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洪秀全的一首七律,气势不凡,结尾也令人充满遐想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1-07-10

洪秀全的一首七律,气势不凡,结尾也令人充满遐想

原创2021-07-09 05:52·云水心语

洪秀全是清末农民起义领袖,曾给满清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他15岁参加了县试,曾名列前茅,后来考进士却屡试不第。诗人从小饱读诗书,熟悉儒家经典,可是经过一系列的失败,他决定从其他渠道寻找出路。

有一次诗人赴考落第回来,虽然心情糟糕,但为了谋生,他只好到离家三十里外的莲花塘教书。他的表兄李敬芳来村塾探望,发现书柜中有一本小册子,拿起来一看,书名叫《劝世良言》。他感到很奇怪,就询问起这本书的来历。

洪秀全的一首七律,气势不凡,结尾也令人充满遐想

诗人便谈起了几年前去广州赴考,从传教士手里得到这本书的经过。表兄怀着一颗好奇心,将书借去。看完送还时还告诉他,这本小册子和普通的经书不同,内容非常新奇。

表兄的一番话,引起了诗人的注意,他也开始仔细地研读起来。原来这是一本布道书,作者是广东肇庆人梁发。梁发本来是一个雕版工人,受洗加入了教会,并接受指派,编写了这本小册子。

洪秀全的一首七律,气势不凡,结尾也令人充满遐想

全书共有六十多篇短文,有的直接抄自圣经,有的先摘抄一段经文,然后结合当地的风俗人情加以发挥。这本书突出了上帝是天地之宰,并描绘了一幅天国的画图。

洪秀全熟读儒家经书,却没有发现人生的突破口,而在这本小册子里,他终于寻找到命运的转折点。于是他觉得如获至宝,感觉有一位造万物的大主宰,人人都应当敬畏和崇拜,而世间的一切邪恶都该被消灭。

洪秀全的一首七律,气势不凡,结尾也令人充满遐想

这本书切中了诗人的心事,他本来崇敬孔夫子,但是孔圣人并没有保佑他考中秀才。他年年拜文昌、魁星两像,但每次考试都名落孙山、榜上无名。而其他泥塑木雕诸偶像,也都没有帮助他解决过任何实际问题。

诗人联系自己梦里见到的人物,他认为自己已经升过天,并亲眼见过耶稣。于是诗人和表兄在自行洗礼后,立志要杀尽妖邪。他们还请了一位铁匠,为他们各锻造了一把长约三尺、重约七斤的宝剑,刻上“斩妖剑”三字,并随身携带。下面就分享洪秀全的一首七律,气势不凡,结尾也令人充满遐想。

洪秀全的一首七律,气势不凡,结尾也令人充满遐想

吟剑

清代:洪秀全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

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

东南西北效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

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统乐如何!

这首诗创作于太平天国革命之前,抒写了作者决心消灭满清王朝的宏伟抱负,并表达了对革命成功后,升平景象的美好憧憬。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作品里也浸透着浓厚的封建思想。

洪秀全的一首七律,气势不凡,结尾也令人充满遐想

诗的大意是:手拿三尺宝剑,希望早日平定万里河山;祝愿四海一家,共享道德的涵养教化。立誓要捉尽凶险,将其全部扫进地狱;让那些逆贼,一个都无法漏网。

四海八荒,全都来接受教化;日月星辰,一起为胜利歌唱。接受统一号令,让阳光普照世界;天下太平,百姓们永远幸福快乐。

洪秀全的一首七律,气势不凡,结尾也令人充满遐想

诗人在开篇首先抒写自己的美好愿望,他希望凭借三尺宝剑,可以“定山河”;同时他还要全天下百姓都能“共饮和”,也就是得到道德的涵养教化。

中间两联表达出诗人要开辟江山,收尽一切恶者的强烈渴望。作者盼望扫尽满清之后,可以仿效过往的帝王,施教于四方。妖邪,这里指满人。奸宄(guǐ),指帮助满人的那些汉族官僚。

洪秀全的一首七律,气势不凡,结尾也令人充满遐想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向往的新生活,诗人用“虎啸龙吟”,比喻帝王发号施令,声威远播。“乐如何”,更指出了心中的理想世界乃是天下大同、安居乐业。

洪秀全在这首诗里表达了自己的远大抱负,他手提三尺宝剑,要去开辟江山,收尽阴险,以实现“共饮和”和“太平一统”的美好蓝图。虽然太平天国运动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却极大地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也为后世继续寻找救国救民的方向开辟了道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