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淳民俗婚嫁完整版之四:新女婿过门及旧俗、当代新风

 石岩里人_牛歌 2021-07-10

高淳民间的婚嫁习俗,源于周代的“六礼”,即纳采(提亲)、问名(合八字)、纳吉(订婚)、纳征(拿聘金)、请期(送日子)、亲迎(迎娶新娘)等。按照“六礼”的要求,男婚女嫁从提亲到拜堂成亲、新女婿过门,要经过10多道程序,礼仪繁琐复杂。其具体过程和做法分提亲、合“八字”、定聘、送日子、迎娶、拜堂成亲、谢媒、新女婿过门几部分。今天介绍:新女婿过门及新女婿过门及旧俗、当代新风 (提亲、合“八字”、定聘、送日子、迎娶、拜堂成亲、谢媒介绍链接见文末)。

八.新女婿过门

婚后第三天,新郎要在宗亲长辈的陪同下,带上10个菜和其它礼品,到女方家中拜见岳父岳母,这叫新女婿“过门”。岳父岳母要办酒招待,并请人陪新女婿喝酒。席间,陪客向新姑爷频频敬酒,喝了一杯又一杯,酒量小的很容易被灌醉。还有姑娘嫂子给新姑爷“桠饭”的习俗。即几个人配合好,悄悄地将饭团扣到姑爷碗里,非逼他吃掉不可。还有姑娘嫂子“弄损”(为难)新姑爷的,特意在饭里加一把咸盐,或者倒一些菜汤,让姑爷下不了台。

新女婿“过门”后,整个婚嫁仪程便圆满结束。而在女家,此后还有两件事要办。一件是在新婚的第一年“立夏”时节,岳父岳母要给女儿女婿“送夏”;另一件是,在新婚的第一个春节,新郎新娘回门拜年时,本家叔伯兄弟要宴请新女婿,叫做“接新亲”。“送夏”是由岳父岳母备好成双成对的凉枕、毛扇、夏装衣料等礼品,送到女婿家,以示关怀。“接新亲”是在新婚夫妇备礼品去女方宗亲家拜年后,由女方的叔伯兄弟设盛宴招待,并给新婚夫妇“串钱”,馈赠桂圆、花生、米糕等吉祥礼品。

九、相关旧俗

封建婚姻制度要求按“六礼”行事,免不了争彩礼、讲排场,男女双方花费都很大。穷人家的孩子娶不起老婆,就想出变通的办法,于是就出现了抢亲、招亲、“转茶”、调亲、带童养媳等一些特殊的婚姻方式。

1.抢亲。抢亲并非“王老虎抢亲”那样的强抢民女,而是经双方家长商定,或在女方默许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既省钱又省事的带有戏剧性的婚嫁形式。在圩区,常常是男家选好日子,撑一只大船到女方家水埠口等候。待嫁姑娘踏上水埠,蹲下来淘米洗菜时,男方的人飞速上前,将她抱起来就走。上船后,有人立即向岸上撒出一把红帖,抢亲就算告成。当女方的父母兄弟闻讯赶来时,船已经离岸远去。见到满地的红帖,就不必再追。做母亲的又哭又骂,一来心疼女儿,二来装装样子,图个吉利。山区则将接新娘的独轮车停在村口路边,等嫁姑娘拎着包袱“走亲戚”时,抱上车子就走。同样有人撒红帖,放鞭炮,告知女方家长。也有趁赶庙会抢亲的,做法基本相似。

2.招亲。招亲又叫入赘、招女婿。一般是男方家穷、男孩子多,而女方无子嗣,经双方协商让新郎到女家成婚,既做女婿,又做儿子,为岳父岳母养老送终。也有丈夫去世,寡妇招一个男人进门做老公的,都属招亲。

3.“转茶”。“转茶”又叫收继、转房。过去,男女人洞房后要喝“和气茶”。喝过“和气茶”,夫妻俩就一辈子相守,白头偕老。这杯茶有分量,象征夫妻系的恩爱绵长。“转茶”就是妇女在丈夫去世后,不改嫁他姓,而由公婆作主,求得同族宗长支持,转嫁给死者的兄弟做老婆。只要举行简单的结婚仪式,不须惊动太多的亲友。

