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分享|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依撒 2021-07-10

Alice Munro

“加拿大的契诃夫”

又译爱丽丝·门罗,1931.07.10~

前言

“小说不像一条道路,它更像一座房子。你走进里面,待一小会儿,这边走走,那边转转,观察房间和走廊间的关联,然后再望向窗外,看看从这个角度看,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而我想让读者感受到的惊人之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发生的方式。”

PART01

主要作品及成就

PART02

人物经历

1931年,芒罗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休伦县文海姆镇的一个以饲养狐狸和家禽为业的牧场主家庭。母亲是学校教师。艾丽斯十几岁时开始写作,并于1950年在西安大略大学就读期间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影子的维度》。

1949年,艾丽斯进入西安大略大学主修英语,在校期间做过餐厅服务员,烟草采摘工和图书馆员。

1951年,她离开大学结婚,移居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哥华。她的女儿 Sheila,Catherine和Jenny相继出生于1953年、1955年和1957年,Catherine出生后15个小时便不幸夭折。

1963 年,芒罗夫妇移居维多利亚,在那里创办了芒罗图书公司。1966年,他们的女儿Andrea出生。

1968年,艾丽斯·芒罗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获得了人们的高度赞誉,一举赢得了当年的加拿大总督奖——加拿大的最高文学奖项。在此之后她又出版了《女孩和女人的生活》,书中讲述了一组相互关联的故事,它们合起来构成了一部长篇小说。

1972年,艾丽斯回到安大略,成为西安大略大学的住校作家。1976年,搬到安大略省克林顿镇外的一个农场,后来又从农场搬到克林顿镇,从那以后一直住在那里。 

1978年,艾丽斯·芒罗的小说集《你认为你是谁?》出版,这也是一组相互关联的故事,它在美国出版时采用的标题是《乞丐女孩:弗罗与罗斯的故事》。这本书为她赢得了第二次总督奖。 

1979年~1982年,芒罗游历了澳大利亚、中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1980年,她同时担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与昆士兰大学两所大学的住校作家。

2002年,芒罗的女儿Sheila出版了儿童时代的回忆录:《母亲与女儿的生活:在艾丽斯·芒罗陪伴下长大》。艾丽斯·芒罗的故事经常发表于各类刊物,比如《纽约客》、《大西洋月刊》、《格兰德大街》、《女士》以及《巴黎评论》等等。 

2004年,芒罗的代表作《逃离》出版,夺得当年加拿大吉勒文学奖,并入选《纽约时报》年度图书。2009年5月,芒罗荣获第3届布克国际文学奖。2012年,在出版最新小说集《亲爱的生活》 朋友(Dear Life)后,芒罗宣布封笔。

2013年10月10日晚7时,201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加拿大作家艾丽斯·芒罗(Alice Munro)获此殊荣。据CNN报道,艾丽斯·芒罗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加拿大国籍作家。

2013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82岁的艾丽斯·芒罗因健康原因无法亲赴瑞典,她的女儿Jenny出席了颁奖典礼并代她领奖。 

PART03

创作特点&艺术特色

故事背景

短篇女王门罗芒罗的很多故事都以安大略省的Horon县为背景。突出的地方性是她的小说重要特点。另一个特点,是故事的无所不知的讲述者,一边讲述一边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进行理解。很多人因为芒罗笔下的小镇场景而把她跟美国南部的乡村作家相类比。

婚姻家庭

芒罗作品的一个常见主题(尤其反映在她的早期作品里)是正在步入成年的女孩子面对自己的家庭和她成长的小镇时所面临的两难处境。在她的作品中,例如2001年出版的《仇恨、友谊、礼仪、爱、婚姻》和2004年出版的《逃离》中,她的主题转向中年人、独身女人以及老人的劳苦。

芒罗对婚姻暴力现象关注较多,多数作品从侧面审视婚姻暴力。例如,短篇小说《父亲们》描绘五六十年代加拿大社会中婚姻暴力的普遍性,小说里有来自农庄、乡镇、都市的三个父亲形象。近期作品《逃离》和《空间》则揭示了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心理互动。这两篇小说十分鲜明地呈现了传统男性气质规约下施暴者的特征,他们是身体强壮的体力劳动者,强势、有主见、控制欲强,无论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具有超越女性的力量。

由于受到传统父权社会对女性气质定义的影响,芒罗笔下的女性具有顺从、柔弱等特征,因而无法获得人格的独立,摆脱婚姻暴力的影响。

从芒罗对婚姻暴力的描写中可以发现,在加拿大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社会公众意志对婚姻暴力的态度经历了由默许到干涉,再到建立完整体系对婚姻暴力双方实施救助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西方婚姻伦理的变化,也体现了在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女性地位的提高以及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尊重。

心理刻画

艾丽丝·芒罗继承了心理现实主义这一创作方法,她通过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的形象,进而以反映客观世界所处时代的精神面貌。遵循心理现实主义的传统,她把自己的艺术触角深到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其内心深处的感情波动和变化来预示人物的命运。她的心理描写艺术手法特别而深刻,刻画程度与审美视野的深度性、丰富性和多元性,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上也被认为是一流水平的。

作品人物

芒罗笔下的人物跟威廉·福克纳和弗兰纳里·奥康纳的作品中的人物一样,经常需要面对根深蒂固的风俗和传统。但不同的是,芒罗的人物对事情的反应没有那么强烈。因此,具体就她笔下的男性人物而言,可以说芒罗掌握了描述普通人的精髓,而她的女性人物却比较复杂。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男性通常都被描述为理性、客观的、主动的、独立的主体,而女性则是感性、主观任性的、被动的、依附的客体。但在艾丽丝·芒罗的作品中,虽然男性与女性有其在社会空间中的差异性,但无论男性、女性都是理性、客观的,若说有差异,仅仅是程度不同而已。在其作品中,就隐含着这样的思想:男性与女性在其人生的某个片段,可能并没有差异,可能是非理性的,特别是女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男性和女性,都转变为客观、理性的,反映了客观的、理性的存在。

芒罗的作品充满浓厚的地域色彩,并以真实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绘制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文本世界。芒罗的故事大都源于她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很多内容都是根据她的回忆复现的。记忆对于芒罗而言是最丰富的灵感之源。雄心勃勃的母亲、逃避现实的父亲、敏感爱幻想的女儿、孤独压抑的成长等等,这些都在芒罗的小说中反复出现。她用创作来传承记忆,并用记忆来丰富和深化叙述,利用时空转换将记忆、想像和现实生活打碎重新组合,最终使读者进入到她所书写的记忆世界。

语言

芒罗使用简练而清晰的语言、对细节的娴熟把握赋予她的小说“令人瞩目的精确”。芒罗的叙述揭示出生活含混的多义性:“讽刺与严肃同时出现”、“神圣庄严的箴言与炙热的偏见”,“专门而无用的知识”,“尖利而快乐的 狂暴音调”,“庸俗趣味,冷漠无情,以及由此带来的欢乐”等等。芒罗把奇妙与平常并列,两者相互截断、交织,直接地、毫不费力地为作品注入生命。

时空转换是芒罗进行小说创作的常用手法,藉此将记忆和现实生活打碎重新组合,这也表现了她想表现的观点:看世界,或许有新的角度,文学就可以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世界。

END

关注我们

一个长久陪伴你的公众号

微信号|jbjihua

声明:本文配图选自相关新闻资料图片及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