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焦虑,一边成长》书的开篇说到,既然焦虑永远都在,那么和焦虑相处的“我”就更重要了。我们每天在各类的角色中繁忙,唯独留给“我”的时间是最少的,所以,焦虑是来提醒我们,看见我,接纳我,让我来助你成长! 一:所有的焦虑都是为了让你看到自己很多人看似经历了很多,但这些经历并没有变成难能可贵的经验,反而成为前行的绊脚石。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的面对“焦虑”,也没有接收到焦虑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所有的焦虑都是为了让你看到自己! 书中第一个故事是日本的一个女孩,名叫松子,一生都在追求和渴望爱,去弥补曾经缺失的父母。她的一生坎坷和令人唏嘘,无论是工作还是在恋爱关系中,都不敢活出自我,用逃避和讨好的方式去面对,只是因为害怕失去。 有时候,面对自己内心的缺失,向外探索不如向内修复,这样更能弥补我们缺失的部分,只是很多人认为只有别人才能给自己想要的那份爱。 最终,松子也并没有完成自我的救赎,而是死在了这条路上。一个生命力顽强的人,原生家庭的不幸福,会让她向外探索,在未来创造出自己想要的幸福家庭来弥补曾经缺失的爱。松子是这样的,但却用错了方式,她对爱人和工作不断卑微地奉献,对于自身的爱和利益却不敢接纳和争取,最后换来的也只能是辜负。 常说,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别人才会爱你。可是有多少人能真正领悟这句话,什么是爱自己?如何才能爱自己。 接纳就是真正爱自己。接纳自己所有的好与不好,然后无条件地爱自己,对于其他任何的关系,都不过度地付出,适可而止是最好的。 二:原生家庭,不是打不破的魔咒查尔曼是一个私生子,他的妈妈是个无法掌控生活的人,他的爸爸是个没有名字的陌生人,而他是个意外的产物。查尔曼人生的悲剧就因为这场意外开始衍生,母亲把对生活所有的压力和对自己对生活的失控,全部发泄在他的身上,这很不公平但却又是个不可改变的事实。 得不到父母的爱和赞赏,孩子的生命会变成灰色。这个世界上又有谁会喜欢灰不拉几的孩子呢?我们通过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才能认识到自己是谁,甚至往后余生会把这些标签一直带到坟墓。 对于这些不属于我们的标签,撕去它是我们发现和重塑自我的第一步。但撕去标签却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强大的认知才能做到,原生家庭的力量是那么的强大,禁锢着我们又吸引着我们,仿佛无法打破这个魔咒。 “成长是一辈子的”,儿时缺爱并不意味着长大以后就会终身精神残疾,不断痛苦。 要打破原生家庭,需要做到这两点:第一,必须走出匮乏,主动创造;第二:完成精神世界的构建,带来对缺失的升华。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不可改变,唯有我们自己禁锢自己。 首先接受自己的原生家庭原本的模样,接着,告诉自己,我的父母说的不全都是对的,他们只是活在在自己狭隘的观念中,然后,告诉自己他们对我的评价是不客观的,我是谁应该由我自己定义。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伤害是过去式,而久久不忘却是现在进行时,只有自己才是这场伤害的终结者。 三:发现自我,活出自我才是你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造化弄人,命运常常喜欢跟我们开玩笑的。一个甘于平凡的人生来就是皇子,一生都要经历尔虞我诈和人心叵测,真是再痛苦不过了;一个怀有远大抱负、智慧超人的人,生来就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也是要历经千帆,绞尽脑汁,耗费一生的去折腾。 书中描述了凡·高的一生,是这样说的:他一生恨自己没办法当一个好员工、好儿子。天才们怀抱着才华,就像怀抱着一座火山,不寻找渠道发泄出来,就会爆发。而那才华的威力常常太大,天才成了被炸毁的倒霉蛋,凡·高算是其中一个。 有些人天生敏感,洞察力强,却不自知,这样的人在生活中非常痛苦,并没有发现自己的天赋,而把这个当成自己的缺点,藏起来深怕别人发现。他们发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又不敢于做自己。 凡·高最终摒弃了自己世俗的身份,勇于拥抱自己的天赋,让所有的才华和热情像火山爆发一样,绚烂地喷射出来,绘成了一幅幅流传至今的佳作。 只有发现自我,奉献出所有的青春和热情在喜爱的事情上,我们才有可能不成为一生碌碌无为的人,也不辜负这趟生命的旅程。 四:青春期的躁动是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小镇姑娘克里斯汀,厌烦了小镇枯燥和按部就班的生活,她觉得生命中涌动的血液在告诉她,你跟他们不一样,你可以更好,走出去,去看看繁华世界! 她对自己现有的一切都感觉到厌烦和唾弃,无论是出生的家庭还是现在的学校,仿佛都配不上心目中理想的自己,她要改变,彻头彻尾的改变,包括她的名字。 “青春期”这三个字在如今的教育界和家庭,都是一个类似“伏地魔”的禁语,不能被提及,也不愿被人们提起。我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不要有这么一天,这意味着麻烦和不服管教,总希望他们安静、乖巧的按着家长的规划过完一生。 我们越害怕什么,就越会发生什么。青春期也是一样的,该来的时候就会来,我们能做的就是抓住它,看着它,然后跟它成为朋友。 青春期是孩子从大人塑造的世界,发现自己的一个重要契机,孩子如果错过这个时期或者被压制着渡过,它并不会消失,只会在成年之后的某一天,用爆发式的方式再来一次,这一次我们所要承受的代价只会更大。 青春期的孩子,对自我的认知是过于膨胀的,并不客观。只有让孩子把脑海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世界,不断碰撞和磨合,理想中的自我才会被调整,适应这个世界,形成真实的自我。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研究生和大学生毕业后,会选择自杀,就是因为理想中的自我过于庞大,无法和现实世界相处,最终走向灭亡的原因。 接纳自己,接纳焦虑,发现自我价值,坦然看待那个青春期自命不凡的自己,才能更好地成长。 |
|