4.调亲。调亲又叫交换婚。一般是甲乙双方都有待婚的儿女,因家贫或其他原因,一时找不到对象,经人介绍由甲方娶乙方的女儿做媳妇,同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乙方的儿子做老婆,互相交换,结成亲家。双方都免了彩礼聘金,也可少掉许多应酬。但这样做,往往违背子女的意愿,酿成不幸的后果。

5.带童养媳。带童养媳就是在儿子年幼时,就领养人家一个女孩进门做媳妇,等到了结婚年龄再举行婚礼,也叫“圆房”。旧社会,子女多的穷人家,为了减轻负担,只得将女孩早早送给人家当童养媳;对方也乐得不花钱或者少花钱,就娶回一个媳妇,还能当丫头使唤。因此,过去在农村,带童养媳的现象比较普遍。

此外,由于迷信鬼神,过去还有结冥亲、拜堂冲喜等陋习。结冥亲又叫结亲、结阴亲。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男女双方订有婚约,没等到结婚,不幸双亡。父母为慰藉亡灵,怀着哀痛的心情为他们“完婚”。女方将纸扎的嫁妆和女儿的灵柩,抬到男方祖坟上,在举行简单的仪式后,与男孩合葬一墓。另一种情况是,未婚夫妻有一方亡故,另一方与死者亡灵举行婚礼。男孩去世,女孩抱着死者的灵牌拜堂成亲,叫“嫁殇”;女孩去世,男家将女孩的灵柩抬上祖坟安葬,叫“领殇”。冲喜一般是在未婚夫病重时,提前将女孩娶进门,捉一只公鸡代病人拜堂成亲。目的是想借喜气冲掉晦气,使病人一天天好起来。可是这样做常常事与愿违,冲喜后病人的病情加重以致死亡的事,屡有发生。女孩与“公鸡”拜过堂后,就是男家的人,未婚夫死后不能再嫁,只能一辈子守寡。明代进士、本县阳江镇小花村人刘造构的养母,就是一个在给未婚夫冲喜后而终身守寡的典型。幸运的是,其养子求学上进,得中进士,光耀门第,为她在皇帝面前争得一块“贞节坊”,多少给了她一点精神安慰。

十、当代新风

解放后,国家颁布《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买卖婚姻,提倡婚姻由男女双方自己作主,婚礼从简。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结婚不收彩礼,婚事不讲排场,蔚然成风。当时有句俗话说:“娶个老婆并不难,只要一身'学生蓝’。”男女双方相中后,经介绍人牵线搭桥,男方只要给女方剪几身衣料送去,就算定了亲。婚前两人到当地政府领取《结婚证》,选个日子邀请亲朋好友聚一聚,发几颗喜糖,就把婚事办了。

此后,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逐步好转和旧思想旧习惯的“复活”,女方对彩礼的要求逐步升级,排场越搞越大。

70年代,男方必备“三转一响”才能将媳妇娶进门。“三转”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都有轮子转;“一响”是收音机。

80年代提高到“一彩三双”。“一彩”即彩色电视机;“三双”是双门电冰箱、双缸洗衣机、双卡收录机。

90年代又提升为“三环一窝鸡(机)”。“三环”即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一窝鸡(机)”包括录相机、卡拉OK组合机、电话机、放相机、空调机等。

进入21世纪,女方对男方的要求更高。在农村,男孩找对象,先要把高楼盖起来,把家里各种电器化设备装起来,把摩托车买回来,叫做“筑巢引凤”。如今男婚女嫁不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接触到婚事的操办还是要请“周公”,出面联系协调。看人家、拿聘金、清担送日子,一切如旧。聘礼之重,排场之大,远远超过过去。迎娶之日,嫁姑娘要披婚纱,坐轿车,组织乐队吹吹打打。送亲的娘家人跟上一大帮,男方要派专车接送。酒席要办得很丰盛,一般都要办到十几桌乃至几十桌。男方不堪重负,往往是媳妇娶进门,背上一身债。

城镇有不少知识青年实行文明结婚,将亲朋好友请到宾馆,在举行简短欢快的仪式后,大家举杯为新郎新娘祝福,倒也少了许多客套应酬。至于选在节日期间,由单位主持举行集体婚礼,就更简朴,更有意义。(完)

                                        — END —

本文内容选自夏孝栋、杨兴诗、李代明所整理的高淳民俗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