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前段时间的一则新闻,一个十岁的孩子,因为要参加同学生日,就趁着父母不注意,拿了100元钱,给同学买了生日礼物。结果这个事情就被父母发现了,父母一气之下,就把孩子送到了派出所,希望民警教育教育。上网一搜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孩子一旦犯错就送到派出所,堪称“报警式育儿“。当然网上还有有很多人支持这样的“报警式育儿”的,大家的理由大致是,现在孩子还小,教育教育还来得及,以后真的违法乱纪了,就来不及了。其实,这些父母的行为,也不难理解,有时看到孩子那个行为,真的是火冒三丈啊,情绪一上来,轻则训斥,重则就送派出所了。我自己在班级里,看到一些孩子总是拿其他同学的东西,我也会警告:再这样下去,要被警察抓去的。“现在只是拿100元,就要送派出所,家长已经没有办法了,连在家好好跟孩子沟通的机会都放弃。那以后,更加严重的事情,怎么办。教育的手段,肯定有一个逐渐升级的过程,一下子就升级到顶峰。以后再用柔和的方式,孩子还会听吗?另外不要忘记了,十岁的孩子极具逆反心理,现在你用大人的权威,把孩子送到派出所,孩子心理肯定不服。最危险的事情是,孩子自此隐藏了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因为在这个事情中,你就压根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更不要说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我一直跟我自己的家长说这样一件事情,周末在家,不要总是跟孩子说,你再不乖我就打电话给老师,你不做作业,我就拍视频给老师看。但是这样,就把老师与孩子对立起来,一个不良的暗示:老师就是教育我的一种手段。把孩子送给警察教育,也会产生同样的误会。孩子就会觉得警察就是吓人的职业。警察会耐心跟孩子沟通,让孩子明白随意拿钱是不对的。但是在孩子看来,都已经把我送到派出所了,也就是找我聊个天而已,好像也没有什么大不了。派出所也不过如此。可能以后,孩子犯了错误,向你保证的时候,还会说:“如果再犯错,就把我送到派出所。”孩子为什么要拿钱。这个问的过程,家长自己一定要反思一点:为什么孩子宁愿冒着被发现被惩罚的风险,就是不肯主动开口向家长要钱。是不是家长平时管得太严了,不管什么情况,都不给孩子钱,那怕孩子有一些正常需求。从上面的新闻来看,孩子是想给自己同学买生日礼物,这是孩子正常的社交需求。其实想想也是,既然要去参加生日会了,空着手估计孩子自己也不好意思。所以当孩子问家长要钱的时候,看看孩子是何种需求,当然也要引导孩子结合自身家庭状况。我在班级常常看到一些孩子,下课后在教室里面分那种很小块的小面包(我是不允许孩子们下课在那里吃东西的),我看到也是睁一眼闭一眼,因为我知道,这些小面包就是这些孩子展开社交的一种媒介,是孩子们的社交货币。孩子被你发现拿了钱,肯定是害怕的。你就要把孩子的情绪说出来,共情。记得有一本绘本讲,一个孩子在家里各种恶作剧,甚至把爸爸妈妈结婚时的衣服拿出来玩。这个孩子上厕所穿着妈妈的婚纱,结果把婚纱尿湿了。孩子看到闯了祸,好害怕,各种不安,饭得吃不下。最后,承重告知。要跟孩子说,真的需要钱,不能用这样的手段,可以跟家长商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