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成语故事(1)最会“骂人”的孔夫子之春秋笔法

 孙行悟空 2021-07-10

开栏的话

成语,一般指长期使用的、简洁定型的短语或者小句。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华语言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究其来源一般有:(1)历史故事概括,如卧薪尝胆;(2)寓言故事总结,如刻舟求剑;(3)古人或者古书名句,如外强中干、举一反三,等等,还有的则是近现代出现的词汇,如百花齐放。

成语言简而意赅,读来朗朗上口,齿颊生香,运用得当,为文章增色不少。但其中很多由于年代久远,虽然在用,但有时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孟子有言“知人论世”,我们学习运用成语,除了明了基本的用法,也应当对其出处及演化有所了解,以便误用而贻笑大方。

正是基于此,近年来笔者工作之余,以《左传》《史记》等为蓝本,陆陆续续写了100多个成语故事,名之为《国学成语故事》,今天以专栏形式推出,以飨读者。

需要一提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而笔者只浅尝辄止,加之才疏学浅,谬误难免,请各位读者朋友海涵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谢谢啦。

国学成语故事(1)最会“骂人”的孔夫子之春秋笔法

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一直以来,在笔者个人制作的无名榜单上,从古至今最会“骂”人的有两位先生,一位是“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另一位是“喜怒笑骂皆成文章”的鲁迅先生。

鉴于相比较而言,鲁迅先生的影响没有孔老夫子大,而且其人性情有些古怪,有绍兴师爷遗传下的“刀笔吏”式的无情与刻薄,与儒家倡导的“温良恭俭让”有一定差距,所以我把他排在了第二位。当然啦,孔老夫子发火的时候,也颇有山东人的耿直,甚至会爆粗口。比如,他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当即骂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您瞧瞧,一个为人师表的老师竟然骂自己的学生为烂木头、脏泥巴墙什么的。这要在当下,估计宰予的父母早跑到学校找校长掐架了,说不定孔老师得下岗,学校得赔钱。

问题是,就是这样伤人自尊的话,因为出自孔老师之口,也被后学恭恭敬敬刻进了儒家经典《论语》中。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一遍遍地诵读、注释,这就是能力,这就是水平,谁不服还真不行。

当然,如果孔老先生的水平仅止于此,恐怕就没有后来世界级的影响力了。咱们这里就以《春秋》为例说道说道。

日常生活中,我们夸人嘴巴厉害,叫“骂人不带脏字”。我想,这一技巧的发明权非孔老夫子莫属,其集大成的代表作,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到的传世史书——《春秋》。

众所周知,《春秋》一书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词句都暗含褒贬之意,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这方面的例子,在《春秋》中比比皆是,笔者这里先卖个关子,留待后续的章节举例说明。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和史家考证,孔子有感于当时周王朝式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和生灵涂炭,为推行“仁政”之术,于是从55岁起,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夙愿。不料,这一走就是13年。其间,由于遭遇战乱和权臣排挤等原因,老夫子不仅有饥寒交迫的经历(《孔子家语·在厄》:孔子厄於陈、蔡,从者七日不食),有几次甚至差点丧命。而最令孔夫子伤心的是自己的政治主张得不到施行,年看自己年事已高,孔子叹口气,终于走向回家的路。我想他此刻的心情,用费翔的一曲《故乡的云》可以准确描述,“我已是满怀疲惫,眼里是酸楚的泪……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难能可贵的是,回家之后的孔子并没有一蹶不振,为了避免自己政治理念等在后世湮没无闻,孔夫子开始著书立说。

《史记·孔子世家》:“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一直写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十二公。该书以鲁国为记叙的中心,尊周王室为正统,参照了殷商的旧制,推而上承三代的法统(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言简意赅)……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成语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日,73岁的孔子以布衣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丧三年。

孔子死后,越来越多的君王逐渐发现了孔子及其思想的价值,以至于后来发展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阶级在看到儒家思想在统御万民中的重要作用后,开始对孔子及其后人不吝封赏,孔家乃至有“富贵无顶,文章通天”之说。孔府楹联:

上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富”少第一笔的“点”)

下联: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章”最后一笔上下贯通)

另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当年司马迁为了收集第一手资料,曾经亲身前往孔子的老家曲阜,参观供奉孔老夫子的庙堂里的车服礼器,亲眼看到当地的儒生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司马迁不由地流连忘返,久久不愿意离去。

换句话说,早在司马迁所在的西汉王朝,孔夫子的思想就已经被主流社会慢慢认可,不仅“学者宗之”,连天子王侯说“六艺”也以孔子为标准,孔子慢慢有了“圣人”的名号(“可谓至圣矣”)。

然而,所谓一人难趁百人意。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孔子及其所倡导的“仁政”等儒家思想也曾不止一次遭遇诋毁和批判等“厄运”。

当然,还有政治理念等不同而引起的批评。据史书记载,当年,齐景公一度被孔子的治国理政“方略”吸引,打算重用孔子,但被晏子一番话打消了念头,致使孔子不得不离开齐国。

晏子对景公说:“儒生能说会道,不能用律法来约束;倨傲且自以为是,不能任用为臣下;重视丧事,竭尽哀情,为了葬礼隆重甚至不惜倾家荡产,到处游说乞求官禄,不能用来治理国家。如今圣贤相继下世,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也很久了。但孔子讲究仪容服饰和详定繁琐的礼节,甚至刻意于快步行走等规矩,这些繁文缛节,几代人学不完,一辈子也搞不清楚……恐怕并不是改变齐国风俗、引导百姓的好办法”。

国学经典欣赏: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適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