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漫行第二站 | 与原创设计师一起逛扎哈展!限时赠票,数量有限,速来围观!

 LAC_STUDIO 2021-07-10


「 往期回顾 」

6月初,首次城市漫行活动顺利举办。我们带大家一起参观了安藤忠雄2021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举办的《安藤忠雄:挑战》展,并邀请了建筑设计师周十在现场进行专业解读。活动结束后我们收到了许多小伙伴的热烈反馈▼

朱同学:这次看展感觉收获很大,有讲解会对我启发更多,比起之前的盲目看展,这种有老师带领讲解的看展方式我很喜欢!

刘同学:老师讲解的时候吸引了好多路人来围观,所以有的时候感觉听不到……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很感谢老师的讲解,之后有这样的活动还想继续参加。

王同学:老师讲的很好,整个观展过程老师不只为我们解读了作品,还穿插了很多安藤做设计中的小故事,很有趣,感觉收获很多。

林同学:安藤是我的偶像,这次讲解的老师以建筑师的视角讲解这些作品让我感觉受益匪浅,我觉得这次活动很特别,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希望之后还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
金同学:讲解过程中有很多围观群众想要听讲解甚至把我们挤开了……但周老师很细心的提醒大家让我们参与活动的同学凑近一些。很感谢周老师的讲解!(回去以后还加了老师的微信请教了很多问题)
上下滑动查看

下周四,我们将开启城市漫行第二站。由周老师继续带领大家前往上海艺仓美术馆观看先锋建筑设计师扎哈的建筑展。本次展览门票免费赠送,名额有限,快来加入我们!报名方式请在文末查看~



第二站
扎哈·哈迪德-上海



「 主讲人介绍 」

周十

周十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建筑设计师
硕士毕业于UCL Bartlett (专业第一毕业)

周十建筑设计工作室是一家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原创设计基地。工作室以创新的思维与数字化技术手段见长,以高技的方式创造感性的空间氛围,用感性的思想去创造诗意。坚持创新性、唯一性、定制型,反对模式化、套路化、拼接化设计。

主持设计师周十,以UD专业第一的成绩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巴特莱学院,归国后先后 在北京,上海负责过多个文化类设计项目,有着丰富的设计经验及敏锐的设计直觉,对设计有强烈的个人追求和执念。同时也是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创办了“建筑摞客”公益教学组织,以在国内普及数字化设计方法,先后受邀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个学校进行公益教学活动。

周十老师作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展览介绍 」
“实践与探索——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特展”是ZHA在中国大陆的首次大型专题展,深度回顾了国际顶尖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及其创建的ZHA从1982年至今的建筑项目演进轨迹。不仅如此,本次展览还将详细介绍诸多技术创新,以及这些创新是如何改变工作室构思、设计以及打造建筑环境的方式的,从而深度解析扎哈的设计哲学和审美理念。

展览横跨艺仓美术馆的两层展厅,届时将有200余件重磅展品与公众见面,其中多件曾于海外顶尖艺术机构展出,更有数件是在国内的首次亮相。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1950-2016)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建筑大师,2004年,她成为首位荣获普里兹克建筑奖的女性。扎哈·哈迪德事务所(以下简称ZHA)于1979年创立,其极具想象力的项目遍布世界各地,为21世纪建筑赋予了全新定义。

谈及自己母校,扎哈曾表示AA最大的价值在于鼓励你发现自己的潜能,找到自己的路。她从1977年开始在AA最受欢迎的单元之一——UNIT9任教,直到1987年正式离开学校,专注于事务所的设计项目。

扎哈和AA当时的校长博雅斯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生时期,扎哈在布置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历过在学生时代个人风格的磨练和形成,以及在UNIT9时期高密度的信息洗礼之后,扎哈在国际竞赛中展露头角现在看起来显得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1983年,扎哈赢得了香港山顶俱乐部竞赛,这是她赢得的第一个国际大型竞赛。她对建筑和地景的研究已经逐渐成形,且呈现的方式十分多样。

香港峰顶俱乐部(The Peak)地景叠合建筑的爆炸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扎哈在1981年开启了首次中国之行,这是她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她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的诸多城市,亲身体验了地方艺术与当地建筑,深入研究如何将历史建筑巧妙融入自然景观。

银河soho,北京

内庭传承中国传统庭院气度,创造出一个联系的开放空间


1993年,扎哈接到人生的第一个委托项目,是位于德国莱茵河畔魏尔镇的一座消防站。这个极具线条感、硬又张扬的消防站用它飞镖一样的外形深深扎进建筑圈的心脏,时至今日话题度都不减。因为墙面之间的顶点既有重叠又有抵触,两两聚合使其具有流动性,整个建筑视觉上运动感十足。入口处的雨棚是整个建筑的点睛之笔,尖锐的角如同一把剪刀,直插云霄——通过营造建筑物与地面若即若离的状态,达到一种海市蜃楼的效果。

消防站,1991-1993年/魏尔镇,德国

2003年,扎哈因广州大剧院在中国被人熟知。建筑造型宛如两块被珠江水冲刷过的灵石,外形奇特,复杂多变,充满奇思妙想,被《今日美国》和英国《每日电讯报》评为“世界十大歌剧院”和“世界最壮观剧院”。

广州大剧院,1999-2010年/广州,中国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号称是“全球最大的机场航站楼”,根据中国传统建筑的原则设计。机场中央设有庭院,周围空间相互连接,并在中心设置多层商务会议空间,让人们的出行与工作更加方便。在建筑的拱形屋顶内流动的抛物线结构,到达地面起到支撑并将自然光照射到内部的作用,引导所有乘客朝向中央庭院。

北京大兴机场,2014-2019年/北京,中国

盖达尔·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的设计在建筑四周的广场与建筑的室内空间之间建立了一种连续而流动的关系。广场作为地面的一部分,与巴库的城市网络直接联系在一起,地面逐渐升起,围合成公共的室内空间,限定了一系列用于当代或传统阿塞拜疆文化公共集会的活动空间序列。形式上精心设计的起伏、分叉、折叠还有自由的形态使广场的表面变成一个多功能的景观建筑:欢迎、拥抱并指引参观者由不同的平面进入室内。

阿塞拜疆共和国阿利耶夫文化中心,2007-2013年/巴库,阿塞拜疆


| 其他作品 |

香奈儿移动艺术馆

“扎哈·哈迪德:运动中的形态”展览现场,费城艺术博物馆


丽泽SOHO

液态冰川桌

“堆叠花瓶”混合塔楼(Tower of Stacked Vases)


「 报名相关 」



时间:7月15日

地点:上海艺仓美术馆 浦东新区滨江大道4777号

活动对象:在读学生

报名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问卷后即可进群
我们将在群内抽取10个名额
赠送本次展览门票并免费follow专业老师看展



推 荐 阅 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