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频 | 孩子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后,浑身是刺、情绪不稳,父母该如何正确应对?

 晴日心理 2021-07-22

很多父母在线上线下咨询,孩子出现了精神心理问题,尤其是确诊了抑郁症、双相障碍之后,情绪非常不稳定,烦躁易怒。

父母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动作或一句话,很可能就把他们惹怒了。孩子轻则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重则砸东西、打人,甚至要自残自杀。

跟他们相处时,父母非常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犹如惊弓之鸟。

对于这种情况父母如何有效应对,避免刺激到孩子而导致病情恶化,甚至达到加快康复的效果?我们曾多次撰文提供建议。以下再通过视频的形式作简要的分析和建议。

点击可浏览,欢迎关注视频号“晴日心身”

关于该话题,我们曾在【家长自助指南】专栏中详细撰写过文章分析,需了解可点击回看:孩子得了抑郁、双相,父母怎么科学应对,才能尽量避免刺激TA?

我在视频中讲到了一个大学生患者在家情绪失控,拼命砸东西的例子。

如果你是这位孩子的家长,打开家门发现盛怒的孩子,一片狼藉的客厅,你会作何反应?过去的反应可能是怎样的,学习了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后又应该是怎样的,各位家长可以设想一下。

在“如何避免刺激孩子”的这个问题上,临床中我们见过很多父母作出错误示范,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最严重的。孩子已经出现精神心理问题了,但父母仍然处于无知、忽视的状态,不但不自我反省,还认为这是孩子的问题。认为孩子“懒”、“自私”“玻璃心”“矫情”“叛逆”“装病”。

这样的父母不但会延续一贯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还可能认为是过去把孩子惯坏了,所以变本加厉,对孩子更加粗暴。他们会频繁地激活孩子的心理创伤,甚至加剧了心理创伤。孩子有可能陷入恐惧中,表面温顺,但实际上病情在加重,更常见的情况是孩子的情绪波动非常剧烈,家里就像个火药库,随时都可能闹个鸡飞狗跳。

第二种则相对更多见。孩子罹患精神障碍后,父母知道孩子病了,要适当放宽要求,但他们对症状的心理根源仍不清楚,所以经常处于迷茫、无助的状态。

他们觉得孩子的部分问题是心里想不开,钻牛角尖,过分担心,不够宽容、过于好胜等等。所以容易跟孩子讲大道理,讲“正确的废话”,这些话在孩子看来无异于贬低,很容易把他们激怒。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三种父母则更加痛苦。孩子确诊后,父母通过一些途径学习了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意识到孩子的情绪波动其实是创伤被激活了。而且有很多心理创伤是自己过去因无知而造成的。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本来就内疚、自责,甚至认为自己是罪人。有部分父母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焦虑症、抑郁症症状,也成了半个病人。

所以他们面对孩子时非常胆战心惊。可是那么多年的习惯、行为、语言风格不是说改就改的,他们可能一不小心又回到老路上去了,难以避免地刺激了孩子。

这种情况的父母相对好一些,他们已经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也有一些知识储备,只是还不知道一些具体的方法,以及缺乏积极的心态。

很明显,以上大部分父母错误做法的背后都有不理性的认知,对抑郁症、双相障碍的症状和孩子的情绪波动有偏颇的理解。

那这些不理性认知又是从何而来呢?这包括了几个来源。

一方面,可能来自于与传统心理流派相关的信息和人士。比如一般的心理咨询师,网上的心理学文章、心理方面的著作等等。这些信息非常多,可对于精神心理障碍来说,有不少是低效的、落后的知识,而父母们缺乏辨别的能力。

比如人本主义心理流派,一些“心灵类”的书籍,如在情绪疗愈、心灵成长领域颇有影响力的张德芬的著作,著有《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等。

人本主义心理流派和这些心灵书籍的内容不是不好,但有两个重要的前提。一个是这些内容的来源,它们主要出自传统的心理流派,对于精神心理障碍的作用来说是非常低效的。

二是这些内容的对象,它们更加适合有一些心理困惑的成年人,而不是青少年、儿童,更不是青少年、儿童精神心理障碍患者。

青少年、儿童精神心理障碍患者不但心智尚未成熟,三观尚未稳定,而且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还处于人生的快速学习成长期,面对着升学、复学的压力。

所以那些话对于他们来说,不光是“心灵鸡汤”,还可能是“心灵毒汤”。

另一方面可能来自于精神科大夫,或者网络上的相关知识,这些信息只从精神医学出发,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涉及抑郁症、双相障碍病因时的遗传问题。

还有就是父母各自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方式、成长经历、经验,还有职业因素。

越是事业有所成就的父母,就越容易对自己的经验和心得深信不疑,反而容易给孩子带来伤害,一言一行很容易透露出不屑、自以为是。

而且很多父母忽略了角色的切换,回家后仍以职业角色自处,无意中把孩子当成了学生、下属,习惯性地发号施令、布置任务,自己还没有觉察,就很容易激怒了孩子。

还有一个常见的来源是父母们掌握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层次。这往往受到传统文化、主流观念的影响,不一定是仅限于国内社会的影响,有可能全世界都有一样的认知误区。

比如很多父母觉得幼儿、小童对大人讨论的事情听不懂,“小孩子,懂个啥呀”。他们对孩子的心理活动缺乏觉察,对孩子在精神方面的诉求缺乏尊重意识。

临床心理干预发现,尤其是深度催眠下心理创伤修复技术(TPTIH)发现,很多患者的心理创伤就是父母在其幼年、儿童时期说话不注意而造成的。

一旦这个“病根”埋下了,后续当父母再在孩子面前说类似的话,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烦躁、厌烦,其实就是创伤被激活了,但他们自己往往也说不清缘由。

如果想尽量避免刺激孩子,父母最好学习更高效的、更科学的精神心理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家庭教育层次,并可以生活中多在脑子里、行动上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行为模式,将行为模式升华为感悟,成为有智慧的父母,会加快孩子的康复!



家长怎么帮助抑郁、双相孩子加快康复?

扫码加入“晴日知识课堂”


热门文章:

林生斌一边深情追忆,一边另建家庭,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继北大后,又有名牌大学教授也教不好女儿,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学生投毒案8年后再现教师杀人案,复旦大学该如何防止悲剧重演?


热门视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