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蒲公英评论网

 木香草堂 2021-07-11

走出“内疚式教育困惑需要家长自我减压

安徽 高维公

“有一次,小桃有个作业要背,重复了很多次,都记不下来……那时候已经耗到十二点、一点……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就一遍遍逼她,她背不下来,我就气了。没有办法,我就抽自己。她每次背错,我就给自己扇一巴掌……”这位年轻妈妈在一档儿童真人秀节目中描述了自己和4岁女儿相处的瞬间。

节目现场,教育专家和嘉宾均表达了对孩子的担心,而这位妈妈也渴望改变自己。导致这位家长“内疚式教育”方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体的一面,又有社会性的一面。

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愈加剧烈,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及极端应试等违背教育规律的伪教育理念,引发家长前置性教育焦虑。面对未来的挑战,家长对未来过于担忧,把困难看的过于清楚,却疏于了解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孩子。四岁的孩子原本是“玩”的年龄,是在游戏与生活中认知的年龄,却被家长的教育执念所控制,不顾孩子的生长特点,用“逼迫”替代儿童教育来实现自己所谓的“完美主义”,无疑是对儿童潜能发展的一种伤害。

有这样一句话很值得我们思考:不要总看邻居的草坪比较绿,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花园更适合种植哪一种花草才对。这位年轻妈妈或许在与其他儿童的攀比中发现学习差异,对自己孩子的优异的地方观察不足,却常拿别人孩子优异的地方作为参照,面对学习问题却无视学习方法策略,用监督替代陪伴,用强迫替代教育,进而形成虚拟化的自责、内疚。

这种所谓内疚式教育,是家长期待通过自虐式伤痛来反向刺激孩子学习。但问题是这种做法,不仅可导致孩子对抗心理,还可能引起孩子的效仿,以自虐的形式反抗各种失败,从而导致孩子人格扭曲、心理畸形。因此,作为家长,理应从“内疚式教育”困惑中走出来,加强学习,提高自我素质,实现自我减压,从而缓解教育焦虑。笔者兹以为:

其一,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反对“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在儿童学习与发展上,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学会幼儿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少一点机械性强化训练和超前教育,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其二,要尊重孩子学习差异,善待孩子学习上的“错误”。尤其要放下急于求成的执念,以父母的所谓“完美”固化儿童行为,给孩子一个“慢成长”的环境。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助力孩子逐步养成良好习惯,务必重视在培育孩子过程中的自身示范作用。

值得一提家长的自我减压,缓解教育焦虑是走出“内疚式教育”困惑的前提。家长在心平气和的情绪下,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也才能够把儿童的“不足”“错误”转化为教育契机、辅导契机,引导孩子在解决“不足”“错误”问题的同时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进而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和自信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