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丨荀子对“内圣外王”的发展与应用

 深山挖药人 2021-07-11

“内圣外王”之道,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內涵。梁启超说:“'内圣外王’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部,……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

荀子就是从内与外两个方面对圣人这一最高道德人格境界作出了自己的阐释。他说:“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师。”(《荀子·解蔽》)能够领悟社会需要的政治伦理规范和治国之道,并将其纳入自己的人格结构,只能说是成圣的一个方面;能由圣而王,即推内圣之德而建外王事功,成已成人,才算是达到了圣人的终点。

《荀子·效儒》又言:“修百王之法,若辨白黑,应当时之变,若数一二;行礼要节而安之,若运四枝;要时立功之巧,若诏四时,平正和民之善,亿万之众而抟若一人。”只有圣王结合才是圣人的终极价值标准。荀子的弟子尝歌颂他们的老师“德若尧舜,世少知之”。“其知圣明,循道正行,是以为纲纪。鸣呼,贤哉!宜为帝王”。荀子的确把人的修养与利他之道讲的淋漓而透彻,谨依此奉行,成道成圣有期可证也。

《荀子》书中经常以“大儒”概念来说明圣人人格,“大儒”几近于“圣人”,“大儒”堪称世人的楷模,是世人效法的榜样,这种既有德又有位的圣人是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圣人从何而来?其使命是做什么呢?凡是提到圣人和论及圣人的社会功用时,没有不同政治联在一起的,没有不同治理天下联在一起的,没有不同王道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文化里面,儒道释是相通的,在此也可借用佛经来诠释圣人的境界,《法华经》言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何等大事因缘?即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法华经》上又讲“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治生产业的贤德智慧领袖是为转轮圣王。释迦牟尼佛是注重入世的。佛学说到真能平天下而致太平的帝王(领导),他的功德已等同于佛。这种“明王”,叫做“转轮圣王”。这和中国文化中春秋三世“衰世、升平、太平”的观点一致。转轮圣王,是力挽狂澜,挽救一个时代,引导一切众生修一切善法,才产生太平盛世,才出转轮圣王,才具有圣王的功德。孔子、荀子经常提尧舜禹三代,等于是转轮圣王的时代。

怎样修行而为“转轮圣王”?荀子指出的路径可谓直截了当、直指人心。而且所谓“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为一“大事因缘”所讲之法,并非讲给自己听的,也并非知解学问,而是点醒众生本与佛同等智慧,所以才说“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因此,圣人教化世人并非自说自话,而是点明我们每个人都有成道成圣的可能,是棒喝以开众生之慧的,只要我们心无“遮蔽”,即可“感而遂通”。所以,荀子讲,“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而实际上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世出世间,道理一也。

在圣人人格理想问题上,荀子超越于孔子而显示出更大的气魄。荀子认为,圣人境界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可以通过日积月累形成的。即使是普通百姓,只要能够积累善行而不辍,就可以成为圣人。他说:“尧舜者,非生而具者,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也。”(《荀子·荣辱》)他说:“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为之圣人。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荀子·效儒》)

“内圣外王”,一个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在适当的客观条件下更可以实现其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并努力去实现其理想。显然,荀子以比孔子更大的理论勇气为人们确立了一个崇高的奋斗目标,并以“修为”为现实基础上为人们铺垫了一条无上的精神超越之路。

(一葉 / 202107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