一反三。 复习也就是通过对知识,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提炼,进行归纳整理,使零碎的知识,分散的记忆得到一个串联,从而使孩子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重点化,避免前后知识的脱离与割裂。 每天尽量把当天学习的东西都复习一遍,对记忆性知识的复习,每一遍的用时不需多,但是反复的遍数要多,以加深印象。 6.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假期要把上学期经常弄错的地方或者有疑问的题目拿张纸记下,经常看看,看会了、记住了才扔掉。 有价值的就用专门的本子记下,并找些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相关知识点研究一下它们的异同,解题的技巧和办法。 
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肯定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这个过程一定是循序渐进的,假期建议家长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计划每天要记10个英语单词,就一天不落地去记;认识到写字潦草、做题马虎这些毛病,就在写字、做题时严加注意,确保字字工整,题题复查; 意识到了不良学习习惯的危害,就自动自觉地克服;制订了学习计划,就定时定量地去完成; 决心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在全班、全校的位次前移,就要千方百计地挖掘自己学习的潜能。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响。 比如:一个中小学生,已经认识到打游戏机的负作用了,不想再打游戏机了,可是,一走近游戏厅就忘乎所以了,就把握不住自己了。 因此,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还不十分强的情况下,应从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入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许多同学自制力比较差,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或者在坏习惯克服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 这就要求自己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 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条小路便踩出来了! 
- 04 - 电视剧《虎妈猫爸》热播时,其中一段台词让我记忆犹新:“这个世界上除了家里人,没有人会纵容你,不会因为你可怜,不会因为你长得漂亮就迁就你。这个世界很残酷,你必须有真本事,不然谁也帮不了你。” 社会很现实,也很残酷,弱肉强食的社会里,更多时候不是适者生存,而是强者生存。 我们保护不了孩子一辈子。现在我们不狠下心逼孩子学会“72变”,以后又有谁会帮他挡住“81难”呢?要想孩子不被现实所淘汰,就要教育孩子如何成为一名强者,长大后,他们一定感激你曾经所有的“绝情”。假期是孩子弯道超车的最佳时机,也是滋生堕落的温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